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学习初步的研究方法。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传播条件。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以及声速的相关计算题。
三、教学器材: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铁架台,乒乓球,两块石头,音叉,橡皮槌,水槽,矿泉水瓶,真空玻璃罩,抽气机,闹钟
学生准备:橡皮筋,直尺,泡沫小球,烧杯(里面装适量的水),音叉,橡皮槌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可用手机播放音乐。教师:美妙的音乐给我们带来了心灵上的享受,使人们心情愉悦,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啼哭声中来到这个世界的,声音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关于声音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呢?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提出问题,教师可把学生的问题罗列在黑板上,教师总结,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去探究。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章声现象的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板书: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进行新课:
1、教师可从不同的方面给出物体发声的例子,让学生猜想物体发声时的特征。通过观察、实验探究总结发声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在学生猜想、讨论基础上,让学生参与活动,来探究物体发声共同特征。活动中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就地取材,自己“制造”声音,并观察物体是怎样发声的,这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让学生边活动、边讨论,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教师可设计如下的实验方案:
方案1:让学生用橡皮筋做实验。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现象并思考:能听到声音吗?此时橡皮筋处于什么状态?对于橡皮筋的振动,学生能直接看见,发出的声音学生也能直接听见。通过实验和体验有利于学生建立声音产生和振动之间的联系。
方案2:让学生用手摸颈前喉头的位置,从1数到5,感受一下声带有什么变化。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听到声音的同时感受到声带在振动。
方案3: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到声音的同时观察钢尺的运动变化情形。
方案4:让学生用橡皮槌敲打音叉,可以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但能观察到音叉有什么变化吗?我们用什么办法来感知它呢?引导学生将发声的音叉放到装有水的烧杯中,可以看到发声的音叉使水面溅起水花。引导学生得出不能直接用肉眼观察到的现象,探究时可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这是我们物理探究实验的方法之一:转换法。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上述实验正在发声的物体分别是什么?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橡皮筋嗡嗡作响,橡皮筋在振动;人说话时声带在振动;直尺发声时,直尺在振动;音叉发声时,音叉在振动。大量的观察、分析表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上面的这些事例都是固体在振动发声,那么液体和气体是否也会振动发声呢?教师引导学生用两个矿泉水瓶做实验,其中里面装有水,一个是晃动装有水的瓶子,一个是向空瓶里面吹气。
归纳、总结可得出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振动发声。
教师:同学们能不能让正在发声的音叉停止发生呢?引导学生思考,可让学生到前面操作,用手将发声的音叉按住,声音突然停止了,可得出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板书: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教师:人们听到声音时往往距发声体有一定的距离,那么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的呢?而宇航员在月球上交谈,尽管他们近在咫尺也要借助无线电交谈。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条件吗?
实验方案1:
演示气体传声实验:
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注意声音的变化。引导学生分析此实验说明:真空不能传声。实验还告诉我们,正是平时大家并不留意的空气传送了声音。如果没有空气,人们就无法正常交流。这也是航天员近在咫尺也需要通过无线电交谈。得出:气体能传声。
实验方案2:
固体传声实验:用课桌做实验,两位同学一组,甲同学敲桌子,乙同学将一只耳朵贴在桌子上,堵上另一只耳朵。乙同学能听到甲敲桌子的声音,由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引导学生得出:固体也能传声。
实验方案3:
液体传声实验:在水槽里装入水,然后在水里敲打石头,可听到敲打的声音,实验说明:液体也能传声。
教师:大量实验表明: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传声的介质既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真空不能传声。
教师提出问题:既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那么声音在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呢?学生阅读教材29页的内容,将声波和水波作类比,让学生知道声音是一种波。
板书: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3、教师:雷雨天气时,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见雷声?运动会百米赛跑时,计时员为什么要看到发令枪冒白烟时计时,而不是听到枪响才开始计时?
原来是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从而引出声速。???
????让学生阅读教材30页的内容,你能获得关于声速的哪些信息?让学生思考后回答,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的初步方法。结论不用教师给出,学生自己就可以发现了。关于回声可向学生提出为什么离障碍物近时就感觉不到回声呢?让学生自己通过计算得到距离障碍物应该在17米以上,才能听到回声,也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板书:三、声速:
1、声速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记住:v=340
m/s
2、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较快,在液体中较慢,在气体中最慢。
3、回声:声音的反射现象。
t=0.1s
???s=17m
(三)归纳总结、课堂练习:利用黑板上的板书,简要的把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叙述一遍。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对于那些有独到见解的给与充分的肯定。
通过练习对所学的知识及时的巩固。
1、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的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这段描写符合科学道理吗?
2、在运动会上,小明进入了100米短跑决赛。在比赛时,他做好起跑准备后,一听见终点线处的发令枪响他便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奔出去。请你帮他计算,当他起跑时,终点处裁判手里的秒表显示已经过了多长的时间?
3、古代士兵为了及时发现敌人的骑兵,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马蹄贴在地面上时地面发声较轻
B马蹄声不能沿地面传播
C马蹄声不能沿空气传播
D大地传声速度比空气传声速度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