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二历史学案: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人民版选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高二历史学案: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人民版选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9-14 16:44: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内容标准]
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学习要求]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在欧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特殊地位以及天主教对欧洲民众生活产生的影响。
2.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3.探究“异端”一词的内涵,理解宽容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4.认识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发表的意义。
5.知道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因信称义” 、“人人皆祭司”等。
6.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7.理解卡尔文“先定论”宗教思想;了解卡尔文的日内瓦教会改革。
8.了解英国宗教改革的内容:“至尊法案” 《三十九条信纲》。
9.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整体感知]
本专题主要讨论欧洲的宗教改革,这是一场西欧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政治运动。它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它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权益,各国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知识清单]
一、“神圣的中心组织”——天主教
1.基督教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基督教产生于公元l世纪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
(2)发展:公元392年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后来,罗马教区的主教获得“教皇”的称号;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后,罗马教皇利用当时欧洲政治上四分五裂的有利时机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并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3)分裂:1054年,东西部基督教分裂,西部的基督教称为天主教,东部的基督教称为东正教。
2.天主教鼎盛权威的形成与表现
(1)权威达到鼎盛的原因:
①首先建立了不受世俗势力影响的教皇选举制度;②12世纪初又获得了对欧洲各主教的任免权。③12世纪末教皇利用开除教籍、挑起国内叛乱和采取拉一个打一个的手段,迫使英、法、德等国的统治者臣服于教会的权威;④教会还组织十字军,对近东地区发动了近两个世纪的侵略战争,进一步增强了教皇的实力,提高了罗马教廷的威望。
(2)表现:①政治上:世俗统治者臣服于教会的权威,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②经济上:中世纪的天主教会控制了大约三分之一的欧洲土地,采用封建的剥削方式;教会还向所有信徒征收“什一税”。教会的年收人是欧洲各国王年收人的总和。③意识形态领域:教会占据统治地位,控制了中世纪晚期欧洲的文化教育,学校与教堂和修道院合为一体,学校的教育目的是传播宗教教义,主要课程是《圣经》。④社会生活:中世纪天主教国家几乎人人信教,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
3.天主教落后的表现
随着欧洲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天主教会日益成为欧洲历史发展的障碍。
(1)天主教的落后性首先表现在教会宣扬的禁锢人性、麻醉灵魂的教义教规上。其教义包括:第一,宣扬一神说和创世说;第二,宣扬原罪说;第三,宣扬末日审判说;第四,宣扬禁欲说。
(2)其次,教会的落后性表现在教会的堕落上。
首先,教会成为特殊利益群体,加紧了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其次,教士生活腐化,道德败坏;最后,教会贪婪成性,疯狂敛财。
(3)教会的落后性表现在成立野蛮的宗教裁判所,用野蛮、残暴的手段维护自己的特权地位。
二、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
(一)“奶牛”的愤怒
1、原因:(1)根本原因:15~16世纪,德意志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和经济搜刮;
(3)直接原因:1517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2、目的: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进民族复兴的本国教会。
3、时间:1517年开始。
4、经过:
5、内容:(1)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
(2)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
(3)信仰的惟一依据是《圣经》;
(4)减少教堂和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
(5)俗权高于教权,并最终支配教权;
(6)建立本民族教会。
6、影响:(1)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势力;
(2)使德国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形成了一种新教路德派;
(3)有利于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4)为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二)日内瓦的“教皇”
1、瑞士的宗教改革首先发生的苏黎世,更为激进的宗教改革发生在日内瓦。
2、卡尔文改革的内容:(1)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
(2)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3)核心: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或弃民;
(4)主张发财致富;
(5)主张自由、平等,个人主义;
(6)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具有简朴、诚实、讲信用等高尚美德;
(7)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
(8)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3、卡尔文改革的作用:(1)打击了天主教会的势力;
(2)净化了社会风气;
(3)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4)主张更为激进,其更激进之处表现在建立民主教会和严厉排斥异己,以及主张国家的民主化与共和化上,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旗帜;
(5)国际性影响广泛,卡尔文被称为“新教的教皇”,日内瓦也由此成为“新教的罗马”。
4、卡尔文改革的局限性:镇压异端,判处异端死刑。比如塞尔维特被处死。
(三)国王领导的英国的宗教改革
1、背景:(1)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要求宗教改革;
(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社会各阶层反教会情绪不断高涨;
(3)日益强大的王权力图摆脱罗马教权的桎梏。
2、时间:1532年开始,1534年国会通过了著名的“至尊法案”。
3、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
4、动机:建立作为王权之精神支柱的、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加强统治。
5、导火线;亨利八世离婚案。
6、内容;(1)断绝英国教会在行政和经济上与罗马教廷的关系;
(2)规定国王为英国最高首脑,拥有任命教职、召开教会、审查教规的权力;
(3)保留天主教的教阶制度,教义和仪式;
(4)没收修道院财产归王室所有。
7、特点:(1)宗教改革由中央政府推动,自上而下地展开,国王在改革中成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领袖,有权任免教职和决定教义。亨利八世成为英国第一位国教最高首脑的国王。
(2)没有触动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英国国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8、影响:(1)摆脱了罗马教权的桎梏,巩固了日益强大的王权;
(2)使英国基督教成为英国国教,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3)天主教会被剥夺的大多财产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4)比较保守的,在宗教信仰和神学思想方面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不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后出现清教运动。
[重点突破]
1、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1500年前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产生与发展、欧洲各国民族意识觉醒,王权加强,使天主教面临种种挑战,表明改革势在必行。
(1)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新的生活方式的出现,导致天主教所宣传的那套陈旧的思想不再适应现实的需要,且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理想截然对立,这是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
(2)民族意识的增长和专制君主的兴起对凌驾于民族、国家之上的天主教会形成威胁,新兴君主无法忍受教会超越王权的状况。
(3)教会的经济特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反对。
(4)“异端”和异端行为的出现,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是宗教裁判所卑劣野蛮手段无法压制的,它表明宗教改革势在必行。
(5)早期基督教思想和文艺复兴运动所宣传的人本主义思想,为人们挑战天主教权威提供了思想资源。
2、为什么西欧早期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
(1)是由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格局决定的。在当时,天主教神权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也是支配着各国封建政治的重要权力,还垄断了整个思想文化与教育的意识形态。人们思想和行动都受到天主教会的严格控制,新兴资产阶级还找不到更为先进的思想武器来批判封建主义。同时,为了将具有浓厚宗教信仰的民众发动起来,也需要为这一斗争披上神圣的宗教外衣。
(2)当时欧洲资本主义还不很发达,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反封建斗争中,他们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无力通过大规模的革命手段实现自己的愿望。
(3)是由新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加尔文教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这些思想和资产阶级早期的反封建思想相吻合,因而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3、比较卡尔文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的异同。
相同之处:都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不同之处:
(1)路德的神学中关怀人是出发点和目的;而卡尔文的神学思想中上帝是一切的出发点和目的。
(2)路德宣称教徒“因信称义”,十分强调在精神领域里个人信仰在获救中的决定性作用;而卡尔文也宣称 “先定说”,认为上帝预先的挑选才真正是决定一切的基础。
(3)路德使人的精神被赋予了神圣性;卡尔文则使得现实的经济活动也获得了神圣性。
(4)卡尔文的主张更为激进,其更激进之处表现在建立民主教会和严厉排斥异己,以及主张国家的民主化与共和化上;卡尔文的主张更适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影响到欧洲的大部分地区,特别对法国和英国的历史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4、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
(1)性质: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无疑有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
(2)宗教改革后建立的新教为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尼德兰革命及此后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正是以新教为政治旗号的。
(3)宗教改革为资产阶级勾画了政治蓝图,卡尔文教在日内瓦的政治实践提供了未来资产阶级政权的雏形。
(4)宗教改革促进了民族语言的形成,激发了欧洲各国的民族意识,催生了独立于罗马教廷的民族国家教会,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成长。
(5)宗教改革使大量教会财产转到新兴资产阶级手中,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5、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关系
相同点:
(1)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相同,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年代;
(2)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
(3)两者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马丁·路德从《罗马书》中采用“因信称义”信条并将之引申为“唯信称义”;
(4)两个运动在与统治者的关系上也是相似的,人文主义者需要教皇、国王、贵族和富商的庇护;宗教改革与统治者关系更是紧密,马丁·路德就是得到萨克森选侯的保护,英国的宗教改革更是在亨利八世的领导下展开的。
以上这些相同点说明两者之间存在顺向关系,它们在同一时代的社会矛盾推动下,互为条件、互相影响地发展起来。
不同点:
(1)在人的问题上,前者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后者却强调神的伟大、人的渺小,一切以神为中心。
(2)在信仰与宗教宽容的问题上文艺复兴是一个信仰与思想自由的运动,一开始就容忍了异教文化;而宗教改革不是一个为了自由的运动,各种形式的新教派,几乎都以另一个权威来取代教皇的权威。
(3)从核心内容上看: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宣扬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世界观,肯定人性,反对神权,以把人从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为最终目的;宗教改革中,马丁·路德和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和简化宗教仪式,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教,但最终还承认神的存在。
(4)从形式上看:文艺复兴是在“复兴”古典文化的形式下,宣扬资产阶级世界观;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5)从实质和影响看: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革命,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不仅是思想领域内的反封建斗争,更是在宗教外衣下的新兴资产阶级反对以罗马天主教会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运动,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开辟了道路。
[巩固练习]
1.有关中世纪天主教会在欧洲所处地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欧洲占据支配地位 B.王权高于教权
C.在社会生活方面其影响无处不在 D.是欧洲最大的封建地产所有者
2. 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势力强大占据着支配地位,在经济上
A. 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B. 控制各国的高级教职任命权与教会司法权
C. 规定了统一的《圣经》版本 D. 推行重商主义
3. 首次在天主教神权统治体系中打开了一个缺口的改革是
A. 阂采尔起义 B.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C. 加尔文宗教改革 D. 亨利人世宗教改革
4. 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的导火线是
A. 天主教会障碍资本主义发展 B. 罗马教皇向教民出售赎罪券
C. 天主教会征收什一税 D. 天主教会出卖教会职位
5.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马丁·路德认为
A. 赎罪券不能免除教会的惩罚,也不能赦免罪过
B. 国家权力为神所授,至高无上
C. 人们靠内心的虔诚忏悔就能够获得上帝的赦免
D. 人的“原罪”使人的本性变坏,只要坚持苦心修练就能获得上帝赦免
6.下列属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内容的是 ①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被上帝称为“义人” ②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 ③主张神甫可以娶妻 ④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7.马丁 路德倡导宗教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反对出售赎罪券 B.改变天主教的仪式和教义
C.建立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教会 D.摆脱罗马天主教会的管辖
8.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具有人文主义色彩,是因为他强调:
A.“因行称义” B.“因信称义” C.《九十五条论纲》 D.“先定论”
9. 1555年,德意志新旧教诸侯签订和约所确立的原则是
A.“教随国定” B. 路德派新教成为将来德国的国教
C.“因信称义” D. 在《圣经》面前人人平等
10.日内瓦之所以被称为“新教的罗马”,主要是因为
A.加尔文教主张比较激进
B.加尔文在瑞士日内瓦进行的宗教改革影响最大,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
C.加尔文教倡导《圣经》是最高权威
D.加尔文严厉排除异己
11. 对“先定论”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先定论”反映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②谁是“选民”和“弃民”是通过上帝呼召和赐予体现出来
③“先定论”鼓舞了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
④上帝的先定,可因人的行为而改变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12. 西欧宗教改革的最大历史作用是
A. 教会的土地和财产被没收 B. 宗教自由在西欧逐渐盛行
C. 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D.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精神枷锁
13.罗马天主教会为抵御新教的攻势,采取的应对措施有
①革除内部弊端,停止出售赎罪券 ②惩治贪污腐化
③召开宗教会议,宣布所有的新教都是“异端” ④加强了宗教裁判所的活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4.下列属于英国宗教改革独特之处的是
A.反对罗马天主教会 B.确定“教随国定”的原则
C.依靠王权自上而下发动 D.颁布《南特赦令》
15. 从右图中,你可以得到的最准确信息是
A. 天主教会与封建王权争夺权力 B. 教会向民众榨取“十一税”
C. 教皇惩处持“异端”思想者 D. 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
16.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土、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强调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B.主张国家权力为神所授
C.主张政教合一 D.教皇权力高于王权
17.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主观动机是
A. 没收天主教会的财产 B. 加强日益强大的王权
C. 颁布“至尊法案” D. 建立民族教会
18. 在教义方面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内容不同于加尔文教主张的是
A. 没收天主教会的土地 B. 教职人员可以婚嫁
C. 保留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 D. 先定论
19. 马丁·路德、加尔文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共同影响包括
① 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② 建立了以国王为首脑的教会
③ 否定了罗马教廷的权威 ④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③④
20. 观察图片《圣 巴托罗缪之夜(1572年8月23日)》,从中我们能出的结论是
①宗教改革后,天主教分裂出新教 ②天主教与新教各派之间发生了长期的争论和战争
③信仰问题不能靠诉诸武力解决 ④世界和平需要宗教宽容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21. 仔细阅读下面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赎罪券能并且仅仅能免除教会的惩罚;教会能免除教会所加的惩罚,
不能免除上帝所加的惩罚。”
“赎罪券决不能赦免罪过;教皇本人无权作此赦免;赦免罪过之权属
于上帝。”
“赎罪券不能免除上帝对罪过的惩罚;那种权力也仅仅属于上帝
自己。”
“真正悔改的基督徒勿需赎罪券就得到上帝的赦免;不需要用赎罪
券,基督要求每一个人做这种真正的悔改。”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请回答:
(1)从上文中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知道“九十五条论纲”是针对什么问题而发表的?它的内容说明的问题是什么?及其发表有何意义?
(2)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运动的结果是什么?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
——加尔文
材料二 ……财富本身决不象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
——加尔文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回答“一个人发家致富”的原因是什么?加尔文这一主张在当时有何现实意义?
(2)材料二中“某些蠢人”是指什么人?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加尔文是怎样批判“财富”的?由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3)从上述材料看,加尔文的主张代表了哪一阶级的要求?
三、问答题
23. 与德意志、瑞士宗教改革相比英国宗教改革有何特殊性?
24. 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16世纪西欧掀起“宗教改革运动”。
(1)欧洲宗教改革的原因有哪些?
(2)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矛头是什么?有哪些著名的宗教改革?分别建立哪些教派?
(3)试概括欧洲宗教改革产生的历史影响?
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巩固练习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B A B B C B C B A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D A C D A B C D D
解析:10. 答案为B 本题主要考学生对卡尔文在日内瓦进行的宗教改革的认识。
20. 答案为D 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图片、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对宗教改革结果、宗教矛盾问题的认识。宗教改革后天主教、新教、东正教三足鼎立。围绕正宗问题天主教与新教各派之间发生了长期的争论和战争。通过图片,可以看到宗教战争最终的结果是生灵涂炭、两败俱伤。所以信仰问题不能靠诉诸武力解决,世界和平需要宗教宽容。
二、材料解析题
21. (1)罗马教皇兜售赎罪劵。内容: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绝对权威;它的发表立刻在德国燃起了反天主教会的燎原大火。
(2)建立了不受罗马教皇管辖的新教会。
22.(1)上帝的恩赐。为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生活提供了神学依据和宗教动力。
(2)天主教会。他认为财富是蒙上帝恩赐的人获得成功的标志。他主张选民要以奋斗精神取得事业的成功,并且具有节制、忍耐、俭朴、诚实、守信、谦逊等高尚美德。
(3)新兴资产阶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的阅读和分析,对卡尔文的思想有个认识,从而去理解卡尔文改革的具体举措。
三、问答题
23. 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宗教改革由国王为首的中央政府推动,自上而下的进行,国王在改革中成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领袖,有权任免教职和决定教义。亨利八世为英国第一位国教最高首脑的国王;二是虽不再从属于罗马教廷,但改革没有触动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英国国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御用工具。
24. (1)原因:①14、15世纪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兴起,西欧封建社会趋于解体。②当时罗马天主教会在欧洲实行大一统的神权统治,为维持罗马教廷的庞大开支和奢侈生活,教会大力搜刮民财,鬻卖教职,贪污腐化之风盛行,使得教
会与各个民族、国王、贵族以及教会内部上下层之间的矛盾激化。总之,罗马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严重阻碍了欧洲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③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反映市民阶层利益的宗教“异端”运动兴起和高涨,反天主教的“异端”思想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④14世纪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宗教改革作了思想铺垫。⑤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市民阶层——资产阶级及新贵族要求有一个强大的国家保证经济利益,促使王权尽力摆脱教权的控制,他们要求教会实现国家化,建立本民族的教会。
(2)罗马天主教会。
德意志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瑞士的加尔文宗教改革;英国的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教派:路德教派、加尔文教派、英国国教。
(3)瓦解了罗马教廷在欧洲的封建大一统神权统治,建立起适应民族国家发展与资本主义兴起的基督教新教派,有力地推动了西欧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进程。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综合概括能力。对宗教改革有个系统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