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同步训练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同步训练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9-25 21:42: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必备知识基础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
知识点一 地震和地震波
1.地震震级大小取决于(  )
A.震源深浅 B.释放能量多少
C.破坏程度大小 D.震中距远近
2.2018年3月29日,台湾省南投县发生4.8级地震,台湾气象部门地震测报中心观测,最大震度为4级。材料中的“4.8级”和“震度”分别指的是(  )
A.震级、烈度 B.烈度、震级
C.震级、震级 D.烈度、烈度
知识点二 地球的内部圈层
目前,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读图回答3~4题。
3.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  )
A.莫霍面 B.上下地幔之间
C.古登堡面上部附近 D.地心附近
4.在地球的内部圈层中,其物质状态接近于液态的是(  )
A.软流层 B.下地幔
C.外核 D.内核
知识点三 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这些圈层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结合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6.C圈层(  )
A.是一个连续圈层
B.规则的圈层
C.位于莫霍面以上
D.陆壳较薄,洋壳较厚

关键能力综合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
(易错题)下图示意我国大陆部分的地壳等厚度线。读图,据此完成1~2题。
1.对我国大陆部分的地壳厚度表述准确的是(  )
A.变化趋势大体为由西向东逐渐增大
B.海南岛的地壳厚度大于台湾岛
C.我国大陆地壳厚度在地球大陆地壳厚度平均值以上
D.黄河流域地壳厚度的变化大于长江流域
2.关于a、b两地表述可能正确的是 (  )
①a地地处四川盆地,地壳厚度约41千米
②a地地处横断山地,地壳厚度约45千米
③b地地处江汉平原,地壳厚度约37千米
④b地地处大别山,地壳厚度约39千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19年1月3日8时48分,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发生5.3级地震,有关部门提前14秒发布预警。地震预警的原理是:地震波分为纵波、横波与面波。纵波、横波产生于震源,面波是纵、横波相遇后产生的。相对于横波和面波,纵波传播速度快,破坏力小。下图示意纵波、横波与面波的走时曲线。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甲、乙、丙三条线分别代表(  )
A.横波、纵波、面波
B.面波、纵波、横波
C.横波、面波、纵波
D.面波、横波、纵波
4.利用纵波、横波和面波之间的时间差和特性,可以(  )
①在地震发生前发出预警,给当地和较远区域提前警示
②在地震发生时监测到纵波发出预警,给当地和较远区域提前警示 ③抓住纵波和横波之间的时间差迅速逃生或躲避 ④抓住横波和面波之间的时间差迅速逃生或躲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巴厘岛阿贡火山自2018年6月27日晚开始持续喷发,喷发的火山烟尘高达2 500米以上,形成壮观的火山烟柱。下图示意火山景观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据此完成5~6题。
5.大气中长期滞留的火山灰会影响当地乃至全球气温,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使当年全球平均气温下降0.5 ℃,导致气温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地表气压升高
B.地表气压降低
C.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减少
D.地表大气获得的太阳辐射增多
6.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快的地方是(  )
A.①与②交界处 B.②层内部
C.②与③交界处 D.③与④交界处
读“20元人民币的背景图”,据此完成7~8题。
7.图片体现出的地球圈层个数为(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8.地理环境中的生物圈是(  )
A.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B.连续而又规则的圈层
C.最活跃且不独自占有空间的圈层
D.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9.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两个不连续面A为________,B为________,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波速变化有何特征?
(2)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C____________,D+E____________,F+G____________。
(3)自己设计图例,并在图中画出岩石圈的范围。
(4)如何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

学科素养升级练 进阶训练第三层
2018年6月3日中美洲国家危地马拉的富埃戈火山发生喷发。图1为该火山喷发时的景观照片,图2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1~3题。
1.富埃戈火山喷发出的熔岩物质来自于(  )
A.①圈层 B.②圈层
C.③圈层 D.④圈层
2.岩石圈包括(  )
A.①和③圈层 B.②圈层
C.③和④圈层 D.①圈层和②圈层的顶部
3.关于图2中地球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圈层大陆部分较大洋部分厚
B.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纵波传播速度下降
C.①和②圈层之间的界面为古登堡面
D.③圈层最可能为固态,由塑性物质组成
4.莫霍面深度不一。下图为长江中下游某地区莫霍面的等深线分布图。据图可推断(  )
A.①地地壳厚度最薄 B.②地金属矿产丰富
C.③地地幔深度最浅 D.④地地下水埋藏深
5.2019年2月19日,我国在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完成某钻井钻探,钻井深8 588米,创亚洲陆上钻井最深纪录。该钻井(  )
A.未穿透地壳
B.深达莫霍面
C.已穿透岩石圈
D.即将穿透地幔
2018年10月18日,中国地震局监测到在我国西藏那曲市双湖县发生4.8级地震,震源深度18千米。据此完成6~7题。
6.此次西藏那曲市双湖县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7.地震发生时,最初感受到上下震动,然后才是破坏力更大的横向震动,期间间隔大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横波与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读地球圈层结构与水环境及问题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
8.图示中代表水圈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温室气体排放主要影响的圈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莫霍面等深度线分布。读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M的数值应是(  )
A.40 B.42
C.44 D.46
11.由图可知,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壳的厚度厚薄不一,陆地较厚
B.地幔是由固态物质组成的
C.地核是厚度最大的内部圈层
D.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空间、海洋和地球深部,是远远没有进行有效开发利用的巨大资源宝库,是关系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领域,与初期上天、下海、入地的“为进入而进入”相比,在资源紧缺的压力下,当前新兴战略资源的探索显得越来越迫切。据此完成第12题。
12.如果人类有能力一直进入到地心,则下列有关在入地的过程中所见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密度是均匀的
B.可以发现地球内部存在物质性质有较大差异的不连续面
C.地球的外核为液态物质,该层物质是火山活动中岩浆的来源
D.自地表至地心都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13.(真实情境—生活情境)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38.0°N,100.4°E)发生里氏5.2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0 km。
材料二 图甲为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乙为地震波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图。
(1)为探测莫霍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
A.海北 B.济南
C.上海 D.北京
(2)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要了解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__________。材料二乙图中A为__________、B为________,并写出其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地壳等厚度线图中,0 km表示________(界面),说出该区域地壳厚度大致分布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可以推断出,此次青海海北地震的震源位于________(填地壳、地幔或地核)。
14.(真实情境—生活情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1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图1
材料二 电影《攀登者》再现了中国登山队征服珠穆朗玛峰的艰难历程。图2为“电影剧照”,图3为“珠穆朗玛峰垂直景观示意图”。
(1)珠峰主体属于图1中的________(填数字)圈层,该层的范围是________。
(2)冰川属于图1中的________(填数字)圈层,该层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3中的常绿阔叶林等属于图1中的__________(填数字)圈层,该圈层占有____________(填数字)圈层的底部、____________(填数字)圈层的全部和____________(填数字)圈层的上部。
(4)登山队从珠峰北坡登山,山麓温度约18 ℃,大约攀登到海拔________米开始进入积雪冰川带。
(5)登山队员在登山前穿好厚重服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必备知识基础练
1.解析:地震震级表示一次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故选B。
答案:B
2.解析:材料中“4.8级”指震级,表示地震大小,震级数字越大,表示地震愈大,同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有关系,用地震释放的能量来表示地震的大小;“震度”指受破坏程度,即烈度,与震源深度、震中距、方位角、地质构造以及土壤性质等许多因素有关,A项正确。
答案:A
3~4.解析:读图可以看出,在古登堡面以上两种地震波传播速度较快,该面以下横波消失,纵波传播速度下降。在地球内部圈层中,外核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答案:3.C 4.C
5~6.解析:第5题,地球外部圈层可分为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其中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即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结合图示判断,A为生物圈,B为水圈,C为岩石圈。第6题,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之上,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
答案:5.D 6.A
关键能力综合练
1~2.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从我国大陆部分的地壳等厚度线可以看出,变化趋势大体为由西向东逐渐减小,A错误;从图中无法判断台湾岛的地壳厚度,B错误;青藏高原地壳厚度最大,我国大陆地壳厚度在地球大陆地壳厚度平均值以上,C正确;长江流域地壳厚度从70千米左右到36千米以下,黄河流域地壳厚度从66千米左右到36千米以下,黄河流域地壳厚度的变化小于长江流域,D错误。第2题,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根据处在两条等值线之间的闭合曲线遵循“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原则,可推断图中40答案:1.C 2.B
易错警示: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 km,其中陆地部分平均厚度为33 km。在大陆板块内部,随海拔的增高,地壳厚度增加。
3~4.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面波是纵、横波相遇后产生的,因此,面波出现的时间晚,甲为面波。相对于横波和面波,纵波传播速度快,因此丙为纵波。故选D。第4题,地震波是地震时产生的,因此地震前没法监测,①错,地震时,纵波传播最快,监测到纵波后可发出预警,给当地和较远区域提前警示,②对,在纵、横波相遇前也就是在产生面波前迅速逃生,因此③对、④错。故选C。
答案:3.D 4.C
5~6.解析:第5题,大气中长期滞留的火山灰会加强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导致气温下降,C正确;地表气压不受此影响,A、B错误;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减少,地表大气获得的地面辐射也会减少,D错误。故选C。第6题,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自地表向下速度逐渐加快,到古登堡面达到最快,然后在古登堡面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突然消失,在此处波速发生巨大变化。古登堡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处于②与③交界处,故选C。
答案:5.C 6.C
7~8.解析:第7题,图片体现出的地球圈层个数为4个,有山峰,代表岩石圈。有流水,代表水圈。有植被,代表生物圈。有大气,代表大气圈,故选D。第8题,地理环境中的生物圈是最活跃且不独自占有空间的圈层,C正确;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所在的生存环境的总称,A错误;生物圈是不连续且不规则的圈层,B错误;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氧,D错误。
答案:7.D 8.C
9.解析:第(1)、(2)题,结合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图示各字母的位置可判断各字母代表的名称,明确B界面为古登堡面,进而判断地震波通过此界面时的波速变化特征。第(3)题,岩石圈包含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第(4)题,依据纵波和横波的特点分析。
答案:(1)莫霍面'古登堡面'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2)地壳'地幔'地核
(3)画图略(提示:软流层以上部分)。
(4)由于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传播,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由此可以判断:地壳和地幔属于固态,外核可能为液态或熔融状态。
学科素养升级练
1~3.解析:第1题,火山喷发出的熔岩物质来自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右图中②圈层为地幔,故选B。第2题,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图中①圈层为地壳,②圈层为地幔,岩石圈包括①圈层和②圈层的顶部,故选D。第3题,①圈层是地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是33千米)较大洋部分(厚度只有几千米)厚,A正确;②圈层是地幔,横波、纵波能通过,横波、纵波传播速度上升,B错误;①(地壳)和②(地幔)圈层之间的界面为莫霍面,C错误;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由塑性物质组成,D错误。
答案:1.B 2.D 3.A
4.解析:莫霍面越深说明地壳越厚,所以①地地壳并不是最薄的,③地地幔也不是最浅的;②地莫霍面埋藏浅,是裂谷,有岩浆活动,金属矿产丰富;④地位于河流沿岸,地势较低,河流水下渗较多,地下水埋藏浅。
答案:B
5.解析:地壳是地球内部圈层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结合材料中“在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地壳较厚,“钻井深8 588米”,因此该钻井未穿透地壳。
答案:A
6~7.解析:第6题,2018年10月18日,中国地震局监测到在我国西藏那曲市双湖县发生4.8级地震,震源深度18千米。根据震源的深度,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故选A。第7题,在震中区,地震波直接入射地面, 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另外,横波振幅比纵波大,破坏力大,因此横波与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是“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故选D。
答案:6.A 7.D
8~9.解析:第8题,水圈与水资源、洪水与干旱、生态环境和地质灾害都相关。第9题,温室气体排放主要影响的圈层是大气圈。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答案:8.B 9.A
10~11.解析:第10题,图中M处是四川盆地,由于地势比周围低,故莫霍面的深度较小。等值线的变化具有递变性规律,即逐渐增大或不断减小。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四川盆地的西面数值较大,向东逐渐减小,故该处数值的递变趋势应是递减,而相邻两条等值线的数值关系是要么相等,要么相差一个等差距,故M的数值应该从46、44中选,结合图中数值的递变规律,应该是44,故C选项正确。第11题,在判断时,一定要注意题目中的“由图可知”,即可以从图中读取到的信息。图中信息为莫霍面的等深度线分布,等深度线数值大的地方,说明地壳厚,反之就薄。图中显示在海洋中地壳较薄,在陆地上地壳较厚,故A选项正确。
答案:10.C 11.A
12.解析:地球内部的组成物质有明显的分层性,各层之间存在物质性质有较大差异的不连续面。
答案:B
13.解析:第(1)题,在地球的大范围固体表面,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北所处海拔高,地壳厚度大,故地震波到达晚。第(2)题,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目前主要依靠地震波;图示A的传播速度较B慢,故判断A为横波,B表示纵波。第(3)题,地壳是指莫霍面以上的部分,故地壳厚度为0,表示位于莫霍面上,图示等值线的分布规律,直接读图即可。材料反映该次地震的震源约10 km处,而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33 km,故判断地震震源位于地壳。
答案:(1)A
(2)地震波'横波(S波)'纵波(P波)'在同一种介质中A传播速度慢,B传播速度快
(3)莫霍面'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变薄'地壳
14.解析:第(1)题,从图1的位置可以看出,①为软流层之上,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为岩石圈,②为水圈,③为生物圈,④为大气圈,珠峰主体属于①圈层。第(2)题,冰川是固态的水,属于图1中的②水圈,液态、气体和固态的水形成一个几乎连续的、但不规则的圈层。第(3)题,图3中的常绿阔叶林等属于植物,属于③生物圈,该圈层占有④大气圈的底部、②水圈的全部和①岩石圈的上部。第(4)题,海拔上升1 000米,温度下降6 ℃,山麓温度约18 ℃,0 ℃开始进入积雪冰川带,山麓海拔4 000米,上升3 000米,气温降至0 ℃,海拔7 000米开始进入积雪冰川带。第(5)题,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珠穆朗玛峰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登山队员在登山前穿好厚重服装可以保暖。
答案:(1)①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 (2)② 连续但不规则 (3)③ ④ ② ① (4)7 000米
(5)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