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河北省艺术职业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解析版】河北省艺术职业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26 23:0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绝密★启用前
河北艺术中学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
历史科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国家的出现是文明开端的重要标志。我国历史上国家的初步形态出现于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2.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
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D.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3.《史记?齐太公世家》:“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4.“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禅让制
D.九卿制
5.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
A.父系家长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分封制
D.等级制
6.春秋时期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主张出自其著作
A.《道德经》
B.《论语》
C.《墨子》
D.《韩非子》
7.中国是诗的国度,每一时期都有内涵深厚、风格新异的优秀作品问世,都有文辞隽永的诗句流传。下列诗句创作于战国时期的是
A.“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B.“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C.“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8.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之所以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是由于他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位思想家是
A.董仲舒
B.朱熹
C.孟子
D.荀子
9.战国时期,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流派是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10.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C.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
D.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11.“商鞅变法是一个长期实践法家路线的过程”,下列思想中体现商鞅变法精神的是
A.“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B.“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
C.“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12.“百家争鸣”实质是一场
A.文化运动
B.社会变革
C.思想解放运动
D.学术交流
1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中国历史上一场
A.政治运动
B.启蒙运动
C.思想文化运动
D.思想解放运动
14.下列关于商鞅变法的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宠秦国之教,畜百姓之怨……亡可翘足而待”
B.“倾邻国而雄诸侯”
C.“秦行商君而富强”
D.“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15.春秋战国时期,率先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的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
16.秦国商鞅变法规定:“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这实质上
A.承认了井田制的合法性
B.禁止民众自由买卖土地
C.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D.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17.奠定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的是
A.《诗经》
B.《离骚》
C.《子虚赋》
D.《儒林外史》
18.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皇权至上
B.皇位世袭
C.三公九卿
D.首推郡县
19.有学者指出,秦始皇所创造的事业,不仅为中国设立了以后版图的基本框架,也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秦始皇开创的制度是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行省制
D.中央集权制
20.秦始皇时,“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突出说明
A.秦始皇非常勤政
B.秦始皇总揽全国大权
C.秦朝地方官员失职
D.中央集权制度已过时
21.古代监察体制的建立,主要用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如图所示中,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22.“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首创皇帝制度的是
A.禹
B.周武王
C.秦始皇
D.汉武帝
23.实行郡县制是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其中,郡县长官的产生方式是
A.贵族世袭
B.考试选拔
C.皇帝任命
D.地方推荐
24.流行语是一个时代的标签,符合秦朝的一组为
A.诸侯井田制甲骨文青铜
B.皇帝郡县制车同轨长城
C.刺史察举制五铢钱丝绸
D.内阁军机处青花瓷商帮
25.成语“揭竿而起”出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是(  )
A.刘邦、项羽起义
B.国人暴动
C.三家分晋
D.陈胜、吴广起义
26.春秋战国时期,为巩固边陲,设立带有军事功能的郡县。秦统一后,为强化对六国故地和边远地区的直接控制,置郡三十六,县八九百,郡县制正式确立。这一变化有利于
A.瓦解血缘宗法制度
B.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27.“我祖赫赫,开辟洪荒;功化神圣,世代仰望。”2019年4月5日,万余名海内外中华儿女共祭“人文初祖”。这是祭拜
A.蚩尤
B.炎帝
C.黄帝
D.大禹
28.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的医学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本草纲目》
D.《千金方》
29.河北卫视《中华好家风》栏目一直备受观众喜爱。中华民族重视家庭、重视亲情、重视家风的思想源于中国古代的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科举制
30.汉武帝时期以“孝”名科,为儒生以“经明行修”入仕开启了大门;光武帝时为察举制度增加了“务授试以职”的规定,即州郡长官对于将要加以察举的茂才、孝廉,应先委以一定官职,合格者方能举至中央。这一变化
A.反映了官吏选拔程序更加规范
B.导致了选官标准的根本变化
C.消除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控制
D.有利于提高官员的行政效率
31.秦汉文化气势恢弘,居世界先进行列,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果,最主要的原因是
A.国力强盛,经济发达
B.吸取了各族的优秀文化
C.国家政府高度重视
D.先秦文化基础雄厚
32.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至秦汉以后,中国学术大致归宗于儒家,此非各家尽被排斥之谓,实是后起儒家能荟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义,将之尽行吸收,融会为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汉代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异己遭到排斥
B.秦汉以后,儒学得到丰富和更新
C.汉初儒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
D.儒学在汉代成为官方哲学
33.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判定商代
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B.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34.汉初,丞相有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的传统。汉武帝时,开始起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武帝后期,丞相动辄因故免职、下狱。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皇帝集权下政务机关权力弱化
B.独尊儒术使儒学地位得到提高
C.功臣列侯的势力开始遭到削弱
D.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有效加强
35.1982年,北京人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
C.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
D.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
36.商朝的王位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这一继承制度
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使政权趋向严密
C.有利于社会稳定
D.易导致权力纷争
37.《三字经》写到:“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朝的政治文化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这是得益于哪一种制度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38.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有一个学派,太史公称它“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该学派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39.中国历史上系统提出并实践重农思想是在战国时期。下列体现商鞅重农思想的措施是
A.推行县制
B.统一度量衡
C.鼓励耕织
D.实行二十等爵制
40.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第II卷(非选择题)
三、材料分析题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札记中庸》
材料二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三
“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
——《孔子论语一刑政》
材料四
“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
——《韩非子五蠹》
材料五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醉,勇者弗敢争,判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诚有功则虽疏賤必賞,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
——《韩非子王道》
(1)归纳材料一、二、三中儒家的治国思想。(6分)
(2)根据材料四、五总结韩非子的治国理念。(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儒家和法家在治国理念上的异同。(6分)
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二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材料一所述的是一种什么政治制度?根据材料概括诸侯对天子有何义务。(不得摘抄材料原句)(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6分)
(3)据材料三,指出分封制演变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特征。(4分)


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
【分析】
【详解】
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是我国远古社会演进的重要阶段。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陶
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特别是良渚文化和陶寺文化内涵丰富,被视为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故排除A,B符合题意;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B
【解析】
【分析】
【详解】
西周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分封制,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领土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按此标准,乙是平民,在当时是不可能封为诸侯,符合题意,故选B;甲是古代帝王的后代,丙是功臣,丁是王族,甲丙丁均有可能封为诸侯,不符合题意,排除ACD。
3.A
【解析】
从材料“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血缘关系,故B项排除;C项是秦朝推行全国的地方制度,排除;D项是西汉初年的地方制度,排除。
点睛:材料“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反映的是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
4.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西方通过“封建亲戚,以藩屏周”,A正确;宗法制、禅让制以及九卿制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无关,排除B、C、D。
5.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选项B正确;父系家长制不是宗法制最大特点,A错误。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因此不是其特点,排除C;等级制也不是宗法制的最大个特点,排除D。
【点睛】
解题关键是准确掌握宗法制的概念和核心。
6.A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老子的《道德经》主张的理想社会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故选A;《论语》记录的是孔子的言论,排除B;《墨子》、《韩非子》分别是墨子和韩非子的著作,与老子无关,排除CD。
【点睛】
7.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诗句出自《楚辞》,属于战国时期屈原的作品,B选项符合题意。“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是宋朝苏轼的诗句,A选项排除。“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是唐朝杜甫的诗,C选项排除。“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唐朝李白的诗,D选项排除。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于战国时期文学作品的熟知以及离骚体诗的特点辨析。
8.C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的思想家是孟子,故C项正确。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思想,排除A。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排除B。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孟子的思想,需要掌握孟子民贵君轻的主张,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结合孟子的思想即可得出答案。
9.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法家强调集权,法治,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
10.B
【解析】
【分析】
【详解】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也是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B项正确;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和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都是铁器、牛耕为代表的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具体原因,而非根本原因,ACD三项错误。
11.D
【解析】
【详解】
据所学可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是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D正确;“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主张皇帝勤俭节约,国家就能繁荣昌盛;皇帝要是每天过着淫乱奢侈的生活,国家就会灭亡,这是墨家主张,A错误;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语出战国荀况《荀子·议兵篇》。说明爱民与否,直接关系到军力的强弱,B与材料无关;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出自《荀子·强国》,意思是: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天数,而一个国家的命运决定于礼法,C错误。
12.C
【解析】
【详解】
“百家争鸣”是思想争鸣,其实质是思想解放运动,C正确;文化运动是现象而非实质,排除A;社会变革涵盖面过大,不能做作为“百家争鸣”实质,排除B;学术交流与“争鸣”不符,排除D。
13.D
【解析】
【分析】
【详解】
该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的性质。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掀起的一起思想解放运动,故D项正确;百家争鸣是各思想流派的思想迸发和传播,不是政治运动,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还谈不上启蒙的程度,故不是启蒙运动,排除B项;百家争鸣是思想文化的现象,但是其促进了当时中国的思想解放,故就其性质而言,C项是片面的,排除。
14.A
【解析】
【详解】
A预示了秦的灭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是因为暴政而非商鞅变法,A符合题意;商鞅变法奖励耕战,使得民勇于公战而且于私斗,同时使得秦国强大,吞并诸侯,实现统一,B、C、D都是商鞅变法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
15.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率先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的是教育家孔子,故选B;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提出无为而治,不是率先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A错误;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提出了仁政,民贵君轻的观点,不是率先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C错误;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不是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教育家,D错误。
16.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可知,反映了秦国土地制度的变革,其重要意义在于法律上废除了奴隶制的土地所有制,确立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即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C项正确;材料内容是废除了井田制,而不是承认井田制,A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允许民众自由买卖土地,B项错误;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D项错误。
17.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诗经》是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是儒学经典,故A正确;B是浪漫主义,CD都不是儒学经典,排除。
18.A
【解析】
【分析】
【详解】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度,其中皇帝制度中的皇权至上是核心,故A项正确。皇位世袭属于皇帝制度的内容,不是核心,B错误;三公九卿制度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不是核心,C错误;秦朝时推行郡县制度,郡县制度并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内容,D错误。
19.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继承,D正确;王位世袭制在夏朝就确立了,排除A;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排除B;行省制开始于元朝,排除C。
20.B
【解析】
【详解】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意味着皇帝总览全国大权,B正确;勤政与题无关,排除A;题干未涉及地方官员失职相关信息,排除C;D不符合史实,当时中央集权制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排除。
21.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即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御史大夫负责监察,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掌握军事,故B正确,AC错误;郡守是郡的行政长官,不是监察官员,排除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主要用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联系所学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的职责分析解答。
22.C
【解析】
【详解】
据所学可知,首创皇帝制度的是秦始皇,C正确;A、B、D均不正确。
23.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郡县长官是由皇帝任命的,C项正确;郡县制是一种官僚政治,长官不能世袭,A项错误;考试选拔官员的科举制是从隋唐时期才开始的,B项错误;地方推荐官员的察举制,是西汉时期创立的选官制度,D项错误。
24.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秦朝统一后,建立皇帝制度,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同时规定车同轨,修筑长城,故B正确;A是先秦时期,C是汉代,D是明清时期,排除ACD。
25.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刘邦、项羽起义发生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B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与题意不符;C三家分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与题意不符;D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大泽乡起义,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了,与题意相符。
26.C
【解析】
郡县制是地方管理制度,与血缘宗法制度无关,A错误;郡县制弱化了地方势力,将权力收归中央,B错误;郡县制的推行消除了由分封割据而带来的隐患,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政府行政效率是否提高,故D错误。
27.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传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故选C。蚩尤是被炎黄共同打败的南方部落首领,不符合“人文初祖”的限定,排除A;炎帝与黄帝一起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但后炎帝部落也被黄帝部落打败,与C项相比,不是最佳选项,排除B;大禹因治水有功,被推举为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的首领,后来建立了夏朝,不符合“人文初祖”的限定,排除D。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人文初祖”是解题的关键,逐一分析各选项即可。
28.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誉为“万世宝典”。故答案为B项。A项,《黄帝内经》战国问世、西汉编订,是中医学奠基之作,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排除;C项,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排除;D项,《千金方》是唐代孙思邈的著作,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并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排除。
29.C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宗法制对后世影响深远,使中国人尤其重视家庭血缘关系,故选C;禅让制是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创建的一种选官制度,它们均与题意无关,排除ABD。
【点睛】
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再现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重视家庭、重视亲情、重视家风”。
30.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州郡长官对于将要加以察举的茂才、孝廉,应先委以一定官职,合格者方能举至中央”可以分析出,察举制发展的内容更加务实,程序更加规范,这反映出官吏选拔程序更加规范,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以‘孝’名科……‘经明行修’”“察举的茂才、孝廉”表明选官的标准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仅增加“务授试以职”,故B项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下容易任人唯亲、形成小利益集团,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政府的行政效率,故D项排除。
【点睛】
“州郡长官对于将要加以察举的茂才、孝廉,应先委以一定官职,合格者方能举至中央”是关键信息。
31.A
【解析】
【详解】
秦汉时期国家强盛,经济发展,促进秦汉文化发展繁荣,故A正确;秦汉统治者都进行思想控制,虽然可以形成统一的文化,但对文化的发展有阻碍作用,C错误;思想文化的发展进程是无法阻挡的,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要随之进步,科学技术和思想也必然要发展,B、D两项都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问题,并不能完全起决定作用,排除。
32.B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实是后起儒家能荟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义,将之尽行吸收,融会为一”表明秦汉以后,儒家思想得到丰富和发展,故B项正确。异己遭到排斥与题干中“此非各家尽被排斥之谓”不符,故A项错误。汉初儒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与题干中“实是后起儒家能荟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义”不符,故C项错误。儒学成为官方哲学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演变过程
33.D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不是向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说明祖先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重要,反映了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帝”是商王心中的最高神,祖先地位并未高于神;B、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血缘宗法观念,不是占卜决策国家大事,也不是王权的神秘色彩。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34.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开始起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武帝后期,丞相动辄因故免职、下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形成中朝外朝制度,中朝多决策,丞相代表的外朝日益成为纯粹的政务机关,其权力受到削弱,丞相受制于皇帝的程度大大加强,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错在“开始”,排除;材料旨在强调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概念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35.B
【解析】
【详解】
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北京人用石块、兽骨制作各类工具,已经学会打制石器,故选B。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排除A;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人会种植水稻,排除C;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排除D。
【点睛】
“北京人”是解题的关键,这里需要学生掌握各种原始居民的显著特点。
36.D
【解析】
从题干中“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可以看出商代的王位继承尚未形成比较规范的制度,王子不分嫡庶,都有继位的资格,弟弟也有继位资格,因此容易造成统治集团的权力纷争,故D项正确,B、C项错误;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材料中嫡长子继承制还没有确立,故A项错误。
点睛:材料“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是解题的关键。
37.A
【解析】
【详解】
西周分封制度在前期有效的维护了西周统治,促进了西周经济和文化发展,A正确;宗法制主要是维系宗族内部稳定,排除B;西周并未实行郡县制,排除C;行省制是元朝制度,排除D。
38.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认为,墨家主张的“俭”(与儒家主张有冲突),无法全部遵循,但有利于强本(农业发展)的“节用”思想不能废除,B项正确;强调“俭”和“节用”是墨家的主张,不是儒家、道家或法家的思想,ACD三项错误。
39.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的奖励耕织体现的是对农业的重视,有利于稳定秦国的经济基础,C正确;县制的出现是中央集权强化的产物,A排除;统一度量衡体现的是促进经济发展,B排除;D体现的是秦朝的尚武精神,排除。故选C。
40.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朝廷这种做法具有强制性、专卖性和暴利性。这从经济上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故答案选C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货币政策或者币种变化,无法得出加强了货币管理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符合主旨和史实,排除B项;D项说法不准确,应该是加强了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
41.(1)①材料一:政事的兴衰,取决于统治者是否贤明。②材料二:儒家在治国理念上主张仁政或德政,强调用道德教化去治理百姓。③材料三:孔子主张先礼后刑。
(2)强调以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同时也注意维护宗法人伦关系。
(3)同:都强调礼法并用。异:儒家先礼后法,以礼为核心;法家以法为主,辅之以礼。
【解析】
【分析】
【详解】
(1)分析材料一可知,孔子认为: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事都记载在典籍上。他们在世,这些政事就实施;他们去世,这些政事也就废弛了,概括可得出材料一认为,政事的兴衰,取决于统治者是否贤明。分析材料二可知,孔子认为: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概括可得出材料二认为,儒家在治国理念上主张仁政或德政,强调用道德教化去治理百姓。分析材料三可知,孔子认为:圣人治理教化民众,必须是刑罚和政令相互配合使用。最好的办法是用道德来教化民众,并用礼来统一思想,其次是用政令。用刑罚来教导民众,用刑罚来禁止他们,目的是为了不用刑罚。对经过教化还不改变,经过教导又不听从,损害义理又败坏风俗的人,只好用刑罚来惩处,概括可得出材料三中孔子主张先礼后刑。
(2)依据材料“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醉,勇者弗敢争,判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诚有功则虽疏賤必賞,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结合所学可知,韩非子强调以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同时也注意维护宗法人伦关系。
(3)结合上述问题的作答可知,儒家和法家在治国理念上的相同点是都强调礼法并用。不同的是儒家先礼后法,以礼为核心,而法家以法为主,辅之以礼。
42.答案
(1)制度:西周分封制。义务:服从命令、朝觐述职。
(2)原因:王室衰落(王权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宗法制遭破坏,血缘关系逐渐疏远。
(3)变化: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
【解析】
【分析】
【详解】
(1)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中的“天子”“诸侯”等信息,可知材料所述指的是分封制。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分析回答即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周王室衰落、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等角度来组织答案。
(3)据材料三“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等相关信息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第1页,总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