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诊断自测题
一、积累运用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
?
)
A.?竦峙(chì)???
湛蓝(shèn)???
沙堤(tí)?????
憔悴(qiáo)
B.?梦寐(mèi)???
澄清(dèng)???
水藻(zǎo)???
酝酿(rǎng)
C.?竭石(jié)???
雄浑(hún)????枯涸(hé)?????
贮蓄(zhù)
D.?撑伞(zhǎng)??
蓑笠(suō)???
抖擞(sǒu)????
稀疏(shū)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朗润
宽敞
静谧
淅淅沥沥
B.窠巢
酝酿
湛蓝
花枝召展
C.清冽
花苞
伫蓄
抖擞精神
D.卖弄
镶嵌
水澡
呼朋引伴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B.
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C.最近几年,各种各样的电脑学习班越来越多,简直到了汗牛充栋的程度。
D.临沂市几条繁华的商业街上,观光购物的人流济济一堂、笑容满面。
4.补写下列文学常识或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
《春》的作者是
,字
,江苏扬州人,
、诗人
、学者。著有诗文集
,散文集
、
、
等。
②
《济南的冬天》作者是
,原名
,代表作有小说
、
,话剧
、
等。
③《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通过丰富想象,运用拟人手法表达诗人对朋友深切关心的句子是
,
。
④《观沧海》中表现诗人博大胸怀的句子是:
,
;
,
。
⑤《天净沙?秋思》的主旨句是
,
。
⑥《次北固山下》中,表新旧更替,时序变迁的句子是
,
。
5.语言综合运用。
下面是某报社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两处语病和一处标点使用错误,请找出并修改。要求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①家风故事题目自拟,体裁不限,主要书写清白做人、勤劳做事、正直无私等方面……②家风故事要贴近生活、内容积极、健康、向上。③故事须为个人原创,杜绝抄袭,篇幅控制在2000字以内,欢迎广大读者不吝投稿。
(1)标点错误,它在第
句,修改意见:
。
(2)
第
句有语病,修改意见:
。
第
句有语病,修改意见:
。
家风正则民风正。仿照例句,再写两个句子,表达对家风的感悟。
例句:良好的家风,是父慈子孝的平等和谐;良好的家风,是共享天伦的其乐融融;
,
。
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
篮球场上,七年级二班的主力队员王瑞在抢球过程中意外受伤,虽然他坚持打完比赛,但是班级已与冠军无缘,为此王瑞非常难过。这时,作为王瑞的同班同学,你会对他说:“
”(要求: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含标点40字以内。)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文的诗句,回答问题。
观
沧
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以
字统领全篇的景物描写。作者都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8.请任选角度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
冬
雨
①清晨,拉开门迈入楼道,就听到楼顶的木制盖板上“沙沙”、“吧嗒”、“乒乓”的声音。
②北国的冬不本是下雪的季节吗?在这“大雪”的节令,在一场瑞雪之后,竟然下了一场小雨!听惯了西北风的呼啸,忽然听到这雨声,让人觉得严冬已过去,又置身于春风春雨中了。那雨声使我不禁联想起广东音乐,“沙沙”声宛然《沉醉东风》中轻缓细切的
弹拨乐,“吧嗒”、“乒乓”的大雨点儿声,多像《雨打芭蕉》演奏到一处小高潮之际那美妙的韵律。
③楼外,雨小,雾大。雨,淅浙沥沥,如丝如缕,东飘西洒,悄无声息,要不是偶有几个大雨点,你就看不见它。冬雨虽然似乎来错了季节,却也有情,落在你的脸上、脖子里,并不给你寒意,也不让你产生淋漓之苦,只是凉丝丝的,你会顿生一种特殊的轻柔、清新和亲切感。
④冬雨会躲进雾里,跟你捉迷藏,神秘兮兮的。雾蒙蒙,隐住村镇,裹住树,笼着一个神秘的世界。近处,雾中房屋、树木、电杆,朦朦胧胧,影影绰绰,似海上若隐若现的山岛,,又如烟波中耸着桅杆的船舰。雾也有情,好似跟你逗戏,给你“画”个“圈”,你往前,她就后退,你退回来,她又悄悄地追过来,你喝喊,声音似落进大海里,杳无回音。
⑤雾缓缓消退,树木从雾的纱幔里走出来。杨树虽已落尽了叶子,然而,那擎在枝头的绛褐色的苞头,经雨水润泽,有些膨胀,像初春欲放的苞蕾。远眺小溪旁那一排排一丛丛年轻的柳树,尚存几许绿色或淡黄的叶子,乍一看还真有几分柳枝鹅黄泛青、“依旧烟笼十里堤”的韵味呢。
⑥雨更小了。人们立在雨中谈笑,小孩子们蹲在如镜的小水洼边,和自己的影子相视而笑,指点着,戏逗着。不少人打了伞,红的、黄的、草绿的、天蓝的……饰着各种图案,远看,仿佛翩翩的彩蝶。此时此景,在许多人的眼中、心中,花伞已远非遮雨的工具,而是艺术品,是生活的装点,是美的一部分,似乎也寄寓了对春的渴望。应该说,在北国,冬雨总该是不正常的,而这“不正常”却也令我别有情愫,启发了我的新思维,让我体味到造物主的“不拘一格”、无穷变化。冬雨不是老皇历,老皇历有些页码念不得了。不是吗,这几年,在不少发奋图强、追求高远境界的人们的心里,严寒的冬在缩短,.温暖的春在提前着,火热的夏和金灿灿的秋似乎在延长着。
⑦一位大作家说过,既然冬天已经来临,春还会远吗?
⑧冬雨,你该是春的急先锋、春的精灵,你勾起我对春的向往和呼唤,让我早早地盼起春来。你牵着我的思绪超越了一个严寒而没有绿野和鲜花的季节,让我似乎看到一个万紫千红的季节已经早早来临。
9.①②③段依次从
觉、
觉、
觉等感官写冬雨给人们带来的美好感受,④⑤⑥段分别写雨中的
、
和
,充满了诗情画意。
10.④段中“冬雨会躲进雾里,跟你捉迷藏,神秘兮兮的。”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说说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②段“在一场瑞雪之后,竟然下了一场小雨”中的“竟然”二字是针对“
”而言的。(从原文中找句子回答)
12.对加线句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句子中的每一个季节前都有一个形容词,突出了各自的特点。
B.这里的春夏秋冬并非实指自然界的季节。
C、表现了人们的热情和对火热生活的向往。
D、冬天缩短,春天提前是事实;夏天和秋天延长是想象,所以用“似乎”。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
香椿的味道
李红霞
?①乡下老家,有许多野生的香椿树,一年一年滋生繁衍,零零散散地点缀满了乡村的各个角落。当然,最好能长在自家房前屋后,那样就可以整日看着香椿芽由小变大,然后近水楼台先摘先尝了。当春风温暖地让我彻底脱去冬衣的时候,那香椿也就该发芽了。我最爱吃香椿,总是一天三遍地看着房角那棵香椿树发呆,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可我急,树不急,整日挺着干枯的枝桠在蓝天中显着它的沧桑与稳重,迟迟不吐芳香。
?②一个灿烂的午后,忽然在和风中嗅到了丝丝清香。迫不及待地跑到树下,踮着脚尖,寻找蓝天中闪出的那些暗红。找到了!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灵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那嫩嫩的芽子,被阳光穿透成靓丽的紫红,闪着淡淡的油光,在湛蓝作为底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温情,一时间觉得香椿芽就是春天,春天就只有香椿芽。
?③春风催荣了万物。不出几日,香椿芽已经长成了小丫头的冲天小辫。竖在房角的长杆终于派上了用场。用铁丝弯成一个钩,绑在长杆上,就可以去扒那些垂涎已久的香椿了。站在房顶,长长地举起杆子,将那些可爱的芽子引入铁钩里,然后猛地一拧杆把儿,只听脆脆地“叭”一声,一簇香椿就应声飘落了下来。不一会儿,香椿已散落一地。
??④于是,便怀抱这些香椿,吵着让母亲给我炸“香椿鱼儿”吃。母亲先是把这些香椿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择好、码好,然后洗净,放在盆里用温水加盐腌一下。这时,母亲就可以腾出手来准备面糊了。在碗里打两个鸡蛋,放入适量的面粉和水,搅匀,直至能在筷子上拉出丝就可以了。烧开油,取出腌好的香椿在面糊里裹一下,迅速放入滚烫的油锅里,只听“吱啦”的一声,那个裹了面糊的香椿,顿时翻滚着膨胀起来,成了焦黄颜色。
⑤一直站在旁边的我,早已被锅里的香椿鱼儿惹得大咽口水了。一出锅,就用手抓起来吃,烫得我直跺脚摇手。母亲乐了,拿出碗盛好递给我。我便乖乖地坐在灶前,稀溜稀溜地吃到肚圆,抹一把嘴上的油,跑着玩去了。等回来,又会吃上一大碗。
?⑥一茬一茬的香椿吃下来,夏天已近,香椿已不能用来炸着吃了,我对香椿的热情也淡了下来。可母亲却去摘那些稍微嫩一些的叶子,切碎,晒在太阳底下,说是晒干后还可以吃。我不信,这怎么吃。炎炎夏日,母亲便取出那些干香椿,放在锅里用油炸一下,然后拌在黄瓜丝里,放上醋,浇在凉水浸过的面条上,一碗清凉喷香的凉面吃过,夏日的炎热一下子就在香椿的清香消失了。这种干香椿只要保存得好,可以吃一年,直到又吃上那暗红的嫩芽。
⑦母亲知道我爱吃香椿,因此总是在春天里给我带来嫩香椿芽,有的嫩到可惜,可母亲却说这样的才好吃;过几天又会捎来一大包干香椿,于是我就一年都能吃到香椿了。生日长寿面里,浇上油炸香椿,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
13.文章围绕“香椿”写了盼香椿、________、炸香椿、________四部分内容.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
14.从修辞手法(任选一种)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第④段描写母亲炸“香椿鱼儿”的一系列动作,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第⑦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谈谈你对“香椿的味道”的理解。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
?
秋
颂
罗兰
①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
②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神像秋。
③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
④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
⑤最动人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所慑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⑥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之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
⑦最耐寻味的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淡淡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
⑧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顾——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预,不必留连。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份明澈。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著。“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
⑨“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野鹤的美,澹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么一份飘潇,当得起一个“逸”字。“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
⑩也有某些人,具有这份秋之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澈与洒脱。
?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是澹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18.作者用以颂秋的几个方面有什么共同点?
?
19.作者认为秋之“美”是什么?
?
说说什么样的人才“具有这份秋之美”。
三、写作表达
21.四季,色彩斑斓。草长莺飞的春,阳光绚烂的夏,天高云淡的秋,雪花纷飞的冬,给你遐想,让你向往。人生也是如此,天真烂漫的童年,活泼快乐的少年,追求独立的青年……令你难忘,让你憧憬。每一个“季节”都是风景,每一个“季节”都令人回味。
请以“我最喜欢的季节”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表达真情实感。(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以上。(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一、积累运用
1.答案:C
解析:A项“竦峙”的“峙”读zhì,“湛蓝”的“湛”读zhàn;“沙堤”的“堤”读dī;
B项“酝酿”的“酿”读niàng;C项全部正确。D项“撑伞”的“撑”读“chēng”。
答案:A
解析:B.召——招,C.伫——贮,
D.澡——藻
3.答案B
解析:A.有误,形容跟着别人的话应和。用在此处是色彩不当。
C.有误,形容藏书很多。用在此处是搭配不当。
D.有误,形容许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此处用错对象。
4.①朱自清,佩弦,散文家、《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你我》。②老舍,舒庆春,《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小说,《茶馆》、《龙须沟》等③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⑤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5.(1)②
贴近生活后的“、”改为“,”
(2)①
“方面”后添加“家庭故事”;③
“投稿”改为“赐稿”。
(3)示例:良好的家风,是长幼有序的互相尊重;良好的家风,是荣辱与共的互相扶持。(符合要求即可)
6.王瑞,不要难过了。你受伤了仍然坚持打完比赛,坚持为班级战斗,这种精神已经让我们很受感动。
【分析】要注意有称呼,要以安慰的语言为主,围绕王瑞同学的行为作出鼓励性的评价,言之有理即可。
二、阅读理解
(一)7.
观;
描写了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动静结合,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辽阔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
8.
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二)9.听觉、视觉、触觉;雾、树木、人
10.拟人,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雨的细小、轻柔的特点,又赋予了它人的情态,像个调皮的小孩,活泼可爱,富有情趣。
11.“北国的冬不本是下雪的季节吗?”
12.D
(三)13.扒香椿;吃香椿
14.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香椿芽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椿芽在枝尖绽放时的勃勃生机,表现了作者看到香椿发芽时愉快的心情。
15.生动传神(描写细腻),表现了母亲技艺娴熟(做事利落、勤劳能干)。
16.照应题目(前文),深化主题。
17.香椿本身的味道、母爱的温暖、童年的快乐、春天的味道。
(四)18.它们都具有作者心目中的秋之“美”
19.作者认为秋之“美”是闲和逸
20.那些取得了“成功”,却把“功名”看得很淡的人。
三、21.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