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课件(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课件(1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26 08:39: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陈桥驿兵变
黄袍加身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前担任过哪些官职?
严州(今浙江西部)刺史
定国军节度使
义成军节度使
检校太保
忠武军节度使
检校太傅
殿前都点检(中央禁军的最高军事长官)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宋初专制集权加强的原因和措施
材料一
赵匡胤:“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
赵普:“……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对比唐朝政治、军事方面的材料,结合教材第一子目找出宋初政治和军事发生了哪些变化?
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为加强边境军事力量,始派节度使领兵屯边。节度使负责辖区内的军事、民政、财政等大权。随着唐王朝控制力削弱,节度使在辖区内扩充军队,委派官吏,征收赋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节度使官职,或父子相传,或由部将拥立,中央竟无力干预。各藩镇之间,常常兵戎相见。
——《国学知识全知道》
?
材料一
太宗、真宗之初,用度自给,而犹不闻以财为患。及祥符、天禧以后,内之蓄藏稍已空尽。而仁宗景祐、明道,天灾流行,继而西事暴兴,五六年不能定。夫当仁宗四十二年,号为本朝至平极盛之世也,而财用始大乏,天下之论扰扰,皆以财为虑矣。
——叶适《应诏条奏财总论》
材料二
下之弱势,历数古人之为国,无甚于本朝者。虽有百万之兵,而不免自贬为至弱之国。养兵以自困,多兵以自祸,不用兵以自败,未有甚于本朝者也。
——叶适《水心集》
阅读材料,宋初加强专制集权带来哪些消极影响?
二、边疆危机和财政危机
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是为“澶渊之盟”。
北宋又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议。是为“庆历和议”,内容包括: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依据题图和澶渊之盟、庆历和议的材料,认识北宋边疆危机。
分析材料,找出北宋除了边疆危机之外,还面临什么样的危机?
材料一
无论秦、汉、晋、隋、唐,每一度新政府创建,在天下平一之后,必随着有一个兵队的复员。只有宋代因事态特殊,唐末藩镇的积重难返,外寇的逼处堂奥,兵队不仅不能复员,而且更逐次增加。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臣约一岁总计,天下之入不过缗钱六千余万,而养兵之费约及五千。是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一分给郊庙之俸,国家之费,国何得不穷?民何得不困?
——蔡襄《蔡忠惠公文集》卷二二《国论要目·强兵》
材料三
北宋的行政管理体制,无论中央还是地方都实行相互限制的约束机制,以体现分散事权的治国原则。
北宋中央机构的职能往往重叠交叉,如有枢密院和三衙,兵部就显得多余。有三司,户部就显得多余,尚书省的六部及子司与各寺(太常、卫尉、太仆、大理)的职能也多有重叠。北宋官僚政治的弊端:机构臃肿庞大、职责权限不清、推诿扯皮严重、办理效率低下。
——张祥浩《王安石评传》
三、王安石变法——穷则变,变则通?
王安石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流俗之言不足恤。
(一)背景
(1)“三冗二积”的社会局面致使北宋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2)“庆历新政”失败后,北宋朝廷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
(3)王安石少有大志,意志坚定,具有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
依据学案补充的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试分析这些变法措施能否改变北宋的危机?
富国之法
强兵之法
取士之法
(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材料
因范之政见,先重治人而后及于治法,王则似乎单重法不问人。只求法的推行,不论推行法的是何等样的人品……而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跡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
……他新法之招人反对,根本上似乎还含有一个新旧思想的冲突……亦可说是两种态度之冲突。此两种态度,隐约表现在南北地域的区分上。新党大率多南方人,反对派则大率是北方人。
——钱穆《国史大纲》
(三)评价:理想=现实?
王安石变法能够真正实现富国强兵?如果没有实现,材料反映出变法带来了哪些新问题?
四、南宋的偏安
阅读教材第四子目,找出宋金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
(1)南宋初期,宋金对峙的情况。
(2)1147年,绍兴和议后,南宋地位提升。
(3)南宋稳定后,宋金关系变化史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