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全章测试(3课打包)+单元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全章测试(3课打包)+单元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9-14 09:09:18

文档简介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测试
追踪练习
  一、选择题
  1 下列社会组织属于比较成熟的政治形式的是 …………………………………(  )
    A.氏族    B.部族    C.部落联盟   D.国家  答案:D
  2 下列传说中的人物曾经确定了初步的政治管理秩序的是 ……………………(  )
    A.黄帝    B.尧     C.夏禹    D.舜  答案:A
  3 下列人物曾经继舜而成为最高政治领袖的是 …………………………………(  )
    A.炎帝    B.夏禹     C.夏启    D.黄帝  答案:B
  4 商朝的甲骨文资料不能反映当时的 ……………………………………………(  )
    A.信仰系统  B.礼乐文化  C制度文化   D.经济生活  答案:B
  5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开始于 ………………………………………(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答案:B
  6 周武王击败商王朝的军队主力是在 …………………………………………(  )
    A.殷墟     B.朝歌     C.牧野     D.商丘  答案:C
  7 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 ………………………………………………………(  )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后来被周成王和周公废除
    C.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D.是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  答案:C
  8 西周与商朝相比,政治上最突出的不同点是…………………………………(  )
    A.“家天下”         B.推行宗法制度
    C.实行分封制        D.神权和王权分离   答案:C
  9 我国学者通常所说的“礼乐文化”盛行于 ……………………………………(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答案:C
  10 下列人物曾经在春秋时期对西周礼乐文化表示深情向往的是………………(  )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韩非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左传·桓公二年》记载:晋国大夫师服说:“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少,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这是说的从上到下的一系列封建及依存关系。
   在古人看来,政治性的天字分封诸侯一事,主要发生在西周自武王至成、康这一段时间里,分封的目的是“以藩屏周”“为周室辅”。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予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 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廷
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
  (1)西周分封为诸侯的主要是哪些人?分封的诸侯享有哪些权利和义务?
  (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提出了什么观点;?你是怎样认识分封制的?
  参考答案:(1)分封对象:同姓子弟、功臣等。权利和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2)观点:材料一主张实行分封制,材料二主张废除分封制。认识:西周分封制在初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统治秩序,但后来出现子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日益衰落。
  12 你认为我们应当怎样评价西周时期的“礼乐文化”?
  参考答案:(1)“礼。的建设,形成了西周文化的主构架。通过“礼”所建构的秩序,不仅仅维护着政治的安定,也保证了社会的和谐。“礼”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准则,在文明进程的一定阶段得以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2)“乐。是辅从于“礼”的。“乐”以其艺术美,使得讲究等级规范、形式森严的“礼”具备了征服人心的感染力。(3)“礼”和“乐”的使用,限定在一定的社会人群范围之中。“礼”和“乐”因此被看作是维护等级差别的工具。但是,西周“礼乐文化”毕竟是当时文明创造中最为高贵、最为典雅,最为精致的内容,因而值得珍视。西周“礼乐文化”有深远的内涵,有久远的内容,有神奇的魅力。
  13 组织一次社会调查,了解古代宗法制在现今生活中的遗存和影响,分析这些遗存和影响对现代化建设的影响。
  参考答案:本题是开放性题目,现今生活中的遗存和影响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习俗等方面调查,对现代化建设的影响应注意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表述内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如,现在宗法制虽然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其消极影响主要是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二节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测 试
一、选择题
  1 战国后期,独强于天下的诸侯国是……………………………………………(  )
    A.秦国   B.韩国  C.燕国  D.楚国   答案:A
  2 秦国灭掉韩国是在 ………………………………………………………………(  )
   A.公元前230年B.公元前221年C.公元前219年 D.公元前215年答案:A
  3 公元前215年率军北击匈奴的秦军将领是 ……………………………………(  )
    A.蒙恬  B.李斯 C.商鞅  D.屠雎  答案:A
  4 秦朝时期,史禄负责修建的水利工程灵渠沟通了…………………………………(  )
    A.湘水和离水 B.长江和湘水  C.黄河和海河 D.汉水和离水  答案:A
  5 秦朝的地方行政机构依次是 ……………………………………………………(  )
    A.郡—县(道)—乡一里       B.郡一乡一县(道)一里
    C.县(道)—郡一里厂乡      D.郡一县(道)—里一乡  答案:A
  6 秦王朝中央执政机构中负责监察的官员是 ……………………………………(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   答案:C
  7 秦朝“九卿”中的治粟内史,主管………………………………………………(  )
    A.国家财政  B.礼仪教育 C.皇室财政   D.宫廷修建  答案:A
  8 秦王朝中央执政机构中的太尉 …………………………………………………(  )
    A.协助皇帝助理万机B.主管军事C.协助丞相负责监察D.主管教育 答案:B
  9 我国封建政府正式宣布废除“挟书律”是在 ………………………………(  )
    A.秦始皇时  B.汉武帝时 C.汉惠帝时  D.光武帝时  答案:C
  二、非造择题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博士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捕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材料二:“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均摘自《史记·泰始皇本纪》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出了什么观点?其论据是什么?
  (2)材料二是如何反驳材料一的观点的?对此提出了什么措施?
  (3)你如何评价材料二的观点和措施?
  参考答案:
(1)观点:实行分封制有利于统治的稳固。论据:商周时期都因分封而统治长久;分封的诸侯王可以削弱地方特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反驳:李斯认为分封制是造成战乱的原因。措施:建议焚烧秦以外的史书和《诗》《书》、
百家著作。
  (3)对分封制的否定是正确的,焚书也可以起到巩固中央集权的作用,但摧残了文化,
  
11 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亲王朝的“朝议”制度?
  参考答案:秦朝时,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供皇帝用作裁决的依据。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本来不失为在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减少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但秦始皇晚年,推行极端的君主专制;行踪诡秘,君臣悬隔,身为丞相的李斯都无法与皇帝相见,朝廷大臣参与议政的制度遭到破坏。
  
12 关于秦朝修筑长城的历史影响,有人认为它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有人却认为它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意义。你同意哪种看法?
  请根据你的理解,阐述你同意这一看法的理由。
  参考答案:(1)积极方面:抵御了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保护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闻名世界,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观”之一、是人类文明的一份宝贵遗产。
  (2)消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隔绝了中原人民与北部少数民族的往来,不利于民族融合和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统治阶级滥用民力的产物,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长时期内未起到军事防御工程的应有作用。
  建议:本题可从积极作用占主导、消极作用占主导、两种作用等同三个角度论证。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三节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测试
一、选择题
  1 我国古代皇帝制度的确立者是 …………………………………………………(  )
    A.周武王   B.秦始皇    C.朱元璋    D.乾隆帝
  答案:B
  2 “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的提出者是 ………………………………………(  )
    A.商鞅    B.李斯    C.韩非      D.孟子
  答案:B
  3 我国古代的察举制度开始于 ……………………………………………………(  )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唐朝
  答案:C
  4 科举制度成为我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是在 ………………………………(  )
    A.秦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隋唐以后             D.宋元时期
  答案:C
  5 下列人物中,曾经有意改变丞相位尊而权重传统的是………………………(  )
    A.秦始皇   B.汉高祖    C.汉惠帝     D.汉武帝
  答案:D
  6 汉武帝时期,形成了新的官僚机构………………………………………………(  )
    A.外朝     B.中朝    C.内阁       D.政事堂
  答案:B
  7 唐代中央设立的三省不包括 ……………………………………………………(  )
    A.政事堂    B.门下省    C尚书省     D.中书省
  答案:A
  8 下列人物曾经正式废除丞相制度的是 …………………………………………(  )
    A.朱元璋    B.永乐帝    C.雍正帝     D.乾隆帝
  答案:A
  9 明朝永乐帝设立的中央机构是 …………………………………………………(  )
    A.中书省    B.外朝     C.尚书省     D.内阁
  答案:D
  10 降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监察体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西汉以后的历朝都有监察机构设置
    C.监察制度在唐朝以后逐步走向健全
    D.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需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二:(明太祖语)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三: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者,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唐太宗与明太祖对丞相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2)自汉代以后削弱相权、加强君权成为一个基本趋势,直至丞相制度被废除。结合唐宋两朝宰相职权的变化,说明这一结论。
  (3)据材料一、二,指出唐太宗认为“稳便”的方法是什么?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又是什么?
  (4)据材料三,说明明朝中期内阁大臣的地位和权限。
  (5)你如何评价唐、明两朝相权存废与君权的关系?
  参考答案:(1)唐太宗认为置丞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中权力于皇帝一人。
  (2)唐朝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但相互牵制。北宋进一步分割相权,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3)唐太宗——丞相等先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明太祖——取消丞相,中央各部分理政务,互不统属,皇帝直接管理。
  (4)协助皇帝草拟政令,表面上官位相当于宰相,实际上完全依照皇帝的旨意行事。
  (5)皇帝掌握最高决策权,相权的存废服从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只是唐太宗把君权与相权协调起来,注意发挥宰相的辅佐作用:而明太祖则把君权与相权对立看待,并从制度上取消相权,以此保证君王的绝对权威。
  12 我们应该怎样认识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1)科举制的实行,虽然从表面上看,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但是,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2)科举制度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人最高权力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但是,科举制度又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早期国家出现的突出标志是-----------------------------------( )
金属器具的使用②贫富分化的产生③文字的成熟④城的出现⑤礼制的初步形成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④⑤
2、有关夏商政治说法正确的是-------------------------------------( )
①启继承禹的最高政治领袖的地位,“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②夏王朝为商汤所灭;③数量可观的甲骨文资料反映了商朝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文化生活;④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⑤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3、由于血缘关系的亲疏不同,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宗法等级序列应该是--------( )
A、周王——卿——诸侯——士 B、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C、周王——诸侯——士——大夫 D、周王——大夫——士——卿
4、《礼记》说:周公“制礼作乐”。关于“礼”和“乐”说法错误的是-----------( )
A、“礼”的建设,形成了西周文化的主框架
B、“礼”有尊崇上天和先祖的内容
C、“乐”以其艺术美使得讲究等级规范、形式森严的“礼”具有了征服人心的感染力
D、“礼”和“乐”的使用,适用于当时的整个社会阶层
5、“皇帝”制度创立于秦朝,关于这项制度说法错误的是----------------( )
A、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个人的意志
B、“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定律
C、历代官僚体制虽有变化,但都以维护王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
D、“法令出一”意思是说,皇帝的决策往往要得到群臣的一致意见
6、关于秦朝《挟书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依秦律规定,“敢有挟书者族” ②此项制度的推行,与统治者欣赏和实践法家思想有关系 ③此项制度直到汉惠帝时才被正式废除 ④“挟书律”的推行是秦朝短命速亡的主要原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7、西汉王朝大体继承沿用了秦王朝的基本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下列哪项制度不是对秦制的沿用------------------------------------------------( )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 C、郡县制度 D、刺史制度
8、西汉时的刺史代表中央行使--------------------------------------( )
A、监察权 B、行政权 C、军权 D、财权
9、在位时期注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用人,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形成“内朝”和“外朝”政治现象的皇帝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10、汉武帝时期,选官制度应该是--------------------------------------(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1、下列地方行政序列属于唐王朝的是------------------------------------( )
A、州-郡-县 B、路-州-县
C、道-州-县 D、省-道-府-县
12、关于元朝创立的行省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是当时地方最高行政区,行政权利受中央的节制;②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③为保证官员尽职尽力,中央采取省官互迁的形式加以控制;④行省最高长官有权利决定或更改赋税征收制度
A、①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3、元朝统治者设立的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西藏政教事务的行政机构是---------( )
A、中书省 B、枢密院 C、宣政院 D、御史台
14、下列历史事件与雍正皇帝有关的是----------------------------------( )
①废除“丞相”制度;②设立“内阁”;③设立“军机处”;④推行“密折制度”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5、清朝为近代中国版图的基本奠定做出了贡献,下列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
A、其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
B、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御史台
C、明代形成的土司制度发展到清代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统治
D、土尔扈特部的回归是清政府实施“改土归流”的结果
16、从“传贤”到“传子”,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
A、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B、是偶然出现的历史现象
C、不利于社会进步
D、在以后列朝列代没有被沿用
17、周初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贵族和功臣的权力
C、排斥异性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奴隶制的国家政权
18、秦朝的郡县制开辟了中国行政区划的先河,下列有关郡守县令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地方行政长官 B、由皇帝直接任免
C、可以在辖区内铸造钱币 D、是皇帝加强对全国各地权力控制的工具
19、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政治清明
C、加强了皇权 D、中央机构有明确的分工与制约,提高了工作效率
20、下列对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趋势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监视 B、地方独立性增强,中央集权削弱
C、地方权力愈来愈小,中央权力愈来愈大 D、中央对边地治理渐趋严密
二、材料题
21、根据以下图中所给出的信息,说出与之相关的历史:
出现的朝代
出现的原因
③工作方式
④作用
⑤简单的评价
22、看图说人:
①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人总的看法
②从政治角度看,理由是什么?
A
B
C
三、综合探究题
23、以下所提供的材料有三组不同角度的问题,第一组为必答题,第二三组你可以自主选择其中一组探究并作答。
材料一:“丞相之印章”封泥
材料二:周亚夫;汉文、景之世名将。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驻屯细柳。因治军谨严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汉景帝刘启即位后,任亚夫为车骑将军三年(前154)吴楚七国发动叛乱(见吴楚七国之乱),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叛。他会兵荥阳,固守昌邑,待机以轻骑断绝吴军粮道。最后以精兵出击,不到三个月,就平定了叛乱。五年后,周亚夫迁为丞相,很受景帝器重。不久,因不同意废栗太子,又在王皇后兄王信和匈奴降王徐卢五人封侯等政事上与景帝旨意相左,加以梁孝王的挑拨和诬陷,受到景帝猜忌, 中元三年(前147)被免除丞相职务。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周亚夫子私买工官尚方甲盾五百具,备作其父葬器,被人告发,事连周亚夫。廷尉召亚夫对质,并逼其供认谋反。周亚夫不服,绝食五日,呕血而死。
材料三: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
材料四: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有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
请回答:
第一组:①依照秦朝官制,丞相一职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②依据材料一,周亚夫被免于丞相职务的原因是什么? 其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③周亚夫曾经做过太尉,后来被廷尉逼供而死,太尉是什么官职?廷尉又是什么官职?
④周亚夫被封为条侯和后来被封为车骑将军,被封的原因有何不同?
⑤前后两种不同的任职原因说明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的什么发展趋势?
第二组:⑥唐太宗认为“稳便”的途径是什么?
⑦唐太宗与明太祖在制度设置上看法有何不同?
第三组:⑧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是什么?
⑨据材料,你认为唐太宗与明太祖的看法从根本上说是否矛盾?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举考试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通过设立各种科目公开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创始于隋,形成于唐,完备于宋,强化于明,至清趋向衰落。历经1300余年,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观念和社会风尚有重大影响。
-《中国大百科全书》
材料二:诗赋是唐代科举考试中的重要考试项目。唐初考试由于“明经多抄义条,进士惟诵旧策,皆无实才”,乃下诏进士加试诗赋。作诗赋既要具备足够的自然常识、文化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并要有激情。这一切都有助于活跃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感情。但科举考试在于选拔官吏,并非选拔诗人,诗赋作得好,并不一定善于吏治。唐代宗时礼部尚书杨绾批评开元、天宝之际的进士“以声律为学,多昧古今”,“六经则未尝开卷,三史则皆同挂壁”(《旧唐书》 卷一一九 《扬绾传》)。他认为经史知识是居官所不可缺少的。北宋的王安石,南宋的朱熹,从不同的观点出发,前者认为诗赋无补于治国,后者认为诗赋无助于人的道德修养,都要求取消诗赋。但直到清末,诗赋一直是进士科的考试项目。
------《中国大百科全书》
材料三:宋代科举考试告示
-----《中国大百科全书》
材料四:南闱放榜图 清代科举考试江南乡试放榜图
-《中国大百科全书》
根据以上材料,选择恰当角度,对上述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作点评。
参考答案
选择题
1、C 2、D 3、B 4、D 5、D 6、D 7、D 8、A 9、B 10、B
11、C 12、D 13、C 14、C 15、A 16、A 17、D 18、C 19、D 20、B
二、材料题
21①清朝
②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设立军机房,不久,改为军机处,后来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其他业务。
③皇帝选亲重大臣担任军机大臣,军机大臣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④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⑤a、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
b、地处内廷,政治决策的封闭性特征明显
22①伟大的封建帝王。(其他结论也可以,不过,所提理由必须证明相应观点)
② A、统一六国,北击匈奴,平定岭南,治西南夷,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此发端;
B、创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开君主专制之先河;
C、推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形成。
三、综合探究题
23①协助皇帝,助理万机;
②a、在废太子、封侯等政务上与汉景帝旨意相左;
b、梁孝王的挑拨和诬陷;
C、君权与相权的冲突,打击相权以加强君主专制;
③a、主管军事
b、主管司法
④被封条侯是继承其父爵位;被封车骑将军是因为军功;
⑤a、选官由注重血统向注重才能转化;
b、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⑥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
⑦唐太宗认为应由宰相协助管理全国事务,这样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明太祖认为丞相多小人,易专权乱政,所以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事务;
⑧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事务;
⑨没有矛盾,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王朝统治。唐太宗用相,是为减少决策失误,最根本的意图是为统治长久;明太祖罢相,以防小人乱政,同样是为江山稳固。
24(角度自由,可以对科举制予以肯定或否定,但必须根据材料发挥)
点评例文:
科举制的产生是古代选官制度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一种历史进步。它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拔官吏的方式破除了先前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利于提高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文化素养,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也利于促成社会普遍而持久的读书风尚。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确实产生了许多像文天祥这样的封建名臣。但是,科举考试的内容大多与治国治民的实际要求相去甚远,也就导致考生钻研诗赋、醉心八股的消极倾向。总之,科举制是封建统治者选拔奴仆的考试,出现类似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