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浙江省九年级(上)返校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浙江省九年级(上)返校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8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9-25 12:0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浙江省九年级(上)返校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4分)下列四幅图表示细胞的四种生命活动过程,其中能表示细胞分化的是(  )
A.
B.
C.
D.
2.(4分)2019年7月,在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了新的物种﹣﹣高黎贡比氏鼯鼠,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胎生、哺乳。该物种在动物学分类上属于(  )
A.鱼类 B.两栖类 C.爬行类 D.哺乳类
3.(4分)下表是显微镜使用过程中要达到的目的和所采用的操作,其中能达成目的操作是(  )
选项 目的 操作
A 调节光线强弱 转动细准焦螺旋
B 调换不同倍数的目镜 转动转换器
C 增加视野下的细胞数目 换用放大倍数较小的目镜
D 使视野左上方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 边观察边将装片向右下方慢慢移动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每空格2分
4.(4分)如图为玉米种子的纵切图。图中结构a是   ,一粒玉米属于一个   (填“果实”或“种子”)。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3分
5.(6分)叶绿素对人体无毒无害,呈绿色,可以作为食用色素添加到食品中以改善食品色泽。小明同学为探究影响叶绿素稳定性的因素,在室温下进行了4组实验,实验记录如下:
组号 叶绿素溶液(毫升) PH值 处理时间(分) 溶液颜色
1 3 10 10 绿色
2 3 8 10 绿色
3 3 6 10 黄绿色
4 3 4 10 黄褐色
注:叶绿素被破坏后变成黄褐色。
(1)小明的研究所基于的假设是   。
(2)小明建议妈妈平时在凉拌绿色蔬菜时不要加食醋,请结合实验结果说说小明给妈妈建议的依据是:   。
(3)小明得出结论:当pH<7时,叶绿素被破坏。小红认为这样得出结论还不够严谨,原因是:   。
四、解答题12分
6.(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市场上多数种类西瓜的食用部分是果肉,但有一种特殊栽培种类﹣﹣“瓜子西瓜”的种子特别大,适合用来制作瓜子。 另外,科技人员将刚结出的圆形西瓜幼果放进立方体的透明盒中让它继续生长,则原本圆形西瓜会被塑造成方形,这种外形引人注目的“方形西瓜”会受到某些人的喜爱。
材料2:在运输和贮藏新鲜蔬菜水果的过程中,调整包装箱内空气的组成比例,可以延长蔬菜水果的保鲜时间。
(1)我们平常吃的西瓜子是由西瓜植株中的   发育而成。若从“方形西瓜”中取出种子播种,使其自然生长,则会结出   西瓜。
(2)西瓜中含有一些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元素和糖类等有机物质,它们分别来自   、   。
(3)为延长蔬菜水果的保鲜时间,应如何调整包装箱内空气的组成比例?   。
7.(6分)为研究植物呼吸作用,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
Ⅰ.选取两份等量且生长状况相同、具有完整根茎叶的新鲜菠菜,编号为甲组和乙组。甲组菠菜用开水烫2~3分钟,乙组不作处理。然后将两份菠菜分别放入两个不透光且密闭的相同恒温箱中,将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探头置于箱内(如图1)。
Ⅱ.连接计算机、数据采集器和传感器探头,采集24小时装置内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数据,并自动生成两种气体浓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2和图3.(不考虑微生物呼吸作用对本实验的影响)
结合上述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归纳对图2、图3呼吸作用中CO2、O2的变化曲线规律,并对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做出解释。
2020-2021学年浙江省九年级(上)返校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4分)下列四幅图表示细胞的四种生命活动过程,其中能表示细胞分化的是(  )
A.
B.
C.
D.
【分析】(1)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分裂时先是细胞核一分为二,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含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于是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两个细胞。
(2)细胞的分化是指分裂后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向着不同方向变化的过程。细胞的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连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是组织,因此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了组织。
【解答】解:细胞分裂的结果是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的了不同的组织,如图A为细胞的生长,B为细胞的分裂,C为受精过程,D所示的产生的细胞群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都发生了改变,为细胞的分化。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细胞生长、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的特点。
2.(4分)2019年7月,在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了新的物种﹣﹣高黎贡比氏鼯鼠,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胎生、哺乳。该物种在动物学分类上属于(  )
A.鱼类 B.两栖类 C.爬行类 D.哺乳类
【分析】哺乳动物的特征有体表被毛,牙齿有门齿、臼齿和犬齿的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胎生哺乳等,解答即可。
【解答】解:高黎贡比氏鼯鼠,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胎生、哺乳,所以高黎贡比氏鼯鼠属于哺乳动物。
故选:D。
【点评】掌握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解题的关键。
3.(4分)下表是显微镜使用过程中要达到的目的和所采用的操作,其中能达成目的操作是(  )
选项 目的 操作
A 调节光线强弱 转动细准焦螺旋
B 调换不同倍数的目镜 转动转换器
C 增加视野下的细胞数目 换用放大倍数较小的目镜
D 使视野左上方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 边观察边将装片向右下方慢慢移动
A.A B.B C.C D.D
【分析】显微镜包括:目镜、镜筒、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转换器、物镜、压片夹、载物台、遮光器、通光孔、反光镜、镜臂、镜柱、镜座等部分。其中遮光器上有大小不同的光圈,调节光线进入镜筒的多少;转换器是安装物镜部位,转动转换器,可以调换不同倍数的物镜;细准焦螺旋可以小范围的升降镜筒,可以调节物像的清晰,据此解答。
【解答】解:A、遮光器上的光圈控制通过光线的多少,因此调节光圈能调节视野的明暗,反光镜也能够调节光线的强弱。A不符合题意;
B、物镜固定在转换器上,因此转动转换器调换不同倍数的物镜,B项说的是目镜,故B不符合题意;
C、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大,但数目最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小,但数目最多,所以增加视野下的细胞数目,换用放大倍数较小的目镜,C符合题意;
D、显微镜下形成的物像是一个倒像,物像的移动方向与玻片的移动方向相反,即要向左移动物像,就要向右移动装片。也就是物像在什么地方,就像那个地方移动装片。所以,欲把将视野左上方的物像移到中央,应把装片推左上方移动装片,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掌握显微镜的各部分名称和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每空格2分
4.(4分)如图为玉米种子的纵切图。图中结构a是 胚 ,一粒玉米属于一个 果实 (填“果实”或“种子”)。
【分析】菜豆种子的结构包括胚和种皮;玉米种子的结构包括种皮、胚和胚乳。它们的胚都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不过菜豆种子的子叶2片,肥厚,贮存着丰富的营养物质;玉米种子的子叶1片,营养物质贮存在胚乳里。
一朵花传粉受精完成以后,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珠被发育成种皮。
【解答】解:玉米种子的结构包括种皮、胚和胚乳,胚都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子房受精后的发育情况:
玉米的种皮和果皮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所以,一粒玉米种子就是一个果实。
故答案为:胚;果实。
【点评】明确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异同和果实种子的形成即能正确答题。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3分
5.(6分)叶绿素对人体无毒无害,呈绿色,可以作为食用色素添加到食品中以改善食品色泽。小明同学为探究影响叶绿素稳定性的因素,在室温下进行了4组实验,实验记录如下:
组号 叶绿素溶液(毫升) PH值 处理时间(分) 溶液颜色
1 3 10 10 绿色
2 3 8 10 绿色
3 3 6 10 黄绿色
4 3 4 10 黄褐色
注:叶绿素被破坏后变成黄褐色。
(1)小明的研究所基于的假设是 pH影响叶绿素稳定性 。
(2)小明建议妈妈平时在凉拌绿色蔬菜时不要加食醋,请结合实验结果说说小明给妈妈建议的依据是: pH为6和4时,溶液变为黄绿色或黄褐色,说明酸性条件会破坏叶绿素 。
(3)小明得出结论:当pH<7时,叶绿素被破坏。小红认为这样得出结论还不够严谨,原因是: 实验没有以1.0作为pH梯度进行实验,表格中没有pH是7时,溶液颜色的变化 。
【分析】分析表格: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pH对叶绿素稳定性的影响,所以自变量是pH,因变量是叶绿素的稳定性。
【解答】解:(1)分析表格: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pH对叶绿素稳定性的影响,由此作出假设:pH影响叶绿素稳定性。
(2)pH为6和4时,溶液变为黄绿色或黄褐色,说明酸性条件会破坏叶绿素。所以建议平时在凉拌绿色蔬菜时不要加食醋。
(3)实验没有以1.0作为pH梯度进行实验,表格中没有pH是7时,溶液颜色的变化。所以不能得出结论:当pH<7时,叶绿素被破坏。
故答案为:(1)pH影响叶绿素稳定性
(2)pH为6和4时,溶液变为黄绿色或黄褐色,说明酸性条件会破坏叶绿素
(3)实验没有以1.0作为pH梯度进行实验,表格中没有pH是7时,溶液颜色的变化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表格,提取有效信息,明确叶绿素在酸性条件下会被破坏,再理论联系实际,对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本题难度一般,重点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四、解答题12分
6.(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市场上多数种类西瓜的食用部分是果肉,但有一种特殊栽培种类﹣﹣“瓜子西瓜”的种子特别大,适合用来制作瓜子。 另外,科技人员将刚结出的圆形西瓜幼果放进立方体的透明盒中让它继续生长,则原本圆形西瓜会被塑造成方形,这种外形引人注目的“方形西瓜”会受到某些人的喜爱。
材料2:在运输和贮藏新鲜蔬菜水果的过程中,调整包装箱内空气的组成比例,可以延长蔬菜水果的保鲜时间。
(1)我们平常吃的西瓜子是由西瓜植株中的 胚珠 发育而成。若从“方形西瓜”中取出种子播种,使其自然生长,则会结出 圆形 西瓜。
(2)西瓜中含有一些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元素和糖类等有机物质,它们分别来自 根从土壤中吸收 、 植物的光合作用 。
(3)为延长蔬菜水果的保鲜时间,应如何调整包装箱内空气的组成比例? 降低包装箱内的氧含量 。
【分析】(1)种子是由胚珠发育而来,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下一代,所以不能结出方形西瓜。
(2)植物根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所以矿物质元素由根从土壤中吸收。糖类属于有机物,植物通过叶片的光合作用制造出来。
(3)要延长蔬菜水果的保鲜时间,就要降低细胞的呼吸作用,可以通过降低氧气浓度或充入N2或CO2等。
【解答】解:(1)一朵花经过传粉受精后,胚珠发育成种子,西瓜子属于种子,由胚珠发育而成;变异包括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两大类,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的,而不遗传的变异是在遗传物质的基础上,由环境因素决定的。将处于生长初期的圆形西瓜放进方形玻璃盒中便可使其发育成这种“另类”西瓜,该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的原因是该性状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因此若将方形西瓜的种子种植后,植株自然生长所结的西瓜形状为圆形,原因是方形西瓜变异由环境引起,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不能遗传。
(2)植物根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所以矿物质元素由根从土壤中吸收。糖类属于有机物,植物通过叶片的光合作用制造出来。
(3)温度:温度能影响呼吸作用,主要是影响呼吸酶的活性。一般而言,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呼吸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根据温度对呼吸强度的影响原理,新鲜蔬菜放入冰箱中,降低温度,使蔬菜的呼吸作用减弱,以减少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可延长保鲜时间。另外还可以通过降低氧气浓度或充入N2或CO2。
故答案为:(1)胚珠;圆形;
(2)根从土壤中吸收;植物的光合作用;
(3)降低包装箱内的氧含量(充入N2或CO2等均可)
【点评】学生对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容易混淆。所以容易答成方形西瓜,解答时要特别注意。
7.(6分)为研究植物呼吸作用,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
Ⅰ.选取两份等量且生长状况相同、具有完整根茎叶的新鲜菠菜,编号为甲组和乙组。甲组菠菜用开水烫2~3分钟,乙组不作处理。然后将两份菠菜分别放入两个不透光且密闭的相同恒温箱中,将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探头置于箱内(如图1)。
Ⅱ.连接计算机、数据采集器和传感器探头,采集24小时装置内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数据,并自动生成两种气体浓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2和图3.(不考虑微生物呼吸作用对本实验的影响)
结合上述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归纳对图2、图3呼吸作用中CO2、O2的变化曲线规律,并对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做出解释。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对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的认识,需重点掌握知识,多以选择、实验题形式出题。
【解答】解: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消耗的氧气多产生的二氧化碳就多,消耗的氧气少产生的二氧化碳就少,根据图2和图3可知,乙组氧气浓度先降低得快后降低得慢,二氧化碳浓度先升高得快后升高得慢,原因是随着呼吸作用的进行,装置内氧气浓度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从而导致菠菜呼吸作用减慢。
故答案为:
乙组氧气浓度先降低得快后降低得慢,二氧化碳浓度先升高得快后升高得慢,原因是随着呼吸作用的进行,装置内氧气浓度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从而导致菠菜呼吸作用减慢
【点评】关键是熟记掌握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的实验。解答时可以从呼吸作用的条件、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方面来切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