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4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单元检测题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4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单元检测题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09-25 21:43: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单元检测题
一、单选题
1.2019年是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150周年。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W、X、Y、Z为短周期主族元素,W与X的最高化合价之和为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原子半径:WB.常温常压下,Y单质为固态
C.气态氢化物热稳定性:ZD.X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碱
2.氧元素的非金属性比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下列说法中,能支持该结论的是(

A.相同条件下,氯气与铁反应生成氯化铁,氧气与铁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
B.氧元素与氯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氧元素显负化合价,氯元素显正化合价
C.氧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比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少
D.氧原子的半径比氯原子的半径小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碱金属单质的密度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增大
B.碱金属单质都是银白色金属
C.在周期表中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界处,可以找到半导体材料
D.所有气体单质都含有非极性键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离子化合物一定含离子键,也可能含极性键或非极性键②共价化合物一定含共价键,也可能含离子键③含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④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A.①②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
5.属于离子化合物的是
A.KCl
B.HCl
C.H2O
D.N2
6.某种R元素的部分电离能数据如下(单位:kJ/mol),该元素判断一定正确的是(
)
Ⅰ1
Ⅰ2
Ⅰ3
Ⅰ4
……
578
1817
2745
11575
……
A.s区元素
B.R元素的原子最外层共有4个电子
C.p区元素
D.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1s22s1
7.X、Y、Z、W为短周期主族元素。X、Z、W形成的一种离子常用于检验Fe3+,X、Y形成的化合物YX3常用作汽车安全气囊的气体发生剂,W的单质在加热条件下可与X、Z的最高价含氧酸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Z>Y>W>X
B.简单氢化物稳定性:Z>X
C.W形成的单质一定为原子晶体
D.ZO2和ZO3中Z的原子杂化方式相同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和表示氢元素的两种核素
B.和金刚石互为同素异形体,它们都是分子晶体
C.和互为同系物
D.与互为同分异构体
9.化学用语是表示物质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具有国际性、科学性和规范性的书面语言。下列化学用语中表述正确的是
A.HClO的结构式:H-Cl-O
B.氨气分子的比例模型:
C.原子核内有10个中子的氧原子:O
D.二氧化硅的分子式:SiO2
10.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第三周期元素形成的简单离子的半径依次减小
B.HClO4、H2SO4、H3PO4、H2SiO3的酸性依次减弱
C.HCl、H2S、PH3的稳定性依次减弱
D.Na+、Mg2+、Al3+的氧化性依次增强
11.下列物质不能通过化合反应直接制得的是
A.NaCl
B.Al(OH)3
C.FeCl2
D.CO
12.下列物质中既含有共价键又含有离子键的是  
A.NaOH
B.H2O
C.KCl
D.H2SO4
二、实验题
13.化学小组同学为探究氯水的成分及性质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①
实验②
实验③
实验④
实验⑤
实验操作(氯水均为新制)
实验现象
蒸馏水由无色逐渐变为浅黄绿色
溶液变蓝
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产生白色沉淀
产生大量无色气泡
(试管中溶液均为1mL,均滴入氯水5滴)
(1)证明氯水中含有Cl-的是实验__(填序号),用离子方程式表示该实验中涉及的反应__。
(2)由实验②的现象可推断非金属性:Cl__I(填“>”或“<”),由原子结构解释其原因:Cl和I同主族,__,得电子能力:Cl>I(请补充完整)。
(3)实验③中溶液变红是由于溶液中含有__(填微粒符号,下同);使溶液褪色的微粒是__。
(4)同学们根据“H2O2在催化剂作用下可发生分解”的性质,认为实验⑤中现象不一定说明氧化性Cl2>H2O2。为证实Cl2将H2O2氧化,可继续补充实验:__(填操作、现象)。
(5)同学们发现久置的氯水会失去漂白性,溶液由黄绿色变为无色。为探究氯水失效的原因,进行实验:用强光照射盛有氯水的密闭广口瓶,并用传感器测定广口瓶中数据,得到如图曲线。
解释上两图中曲线变化的原因__。若在上述整个实验过程中测定溶液的pH,pH的变化是__。
14.化学小组为探究在酸性溶液中的反应,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I.排出装置内的空气。减缓的流速,向丁装置中通入和的混合气体。
Ⅱ.一段时间后,溶液变黄并出现浑浊。摇动锥形瓶、静置,苯与溶液边缘呈紫红色。
Ⅲ.持续向丁装置中通入和混合气体,溶液变为无色。
Ⅳ.再静置一段时间,取锥形瓶中水溶液,滴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回答下列问题:
(1)苯的作用为__________。排出装置内空气的具体操作为_________。
(2)向装置丁中缓慢通入的作用是__________。
(3)步骤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步骤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4)实验的总反应为_________,和在反应中的作用为___________。
15.碱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
(1)已知1.4
g锂在空气中加热充分反应,可生成3.0
g氧化物,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2)将一小块金属钠、钾分别投入到加热的坩埚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3)由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三、推断题
16.X、Y、Z、W、Q、E、R是7种短周期元素。已知X、Y、Z、W在周期表中相对位置如图所示,且W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数的,Q元素组成的单质是最理想的气体燃料,E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R的单质通常用于自来水的消毒。
请回答下列问题:
(1)E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R的单质与镁形成的化合物电子式为____。
(2)由X和Q组成的一种气体,其密度与相同条件下的Y单质密度相同,则该气体使溴水褪色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该反应类型为_______。
(3)关于以上元素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
a.Y的最简单氢化物分解比Z的难
b.X元素是自然界中能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因为X在自然界含量最丰富
c.R的单质通常用于自来水的消毒是因为该单质有毒性,可以“以毒攻毒”
d.Z的一种单质可用于制火柴
(4)可利用如图装置(烧瓶B下面的加热装置未画出)验证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关系。
现用药品Na2S溶液、浓盐酸、MnO2来设计实验验证R的非金属性强于W,则:实验中能够说明R的非金属性强于W的主要现象是__________;B中反应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
17.有原子序数小于20的A、B、C、D、E、F六种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已知B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A和C的价电子数相同,B和D的价电子数也相同,且A和C两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数之和是B、D两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之和的二分之一;C、D、E三种元素的基态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且E原子的p轨道上电子数比D原子的p轨道上多一个电子;六种元素的基态原子中,F原子的电子层数最多且和A处在同一主族.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基态F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____________
(2)A、B、C共同形成的化合物中化学键的类型____________。
18.A+、B2-、C-、D、E、F3+分别表示含10个电子的六种粒子(离子或分子)。其中:
a.A+、B2-、F3+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
b.C-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
c.D是两种元素组成的四原子分子
d.E在常温下是无色液体
e.往含F3+的溶液中滴加含C-的溶液至过量,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白色沉淀消失
(1)C-的电子式___。
(2)A+、B2-、F3+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用离子符号表示)。
(3)含F3+的溶液中通入过量D,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
(4)A单质与E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生成的化合物中化学键的类型是___。
四、计算题
19.将镁、铝的混合物共0.2
mol,
溶于200
mL
5mol·L―1的盐酸溶液中,然后再滴加2
mol·L―1的NaOH溶液。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在滴加NaOH溶液的过程中,沉淀质量m
随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V变化情况如图所示。0~V1段发生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当V1=240mL时,则金属粉末中镁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_mol。
(2)若在滴加NaOH溶液的过程中,欲使Mg2+、Al3+
刚好沉淀完全,则滴入NaOH溶液的体积V(NaOH)=_______mL;
(3)试计算V2的值:V2=_________mL。
20.0.1
mol的镁、铝混合物溶于100
mL
2mol·L-1H2SO4溶液中,然后再滴加1
mol·L-1NaOH溶液。请回答:
(1)若在滴加NaOH溶液的过程中,沉淀质量m随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V变化如图所示。当V1=120mL时,则金属粉末中n(Mg)=________,V2=________mL。
(2)若在滴加NaOH溶液过程中,欲使Mg2+、Al3+刚好沉淀完全,则滴入NaOH溶液的体积V(NaOH)=________mL。
(3)若向300mL
1
mol/LAL2(SO4)3的溶液中逐渐加入浓度为1mol/L的溶液,若产生2.34克白色沉淀,则加入的NaOH溶液的体积可能为__________毫升。
(4)若混合物仍为0.1
mol,其中Mg粉的物质的量分数为a,用100
mL
2
mol·L-1硫酸溶解此混合物后,再加入460
mL
1
mol·L-1NaOH溶液,所得沉淀中无Al(OH)3。满足条件的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B
3.C
4.D
5.A
6.C
7.D
8.D
9.C
10.A
11.B
12.A
13.④
Cl2+H2O=H++Cl-+HClO、Cl-+Ag+=AgCl↓

核外电子层数:Cl<I,原子半径:Cl<I
H+(或HCl)
HClO
反应后向溶液中加入1mL2%AgNO3溶液,产生的沉淀量明显大于实验④
由于2HClO2HCl+O2↑,使O2体积分数增加;Cl2与水不断反应和HClO分解生成的HCl使溶液中c(Cl-)增大
溶液的pH随时间增长逐渐减小(最终不变)
14.萃取碘单质,隔绝空气防止被氧化
关闭,打开,打开
防止倒吸
催化剂
15.4Li+O22Li2O
钠、钾都能在空气中燃烧,钠产生黄色火焰,钾产生紫色火焰(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钾比钠燃烧剧烈
4Na+O22Na2O2、K+O2KO2
碱金属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其单质的活动性增强,它们与氧气的反应越来越容易,生成的氧化物越来越复杂
16.第二周期第VIA族
CH2=CH2
+
Br2

CH2BrCH2Br
加成反应
ad
装置C中有淡黄色沉淀生成
MnO2+4H++2Cl-Mn2++Cl2↑+2H2O
17.1s22s22p63s23p64s1
共价键
离子键
18.
O2->Na+>Al3+
Al3++3NH3?H2O=Al(OH)3↓+3NH
2Na+2H2O=2Na++2OH-+H2↑
离子键和极性键
19.H++OH-=H2O
0.08
500
560
20.0.02
mol
480
400
90mL或2370
mL
0.4≤a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