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1.1.1 我们周围的生物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1.1.1 我们周围的生物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9-25 10:57: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们周围的生物》教学案例
【背景分析】
(1)教材及学情分析:
《我们周围的生物》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作为开篇之作,其地位十分显著。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常见的生物有哪些、生物有哪些生命现象,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学生在入学之前已初步了解了一些生物方面的知识,但受年龄、认知等限制,对生物的概念仅仅局限于常见的动植物。因此,本节课除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生物课的学习产生强烈的欲望,还要掌握知识,学会技能。认识生物的生命现象,是学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的重要依据,也是一项基本的技能,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采用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互动探究来实现新知识的获取,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让学生在感受鲜活的生物的同时,能上升到对生命的感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常见的生物名称。
(2)举例说出生物的生命现象。
2、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精神及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
(2)通过观察图片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物的情感意识。
(三)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生物的主要类群。
2、举例说出生物的生命现象。
(四)教学难点:
举例说出生物的生命现象。
【案例描述】
一、激情导入
播放长治北郊公园的小视频--有花草树木,有假山有水,还有多姿多彩的动物......
教师适时引出新课:同学们欢迎走进北郊公园,走进我们的生物世界,这是一个绚丽多彩,奥妙无穷的世界,让我们来共同探索这个神奇的生物世界。
2、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课本第3页结合刚才的小视频完成下列问题。
1、你能说出刚刚都看到了哪些物体吗?我们可以把这些物体分为哪两类?
2、什么是生物?
3、生物分为哪几类?
4、微生物分为哪几类?
设计思想:利用身边的资源考察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知识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及魅力精讲
1、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这个有生命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小组内交流讨论,相互启迪,相互帮助)
附:1、动物能不能生长呢?
2、你能说出它们都吃什么食物吗?
学生讨论后得出:动物能生长、能繁殖后代、还需要吃东西、排除废物、能躲避敌害……
教师小结:动物能生长并且繁殖后代龙生龙,凤生凤(遗传);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变异);能通过排尿、排便、出汗、呼吸排除废物,还能够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可这都是动物,植物会不会运动?需不需要吃东西呢?能不能像动物那样躲避敌害呢?设计思想: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围绕教学重点进行,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多媒体出示盆栽含羞草图片
(1)用手碰碰含羞草,它会有什么反应?
(2)含羞草的反应是生物的特征吗?
(3)植物怎么吃东西?怎么样排泄?
(4)植物通过什么来繁殖下一代?
学生讨论交流后总结分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来获取有机物;通过落叶和呼吸作用排除废物;植物对外界刺激也有反应;大部分通过种子来繁殖后代。
教师最后补充:另外,生物体都有严整有序的结构。除了病毒等少数生物外,其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四、拓展应用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第7页的课外阅读“关爱生命”
设计思想:让学生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都和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关爱他们,就是关爱我们人类自己。让学生意识到有很多的生物正一步步的从我们身边消失,为学生形成初步的环境意识奠定基础。
5、板书设计
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
1、自然界
非生物
2、生物的生命现象:
(1)能生长;
(2)能新陈代谢;
(3)能产生后代,有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4)能对刺激作出反应;
(5)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6)有一定的结构。(病毒除外)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上课之初利用大家所熟悉的西郊公园美丽的画面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及时引导,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自然地导入了新课。这对于刚刚接触生物学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会使他们觉得生物很好玩,我在教学过程中,也注意利用视频、图片等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快乐又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教师能做的就是最大的可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并维持下去。再以师生讨论、生生讨论等方式探索新知。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这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将来的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最后将生物课堂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索更多奇妙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