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校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第十二册)
备课
教师
授课
时间
第 周
月 日
教学内容
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知道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会组比例。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计算、交流,使学生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组成比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并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难点: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写出正确的比例。
教学方法与
手段
自学法、合作探究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
比例的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为学生的认识学习过程提供了现实基础,也为教学提供了方便。并且六年级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比的相关知识和比例的意义,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观察、理解、概括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新知识,总结规律,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
0.2∶2.5和4∶50
师:同学们,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比例的知识。(板书课题: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自学教材第41页例1上面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什么叫做比例的项?什么叫做比例的外项?什么叫做比例的内项?
结合具体的例子指出比例的内项和外项。
把上面的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并指出内项和外项。
找出下列各比例的内项和外项。
2.4∶4.8=36∶72
=
∶=∶
=
教师板书:2.4∶1.6=60∶40
指名让学生指出上面比例的外项、内项,教师讲解:
认识分数形式比的外项和内项 =
2.4与40仍是外项,1.6与60仍是内项。
2.教学例1
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课件出示例1题目:计算下面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什么?
①2.4∶1.6=60∶40
②=
(2)学生自己计算,指名汇报。
2.4×40=1.6×60
3×15=5×9
(3)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4)验证其他的比例有没有这个规律。
如:∶=∶
=
×=×
1.5×1=3×0.5
师:所有的比例都有这个规律。
教师总结: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5)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个性质吗?
三、巩固训练
1.完成教材第41页“做一做”。(找4名同学板演,集体交流,订正)
2.完成教材“练习八”第5~7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介绍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呈现用“:”表示比的典型比例式,使学生直观看到比例的四个项,正确认识比例的内项与外项。
介绍分数形式的比例中的内项与外项。
2、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发现、归纳等活动,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复习:比例
的意义。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3、辨析不同形式的比例的内项与外项。
4、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分组计算例1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
(2)比较,你能发现什么?
(3)举例验证自己的发现。
(4)总结: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5)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基本性质。
5、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板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
例1: =
2.4×40=1.6×60 3×15=5×9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反思
参考资料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师教学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