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分班考试历史试卷 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合肥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分班考试历史试卷 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44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26 07:45: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 90 分钟满分: 100 分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30小题,每题 2分,共 60.0分)
1.
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以下各个朝代采取的措
施中,不能起到有利于这一矛盾解决的是
A.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等
B. 元代设置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C. 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D.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2.
明代内阁与清朝军机处的共同点是
①协助皇帝处理国政 ②代行丞相职权,正式统率六部
③防止大臣专权,强化君主专制 ④扩大了统治基础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
“民主”一词源于古希腊语“demos”,意为人民。在我国先秦经典《尚书》中也
多次提到“民主”,如“天唯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意即“上天为民求
主,天降大任于成汤,使为民主”。这说明
A. 古代东西方民主政治同根同源 B. 古代西方的民主政治影响中国
C. 商朝政治具有典型的民主特色 D. 古代东西方民主存在本质区别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在建立国家政权后,纷纷秉承传统的“华夷同
族”观念,主动将本族先世祖源“续接”于以黄帝为首的中华圣王之后。这种行
为客观上
A. 消除了民族文化的差异 B. 促进了对华夏文明的认同
C. 加速了儒家思想的传播 D. 解释了政权建立的合法性
5.
以下各项最能够体现中国封建经济根本特征的是
A. “工商食官.政府垄断” B. “精耕细作.家庭经营”
C. “铁犁牛耕.以农为本” D. “耕织结合.自给自足”
6.
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表讲话,称“15世纪初的
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
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段话赞誉
A. 郑和下西洋增加了明王朝的财政收入
B. 中国明朝时期造船和海航技术的高超
C.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之间友好交往
D. 郑和下西洋对中国社会推动作用巨大
7.
十八世纪的“康乾盛世”被称为“落日的辉煌”,造成这种“落日”局面的诸多
原因不包括
A. 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 B. 中国开始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C. 实行重农抑商和文化专制的政策 D. 西方国家工业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8.
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唐 宋 明 清
第1
页,共6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A. 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 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C. 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 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9.
《世界上下五千年》在描述近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时,对其中一次革命活动
以“‘进口’的国王”为题加以论述。这一历史事件最可能是
A. 英国“光荣革命” B. 美国独立战争
C. 法国大革命 D. 德意志帝国的统一
10.
张友伦在《美国民主制度的形成、发展和问题》中说:“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和
批准标志着新的资产阶级政体的产生和美国民主制度的确立。……按照联邦宪法
的规定,美国的新政体摒弃了欧洲立法机构至上的传统,采取了立法、司法、行
政三权分立而又互相制衡的原则。”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新的资产阶级政体”是指联邦政体
B. 欧洲的立法机构至上,没有分权和制衡
C. “分权与制衡”是联邦宪法的典型特征
D. 联邦宪法的民主性体现在以议会为中心
11.
1689年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1871年德意
志帝国宪法的颁布,都标志着这些国家资本主义代议制政体的建立,这说明
A. 从“人治”到“法治”是近代社会的突出特征
B. 共和政体的确立
C. 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最终确立
D. 欧洲资本主义制度诞生
12.
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和交通工具的改造
或发明”,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产生各种新问题”。这段
叙述从“因为”到“所以”之间,至少要增加哪一段论述,才能使前因后果关系
完整
A. 新型工厂制度的产生 B.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兴起
C. 马克思阶级斗争理论的影响 D. 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意愿
13.
某时期,汽车、石油、化工、绝缘材料等新兴工业部门出现,使主要资本主义国
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该“变化”
①促使垄断组织的出现②使纺织工业日趋减少生产③推动了工厂制的出现④促
进了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14.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
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
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 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 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 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15. “何谓三民主义呢?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
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
的。”孙中山的这番讲话强调了
A. 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 B. 三民主义理论中以民为本的思想
C. 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 D. 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
16.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善于通过大众化的标语口号来发动人民。下列
口号的出现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第2
页,共6

①打倒列强,除军阀 ②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③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④工农武装割据
A. ①②③④ B. ③①②④ C. ④①③② D. ①④②③
17. (甲午战争后)“今天,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
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
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引自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这种现
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B. 孟买棉纱的质地优良
C. 手摇纺车的效率低下 D. 民族工业的举步维艰
18. 有研究表明,在抗战爆发前夕,中国民族工业在劳动力组织上不但盛行着由工头
招工的包工制,还存在着把农村来的男女儿童包养起来的养成工制,以极低代价
收买农村失业男女的包身工制,以及工场手工业式的家庭工制等。这反映了近代
民族工业
A. 仍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B. 仍然是传统手工业生产方式
C. 无法避免官僚资本的压迫 D. 管理水平高于在华外资企业
19. 洋务运动期间,“官督商办”成为企业的主要经营方式。如1878年筹办的上海织
布局就采用“官督商办”的方式; 1896年汉阳铁厂也由“官办”改为“官督商
办”。“官督商办”的经营方式
A. 成为当时企业唯一经营模式 B. 有利于企业吸收民间私人资本
C. 根绝了企业流弊丛生的现象 D. 拉开了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序幕
20. 有学者认为在中国近代,当农村经济衰蔽时,城市经济又因外来商品在港口及沿
海城镇而取得发展。而这些新兴城镇是外联的,是与腹地农村脱节的,这让原本
完整的本土市场网络竟为之碎裂。据此推断,近代外国经济的入侵
A. 促进了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发展
B. 对中国经济产生了破旧立新的效果
C. 诱导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
D. 阻断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21. 毛泽东曾经说过:“中美关系缓和是一把钥匙。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就
迎刃而解了。”下列属于他说的“钥匙效应”的是
A. 联合国恢复中国合法权利 B. 中法两国建交
C. 美国与日本的联盟更密切 D. 中日两国建交
22. 列宁和邓小平都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下列选项中能体现他们相同点的是
①都进行农业改革 ②都建立经济特区
③都吸引外资 ④都利用市场发展经济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23. 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
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A. 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 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C. 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D. 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24. 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运行机制一次成功的调整,也是一次体制创新。对我们今
天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事业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其借鉴意义有
①关注弱势群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②正确处理好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
③利用国家政权,进行宏观调控 ④倡导企业建立诚信机制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第3
页,共6

25. 在资本主义经济史上,1950—1973年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二个“黄金时
代”。1973年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涨”现象,“黄金时代”结束。你认为下列
哪条建议可以被政府采纳以使其走出“滞涨”困境
A. 扩大社会保障支出 B.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 出售部分国有企业 D. 兴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
26. 20世纪90年代,有人在评论国际局势时说:“当今世界,巨人林立,日本是独
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美国是萎缩的巨人,
中国是潜在的巨人……”这说明当今世界
A. 呈现五极世界格局 B. 呈现经济多样化特征
C. 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 个别大国单独操纵世界局势
27. 二战结束后,西欧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提出“□□□□”被西
方国家当作是一个“救世主”的概念。材料中的“□□□□”内容是
A. 杜鲁门主义 B. 马歇尔计划 C. 北约 D. 华约
28. 有人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主要
依据应该是
A.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获得重大突破
C. 确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D.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始形成
29.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已触动许多人的切身利益。无论富国还是穷国,全球化
提供了巨大机遇、潜力与可能,但也产生了人类必须面对的新挑战与新威胁。对
大多数人来说教育、就业、收入、健康、文化、环境等事关人类切身的问题都变
得更不确定与不安全。”由此说明经济全球化
A. 不利于各国经济深度合作 B. 发达国家资本新一轮扩张
C. 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带来新问题 D. 违背了各国人民共同意愿
30.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化可以总结为:卑官变高官,高官变虚衔,差遣变实
官,……。这一变化
A. 体现了官吏来源途径多元 B. 符合政治发展的要求
C. 反映了选官制度不断变化 D. 表明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2小题,共 40.0分)
31. 外交是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己的舞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
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
家。——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1840—1876)
材料二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
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
基。……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
和政体……而是一代人。——N佩弗《远东》
材料三 以“小球转动大球”而作为“破冰之旅”载入新中国外交史册的“乒乓
外交”曾经备受瞩目。对此事件周恩来总理引用《论语·学而第一》中“有朋自远
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中国政府心情,并开心地说“现在,门打开
了。” ——《环球时报》
材料四
1971年 1978年 1980年 1981年 1984年 1988年
中国在联 中国成 中国加入世 中国当选为联 中国成为 中国成为联
合国教育, 为联合 界知识产权 合国经济和社 国际原子 合国维持和
科学文化 国粮农 组织;中国参 会理事会人权 能机构正 平行动特别
第4
页,共6

组织中的 组织成 加联合国裁 委员会成员国 式成员国 委员会成员,
合法席位 员国 军工作会议; 并于次年首
得到恢复 中国在国际 次派员参加
货币基金组 联合国维和
织的代表权 活动
得到恢复,同
时恢复在世
界银行的合
法代表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西方人对“中国形象”的描述。根据材料三,结
合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指出“门打开”后“有朋自远方来”的表
现。(10分)
(2)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外交方面为推动人类
进步事业的不断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外交政策变
化的因素有哪些?(共10分)
32. 近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的一种历史潮流和趋势。阅读材料并结合所
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
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
——海军《火预言: 2049年的世界》
材料二:在这世界里,前所未有地挤满了人 ——人们在巨大城市的人行道上互相
推挤 ……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机电车和飞机;这世界受到了来自
传声筒的唱声的干扰,遭到了新闻标题以及电影中的不断变化的镜头的攻击。这
世界是工业文明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
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全球通史》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针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美
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 “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
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古巴前领导人菲德尔 ·卡斯特罗则认为 “由于不公正的国际
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 ……富国
愈富,穷国愈穷 ”。
请回答:
第5
页,共6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 “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
现代全球化”?指出1640~1870年间英国大规模向全球殖民的政治、经济条件。
(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归纳工业文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变化?( 8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应如何“正确看待世界经济全球化”?(6
分)
第6
页,共6

1. B 2. B 3. D 4. B 5. D 6. C 7. B
8. D 9. A 10. C 11. A 12. A 13. D 14. A
15. B 16. D 17. A 18. A 19. B 20. B 21. D
22. B 23. D 24. A 25. C 26. C 27. B 28. C
29. C 30. B
31. (1)材料一“中国形象”:抽鸦片的国家。材料二“中国形象”:美国民主政治
的模仿者。表现: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出现与中国的建交热。
(2)贡献:①全面参与联合国的事务,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②推进新型
区域合作:中国积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各种重要活动,倡导发起上海五国机制,并
推动发展为上海合作组织。因素:国家利益的决定;综合国力的强弱;政权性质的影
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历史传统等。
32. (1)理由:葡、两西国最早开辟新航路。条件: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确立;率先
完成工业革命。
(2)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型交通工具出现;娱乐传媒出现;世界日益走向为统
一的整体,世界市场形成。
(3)经济全球化是历史潮流;实质是资本在全球的新一轮扩张;发达国家处于主导地
位,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应对、趋利避
害,争取使全球化沿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