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藤野先生同步达标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 藤野先生同步达标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26 10:45: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
藤野先生
一、集腋成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

A.解剖pōu
不逊xùn
邮差chāi
B.瞥见piē
捕获bǔ
教诲huǐ
C.绯红fēi
芋梗ɡěnɡ
系住jì
D.匿名nì
畸形jī
诘责jié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B.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
C.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
D.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的寓居的东墙上。
3.下列句子中运用了反语修辞的两项是(

A.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B.我当时虽然觉得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
C.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D.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4.下列加点词语感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A.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B.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C.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D.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言行不一致的人,是一种极不好的习惯。B.生活的最重要部分不是去生活,就是对生活的思考。
C.充满功利色彩的教育,只能培养出只有小聪明而无大智慧。
D.一个连教育都得不到尊重的民族是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6.下列短语类型完全一致的一项(
)
A.风景优美
海滨小城
打捞沉船
珍贵礼物
B.风度优雅
美丽大方
海豚救人
倒在地上
C.放弃射门
打开书包
风调雨顺
学习知识
D.冰雪消融
月亮升起
晨雾消散
精神矍铄
二、含英咀华: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1.对这则文字的内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和学跳舞的事情
B.写了日本东京春天美丽的自然风景和文娱活动。
C.写了东京美丽的风景和清国留学生的活动。
D.反映了“我”对清国留学生表现的欣赏和赞美。
对文中“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实在标致极了”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盛开的樱花“像绯红的轻云”这一比喻,形象地描绘出樱花烂熳的美。
“形成一座富士山”,这里既有比喻,也有夸张,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句中的“标致”一词原意是漂亮,这里用来描写留学生,是反语,是指丑陋。
这段话运用了比喻、夸张和反语的修辞手法,作用是使留学生的形象更加青春活泼。
对这3段在文中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过渡作用
B.引出作者前往仙台和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内容
C.引起下文,吸引读者
D.起概括作用,总结上文
对选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表达了对清国留学生姿态的羡慕喜爱之情
表达了对清国留学生姿态及表现的欣赏之情
表达了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不学无术的厌恶、失望、鄙夷之情
表达了对清国留学生种种表现的无所谓的态度
(二)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下列用一句话概括选文内容准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日本“爱国青年”的反感
B.日本“爱国青年”的军国主义思想
C.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D.电影演的是日本枪毙中国人
“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

日本青年无视周围群众,“我”十分气愤
日本青年影响“我”观看事实片的兴趣,所以觉得特别“刺耳”
日本青年为报复“我”上次匿名信事件的失败,故大吼大叫,因此“我”很讨厌
日本青年看到枪毙中国人,幸灾乐祸,严重地伤害了“我”的民族自尊心,故而“我”觉得十分“刺耳”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作者的意思是:中国当时贫弱,教育落后,因此一般中国人智商低,日本学生的怀疑是有道理的
作者承认弱国国民智商低,但认为六十多分的成绩并不高,因此不应受到怀疑
句子前半部分是模拟日本青年的思路进行推理,揭露他们的逻辑荒唐;后半句是反语。全句表达了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羞愧自责的心理感情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


A.影片中给俄国做侦探的中国人
B.影片中围观的看客
C.讲堂中的“我”
D.以上三项都包括
下列对“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一句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反映作者对同胞们的愚昧麻木无可奈何
表现了作者对同胞们的愚昧麻木非常痛恨、鄙视的思想感情
表现作者对自己同胞的愚昧麻木强烈的愤激和对造成这种状况的封建统治的深切痛恨
反映作者对自己同胞的愚昧麻木的悲哀
“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一句的含义应该是(

客观地描述了中国人的情况
是反话,运用了反语,沉痛的语气中包含了对日本人的态度的愤慨
“也无怪”清楚地表明作者承认日本人的态度是可以理解的
作者显得无奈,对中国人的能力感到失望和没有自信
“自然都是日人战胜俄国的情形”一句的含义是(

讽刺了日本人的狂妄和自欺欺人,总以为自己是最强大的
对日本的强大和伟大惊叹不已
羡慕、嫉妒日本人的胜利,故意贬低日本人
如果把“自然”改为“竟然”更恰当,更能强烈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作者表达的意思是(

把“我”和那群中国人相提并论,反映了全体中国人素质的低下
把“我”和那群中国人彻底对立,划清界限,显示出“我”的与众不同
“我”既和那群中国人是对立的,同时又和他们一样都是中国人。“我”对他们的麻木既感到愤怒,同时又感到痛心和耻辱,决心要唤醒他们
“我”像那群中国人一样,看着同样的场景,想着同样的事情
下列对作者写作此文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作者遭受了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
作者正受“清国留学生”和“爱国青年”的排挤
作者处在”无聊“的状况之中
作者正与”正人君子“做着不懈的斗争
(三)类文阅读
有一缕阳光叫感动
于兆文
  ①小区里常见一对相濡以沫的老人,或相互搀扶着,慢慢向前走着;或一前一后,老太太在前,用一根拐杖牵着后面的老头。两位老人总是那么有说有笑、幸福而又安详地从我面前走过。两位相依相携的老人,成了小区最美丽的一道风景。
  ②老头是一个瞎子,听说在一次矿难中被人从矿井里救出时,眼睛没遮挡,被强烈的阳光刺瞎了。矿上也没赔上几个钱,辗转来到我们这里,就买了底楼的两间车库,一间住人,另一间堆放废品,靠收废品为生。
  ③开始时,老人们总是隔三四天,趁着晌午上门去各家收些废品。收废品的那天,他俩早早吃了午饭,轻敲着各家的门,许多人当初还以为他俩是要饭的,没几个有好脸色。后来知道了原委,许多人家一有废品就主动送上门。等废品积到了一定数量,废品站就派小货车专门来拖货。
  ④坐家收废的两位老人十分知足。为了回报小区住户,他俩还和小区保安一起,每天戴着红袖章,转悠在小区各楼道里,防着小偷小摸的事发生。尽管老头是个瞎子,但义务巡逻的时候总爱戴着一副墨镜,俩人面前挂着个哨子,这阵势也挺雷人的。有两次,小偷刚准备作案,老头就急促地吹响了哨子,穿透力极强,小区保安一听到信号,迅速赶到,将小偷拿下。
  ⑤有几次晨练,我都见到两位老人坐在花园里的石凳上,老太太拿着一份报纸,一字一句地读给老头听。老头一旁端坐着,似在倾听花开的声音,又像在倾听整个世界,神态是那么安详、专注。
  ⑥我家订了几份报纸,一看完,便叠好送给两位老人。那时候,老头的脸上像是绽开了花,一个劲地言谢。老太太告诉我,他俩都读过书,但膝下无儿无女,老头原来就爱看报,报纸成了他的“儿子”,每天都让她找报纸读给他听。
  ⑦见我常年免费送报纸,他们竟买了一箱牛奶,说是给我女儿的。我坚决不收,他们就差下跪求我了,没办法只好收下。两位老人平时从不贪人便宜,收废品也从不少给人一分钱,跟大伙儿相处十分融洽。有一次,邻居们提出帮他们办一份低保,当即被他们谢绝,说大伙儿给予他们的已经够多了,不能再给大家添麻烦,现在的日子,他们很满足……
  ⑧那天早上下大雨,我突然想起两位老人,怕他们摔倒在那儿,没人知道。来到小区广场上,读完了报,老太太撑起雨伞,扶着老头,依然有说有笑地往家走去……
⑨那一刻,望着风雨中相依相携,我似乎感到阳光早已从天而降,穿透风雨,穿透尘世无数守望的灵魂。这世界的雨兀自下着,可老人们的心头却燃着阳光,这阳光里有温暖,有珍爱、有牵手、有希翼,还有一缕穿过我的记忆,叫感动。(选自《散文选刊》2011年第3期,有改动)
1.本文的题目为《有一缕阳光叫感动》。阅读全文,用简短的文字概述“我”被“一对老人”的哪些事情感动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中没有多少直接赞扬“一对老人”,但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这是一对品质优秀的老人。请你结合下列两句话中加粗的词语,对这对老人作出评价。
⑴收废品的那天,他俩早早吃了午饭,轻敲着各家的门。
⑵有两次,小偷刚准备作案,老头就急促地吹响了哨子,穿透力极强,小区保安一听到信号,迅速赶到,将小偷拿下。
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出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并简析这个修辞方法的作用。
老太太告诉我,他俩都读过书,但膝下无儿无女,老头原来就爱看报,报纸成了他的“儿子”,每天都让她找报纸读给他听。
修辞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他山之石
晏子谏杀烛邹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曰:
“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
,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而亡之


(2)是罪一也(

(3)以鸟之故杀人(

(4)数烛邹罪已毕(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2)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

(3)勿杀,寡人闻命矣。
3.读完这个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案
5.
藤野先生
一、集腋成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
B

A.解剖pōu
不逊xùn
邮差chāi
B.瞥见piē
捕获bǔ
教诲huǐ
C.绯红fēi
芋梗ɡěnɡ
系住jì
D.匿名nì
畸形jī
诘责jié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

A.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B.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
C.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
D.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的寓居的东墙上。
3.下列句子中运用了反语修辞的一项是(
AD)
A.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B.我当时虽然觉得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
C.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D.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4.下列加点词语感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D

A.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B.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C.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D.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D

A.言行不一致的人,是一种极不好的习惯。
B.生活的最重要部分不是去生活,就是对生活的思考。
C.充满功利色彩的教育,只能培养出只有小聪明而无大智慧。
D.一个连教育都得不到尊重的民族是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6.下列短语类型完全一致的一项(
D
)
A.风景优美
海滨小城
打捞沉船
珍贵礼物
B.风度优雅
美丽大方
海豚救人
倒在地上
C.放弃射门
打开书包
风调雨顺
学习知识
D.冰雪消融
月亮升起
晨雾消散
精神矍铄
二、含英咀华: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1.对这则文字的内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A.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和学跳舞的事情
B.写了日本东京春天美丽的自然风景和文娱活动。
C.写了东京美丽的风景和清国留学生的活动。
D.反映了“我”对清国留学生表现的欣赏和赞美。
对文中“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实在标致极了”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盛开的樱花“像绯红的轻云”这一比喻,形象地描绘出樱花烂熳的美。
“形成一座富士山”,这里既有比喻,也有夸张,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句中的“标致”一词原意是漂亮,这里用来描写留学生,是反语,是指丑陋。
这段话运用了比喻、夸张和反语的修辞手法,作用是使留学生的形象更加青春活泼。
对这3段在文中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起过渡作用
B.引出作者前往仙台和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内容
C.引起下文,吸引读者
D.起概括作用,总结上文
对选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表达了对清国留学生姿态的羡慕喜爱之情
表达了对清国留学生姿态及表现的欣赏之情
表达了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不学无术的厌恶、失望、鄙夷之情
表达了对清国留学生种种表现的无所谓的态度
(二)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下列用一句话概括选文内容准确的一项是(
C

A.作者对日本“爱国青年”的反感
B.日本“爱国青年”的军国主义思想
C.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D.电影演的是日本枪毙中国人
“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
D

日本青年无视周围群众,“我”十分气愤
日本青年影响“我”观看事实片的兴趣,所以觉得特别“刺耳”
日本青年为报复“我”上次匿名信事件的失败,故大吼大叫,因此“我”很讨厌
日本青年看到枪毙中国人,幸灾乐祸,严重地伤害了“我”的民族自尊心,故而“我”觉得十分“刺耳”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作者的意思是:中国当时贫弱,教育落后,因此一般中国人智商低,日本学生的怀疑是有道理的
作者承认弱国国民智商低,但认为六十多分的成绩并不高,因此不应受到怀疑
句子前半部分是模拟日本青年的思路进行推理,揭露他们的逻辑荒唐;后半句是反语。全句表达了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羞愧自责的心理感情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D
A.影片中给俄国做侦探的中国人
B.影片中围观的看客
C.讲堂中的“我”
D.以上三项都包括
下列对“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一句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C

反映作者对同胞们的愚昧麻木无可奈何
表现了作者对同胞们的愚昧麻木非常痛恨、鄙视的思想感情
表现作者对自己同胞的愚昧麻木强烈的愤激和对造成这种状况的封建统治的深切痛恨
反映作者对自己同胞的愚昧麻木的悲哀
“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一句的含义应该是(
B

客观地描述了中国人的情况
是反话,运用了反语,沉痛的语气中包含了对日本人的态度的愤慨
“也无怪”清楚地表明作者承认日本人的态度是可以理解的
作者显得无奈,对中国人的能力感到失望和没有自信
“自然都是日人战胜俄国的情形”一句的含义是(
A

讽刺了日本人的狂妄和自欺欺人,总以为自己是最强大的
对日本的强大和伟大惊叹不已
羡慕、嫉妒日本人的胜利,故意贬低日本人
如果把“自然”改为“竟然”更恰当,更能强烈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作者表达的意思是(
C

把“我”和那群中国人相提并论,反映了全体中国人素质的低下
把“我”和那群中国人彻底对立,划清界限,显示出“我”的与众不同
“我”既和那群中国人是对立的,同时又和他们一样都是中国人。“我”对他们的麻木既感到愤怒,同时又感到痛心和耻辱,决心要唤醒他们
“我”像那群中国人一样,看着同样的场景,想着同样的事情
下列对作者写作此文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作者遭受了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
作者正受“清国留学生”和“爱国青年”的排挤
作者处在”无聊“的状况之中
作者正与”正人君子“做着不懈的斗争
(三)类文阅读
有一缕阳光叫感动
于兆文
  ①小区里常见一对相濡以沫的老人,或相互搀扶着,慢慢向前走着;或一前一后,老太太在前,用一根拐杖牵着后面的老头。两位老人总是那么有说有笑、幸福而又安详地从我面前走过。两位相依相携的老人,成了小区最美丽的一道风景。
  ②老头是一个瞎子,听说在一次矿难中被人从矿井里救出时,眼睛没遮挡,被强烈的阳光刺瞎了。矿上也没赔上几个钱,辗转来到我们这里,就买了底楼的两间车库,一间住人,另一间堆放废品,靠收废品为生。
  ③开始时,老人们总是隔三四天,趁着晌午上门去各家收些废品。收废品的那天,他俩早早吃了午饭,轻敲着各家的门,许多人当初还以为他俩是要饭的,没几个有好脸色。后来知道了原委,许多人家一有废品就主动送上门。等废品积到了一定数量,废品站就派小货车专门来拖货。
  ④坐家收废的两位老人十分知足。为了回报小区住户,他俩还和小区保安一起,每天戴着红袖章,转悠在小区各楼道里,防着小偷小摸的事发生。尽管老头是个瞎子,但义务巡逻的时候总爱戴着一副墨镜,俩人面前挂着个哨子,这阵势也挺雷人的。有两次,小偷刚准备作案,老头就急促地吹响了哨子,穿透力极强,小区保安一听到信号,迅速赶到,将小偷拿下。
  ⑤有几次晨练,我都见到两位老人坐在花园里的石凳上,老太太拿着一份报纸,一字一句地读给老头听。老头一旁端坐着,似在倾听花开的声音,又像在倾听整个世界,神态是那么安详、专注。
  ⑥我家订了几份报纸,一看完,便叠好送给两位老人。那时候,老头的脸上像是绽开了花,一个劲地言谢。老太太告诉我,他俩都读过书,但膝下无儿无女,老头原来就爱看报,报纸成了他的“儿子”,每天都让她找报纸读给他听。
  ⑦见我常年免费送报纸,他们竟买了一箱牛奶,说是给我女儿的。我坚决不收,他们就差下跪求我了,没办法只好收下。两位老人平时从不贪人便宜,收废品也从不少给人一分钱,跟大伙儿相处十分融洽。有一次,邻居们提出帮他们办一份低保,当即被他们谢绝,说大伙儿给予他们的已经够多了,不能再给大家添麻烦,现在的日子,他们很满足……
  ⑧那天早上下大雨,我突然想起两位老人,怕他们摔倒在那儿,没人知道。来到小区广场上,读完了报,老太太撑起雨伞,扶着老头,依然有说有笑地往家走去……
⑨那一刻,望着风雨中相依相携,我似乎感到阳光早已从天而降,穿透风雨,穿透尘世无数守望的灵魂。这世界的雨兀自下着,可老人们的心头却燃着阳光,这阳光里有温暖,有珍爱、有牵手、有希翼,还有一缕穿过我的记忆,叫感动。(选自《散文选刊》2011年第3期,有改动)
1.本文的题目为《有一缕阳光叫感动》。阅读全文,用简短的文字概述“我”被“一对老人”的哪些事情感动了。
1.⑴相依相携;⑵有说有笑;⑶参加巡逻(捉拿小偷);⑷收废度日;⑸婉拒低保;⑹回赠牛奶(不占便宜);⑺热衷读报。(意思对即可)
2.文章中没有多少直接赞扬“一对老人”,但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这是一对品质优秀的老人。请你结合下列两句话中加粗的词语,对这对老人作出评价。
⑴收废品的那天,他俩早早吃了午饭,轻敲着各家的门。
⑵有两次,小偷刚准备作案,老头就急促地吹响了哨子,穿透力极强,小区保安一听到信号,迅速赶到,将小偷拿下。
评价:2.这对老人有比较好的修养,有礼仪,也很自爱,尽量不打扰别人。反应敏捷,他们尽心尽力为大家做好义务巡逻。(两个词语综合起来看,如回答“表现出老人爱憎分明的品质,即对人民热心服务,对丑恶现象绝不姑息。”意思对即可。)
3.说出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并简析这个修辞方法的作用。
老太太告诉我,他俩都读过书,但膝下无儿无女,老头原来就爱看报,报纸成了他的“儿子”,每天都让她找报纸读给他听。
3.比喻。突出老头爱看报的程度,对报纸充满了感情。(意思对即可)
四、他山之石
晏子谏杀烛邹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曰:
“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
,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而亡之

丢失,逃掉

(2)是罪一也(
这是

(3)以鸟之故杀人(
原因

(4)数烛邹罪已毕(
结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2)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

(3)勿杀,寡人闻命矣。
3.读完这个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1)凡事应该从大局着想不能轻率行事,否则会因小事大
(2)说话应该注重技巧,讲究艺术,使人易于接受
(3)做人应该知错能改
译文:齐景公喜欢捕鸟。有一次,他捕到了一只漂亮的鸟,就命令烛邹管理鸟。不久,鸟逃跑了。齐景公气坏了,决定亲手杀掉他。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列数他的罪状然后杀掉他。”于是召见烛邹,在齐景公面前列数他的罪行,说:“烛邹!你是我们君王的养鸟人,却让鸟逃跑了,这是第一条罪行;让我们君王为了一只鸟就要杀人,这是第二条罪行;让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君王看重鸟而轻视手下的人,这是第三条罪行。烛邹的罪已经列举结束,请杀死烛邹。”景公说:“不用处死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