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古时候,人们从直观的感觉出发,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由于它们在围绕地球旋转。16世纪中叶,哥白尼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宇宙理论,他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不断围绕太阳公转。
到底是天转还是地转?结合下图思考为什么一年有四季的变化?
1.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通过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公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
4.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正午物影长度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的形成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5.在实验演示、观察思考、总结归纳等探究过程中,逐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课前 · 预习篇
一、地球的自转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第11~13页,完成下列问题,并在课本相应位置做好标记。
1.太阳东升西落,昼夜更替,这种自然现象是地球?_______造成的。
2.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_______的旋转运动。
自转
地轴
判断极点和地球自转方向的方法
“北逆南顺”: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如图所示:
3.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_____向?_____;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_____小时,也就是一天。
4.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_______也就不断更替,而且总是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也就出现了?_______的差异。经度每差15°,时间差1小时。
西
东
24
昼夜
时间
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昼夜更替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地球公转运动造成的。
太阳
自西向东
一年
倾斜
季节
夏季
冬季
春季
秋季
相反
一年中,南北回归线之间太阳直射次数是两次,南北回归线上只有一次,北回归线以北及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无太阳直射。
太阳光热
热带
南温带
南寒带
物体影子的长短与太阳高度的关系
太阳直射物体时,其影子最短;太阳斜射物体时,影子变长,斜射越厉害,物体影子就越长。例如,在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的一年中,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小,物体影子最长;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物体影子最短。一天中,正午时分物体影子最短。南半球则相反。如下图为北京(40°S)二分二至日正午同一教学楼影长。
1.(2020年广东汕头潮阳期末)我们每天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 )
A.自西向东公转 B.自东向西公转
C.自西向东自转 D.自东向西自转
2.下列现象中,由地球自转引起的是( )
A.昼夜交替 B.四季变化
C.昼夜长短变化 D.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C
A
3.下列热量带中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是( )
A.热带 B.温带
C.寒带 D.以上各带都有
4.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此时已是冬季
B.我国北方的河流都已经结冰
C.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D.广州昼短夜长
A
A
5.地球上的一点,其南侧是寒带,北侧是温带,西侧是东半球,东侧是西半球,该点的经纬度是( )
A.(66.5°N,160°E) B.(23.5°N,20°W)
C.(23.5°S,20°E) D.(66.5°S,160°E)
D
课堂 · 探究篇
[分·小组讨论一]阅读课本第11~12页,进行分组实验,讨论下列问题。
实验材料:手电筒/蜡烛、地球仪等。
实验环境:暗室。
实验要求:自西向东缓缓拨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布。
①如图拿手电筒照暗处的地球仪,A地和B各会出现什么现象?讨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缘由。
②假如地球仪是透明的,会产生什么现象?
③按照实验要求转动地球仪,A、B两地会产生什么现象?
④根据以上活动分析地球上产生昼夜更替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什么?
【答案】①A地亮,B地暗。 缘由: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
②任一地点都被照亮。
③A地渐渐由亮变暗,B地由暗变亮。
④地球是个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更替。
[分·小组讨论二]阅读课本第13~15页,进行分组实验,讨论下列问题。
实验材料:手电筒/蜡烛、地球仪等。
实验环境:暗室。
实验要求:让地轴的北端指向我们假设的北极星;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地球公转轨道始终在同一个水平面上。
(1)进行上图实验,完成下表。
图示位置
A
B
C
D
表示节气
(日期)
夏至
(6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
赤道
昼夜长短变化(北半球)
昼短夜长
极昼、极夜状况
无
北极圈内极夜,南极圈内极昼
春分
(3月21日前后)
秋分
(9月23日前后)
冬至
(12月22日前后)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昼夜平分
昼长夜短
昼夜平分
北极圈内极昼,南极圈内极夜
无
(2)讨论:①全球太阳直射次数分布特征。
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③五带划分及其天文特征。
【答案】见图
1.请在图中□□处,填注黑夜和白天,并按要求填空。
广州
自西向东
24小时
昼夜交替
时间差异
2.在图1中画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填出二分二至日的名称、公转产生的现象及原因。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自西向东
一年
南、北回归线
正午太阳
昼夜
季节变化
和五带划分
【答案】画图略。
[合·知识体系构建]
随堂 · 检测篇
知识点一 地球的自转
用手电筒的光线模拟太阳光照,演示地球运动及产生的地理现象。读图,回答第1~2题。
1.按图中所示方向转动地球仪,可以演示( )
①地球的自转 ②地球的公转
③昼夜长短的变化 ④昼夜更替现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D
【解析】读图可知,按图中箭头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可以演示地球绕地轴的自转运动,展示昼夜更替现象。
2.图中P地此时正处于( )
A.日出时刻 B.中午时刻
C.日落时刻 D.午夜时刻
【答案】P点处于黑暗与光亮的交界处,根据转动方向可知,P地此时迎来日出。
A
3.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解析】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北极点上空看为逆时针方向;在南极点上空看为顺时针方向。C、D项中按照经度的分布可知,C项自转方向应为顺时针;D项自转方向应为顺时针,D项正确。
D
4.(2020年湖南衡阳开学考试)小叶在北京饭店大堂看见四个城市的时钟如图。在同一时刻各地时间不同的原因是( )
A.地球自转,各地纬度位置不同
B.地球自转,各地经度位置不同
C.地球公转,各地纬度位置不同
D.地球公转,各地经度位置不同
B
【解析】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而且总是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也就出现了时间的差异。
5.2020年3月28日,“地球一小时活动”响应全球。很多城市在当地时间20:30顺次参与熄灯一小时接力活动。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如图数码表示的是国家的首都,按早晚依次排列进入地球熄灯一小时接力活动的是:___________。
(2)地球自转周期约是_____小时,从而推断出地球每小时旋转_____°,那么,A城市比B城市晚____小时熄灯。
(3)这种顺次接力方式的熄灯过程主要与地球_______的影响有关。
④③②①
24
15
2
自转
知识点二 地球的公转
(2020年广东全真模拟)随着国内疫情逐渐稳定,中国医疗队火速“逆行”,前往海外支援,用“中国温度”温暖世界。北京时间2020年 3月13日清晨5时31
分,中国医疗队抵达罗马菲乌米奇诺机场,支援意大利新型冠状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读图,完成第6~7题。
6.中国医疗队抵达罗马菲乌米奇诺机场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
( )
A.①~②段 B.②~③段
C.③~④段 D.④~①段
【解析】据图可知,地球位于①位置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为夏至(6月22日前后);地球位于③位置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为冬至(12月22日前后);再根据地球公转方向,可知②和④分别对应的节气是秋分(9月23日前后)和春分(3月21日前后)。3月13日,地球应位于公转轨道的③~④段。
C
7.2020年3月26日,第一批援助意大利医疗队回国。期间位于北半球的意大利( )
A.昼短夜长 B.昼夜等长
C.昼渐短夜渐长 D.昼渐长夜渐短
【解析】据材料可知,第一批援意医疗时间为2020年3月13日~2020年3月26日,期间,太阳直射点由南半球越过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位于北半球的意大利昼渐长夜渐短。
D
8.假如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变大,那么( )
A.热带范围变大 B.温带范围变大
C.寒带范围变大 D.五带范围不变
【解析】假如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变大,即极圈度数变大,回归线度数变小,所以热带、寒带范围变小,温带范围变大。
B
9.读“北半球某地冬夏季某日正午楼房的影子示意”(图1)和“不同纬度地区某日正午的景观示意图”(图2),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观察现象:图1中,夏季楼房影子较_____,说明夏季正午太阳升得较_____。图2中,_____带影子最短,该纬度地带获得的太阳光热较_____。
(2)说明原因:由于地球绕着太阳的_______运动,太阳直射的位置在北回归线和_____________之间来回移动,从而引起了正午影子长短的变化。
(3)体验生活:我国首部北京(40°N)位于五带中的_______带,为保证后排低层房屋中午的采光,楼与楼之间距离的设计应参考_______(季节)的光照情况。
短
高
热
多
公转
南回归线
北温
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