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西山学校高中部2020-2021学年9月份
高二月考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7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本卷共24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逐渐兴起。这一变化
A.有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B.说明中央集权符合礼制
C.体现了官僚政治的影响
D.根源于儒家思想的式微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3.《论语·子路》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楚国令尹叶公对孔子说:“我的邻里有个名叫躬的正直人,他的父亲偷了羊,他就去告发。”孔子说:“我的邻里的正直人与此不同,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这表明孔子
A.反对法家的法治主张
B.强调家庭伦理的重要
C.认为法治存在地域性
D.主张以仁政代替法治
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这体现了
A.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
B.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C.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
D.韩非子的严刑峻法思想
5.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6.荀子主张“天行有常”、“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的天人相分思想,而董仲舒则强调天人感应的天人合一思想。这种差别反映了西汉时期
A.政治需求影响学术思潮
B.文化专制遏制思想进步
C.思想主张推动社会发展
D.社会进步丰富思想内涵
7.汉朝在出现灾异时,帝王常常发布“罪己诏”(自省或自我检讨)。此现象在古代中国历朝中次数极多。这表明当时
A.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B.儒学影响治国理政
C.皇帝普遍虚怀纳谏
D.皇权受到制度约束
8.董仲舒建议汉武帝:“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这一建议的实施
A.加强了地方的监察
B.削弱了丞相权力
C.有利于思想的统一
D.增加了政府收入
9.某学者指出:“宋代以来尤其是(妇女社会地位)急转直下的时代”。导致宋代以来女性地位“急转直下”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发展
B.民族战争的影响
C.租佃关系普通化
D.传统主流思想演变
10.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种现象反映了
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
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
C.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
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
11.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当有一个人看见一个小孩子掉到井里面,必然会动侧隐之心,倘若顺着这种侧隐之心的自然发展,他必定会奔走呼救。王阳明意在借此阐发
A.发明本心的方法论
B.格物致知的修养方法
C.理生万物的宇宙观
D.知行合一的行为准则
12.顾炎武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他曾有诗云:“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诗中所体现的情怀是
A.“经世致用”
B.“人心一点灵明”
C.“循天下之公”
D.“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13.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这表明在政治上他主张
A.主权在民
B.君主立宪
C.君民平等
D.反对君主专制
14.某同学参观李贽故居,最有可能看到的字幅是
A.“天不生仲尼,万古为彻夜”
B.儒家经典是“万世之至论”
C.“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并”
D.“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
15.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止勿贵,而积粟者闭籴,而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止勿贱,而怀金者不售,则愈益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
A.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
B.加强政府调控平抑粮食价格
C.征收工商税减轻农民负担
D.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商品流通
16.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17.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18.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多出于“老农”之类生产者之手,医学科技多出于“老中医”之手或祖传秘方,火药发明是炼丹家在炼制丹药中偶然发现并经多次同类实践得出的。这说明我国古代传统科技
A.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
B.强调理论概括和抽象科学
C.与农业息息相关
D.重视总结实践经验
19.“饮酒仰脸要翻手,喝茶平饮微低头,丑角总要多出相,其他人物要遮口。”这句谚语是下列哪一艺术形式的体现
A.书法
B.京剧
C.剪纸
D.绘画
20.清朝郑燮的《墨竹图》,写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傲气风骨让人感慨。这种借物抒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的绘画是
A.原始岩画
B.汉代帛画
C.中国文人画
D.民间绘画
21.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A.逐渐平民化
B.逐渐贵族化
C.逐渐神秘化
D.逐渐宗教化
22.“在《诗经》三百零五篇作品中,除了《大雅生民》和《商颂玄鸟》这两首诗在写到商周祖先降生时略具有神话因素沉积外,其他作品都没有任何神秘的色彩。”说明《诗经》运用的主要创作手法是
A.现实主义
B.浪漫主义
C.借古讽今
D.托物言志
23.在宋代,词人的创作不是专为抒发主体情志,而是去表现其精神产品的消费者的愿望和情绪;市民们在瓦舍中尽情地观赏百戏和娱乐,但这种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这些现象说明了宋代
A.享乐主义观念成为潮流
B.士人阶层审美情趣提高
C.人文主义精神开始兴起
D.文艺的商品化、大众化趋势
24.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道德化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
中刘备的“仁”,诸葛亮的“忠”和关羽的“义”,《水浒传》中武松等人的“忠”“义”。此类小说
A.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精神
B.旨在宣扬宋明理学思想
C.折射了当时社会价值观
D.抑制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2分)
25.(22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看准了政治责任,非有学问及道德的人不能担当……他深通礼乐射御书数,这是从事政治的基本学问,但他却无从政的机会。乃广收门人弟子,达三千人之众,教以六艺……志在造就士及君子。
——周德伟《自由哲学与中国圣学》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认为一个人从政应该具备的条件。(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2分)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的什么主张和目的?(6分)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2分)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2分)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2分)
26.(18分)学术界对黄宗羲的“民本”思想存在不同的认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黄宗羲在全面批判君主专制种种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社会改革理想,表现了思想创新的理论勇气。特别是他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重要政治命题,这一命题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天下”是人民共有的,而非君王一家一姓所私有;二是天下大事应由人民当家作主,而不应由君王一人垄断;三是君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君由民推选出来为天下兴利除害,因而必须尽心尽力为民服务。
——摘编自吴光《黄宗羲的社会批判精神》
材料二
黄宗羲虽然将民本推到了极致,但其政治哲学思想仍然没有跳出孔孟民本的思路和范畴。民本是一种“定对目标选错道路”的空想,永远无法到达“利民”的目的地,因为其一旦进入实践,必然被君主改造成外儒内法的伪民本。如果把民本当成民主,就会让一种“名为民主实为专制”的东西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其结果将是不但不能实现民主的目标,而且还会败坏民主的名声。但民本不是民主并不意味着民本思想没有价值。这种“反法之儒”给走出“秦制”的近代中国提供了不可忽视的思想动力,并为接轨“西学”提供了本土资源。
——摘编自丁新宇、郭强《民本非民主——定性黄宗羲政治思想的现实影响》
(1)据材料一,指出黄宗羲“社会批判精神”的主要内容。(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4分)
(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否定黄宗羲“民本”思想的具体表现及其理由。(6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黄宗羲“民本”思想的理论价值。(4分)
27.(12分)苏轼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阅读图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1所示
材料二
如图2所示
材料三
如图3所示
(1)材料一中苏轼画作就绘画者身份而言属于哪一类画作?这类画作的主要特征有哪些?(5分)
(2)材料二中苏轼书法属于哪一类字体,这类字体的主要特点是什么?(3分)
(3)苏轼在赤壁所作之词属于哪一流派?这一流派在南宋最具代表性的词人是谁,用一句话简述其文学地位?(4分)高二历史答案
1——5
ADBBC
6——10
ABCDC
11——15
DADDD
16——20
DCDBC
21——24
AADC
25.(22分)
(1)条件:学问、道德;(4分)主张:为政以德(或以德治民)(2分)
(2)主张:天人感应(2分)
目的:神化君权;警戒、限制君权,巩固统治。(4分)
变化: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或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分)
(3)关键:薄敛节俭(或节用)。(2分)
地位:南宋以后,逐渐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2分)
(4)相同点:以民为本(或关注民生)。(2分)
认识:儒学的发展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或与时俱进)。(2分)
26.(18分)
(1)内容: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倡导社会变革。(4分)
社会根源: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崛起;君主专制强化与社会矛盾激化;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4分,任答两点)
(2)表现:黄宗羲民本思想是一种空想,其本质不属于民主思想。(2分)理由:未超越孔孟民本思想范畴;无法实现“利民”目的;败坏民主的名声。(4分,任答两点)
(3)价值:为近代中国反专制斗争提供思想动力;为近代学习西方提供本土资源。(4分)
27.(12分)
(1)属于文人画。(1分)主要特征: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更加追求抒情写意;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于一体。(4分,任答两点)
(2)属于行书。(1分)特点:兼具草书和楷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2分)
(3)属于豪放派。(1分)南宋代表性词人是辛弃疾,(1分)他是豪放词的集大成者。(2分)器
福清西山学校高中部2020-2021学年9月份高二月考历史答题卡
姓校
选择题(48分)
解答题
器
页
使用2B铅笔填涂选择题答案等选项及考
26.2(6分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