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书圣王羲之
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
为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后
辞官归隐,以山水为娱,以寿终,胸
怀旷达,为时人所重。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字
和文任意为之,风格潇洒脱放。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其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又与其子并称为“二王”。
入木三分
有一次,皇帝要到北郊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木匠拿去雕刻。木匠在雕刻时发现王羲之写的字竟然已经深入木头达三分,赞叹道:“右军(王羲之)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啊!”。
后用来形容书法有力,也用来比喻议论深刻。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
“序言”简称“序”,也写作“叙”或称“引”,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或“后序”。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言,自己作的,叫“自序”;他人写的,叫“他序” 。??
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
赠序:临别时以诗文相赠所用的一种文体,多抒发敬重、劝勉、依恋之情,如王勃《滕王阁序》《送东阳马生序》。
兰亭
宴集序:知己好友宴饮赋诗,结集成册,再为之作序,《兰亭集序》属此类文章。
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兰亭在哪儿?
兰亭集会是怎么回事?
《兰亭集》是怎么回事?
《兰亭集序》是怎么回事?
兰亭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 出绍兴市区,沿着山阴路(古之“山阴?道”)向西南而行,经13公里之路程,来到兰渚山下,一个如今占地面积30715平方米的书法圣地兰亭就展现在面前了。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种过兰草,汉代时于此又设过驿亭,“兰亭”一名便由此而生。
文章背景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 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2 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 的42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 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为“天下第一行书”。
古人的一种游艺项目,众人坐在环曲的溪水边,把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动,停于某人处,即取而饮之,或吟咏诗赋来代替。
流觞曲水
guǐ
kuài??jī
tuān
hái
jiē
chěng
xì
shāng
qǔ
wù
为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注音。
(1)岁在癸( ?)丑 ?(2)会稽( ?)山
(3)清流激湍( ?) ?(4)放浪形骸( ?)
(5)临文嗟悼 ( ?)?(6)游目骋( ?)怀
(7)修禊( ?)事也 ?(8)流觞( ?)曲水
(9)趣( ? )舍万殊(10)悟( ?)言一室之内
感慨系 之 若合一契
虚诞 彭殇
(xì)
(qì)
(dàn)
(shāng)
修禊事也
茂林修竹
况修短随化
列坐其次
丝竹管弦之盛
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足以极视听之娱
夫人之相与
重点实、虚词
古代的一种风俗
高
长
排列;它的旁边
繁盛
繁多
用来
……的原因;情趣
动词,穷尽;乐趣
交往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向之所欣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有的人;胸怀抱负;通“晤” 面对面
动词,至,及
面对;明白
原因
对;这次集会的诗文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虽趣舍万殊
虽世殊事异
虽然
虽然
纵使
感到高兴
指出下列词的用法和意义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一觞一咏
所以游目骋怀
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形—名,年轻的人、年长的人
名----动,喝酒
使动,使…放纵、使…奔驰
数词意动,把…看作一样
形容词意动,把…看作相等
形—名,贤士
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悟言一室之内…放浪形骸之外
不能喻之于怀
亦将有感于斯文
死生亦大矣
状语后置,“于…”
省略句(介词“于”)
状语后置,“于怀”
状语后置,“于斯文”
判断句
文中有些词语今天已经发展成了成语: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天朗气清、游目骋怀、
世殊事异、情随事迁、
放浪形骸、群贤毕至。?
整体把握
思考:
文中记叙这次兰亭集会盛况的是哪些段落?其余段落写了什么?
乐
痛
悲
找出文中作者感情变化的关键词。
‖课文研读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第1自然段
ɡuǐ
介词结构“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后置
春季的末一个月
一种祭礼
高高的竹子
都
县名
映衬、围绕
酒杯
排列
旁边
乐器
繁盛
作诗
省略动词宾语
举行
的
都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第2自然段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和风
用来
放开、
敞开
穷尽
实在
自然万物
值得
这
的繁多
的乐趣
“永和…癸丑…暮春… …兰亭…”
时间
地点,事件
“群贤…少长…”
人物
“此地有…,又有…”
兰亭美景
“引以为流觞曲水…”
士大夫行为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天气美好
“…信可乐也”
感受
文章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的?
讨论:作者为何说“信可乐也”?
人贤
地胜(景美)
事趣
时美
兴雅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情真
理清背诵思路:
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山)
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水)
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时 间
地 点
事 由
人贤:
景美:
事趣:
情真:
时美:
兴雅:
理清背诵思路:
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时 间
地 点
事 由
人贤:
景美:
事趣:
情真:
时美:
兴雅:
作者的感情怎样由“乐”转而为“痛”?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第3自然段
助词,引起下文
取消句子独立性
一俯一仰之间
之于
有的人
通“趋”趋向,取向
不一样
一时
自大的样子
满足
对…事情
到达
等到
到、及
过去
附着
因
指“向之”句
自然
通“晤”面对面
理清背诵思路:
1句:承上启下,由兰亭集会引发对人生的感慨。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2句接着作者指出两种不同的处世方式。(“或取诸怀抱” ,“或因寄所托”)
3句指出两种人虽处世方式不同,但都是在美好的时光中“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事过境迁,感慨系之又留恋于过去的美好时光。
4句接着笔锋一转,外在世界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而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
岂不痛哉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
或因寄所托
当其欣于所遇,快然自足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死生亦大矣
理清背诵思路:
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
喜爱某物时
厌倦该物时
回顾由喜到厌
面临死亡
人生百年 乐境易逝
生命短促 感慨万千
处世
静态
动态
喜爱某物时
厌倦该物时
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不知老之将至"。
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回顾由喜到厌的过程时
面临死亡时
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好花不常开”,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这种"痛"是痛什么?
这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
第三段所议论的问题是 。
作者的议论跟前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
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
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
死生亦大矣
第4自然段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符契。两半,可合在一起
面对
悲伤
明白
通“故”因此
一、齐,作动词。把…看做一样(相等)
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胡说
到达,最后到达的结果
一个个
尽管
这次(集会)的诗文
主谓之间
·····的原因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
理清背诵思路:
1、由读古人之作时的体验,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 “每览昔人……, 若合一契,未尝……,不能……”
2、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
3、随之又发出 “后之视今……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
4、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书经过及成书意义。“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悲夫
兴感之由 若合一契
临文嗟悼 不能喻之于怀
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 亦由今之视昔
以今及古
以今推来
沧桑感、
厚重感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人们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屡见不鲜的。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大家难得一聚,是快事、乐事;但有聚就有散,分离诀别更容易使人伤怀!再说相聚是困难的、短暂的,分散是容易的,也是长久的。本来这种聚散两依依的情形已使人感慨万端,再由此使人联想到人生无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从中来。
第四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人生的眷恋热爱。
魏晋士人尚玄学、清谈,崇尚虚无思想,作者是旷达的,认为生和死不应等同,要珍惜生命,有生之年应做实事,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
总结全文思路,背诵全文
本文若只写第一段行不行?
宴饮本是乐事,作者为何乐极而悲?
明确:这也是本文的思想性之所在,作者由眼前宴饮之乐想到乐境易逝,生命短暂,而如何渡过短暂的人生才有意义,也就成了作者思考的问题,作者实是借宴饮之乐写人生感慨。这叫借题发挥。
文章思路及作者思想情感
思路
记叙集会盛况
抒发人生感慨
交代作序目的
情感
乐
悲
痛
(怡人美景,畅快集会)
(人生短暂,世事无常)
(透视古今,千古同慨)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览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人生苦短,是古人难以解开的心结,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这是统一天下的豪情壮志,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
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鲁迅在”绝望与深渊”中”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为中华民族挺起了不屈的脊梁;
钱钟书说过”目光放远,万事且悲.目光放近,则自应振作,以求乐观.”承认人生局限,更应努力奋斗。
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人生苦短”无论对凡夫俗子,还是英雄伟人似乎都是一个万古恒新的话题。且不必说《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也不必说汉武帝的“少壮几时奈老何”;就是一代伟人
毛泽东不也发出“人生易老,天难老”的感叹吗?可以说,“人生苦短”是人类的一种普遍心态。
那么王羲之对此感慨万千,有什么不可呢?何况,作者并没有因人生短促、“人生无常”就醉生梦死,及时行乐,了此一生,而是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这在玄学盛行,士大夫普遍崇尚老庄哲学的东晋是难能可贵的。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早在二千多年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作出了响亮地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有诗曰”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生死问题,历来是中外文学和哲学所关注的重要话题.一代书圣也为我们留下了他对人生哲理探索的踪迹.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