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同步训练 第1课 沁园春·长沙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同步训练 第1课 沁园春·长沙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26 10:43: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沁园春·长沙

必备知识基础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语言建构与运用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词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沁(qìn)园春 分泌(mì)
舸(ɡě)舰 南柯(gē)一梦
B.碣(jié)石 遏(è)制
峥(zhēnɡ)嵘 铁骨铮(zhēnɡ)铮
C.寂寥(liáo) 纰缪(miù)
劲(jìn)敌 遒劲(jìnɡ)有力
D.惆怅(chànɡ) 绸(chóu)缪
候(hóu)鸟 侯(hóu)门似海
2.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挥斥(奔放)方遒 怅(失意)寥廓
漫(满)江碧透
B.浪遏(阻止)飞舟 谁主(主宰)沉浮
鹰击(搏击)长空
C.到中流(中游)击水 峥嵘(不平凡)岁月
激扬(激浊扬清)文字
D.风华(青春年华)正茂 怅寥廓(宇宙的广阔)
百舸(泛指船只)争流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漫江碧透 轻歌慢舞 火势蔓延 漫无边际
B.苛政如虎 百舸争流 道路坎坷 沉疴痼疾
C.苍茫大地 苍海桑田 天下苍生 满目疮痍
D.鱼翔浅底 安祥自在 材料翔实 吉祥如意
4.对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万户侯”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借代的修辞手法。“江山”代国家,“激扬文字”代评论国家大事、写激浊扬清的文章。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反问和拟人。
D.“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书生意气,挥斥方遒”都为对偶。
5.“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几句词的正常语序应当是(  )
A.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
B.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头。
C.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
D.寒秋,橘子洲头独立,湘江北去。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登上仰慕已久的泰山,同学们眼界大开,他们一会儿俯瞰脚下的云雾松柏,一会儿举目仰望远处的落日归鸟,指点江山,心潮澎湃。
B.辩论会上,小李旁征博引,滔滔不绝,时而用语巧妙,时而义正辞严,巧言令色,令现场观众叹服。
C.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读书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和生活故事。
D.占地15 000多平方米的西藏军区军史馆本月6号在拉萨盛装开馆,重现60年来人民军队在雪域高原上的峥嵘岁月。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首次深刻阐述并提出了红船精神。
B.百度董事长李彦宏表示,中国人对隐私问题没那么敏感,多数情况下他们愿意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
C.目前我国中小学营养餐浪费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这是源于中小学营养餐与学生的期望落差太大造成的。
D.针对海岸种树不易成活、年年造林不见林,林业部门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推出了很多造林的新模式。

关键能力综合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思维发展与提升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念奴娇·昆仑
一九三五年十月
毛泽东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注】,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注】 毛主席自注:“前人所谓‘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说的是飞雪”。这里借用一句,说的是雪山。夏日登岷山远望,群山飞舞,一片皆白。老百姓说,当年孙行者过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借了芭蕉扇灭了火,所以变白了。
(1)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横空出世”,横在空中,高出人世;“莽”,苍莽无际;“阅尽”,看尽了,经历了。开头三句从空间角度,表现昆仑山的雄伟、阔大。
B.“飞起玉龙三百万”,形容披雪的群山连绵起伏,像千万条玉白色的巨龙在飞舞。“三百万”为数词虚指用法,形容很多。
C.“安得倚天抽宝剑”,“安得”,怎么能得到;“倚天抽宝剑”,即抽出倚天的宝剑;“倚天”,形容剑极长,靠在天上。
D.“把汝裁为三截”,形象地写出了改造自然的巨人形象。“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写昆仑山经过全人类的改造,化害为益,全世界人民共享“凉热”。
(2)这首词的上阕在意象描绘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虞美人·枕上【注】
一九二一年
毛泽东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注】 此词是毛泽东写给新婚不久的夫人杨开慧的。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江海翻波浪”以比喻、夸张手法,化无形为有形,突出、鲜明地写出“愁”状。
B.一个“晓”字,点出是彻夜未眠;一个“影”字,写出若即若离的别样之苦。
C.下阕末两句,作者触景生情,见月怀人,含蓄地写出了别离之苦。
D.这首词通过对夜晚景色的描写,从侧面反映了革命者也有自己的离愁别绪。
(2)这首词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相比,从借景抒情的角度看,有何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词人发出慨叹,表现词人雄心壮志的词句是:         ,        ,        ?
(2)“        ,        ”两句在《沁园春·长沙》中起过渡作用,描写词人旧地重游,引发了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3)在《沁园春·长沙》中表现同学少年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蔑视反动者的词句是:        ,         ,        。
(4)《沁园春·长沙》中“        ,        ”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劈波斩浪的气魄。
(5)《沁园春·长沙》中用动物来表现生机勃勃的秋景的两句是:        ,        。
(6)《沁园春·长沙》中“        ,        ”两句表现了青年学子意气奔放,正当强劲有力之时。

学科素养升级练 进阶训练第三层: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很少人知道构树。在南方,它是并不起眼的树木:青褐色的枝干,浓密的树叶,蓬生的树体,论形体,不足以观瞻;论气味,无香无臭;论身姿,散倚无态。而且常常生在僻静处,无花无蝶,恰如乡里人家,无酒无肉,便冷清寂寥。但我却时常走到树边。我喜欢端详那一片片汉服——自然是指它的叶子,一律地往前生长,叶片肥大,自中间主茎向两边各开两个岔口。美感便在这岔口上呈现出来。你再仔细端详,那就是汉服啊——青色的汉服,凝结了许多时间。我甚至觉得,那叶片背后,还正行走着一个个身影。
雨季来临,夹竹桃在一夜之间,将颓废之美写到了极致。而构树这小小的满枝头的绿叶,依然青翠。北窗正对着构树,或许也有同我一样远视的人。很多时候,草木只是草木,相视只是相视。时光带走了一切,只有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我们才可能发现它所赋予的微妙而惊心动魄的情感。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这边的事我早晚是要走的——太太说不定今天就要辞掉我。
B.啊,我死了!——你倘有几分仁慈,打开墓门来,把我放到朱丽叶的身旁吧!
C.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
D.——凡此种种,都可以说某些歌剧中缺乏革命浪漫主义的具体表现。
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答: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为“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它所赋予的微妙而惊心动魄的情感被我们发现”好不好?为什么?
答: 
 
 
4.下面的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科学家不仅要承担科研任务,更重要的是应该担负起科普的责任。②当前,随着互联网、自媒体等技术迅猛发展,③科学家应当充分运用这些现代传播工具,④做好科普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大众。⑤应当借鉴国外科普工作的经验,⑥设立国家科普基金,⑦科普评价激励机制逐步完善,⑧鼓励科学家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科普工作中,⑨开创我国科普工作的新局面。
答: 
 
 
 
5.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为助力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上海启动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上海已累计建设5G基站近500个;2019年3月30日上午,首个5G手机通话在沪拨通,上海成为全国首个5G试商用城市。到2021年,上海将实现5G网络在全市的深度覆盖,在工业制造、智能网联汽车、健康医疗、城市管理等领域形成一批全球领先的应用解决方案,把上海打造成5G网络建设和应用的先行区和创新策源地。
答: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渔歌子·荻花秋
[五代]李珣①
荻花②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③初罢。  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注】①李珣:五代词人。前蜀灭亡后,词人不仕后蜀而“志在烟霞慕隐沦”,从蜀中乘船沿长江东下,经巫峡,入湖湘,在湖南、湖北一带生活了一段时间。这首《渔歌子》便是作于此时期。②荻花:似芦苇,秋天常开紫花。③垂纶:垂钓。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同样是描写湘江秋景图,本词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在描写的景物内容上有所不同,本词写的是秋日湘江夜晚之景,毛词写的是秋日湘江白天之景。
B.江边荻花、江上碧烟、天空明月、水面小艇,本词选取的景物精致秀雅,词作意境清朗明丽,与《沁园春·长沙》绚烂大气、寥廓苍茫的意境不同。
C.词作上片写景。“橘洲佳景如屏画”总写橘洲秋夜之美;“碧烟中”三句,将镜头渐次拉近,云烟缥缈,月光皎洁,镜头最后定格在船上的垂钓者身上。
D.词作下片重在议论、抒情。“鱼羹稻饭常餐也”一句,表达了对长期以水为乡、以船为家的渔人清苦生活的深切同情。
(2)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做分析。
答: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外家①南寺
元好问②
郁郁秋梧动晚烟,一庭风露觉秋偏。
眼中高岸移深谷,愁里残阳更乱蝉。
去国衣冠有今日,外家梨栗记当年。
白头来往人间遍,依旧僧窗借榻眠。
【注】 ①外家:诗人自幼过继给叔父,“外家”当指叔母张氏的娘家。②元好问:金末元初诗人,金亡不仕。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春,诗人因汴京守将叛变而沦为亡国奴,被蒙古羁管。直到蒙古太宗十一年(1239),他才返回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此诗作于回乡不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的前两联寓情于景,情景相生。诗人选取“秋梧”“风露”“残阳”“乱蝉”等萧瑟、肃杀的意象,准确而有力地渲染了悲秋的氛围。
B.诗歌的后四句侧重叙事,一方面于沉痛中有甜蜜的回忆作为调剂,另一方面与寻梨觅栗的儿时欢乐相对照,抚今忆昔,无限感伤。
C.“高岸移深谷”写虚景,既比喻世事发生了巨大变化,暗指国破家亡,又与眼前的实景相映衬,虚实结合,更增沉郁之情。
D.“去国”即故国,指已覆灭的金朝。诗人饱经丧乱,回到故乡,因眼前景物勾起儿时回忆,表达了想要建功立业的愿望。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
答: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古塞下曲
李颀
行人朝走马,直指蓟城傍。
蓟城通漠北,万里别吾乡。
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战场。
军书发上郡,春色度河阳。
袅袅汉宫柳,青青胡地桑。
琵琶出塞曲,横笛断君肠。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朝走马”强调时间紧迫,“直指”表现目标明确,写出行人奔赴边关的急切。
B.三、四句既交代蓟城地处边陲,直通漠北,又以“万里”突出离别的痛苦,情调悲凉。
C.五、六句直接描写边地的现实景象,以夸张的手法渲染军情紧急、战火不断的氛围。
D.七、八句将同一时节不同空间的画面叠映,上承战事,下启春光,节奏由紧张转向舒缓。
(2)“袅袅汉宫柳,青青胡地桑”两句有何精妙之处?请简析。
答: 
 
 
 
(3)这首诗与课文《沁园春·长沙》在情感格调上有什么不同?
答: 
 
 
 第1课 沁园春·长沙
必备知识基础练
1.解析:A项应为“南柯一梦(kē)”;C项应为“劲敌(jìnɡ)”;D项应为“候鸟(hòu)”。
答案:B
2.解析:A项,怅,词中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的激昂慷慨的心绪。C项,中流,江河水流中央水深流急的地方。D项,风华,风采才华。
答案:B
3.解析:A项“慢”应为“曼”;C项“苍海”应为“沧海”;D项“安祥”应为“安详”。
答案:B
4.解析:判定比喻的标准之一是本体和喻体不能是同类事物,A项“万户侯”与“大军阀”是同类事物,不能构成比喻;C项不是反问句是疑问,也不是拟人;D项“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不是对偶。
答案:B
5.解析:“寒秋”“橘子洲头”都是后置状语。这几句词所描绘的画面是:寒秋时,在橘子洲头上,我独自站着,望着那湘江水向北流去。
答案:D
6.解析:A项,指点江山:评论国家大事。望文生义。B项,巧言令色:用花言巧语和媚态伪情来迷惑、取悦他人。感彩错误。C项,风华正茂: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不能用来修饰“学习和生活故事”。
答案:D
7.解析:A.语序不当,应先“提出”后“深刻阐述”,可把“深刻阐述”和“提出”调换位置。C.“源于……造成的”句式杂糅,可将“源于”删掉。D.成分残缺,“针对”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年年造林不见林”后加“的情况”。
答案:B
关键能力综合练
1.解析:(1)开头三句不仅从空间角度写昆仑山之高大雄伟,也从时间角度写其历史悠久、历经沧桑,“阅尽人间春色”可证。且“人间春色”不仅指大地春光,而且指人世盛衰。
(2)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鉴赏能力。分析时,首先需要整体把握这首词的情感基调,然后结合其中昆仑横出、玉龙飞起、江河横溢等意象描写进行分析,引出诗人的豪迈情怀。
答案:(1)A
(2)①诗人在此以昆仑象征祖国,并站在高处评说祖国几千年历史的功过是非,气势流畅,有一泻千里之感。
②“飞起玉龙三百万”化用前人诗句,状莽莽群山飞升九天作群龙舞,想象神奇。
③“人或为鱼鳖”一句中意象突兀,如超现实主义诗歌中的奇异比喻,指夏日从昆仑横流下来的江河水已泛滥成灾,加害于人,同时又暗指旧中国的黑暗之云。
(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2.解析:(1)“含蓄”错误,“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是直接抒情。
(2)解答此题,可分别从景和情的角度来比较。从景的角度,本词写天色难明、寒星、一钩残月,景物特点是清冷;《沁园春·长沙》描绘的是层林、漫江、百舸、雄鹰、游鱼,景色绚丽多姿,充满生机。从情的角度,本词抒写的是作者的离愁别绪,《沁园春·长沙》抒写的是作者投身革命的壮志豪情。
答案:(1)C
(2)本词选取的景物具有凄清、冷寂的特点,其抒发的是作者的思念之苦;而《沁园春·长沙》选取的景物则充满生机、色彩绚丽,其抒发的是作者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
3.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平时背诵名篇名句时,要注意理解文意,结合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注意生僻字、难写字以及语句顺序等。
答案:(1)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2)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3)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4)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5)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6)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学科素养升级练
1.解析:C与例句的破折号都表示解释说明。AB表示另起话题,D表示总结上文。
答案:C
2.答案:这个比喻句的本体是叶子,喻体是汉服,二者的外形十分相似。汉服的特征是宽衣长带、宽大伸展,与肥大的叶片相似,叶片上的两个岔口像汉服两个宽大的袖子。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叶子具有的独特美感。
3.解析:原文用“只有……才”的关联词语,表示的是这两句之间是条件关系,表示“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这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而改句去掉“只有……才”关联词语后,就变成一般叙述句,从语言运用的严密性、准确性来看,不如原句的表达。此外,联系上文内容看,上文说的是“北窗正对着构树,或许也有同我一样远视的人”“相视只是相视”,此处应用主动句,应强调“我们”主动“发现”,而不应是改句强调的“草木”被动“发现”。所以,综上分析,从关联词语的运用和句式的运用两个方面分析改句不好。
答案:不好。①根据上文“北窗正对着构树,或许也有同我一样远视的人”“相视只是相视”的内容,这里应该强调“我们”主动“发现”,改句强调的是“草木”被动“发现”。②原文有“只有……才”构成条件关系,强化了“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这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去掉关联词语,就成为一般的叙述句,缺少了原句的严密准确性。
4.解析:语句①中“更重要的是”表述不准确,因为科学家首要的任务是科研,其次才是科普。根据前面的“不仅”,可以将其修改为“也”或“还”。语句②中“随着”多余,故删除。语句⑤缺少主语,根据后面的“设立国家科普基金”,可以在“应当”前加“国家”。为使叙述主体保持一致,语句⑦应该改为“逐步完善科普评价激励机制”。
答案:(1)语句①;修改:“更重要的是”改为“也”或“还”。
(2)语句②;修改:删除“随着”。
(3)语句⑤;修改:“应当借鉴国外科普工作的经验”前加“国家”。
(4)语句⑦;修改:“科普评价激励机制逐步完善”改为“逐步完善科普评价激励机制”。
5.解析:解答此类试题,一要明确新闻报道的特点,抓住时间、地点、事件等新闻要素;二要以句为单位,抓住句中关键信息,并概括整合。本题材料共四句话。前两句为第一层,“为助力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目的,“将按照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打造世界级信息基础设施标杆城市”是标准,相对于“上海启动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次要信息,提取出后者。第三句为第二层,“上海成为全国首个5G试商用城市”为主要信息,提取出来。第四句为第三层,“上海将实现……方案”是措施,“把上海……创新策源地”为目标,目标是重要信息,提取出来。最后再将提取的信息加以整合并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
答案:①上海启动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②目前已成为全国首个5G试商用城市;③到2021年将被打造成5G网络建设和应用的先行区和创新策源地。
6.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D项,“重在议论、抒情”错,从词的下片来看,应是“重在记叙、描写”。下片写人事,生动地描写了作者的隐逸生活及其乐趣:隐在民间,云水就是家乡,篷舍就是住所,经常吃的是家常的鱼羹稻米饭;杯中斟满美酒,架上摆满书籍,开怀惬意,其乐陶陶,决不把名利挂在心上。另外,“对长期以水为乡、以船为家的渔人清苦生活的深切同情”错,应是“对自己能过与渔人一样以水为乡、以船为家的生活而感到满足与愉悦”。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做分析”,这是针对全篇设题,考生要结合标题、注释、诗中的意象以及人物的活动等进行分析。本词的上片写景,描写了地处潇湘的橘子洲的秋夜,荻花临风,美景如画。作者乘一叶扁舟,月下徜徉于如梦如幻的江景之中,安闲恬适,表达了对潇湘自然风物和恬淡生活的喜爱之情。词的下片写隐逸之乐。生活江中,舟中吟诗饮酒,生活简朴恬淡,不将名利挂在心上,开怀惬意,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怡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答案:(1)D
(2)词作上片精致地描画了潇湘秋夜荻花蒙蒙、云烟缥缈的美景,表现了作者对潇湘自然风物的喜爱赞美之情;词作下片记叙自己在水乡的简朴恬淡生活,流露出对这种生活的满足与惬意。整首词作借美景与乐事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怡情山水的旷达隐逸情怀。
7.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D项,“表达了想要建功立业的愿望”错。“去国衣冠有今日,外家梨栗记当年”两句正面抒写了诗人抚今追昔的感慨。“去国衣冠有今日”意谓出身金国“世代衣冠”之族的自己,今日已成遗民,“有今日”三字中饱含着诗人的无限酸楚;“外家梨栗记当年”则隐含着物是人非、年华已逝的惆怅。“记当年”与“有今日”形成对照,将身世之叹与家国之痛紧紧扣合在一起,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分析古代诗歌的情感主旨,要在阅读过程中抓住诗歌背景和体现情感主旨的关键词句。从注释看,本诗作于诗人被蒙古羁管、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后。诗人饱经丧乱,回到故乡,因眼前景物勾起儿时回忆,抚今追昔,无限伤感。诗歌前四句写景,景中含情,深秋景象蕴含沉郁之情。高岸为谷,残阳乱蝉,固然是自然环境,但同时又有象征意义,从中不难领会到诗人那种世事沧桑、时代丧乱之感。后四句侧重叙事:“去国”两句,今昔对比,喟叹沧桑巨变;“白头”两句,表达了诗人虽历经沧桑,但仍矢志不渝的节操。
答案:(1)D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深沉感慨和历经人世变迁、参透人生真谛后矢志不移的节操。诗歌前两联中的萧瑟秋景寄寓了诗人面对山河巨变的哀叹和感慨,颈联又通过今昔对比直抒国破家亡的悲伤,“白头来往人间遍”一句点明诗人历经了人世的沧桑,而“依旧”一词则掷地有声地表明了诗人矢志不渝的节操。
8.解析:(1)“五、六句直接描写边地的现实景象”理解有误。根据“沙中百战场”,黄沙之中曾是千百年来的战场可知,有虚写想象的成分。
(2)“袅袅汉宫柳,青青胡地桑”是说长安宫中的柳条已经婀娜多姿,塞北地区的桑条依然颜色青青。根据以上理解可知此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虚写“汉宫柳”,实写“胡地桑”,展现了景物的一派生机,抒发了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理解这首诗的情感格调可以从分析诗歌所写之景、所抒之情入手。本诗前四句写万里辞家,远赴边塞,早晨骑马出发,直指蓟城,行程匆匆,字里行间透射出一股豪气;但最后四句先写色,后写声,颜色清丽,声调凄恻,先喜后悲。《沁园春·长沙》的情感格调则是一代伟人的豪情。
答案:(1)C
(2)①“汉宫柳”与“胡地桑”相对,虚实相映,丰富了诗歌的意蕴。
②婀娜的柳枝、青青的桑条,景象柔美清丽,融入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3)这首诗格调苍凉,诚如《河岳英灵集》所评:“发调既清,修辞亦秀”“足可歔欷,震荡心神”。而《沁园春·长沙》在情感格调上则以壮景抒壮情,毫无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