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
官渡之战
公元200年
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
夷陵之战
一、从三国鼎立(220-280年)到西晋(266-316年)的短暂统一
西晋疆域图
材料一
胡人内地杂居,其事远始于两汉。晋初,辽东、西为鲜卑,句住之外、河东之间为匈奴,北地、上郡、陇西诸郡胡,鲜卑、氐、羌诸种,皆以“保塞”名杂居。…八王之乱,接着便是胡人南下。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问题探究:主要内迁民族有哪些?内迁主要原因?
材料二
从东汉开始,西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或因被征服,或因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纷纷向中原迁徙,其中主要有匈奴、羯、乌丸、氐、羌和鲜卑等。
——摘自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
内迁主要原因:汉王朝的军事征服和招诱;
三国至西晋中原内乱,人口锐减;
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
主要内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
晋归义羌侯印
二、东晋与南朝:东晋的建立(317-420年)
衣冠南渡
西晋末年,晋元帝(司马睿)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后在建康(今南京)定都,史称东晋。
材料一
晋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遂成习俗。
——摘自《晋书
姚兴载记》
材料二
两晋之际形成的“王与马,共天下”的暂时局面,就被皇权和士族共同接受,成为东晋一朝门阀政治的形式。此后执政的庾氏、桓氏、谢氏,背景虽各不相同,但庾与马,桓与马,谢与马共天下的格局延续多年,始终没有大的变动。
——摘自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问题探究:东晋皇权与士族的关系
君主与士族门阀共治天下
南下的北方高门士族
(王庾谢桓)轮流执掌朝政。
问题探究: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
材料一
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放火烧荒,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
材料二
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晋书·食货志》
北方长期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充实劳动力资源;
南方相对稳定,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荆江大堤今貌
(始建于东晋)
二、东晋与南朝:南朝的更替
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合称“南朝”。
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均定都于建康(南京),故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
西晋灭亡后,北方陷入严重的分裂状态。从304年刘渊称王到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约130年间,匈奴、鲜卑、羯、氐、羌以及汉族统治者先后在北方和巴蜀地区建立了大小20余个政权,其中较大的有16个,泛称“五胡十六国”。这时,中原政权割据,混战连年,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史称“五胡乱华”。
——摘自王家范编著《大学中国史》
这一时期的混战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混战相比有何不同?
三、十六国与北朝
三、十六国与北朝:北魏的崛起与孝文帝改革
4世纪末,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于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孝文帝(467-499年)原名拓拔宏,后改为元宏,北魏献文帝之子,冯太后之孙。冯太后死后,继续推行改革。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从材料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上述情况可能会对他之后的改革有何影响?
社会风俗全面汉化
禁胡服
又后魏初定中原,军容号令,皆夷语,后染华俗,多不能通(多不通鲜卑语),故录其本言,相传教习,谓之“国语”。
--《隋书·经籍志》
断北语
改姓氏
胡汉通婚
(孝文帝)
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义、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成纳其女,以充后宫。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娃,奠非清望,帝亦以其女为夫人。
--《司马光.责治通鉴·齐纪》
北魏孝文帝改革
措施
文化
意义
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缓解了民族矛盾;
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为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汉化政策:
采用汉姓;改穿汉服;学说汉话;提倡与汉族通婚
①
迁都洛阳
②
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政策
均田制:
①
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
②
受田农民纳租调、服徭役和兵役
政治
经济
三、十六国与北朝:北魏分裂与隋朝的统一
581年,杨坚代北周,改国号隋,北周亡。
589年,杨广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
课堂小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政治:秦汉以来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其间虽有西晋的短期统一,但分裂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
经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民族: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大交融。
体现曲折中的进步
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