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几幅图片,请思考:文化交流有哪些途径?
商业贸易
人口迁徙
教育
文化活动
导入新课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世界贸易又称国际贸易,指的是商品和劳务的国际交换活动。
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学习新课
古代史上就有以贸易为途径的文化交流——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丝绸、瓷器、茶叶……
中国
1、物质上:
西方
2、文化上:
中国
西方
香料、琉璃、胡椒……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丝绸之路促成了东西方文明的互相渗透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时期的世界贸易
(15世纪——18世纪70年代)
1500——1800年期间跨文明的互动把全世界人民的命运与未来连为一个整体。在这一时代有三个大的历史进程相互交织推动历史的发展:首先是连接了世界各个地区的全球性海上交通网的建立;其次是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产生了深深影响的全球的物种交流……正是这些特征使“近代早期世界”有别于其他历史阶段。——杰里?本特利
①对外贸易和军事征服相结合,带有明显的掠夺性质
②对外贸易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原始资本积累
③世界市场开始萌芽
设问:根据以上材料,概述这一时期的国际贸易的特点。
反映近代早期科技的壁画(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
殖民时代的脸谱(普埃布拉广场)
侵略者与土著间的宗教冲突(墨西哥国家美术宫)
2.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贸易(18世纪70年代——一战前)
设问: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两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贸易的特点。
工业化的批量生产使欧美发达国家需要寻求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形成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3.二战后世界贸易(出口)发展情况
(1950年-2000年,10亿美元)
设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阶段世界贸易快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①关贸总协定及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以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推动者世界贸易的发展。
②中国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取得巨大成就,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③跨国公司的崛起加快了国际贸易的进程。
此外,冷战的结束、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等因素也在促进世界贸易发展。
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与文化交流的国际化
1.服饰文化的交流
15世纪末16世纪初
《利玛窦与徐光启像》,意大利罗马中央国家图书馆藏
20世纪初
法国服装设计大师保罗?波烈(1879——1944)
波烈设计的名为“孔子”的服装
交领
偏襟
长袍
大袖
简洁大气的围裹式外衣
整体上纵向感
设问:这套服装体现了中国传统服饰的哪些特色?中式服装背后的文化背景是什么?
孔子曰:“见人不可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
中国人讲求对道德和人的本性的控制,有意弱化人体,掩盖人体,甚至模糊性别的差异——长袍(男女都着长袍)
中国人讲求中庸,和谐,顺应自然,中国文化发展趋势是循序渐进的——几千年服装行制没有太大变化。
腹部勒紧,使纤腰更细
裙撑使臀部夸大
设问:这套服装有什么特色?形成这种女装的文化背景是什么?
大约中西服装哲学上不同之点,在于西装意在表现人身形体,而中装意在遮盖它。
——林语堂
特色:夸张性地体现人的外形轮廓,十分露骨地强化男女两性在体型上的性别特征,如男装用填充物加强肩部和胸部的“雄健”来展示男性的肌肉,而女性则以紧身胸衣把纤腰勒得更细,把双乳拖得更高,用裙撑或臀垫把臀部夸张得更加丰满。
文化背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追求人的个性,反对宗教对人的束缚,中世纪那种把人的形体层层掩盖的服装,在人文主义的光辉下黯然失色,人们开始通过服装表现人体的形体美、曲线美。
我对传统的束身衣已有成熟的看法,那就是从颈到膝都被束缚的女性身体,必须要求解脱。
——保罗?波烈(法国)
土耳其式灯笼裤
材料一 工业文明的飞跃发展和社会宽容度的增大,使女性获得了较大的自由。
材料二 一战后需要建设,大批妇女参加了工作,她们在服装上更多地追求自由和舒适。在这种社会形势下,以服装来显示身份地位的功能已不重要,因而少女们强烈地表现出一种着装倾向,即摆脱传统,追求我行我素。
工业革命发展、一战后生产建设的需要和社会上的自由浪潮
设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波烈设计“孔子”等宽松简洁服装的文化背景是什么?
20世纪30年代中国旗袍
旗袍摆长至地,收腰显胸,高领短袖,摆衩高开。
清朝满族女子旗袍
“s”形曲线设计借鉴西方传统裙子人体美
裙子开衩借鉴了波烈的设计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统一大义
其五,口袋为倒笔架形,寓意是以文治国
其六,衣领为翻领封闭式,寓意是“三省吾身”,严谨治国
设问:试结合材料说说民国中山装哪些地方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哪些地方借鉴了西方文化?
传统文化: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国家统一大业;以文治国;“三省吾身”,严谨治国。西方文化: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整体基材采用中国人喜欢的铜镀金,亮丽的金色外壳上以红、绿、蓝、黄、白等各色料石镶嵌花饰;
在造型上,以能体现东方传统风格的建筑为型;
有人物、动物,十分注重中国文化所讲的寓意——太平有象
表盘上以中文数字标识时间
2.钟表文化的交流
英国18世纪生产的铜镀金象驮亭式表
设问:观察左图,试说说它是如何体现中西文化交流的?
《红楼梦》也反映了当时民间使用西洋自鸣钟表的情况:
51、52回,“只听外间房中十锦格上的自鸣钟当当两声”、“一时只听自鸣钟已敲了四下”。
锦衣卫抄宁国府时,一下子抄出了18件钟表。
贾宝玉曾从怀里“掏出一个核桃大的金表来”
《点石斋画报》中的上海跑马场大自鸣钟
自鸣钟、时辰表皆来自西洋。钟能按时自鸣,表则有针随晷刻指十二时,皆绝技也……西洋远在十万里之外,乃其法更胜。可知天地之大,到处有开创之圣人,固不仅羲、轩、巢、燧已也。
——赵翼《檐曝杂记》
设问:这段材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文化观念?
承认西洋文化的优秀成果,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比较早地表达了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理念。
3.茶叶文化的交流
万里茶道又称茶叶之道(习近平主席2013年访问俄罗斯时称之为17世纪时连通中俄两国的“世纪动脉”),盛行于17世纪至20世纪初,从福建武夷山起,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向北延伸,穿越戈壁草原,抵达蒙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再往西到达圣彼得堡和欧洲其他国家,全长1.3万公里。
俄罗斯茶炊
荷兰茶室
tea room
英国下午茶
日本茶道
英国的下午茶
“茶啊!您是泌人的浆汁
使我清醒
您是高尚的液体
抚慰我不安的灵魂
敞开您真诚的心怀吧
让我拥有幸福的宁静”
——西伯《茶颂》1750年
设问: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浅析中英茶文化内涵的差异。
活水还须活火煎,自临钻石取深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苏轼《汲江煎茶》
中国茶文化根植于传统的农耕文明,提倡心灵感悟,追求天人合一;英国茶文化则是由工业文明衍生而出,在宫廷贵族的高贵优雅的基础上,融注了工业社会所注重的务实性与目的性。茶生于山川河流之中,中国人在发现利用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审美情趣赋予其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中国茶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浓郁的山林气息。与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不同,西方文明主张“天人两分”,视自身为探索者和研究者,试图通过掌握自然的奥秘来主宰自然。具体而言,英国人喜好发酵过的红茶,还经常加入其他调料,制成奶茶方才饮用。在茶具的选择上,英国人也没有一直沿用中国瓷器,而是创造性地将动物的骨灰加入到瓷土中进行烧制,制造出了饮茶用的骨瓷。英国茶文化还集中体现了西方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个人主义。此外,英国茶文化追求实用性。
相较于中国茶文化随时随地皆可饮茶的传统,英国人将茶与一日三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只会在固定的饮茶时间才悠闲地喝杯茶,如传统茶、下午茶以及晚餐茶,体现了其严谨考究的文化特色。英国人还根据自身的饮食习惯制作了很多既能满足口欲又能填饱肚子的茶点。中国茶文化吸收了儒、道、释三家思想的精华,但其主导的思想还是儒家所提倡的“中庸”和“仁礼”,主张通过饮茶反躬自省,在和谐的氛围中交流思想、增进情谊。同时,中国茶文化强调自然,追求以简为德,心静如水,返璞归真,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与中国茶文化的谦和相比,英国茶文化就多了几许霸气。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场合,英国人总竭力展示自己的最佳状态,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和敷衍。喝下午茶自然也不例外——环境一定要优雅舒适,衣着一定要典雅得体,茶点一定要高档精敛,待客一定要体贴周到。一顿真正的下午茶仿佛变成了一场时尚的礼交盛宴,主人不敢有丝毫马虎,客人也是小心翼翼。一定要穿着时下最流行的服饰赴会,否则稍有差池,便会招来嘲讽。
15世纪初
18世纪70年代
1914年
1945年
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时期
两次工业革命时期
二战后
万里茶道出现
传教士穿汉服进入中国
钟表传入
中式服饰开始影响法国
进口钟表数量很大
波烈东西方融合服饰
旗袍中山装
文化交流加快
问题探究一:学完本课后,你对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关系有什么认识?
交流是世界历史文化发展的总趋势(苏秉琦)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并非总是由经济主导,有时文化的因素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只有成为文化大国,才有可能成为世界强国。
——赵启正(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
北京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动漫推广
黑龙江 冰上杂技一带一路沿线巡演
江苏 歌剧《郑和》
重庆 “中国印象”文化艺术嘉年华(俄罗斯站)
美国政府要大力推动美国电影走向世界,因为好莱坞的电影走到哪里,就把美国的价值观念和商业利益带到哪里。
——美国前总统里根
问题探究二: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做好交流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1)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2)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3)作为中学生,应该努力学习,掌握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实质,学会文化交流的方式和技巧,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积极主动地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
推荐书籍
中国文化交流网:http://www.whjlw.com/
推荐网站
推荐论文
冷柯蔓《国际经济贸易趋势下加强跨文化交流的思考》
蹇宜珊《浅谈中西服装文化的审美差异》
孙倩茹《浅析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区别》
上课教师:北京丰台二中 陈长锁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