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明月几时有
导入
诗文和传说引路:
举出与月亮有关的诗句或传说故事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渡荆门送别》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嫦娥奔月、吴刚伐桂
吟诵月语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吟诵月语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秋夕》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吟诵月语
预习检测
说一说你所了解的苏轼
北宋文学家,诗、文、书、画。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
“唐宋八大家”
“三苏”
豪放派
苏轼印象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谥号文忠。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诗文有《东坡文集》等。苏门父子三词客,与苏洵、苏辙并称“三苏”。
走近作者
唐宋八大家
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苏轼、苏辙、苏洵)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韩愈和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唐宋八大家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词,又称长短句。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有时候,因为各家叫名不同,同一个格式又有几个词牌。
词牌名
水调歌头[北宋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牌名
原文
活动一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苏轼谪居密州,这时他的弟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俩已有七年多没见面。由于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负,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中秋之夜,他饮酒赏月,不禁怀念起不在身边的弟弟苏辙,因此写了这首词。
走近苏轼
走近苏轼
密州是一个很穷的县,主要只长麻、枣、桑树,此地的生活和杭州有着天壤之别。
——林语堂《苏东坡传》
这次我来到密州,想想总能吃饱吧,谁知厨房里冷冷清清,家里人要吃饭,同僚们要吃饭,整日忧愁。随后我和通守刘廷式每天沿着城墙在荒废的菜园里找枸杞和菊花来吃,摸着肚子看着对方大笑……
——苏 轼《后杞菊赋》译文节选
走近苏轼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是位乐观旷达的高人。 ——林语堂《苏东坡传》
“与古往今来的许多大家一样,他成熟于一场灾难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余秋雨
走近苏轼
活动二
水调歌头[北宋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què
自由朗读诗词,读准字音、节奏。
朗读诗词
chén
qióng
shēng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zhuǎn
qǐ
chán
朗诵诗词
活动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大意:丙辰年中秋节,欢畅痛饮到天亮,喝得大醉,写了这首词,兼以怀念弟弟子由。
从词前小序里我们了解了哪些信息?
小序
交代了写词的时间及缘由并领起全篇。
赏析句子
译文: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 我端起酒杯问青天。
上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是词人酒酣之时,对着皎洁的月亮所产生的遐想。化用李白《把酒问天》中的诗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天,流露出作者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赏析句子
译文:不知道月中的宫殿,今天 晚上是哪一年?
这是直接“问天”的句子,表面问天,实际上是体现了苏轼屡受打击后的困惑心态。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赏析句子
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去,又怕月宫那美玉砌成的楼宇,在高空中经受不住无比的寒冷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也指政治遭遇而言,想回朝廷,但又怕官场争斗激烈,难以容身
在现实中苦闷,欲求解脱,词人便想乘风飞往月宫去,但又担心月宫的高寒自己难以承受。这就流露出词人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
隐含了作者弃绝人间,飘然归去的心迹。
暗示了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又透露了作者对人间终不忍弃绝的复杂心情
赏析句子
译文:在月光下起舞,身影也随着舞动。(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分析:“人间”,指作地方官而言。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出力。这是作者对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这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过渡句,由上文的“欲乘风归去”到下文的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赏析句子
译文: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 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入睡的人。
下片: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紧接上片写望月,也写月下生活的人。过渡到个人的思弟之情。(承上启下)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译文:(月儿)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呢?
用反问的口气、埋怨的口吻向月亮发问。这一问转入了抒发怀人之情,表面上对月有怨,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明怨月实思亲呐!
赏析句子
译文:人间总会有悲欢离合,月亮也会有阴晴圆缺的时候,这种事情自古以来总是难得十全十美。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几句借自然的规律,表现了作者心中由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心理变化。也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自我安慰,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胸。也蕴涵了深刻地人生哲理,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这句词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也成为千古名句。
赏析句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只希望人们都能够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这是全诗的主题句,表达作者的美好祝愿。
也表现作者了旷达、乐观的精神境界。后来演变为对天下所有离别人们的美好祝愿。
以此也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赏析句子
梳理作者的思想情感变化:
苦闷—矛盾—豁达—乐观
情感梳理
当堂训练
1、?苏轼,字 ?,号 ?,与《水调歌头》一词的小序中提到的“子由”(即弟弟? )及父亲 ?同为“ ?”,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 。?
答案:子瞻,东坡,苏辙,苏洵,唐宋八大家,词牌名?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C.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答案:C?
3、??选择下列对《水调歌头》一词判断有误的一项。?
A.词的上阕写出了作者寂寞的心情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B.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空灵澄澈的境界。?
?C.词的下阕点明题旨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D.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旷达豪迈的情怀。?
答案:C(应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水调歌头》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 ?;月圆之夜,给远方的朋友发条祝福短信,你可以用《水调歌头》里“ ?”的句子。?
答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有人就此词的上阕上了个上联,请你根据下阕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望月怀逸兴壮思,自具雅量高致。?
??? 我的下联:?
答案:例:怀人写悲欢离合,颇显旷达胸襟
6、全词以问句开篇,上阕问 ,下阕问 ,归根到底是在问 。
答案:全词以问句开篇,上阕问月,下阕问天,归根到底是在问自己。
上片:望月,对月饮酒,想象在天上、人间徘徊,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下片对月思亲,抒写对兄弟的思念之情,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小结
赏析句子
咏月
上阕:饮酒望月
下阕:难眠思弟
---------追求美好生活
圆月
衬思念。
---------探求人生哲理
情景交融
乐观旷达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
喻清高
板书设计
必做:完成课时练相关内容
选做:课外诗赏析
作业布置
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