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单元检测
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
1.日本是亚洲东部的国家。5世纪,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7世纪中期,日本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进入封建社会,这主要是通过(??? )
A.?大化改新??????????????????????B.?彼得一世改革??????????????????????C.?明治维新??????????????????????D.?废除农奴制改革
2.中外历史上有许多惊人的巧合,当公元7世纪李氏父子建立繁盛强大的唐朝的时候,西亚出现了一个以宗教为纽带完成统一的大帝国,它是后来的( ???)
A.?罗马帝国???????????????????B.?亚历山大帝国???????????????????C.?阿拉伯帝国???????????????????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3.日本将军掌权,天皇成为傀儡的统治时期叫幕府统治时期。在古代日本,幕府统治开始于( )
A.?室町幕府???????????????????????????B.?镰仓幕府???????????????????????????C.?德川幕府???????????????????????????D.?足利幕府
4.公元7世纪中期,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大化改新正式开始,其“新”主要体现在( ??)
A.?严重削弱了天皇的权力???????????????????????????????????????B.?加速了日本封建化进程
C.?加强了世袭贵族的地位???????????????????????????????????????D.?直接推翻了幕府的统治
5.下列主张符合伊斯兰教的是(??? )
A.?信仰“救世主”??????????????????????????????????????????????????B.?众生平等,忍耐顺从
C.?世间万物的发展都有因果缘由?????????????????????????????D.?信仰“真主”安拉
6.西欧有一句谚语:“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据此你认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阿拉伯人充当的角色是(??? )
A.?发明者????????????????????????????????B.?学习者????????????????????????????????C.?改造者????????????????????????????????D.?传播者
7.公元7世纪中期,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这场改革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
A.?天皇掌握了国家实权???????????????????????????????????????????B.?缓和了各种矛盾,稳定了局势
C.?引进了中国先进制度???????????????????????????????????????????D.?日本成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封建国家
8.穆罕默德建立的伊斯兰教政教合一的政权位于(??? )
A.?巴格达???????????????????????????????B.?麦加???????????????????????????????C.?麦地那???????????????????????????????D.?伊斯坦布尔
9.九年级(1)班开展关于“大化改新”的主题班会,以下对大化改新说法错误的是(??? )
A.?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B.?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并收取赋税
C.?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D.?仿效我国宋朝的典章制度
10.阿拉伯人创造了辉煌的文化,下列有关阿拉伯文化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
①阿拉伯人创造了辉煌的文化,这与他们重视知识有关
②阿拉伯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这与阿拉伯帝国当时地跨亚、欧、非三大洲有关
③帝国时代的阿拉伯人在数学、医学等方面取得了当时世界领先的科学成就
④阿拉伯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并将其传播到世界各地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
11.阿拉伯人被誉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过重大贡献。下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B.?火药和火药武器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C.?将阿拉伯数字传入欧洲???????????????????????????????????????D.?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
12.阿拉伯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帝国时期,其文化发展的有利条件不包括(?? )
A.?伊斯兰教的多神崇拜???????????????????????????????????????????B.?国家与社会发展繁荣
C.?哈里发重视知识人才???????????????????????????????????????????D.?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
13.646年(大化改新)元旦,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废除贵族私有的屯仓、田庄和部民,把土地和部民一律收归国家所有;中央设二官八省一台,地方设国郡、里三级实行征兵制。此段材料反映的是( ???)
A.?大化改新的背景?????????????B.?大化改新的内容?????????????C.?大化改新的性质?????????????D.?大化改新的影响
14.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穆罕默德在宗教和政治活动中的大事(?? )
①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 ②阿拉伯国家的雏形诞生
③出走麦地那????????????? ④开始在麦加传播伊斯兰教
A.?①②③④???????????????????????????B.?④①②③???????????????????????????C.?④③②①???????????????????????????D.?①④③②
15.大化改新在政治方面的主要内容是(??? )
A.?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B.?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C.?国家向农民收取赋税???????????????????????????????????????????D.?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
二、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5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六七世纪时,日本处在奴隶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及部民,权势很大。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政局十分混乱。
材料二: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四分五裂,部落间矛盾丛生、商路不畅,引起商业疾落、生产停滞和外族入侵……
材料三: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的创造神话。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
材料四:公元7世纪初,圣德太子派遣大量使者出使中国,全面学习中国先进文化和政治经济制度。646年,日本统治者任用一些中国归来的留学生,针对日本的政治、经济进行一系列改革,改革内容大部分是对中国隋唐政治经济制度的模仿。
材料五:在沙特阿拉伯的国旗上,用阿拉伯文写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7世纪时日本和阿拉伯半岛分别面临怎样的危机。
(2)材料三中日本的“第一位老师”是谁?依据材料三指出日本民族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3)材料四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在这一事件中,日本在经济上有何举措?
(4)日本效仿中国改革取得了成功,对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5)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在沙特阿拉伯具有特殊地位的宗教是什么?
(6)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源远流长,作为新世纪的主人,为了保持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键康稳定发展,你将提出怎样的建议?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
材料二:阿拉伯人善于学习各国有用的东西……吸收了希腊、波斯、印度和中国文化,并发扬光大。《一千零一夜》以第六世纪波斯文的《一千故事集》为蓝本,吸收印度、阿拉伯、埃及、希腊等地的童话、传说、传奇以插叙的手段连缀成书。651年,阿拉伯使者第一次来到中国的长安,以后交往频繁。在一个半世纪内,阿拉伯使者进入长安达30多次。在长安这座国际性大都市里,大量的阿拉伯人、其他外国商人和侨民,同中国居民共同生活。
——《世界古代史》
材料三:13世纪,一位意大利商人在中国生活多年,他把在中国的见闻述成一本书,叫做《马可·波罗行纪》,该书向西方社会展现了瑰丽迷人的东方文明,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国火药和火器技术向外传播,始于元代。蒙古军队在大举征战的过程中,将他们掌握的火药及火器知识和制作技术传往中亚、西亚和欧洲。
——华师大课标教材《世界历史》九年级(上)
(1)分析上述材料,集中说明阿拉伯人的什么特点?
(2)阿拉伯人将什么带到中国,又把中国的什么传到西方?
(3)阿拉伯帝国首都是?其扩张的过程也是某一宗教广为传播的过程,请问是什么宗教?
(4)你能列举出古代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有哪些贡献吗?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A
【考点】大化改新
【解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日本是亚洲东部的国家。5世纪,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7世纪中期,日本效仿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进入封建社会,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彼得一世改革,不符合题意;
C.明治维新,不符合题意;
D.废除农奴制改革,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识记来回答,这样的题目,注意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2.【答案】 C
【考点】阿拉伯帝国
【解析】 A. 罗马帝国建于公元前27年,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期。时间、地点与题干不符;
B. 亚历山大帝国建于公元前4世纪,与题干“公元7世纪”不符。
C.依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622年,穆罕默德带领少数信徒离开麦加,在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630年,穆罕默德征服麦加,此后,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他的继承者们经过一系列大规模的征服和扩张,将穆罕默德创立的阿拉伯国家建成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 故C正确。
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建立于13世纪,与题干“公元7世纪”不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阿拉伯帝国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题干中的“公元7世纪”、“西亚”、“以宗教为纽带”等关键词是重要的答题提示。
3.【答案】 B
【考点】武士和武士集团
【解析】幕府统治开始于12世纪。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了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武士和武士集团的有关知识。做此类题没什么捷径可走,准确识记相关基础知识才是解题的关键。
4.【答案】 B
【考点】大化改新
【解析】A. 严重削弱了天皇的权力 ,不符合史实;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学习中国隋唐时期先进的制度文化,加速了日本封建化进程,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加强了世袭贵族的地位 ,不符合史实;
D. 直接推翻了幕府的统治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大化改新。解答时,需要学生理解,如果理解起来有难度,可以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备选项,注意细心辨别备选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5.【答案】 D
【考点】伊斯兰教的创立
【解析】A. 信仰“救世主” ,不符合题意;
B. 众生平等,忍耐顺从 ,不符合题意;
C. 世间万物的发展都有因果缘由 ,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伊斯兰教提出了“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的主张,要求人们抛弃以前的信仰,转而信仰 “真主”安拉 ,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三大宗教基本教义的区别识记来回答,注意区分准确记忆。
6.【答案】 D
【考点】阿拉伯帝国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通过丝绸之路,把中国的古代文明传入西亚和欧洲,也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的桥梁作用。中国人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欧洲人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并将之用于生产与社会实践。这中间,阿拉伯人起了很好的桥梁作用。
7.【答案】 D
【考点】大化改新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六七世纪的日本非常混乱,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通过改革,使日本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ABC三项都不是大化改新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不符合题意;
D项日本成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封建国家是大化改新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大化改新的有关内容及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大化改新的有关内容。
8.【答案】 C
【考点】伊斯兰教的创立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了伊斯兰教。他于622年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即穆斯林公社。公社成员都以兄弟姐妹相待,禁止相互仇杀,公社内外事务都要听从真主的使者穆罕默德的决定。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由此诞生,所以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伊斯兰教创立的背景、创立、主张、穆斯林公社的建立、阿拉伯半岛的基本统一等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9.【答案】 D
【考点】大化改新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仿效隋唐制度,颁布改新诏书,进行大化改新,故D表述错误,符合题意;大化改新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ABC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D项仿效我国宋朝的典章制度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日本大化改新。大化改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识记与灵活掌握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10.【答案】 D
【考点】阿拉伯文化
【解析】阿拉伯人创造了辉煌的文化,①阿拉伯人创造了辉煌的文化,这与他们重视知识有关、②阿拉伯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这与阿拉伯帝国当时地跨亚、欧,非三大洲有关、③帝国时代的阿拉伯人在数学、天文学等方面取得了当时世界领先的科学成就。印度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阿拉伯人加以改造将其传播到世界各地,④说法错误。?
D项①②③论述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阿拉伯人创造了辉煌的文化为依托,考查阿拉伯文化。
11.【答案】 D
【考点】阿拉伯文化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阿拉伯人被誉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过重大贡献,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火药和火药武器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将阿拉伯数字传入欧洲,故ABC属于交流的史实;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不属于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阿拉伯文化的有关知识。做题时要紧扣题干中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传播于交流”等关键词,把答题内容限定在“传播于交流”的范围内,逐一分析选项内容,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不属于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12.【答案】 A
【考点】阿拉伯文化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时期, 其文化发展的有利条件有国家与社会发展繁荣, 哈里发重视知识人才, 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等,但是伊斯兰教信仰唯一真神“安拉”,不是多神崇拜,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此题关键是对相关知识的识记。解答时,可以依据所学知识直接回答,也可以采用排除法回答。注意题干中“不包括”。
13.【答案】 B
【考点】大化改新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的内容有: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设二官八省一台,地方设国郡、里三级实行征兵制 ;经济上, 废除贵族私有的屯仓、田庄和部民,把土地和部民一律收归国家所有,实行班田收授法等,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需要学生理解。解答时,根据题干直接回答有难度,可以采用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相对照的方法来回答,找到正确答案。
14.【答案】 C
【考点】阿拉伯帝国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穆罕默德最初在麦加城传教,宣扬安拉是独一真神,凡信奉安拉者死后可升入天堂,否则堕入地狱。由于遭到传统势力的反对,他于622年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即穆斯林公社。公社成员都以兄弟姐妹相待,禁止相互仇杀,公社内外事务都要听从真主的使者穆罕默德的决定。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由此诞生。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此后,半岛各部落纷纷遣使麦地那,承认穆罕默德的统治地位,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穆罕默德在宗教和政治活动中的大事是④③②①;选项C符合题意。
而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阿拉伯帝国建立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5.【答案】 D
【考点】大化改新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有: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D项符合题意;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故ABC三项是大化改新经济方面的主要内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日本大化改新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大化改新的时间、背景、内容和影响。
?
二、材料分析题
16.【答案】 (1)日本:阶级矛盾尖锐,政局混乱。
阿拉伯半岛:四分五裂,部落间矛盾丛生,商路不通,生产停滞,外族入侵。
(2)中国。善于学习,长于模仿。
(3)大化改新。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颁给公民,六年一颁,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4)国家要善于学习先进文化,适时进行改革,推动国家发展。
(5)伊斯兰教。
(6)我国应尊重阿拉伯国家的宗教信仰,友好交往,促进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共同发展。
【考点】大化改新,阿拉伯帝国
【解析】(1)依据材料一的“六七世纪时,日本处在奴隶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政局十分混乱。”可以概括出7世纪时日本面临的危机是阶级矛盾尖锐,政局混乱。依据材料二的“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四分五裂,部落间矛盾丛生、商路不畅,引起商业疾落、生产停滞和外族入侵”,可以概括7世纪时阿拉伯半岛面临的危机是四分五裂,部落间矛盾丛生,商路不通,生产停滞,外族入侵。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日本的“第一位老师”是中国。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依据材料三的“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可知日本民族具有善于学习,长于模仿的特点。
(3)依据材料四的“646年,日本统治者任用一些中国归来的留学生,针对日本的政治、经济进行一系列改革,改革内容大部分是对中国隋唐政治经济制度的模仿。”可知材料四反映了日本的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中,日本在经济上的举措是: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颁给公民,六年一颁,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效仿中国的改革—大化改新取得了成功,我从中得到的启示是:国家要善于学习先进文化,适时进行改革,推动国家发展。
(5)依据材料五的“在沙特阿拉伯的国旗上,用阿拉伯文写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结合所学知识,穆罕默德创立就伊斯兰教,在沙特阿拉伯具有特殊地位的宗教是伊斯兰教。
(6)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源远流长,作为新世纪的主人,为了保持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我国应尊重阿拉伯国家的宗教信仰,友好交往,促进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共同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了日本大化改新和阿拉伯帝国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大化改新的时间、背景、内容和影响。
17.【答案】 (1)特点: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和总结,勇于追求真理。
(2)将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带到中国,又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欧洲。
(3)巴格达;伊斯兰教。
(4)贡献:①翻译并保存了许多希腊著作,把古代文化的光辉重新展现在西欧人眼前。②取得巨大成就:吸取和传播阿拉伯数字。③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阿拉伯商人往来于三大洲,他们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中国的罗盘针、造纸术、火药,以及数学、化学、医学等知识,由阿拉伯人传到西方。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
【考点】阿拉伯帝国,阿拉伯文化
【解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和材料二“《一千零一夜》以第六世纪波斯文的《一千故事集》为蓝本,吸收印度、阿拉伯、埃及、希腊等地童话、传说、传奇等,以插叙手段连缀成书。”可知,材料集中说明了阿拉伯人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和总结,勇于追求真理。
(2)依据所学可知,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起了起到了中间桥梁的作用。阿拉伯人穿梭往来于欧亚大陆,把中国的古代四大发明辗转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教文化。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建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做出重要贡献,被誉为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
(3)依据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的首都是巴格达。阿拉伯帝国扩张的过程也是伊斯兰教向外传播的过程。
(4)依据所学可知,古代阿拉伯人的足迹遍布欧、亚、非三洲,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还在钻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保存并传播了许多古代文化。阿拉伯人翻译并保存了许多希腊著作,把古代文化的光辉重新展现在西欧人眼前;吸取和传播阿拉伯数字;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阿拉伯商人往来于三大洲,他们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中国的罗盘针、造纸术、火药,以及数学、化学、医学等知识,由阿拉伯人传到西方。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掌握阿拉伯人在传播东西方文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