(共27张PPT)
凡将立国,
制度不可不察也。
平江县第一中学
余旺连
蒋
氏
1
2
教学重点:了解隋唐制度演变概况、趋势和创新;
教学难点:初步树立史料实证意识
学习目标
PART
01
选官制度
PART
03
赋税制度
PART
02
中央官制
目录
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
孟郊:唐代著名诗人,?祖先世居洛阳,父亲是一名小吏,并在他十岁那年去世,家境清贫。他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写下了上面一首诗以记录当时进士及第后志得意满的情形。
选官制度
壹
曹魏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九品中正制
分科考试
进士和明经
首创武举殿试
高官组织考试
选官之法
选官标准:
学识
家世道德才能
科举制
九品中正制:把人分为九等,称九品,然后按品级选官。据门第高低划分品级上下,按品级上下决定官阶大小,从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评议权归属:
中央
中央
隋唐选官制之变
选官标准:
选拔权归属:
选官标准:
评议权归属:
公正开放
选官之法---科举制
下层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政,扩大统治基础
科举制作用
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走向成熟和完善
1.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材料反映了(
)
D
选官之法---科举制
A.太宗称帝后的傲慢心理
B.监察制度的残酷性
C.九品中正制选官的虚伪
D.科举制有利于专制统治
公开公正
选拔人才
科举制
贞观元年,唐太宗发布征召中男(16-20岁)入伍的诏令。魏征(门下省谏议大夫)认为这是“竭泽而渔”,鼓动王珪【
guī
】拒绝在诏书上签字驳回诏令,并多次并当面抗争。这气的太宗直言:“总有一天,要杀掉这个乡巴佬!”
后来,太宗听了皇后劝慰怒气消了后,同从了魏征等人的建议,最终没有让唐太宗犯下大错。
魏征
三省六部制
贰
中央官制
魏晋南北朝
隋文帝
正三式省确六立部
制
唐太宗
扩
大
任
相
范
围
新趋势:
形成三省制
议事地点:
政事堂到
中书门下
三省一体化
三省六部制之变
三省六部制
门下省
审核
尚书省
执行
驳回
礼
户
兵
吏
邢
工
三省分工明确,彼此制约
减少失误,加强皇权
科学规范
是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中书省
决策
特点:
作用:
2.秦汉时期,丞相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魏晋时“门下”发展为侍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征求其意见,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这一历程反映了(
)
B
A.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
B.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
C.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
D.中央集权逐渐被削弱
三省六部制
科学规范
科学决策
三省六部制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
史书记载:中唐赋多而重,除法定的夏、秋两税外,加征种种苛税。繁重的苛捐杂税,使劳动人民苦不堪言,如再遇天灾,无疑雪上加霜,他们纷纷逃亡、流浪,以至十室九空。805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月贬为永州司马,期间写下了《捕蛇者说》一文,来反映当时的农民的生活境况。
《捕蛇者说》
《捕蛇者说》中只有一只瓦罐的蒋氏,以捕蛇卫生,祖上两代都死于捕蛇。有人同情他说要更换他的差事,恢复田租时,他赶紧说:“我就是因为捕蛇这个差事才活了下来,周围的亲邻,都因为交不起田租或死了或走了。”
蒋氏
蒋
氏
赋税制度
叁
北魏至唐初:租庸调制
唐朝后期:两税制
赋税之变
隋唐赋税之变
魏晋时期:租调制
租庸调制: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此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
名词解释
“
“
庸:代役税
保证生产和税收
均田制,即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有制,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地主阶级的土地并不属于均田范围。
租:田租税
调:人口税
税收之变---两税法
两税法的实施(1)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但丁额不废(2)不论土户、客户,一律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按丁壮和财产多少定出户等(3)元额以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垦田数为准,分别按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4)一年分夏、秋两次征收。
简化税目,增加对象,以财产作为纳税标准,分两次征收
扩大税收;相对减轻负担;人身控制松弛。
特点:
作用:
务实便民
3.欧阳修认为,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但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表明了(
)
B
税收之变---两税法
A.取消人丁税收的征收
B.赋税制度因时因势调整
C.土地兼并已不受限制
D.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务实便民
财政、民生
两税法
本课小结
科举制
开放公正
三省六部制
科学规范
赋税之变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制
务实便民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选官之法
中央官制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法律制度
《唐律疏议》
专业
军事制度
从府兵制到募兵制
便民
《捕蛇者说》中的蒋氏,祖上两代都死于捕蛇。有人同情他说要更换他的差事,恢复田租的时候。他赶紧说:”我就是因为捕蛇这个差事才活了下来,周围的亲邻,都因为交不起田租或死了或走了。”
蒋氏
文学作品是否具有史料价值?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
诗人白居易则写出如下诗句:
——《白居易集》考2《重赋》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两税法推行后,有人批评说:
第一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
第二手史料: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史料分类
历史的经验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尊崇制度、执行制度、维护制度、健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