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历史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上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袁世凯建立独裁统治,破坏责任内阁制。
宋教仁于1912年以同盟会为基础,,组成国民党,并
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
但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孙中山、黄兴等被迫流亡日本。
二次革命
本节知识小结
袁世凯复辟帝制
①镇压二次革命之后,
②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随即又③下令解散国民党。
1914年初,袁世凯④解散国会。
不久,他又⑤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⑥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接着,
⑦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
⑧接受日本旨在火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护国战争
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
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北洋军队人心涣散,节节败退,不少省份宣布独立,脱离袁世凯政府。袁世凯众叛亲离,成了孤家寡人。
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军阀派系
控制区域
控制江苏、江西、湖北等省
掌握着北京政府,控制着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
控制东北地区
控制着云南、贵州
控制着广东、广西
直系(冯国璋、曹锟为首)
皖系(段祺瑞为首)
奉系(张作霖为首)
滇系(唐继尧为首)
桂系(陆荣廷为首)
这些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②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背景:
①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新青年》深受广大知识分子欢迎,至1917年,单期最高发行量已有1.6万多份。
兴起标志: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同,安徽怀宁(今安庆)人。早年参加辛亥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文艺理论家、教授。
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1917年2月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三大主义”。以后几年陆续在《新青年》上发表《复辟与尊孔》、《偶像破坏论》等著名文章。
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革命家与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
1917年初,陈独秀接受新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聘请,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杂志社不久也迁往北京。当时《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胡适、李大钊、鲁迅等,大多任教于北京大学。他们热情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猛烈抨击中国传统的旧道德和旧文化。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
胡适
北京大学
相关史事
新文化运动提倡男女平等、个性解放。大学是否应该开放女禁,成为当时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蔡元培、胡适等人都赞成大学开放女禁,很多女性也积极争取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1920年春,北京大学首次招收9名女生入学旁听,开创了中国国立大学男女同校的先例。
人物扫描
蔡元培,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蔡元培在1916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着力营造“兼容并包”和“思想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聘请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京大学任教,使得北京大学不仅成为人才鼎盛、学术兴旺的全国最高学府,也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
蔡元培
(1868—1940
)
实质:让资产阶级的新思想去占领封建旧思想的阵地。
讲坛上的教授
辜鸿铭→
胡适
辜鸿铭
陈独秀
鲁迅
李大钊
蔡元培
辜鸿铭:号称“清末怪杰”。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获13个博士学位。
他固守中国的传统儒家伦理思想,认为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是最好的。
没有蔡元培,北大就不成其为北大;
没有北大,蔡元培也不成其为蔡元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①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针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猖獗一时的尊孔复古逆流,《新青年》发表了大量文章,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孩子还没吃过人罢!救救孩子!
——摘自《狂人日记》
第一部白话文小说
抨击礼教最猛烈:鲁迅
鲁迅
②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他还将它们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
民主
科学
Democracy
Science
(德先生)
(赛先生)
指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
指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科学方法。
陈独秀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
胡适
胡适是第一个提出把文言文变成白话文的人。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安徽宣城市绩溪县人(生于上海浦东川沙),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学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中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曾担任过国立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私立南开大学校董会董事等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陈独秀紧接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它仍然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近代化探索的归纳
主张
派别
事件
性质
洋务派
洋务运动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地主阶级发起的自救运动
戊戌变法
维新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政权
维新派
一次政治改革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
事件
派别
主张
性质
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革命派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新文化运动
激进派
宣传民主、科学
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共同点
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文明;
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1919年前中国近代化的阶段与特征
在1919年以前,中国近代化运动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侧重于学习西方的技术,如洋务运动;
第二阶段侧重于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如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第三阶段侧重于学习西方的文化,如新文化运动。
每一阶段的演进都在层不断深化、内涵上不断拓展。
【答案】意义:①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动摇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②反对愚昧,促进了科学事业的发展;③推动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④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问题思考
你对新文化运动中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这件事怎么看?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构成了中国封建统治的理论和思想基础。要在思想领域反封建,就不得不把斗争矛头指向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以达到摧毁封建统治思想基石的目的。因此,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从新文化运动在当时和后世的进步影响上来看,是正确的。但是在新文化运动的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片面性。从这个角度看,新文化运动又有历史的局限性。今天我们对祖国传统文化'要全面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它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体现时代性。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撰稿人有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知识小结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①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旧道德和旧文化。
②提倡民主与科学。
③文学革命,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它仍然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