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 俄国农奴制改革
[内容标准]
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学习要求]
1.了解农奴制阻碍俄国社会发展和农奴制面临危机的表现。
2.简述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3.概述“二一九法令”关于农奴身份、土地、农民管理等方面的主要内容。
4.认识“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5.了解1861年废除农奴制后,俄国在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和军事等方面的变革情况。
6.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探讨1861年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7. 体会制度改革对国家稳定和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整体感知]
19世纪中期,俄国最主要的社会矛盾是资本主义发展与农奴制的矛盾。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使社会矛盾激化,是迫使沙皇进行改革的直接原因。
废除农奴制度的改革,使农奴获得人身自由,解脱了封建生产关系束缚,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俄国走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861年改革是沙皇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改革没有触动俄国政治制度,沙皇专制依然存在;改革也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知识清单]
一、危机笼罩下的俄国
l.19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
(1)在农村出现了一些用雇佣劳动力代替农奴的资本主义农场;(2)19世纪30年代末,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企业和雇佣劳动力人数逐年增加;(3)总体发展水平大大低于西欧诸国,逐渐沦为西欧各国的原料供应地;(4)受到了农奴制的严重阻碍力,缺乏劳动力.国内市场的需求少。
2.改革前俄国的社会矛盾和斗争
(1)反对剥削和压榨的工农运动:在农奴制中受害最深的农奴们提出了废除农奴制,争取土地和自由的政治要求;深受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双重压迫的工人展开了维护自身权益的斗争。(2)少数民族反对阶级压迫的斗争。(3)反对专制、要求民主的革命运动:受到西欧民主思想的影响,主张废除农奴制和等级制的十二月党人发动了起义;以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宣传革命思想,号召人民起来革命,暴力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废除农救制。
3.克里米亚战争
性质:对俄国和英法双方来讲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对于土耳其来说则是自卫性质的反侵略战争。这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与落后的农奴制度之间的一场较量。
结果及原因:俄国战败,主要原因是俄国统治的腐朽和农奴制的落后。
影响: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的失败,充分暴露了俄国农奴制和沙皇封建制度的腐朽性。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加剧了俄国国内的阶级矛盾,是导致俄国统治者决心改革的外部因素。
4.19世纪中期.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上台后面临的国内外危机
政治方面:沙皇专制统治受到严重威胁,农奴制的废存问题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
经济方面: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农奴制的阻碍,发展缓慢,经济发展水平与西欧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社会关系:社会矛盾尖锐,工农运动日益高涨,革命民主主义者号召人民起来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废除农奴制。
军事和外交;克里米亚战争战败,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战争失败也激化了国内的矛盾。
最主要的问题是政治方面的问题.即沙皇的统治受到威胁。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必须进行农奴制改革。
二、自上而下的改革
改革的目的
(1)直接目的: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
(2)根本目的:巩固统治,维护沙皇专制政权。
2.“二一九法令”
(1)概念:1861年俄历2月19日(3月3日),涉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宣言和法令,包括《1861年2月19日宣言》和《农民改革法令》等文件,历史上把这些法令统称为“二一九法令”,又称解放法令。
(2)主要内容:政治上:废除农奴制,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享有自由权和财产权等公民权利。经济上:农民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将得到一块份地,但其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份地须高价赎买,付清赎金本息后才拥有土地的合法权利。组织上:建立新的管理组织“村社”,将农民纳入地方政权的控制之下。
3.“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提示;从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变化等方面,分析改革的历史进步意义;从俄国政治体制的落后、经济基础的薄弱等方面,理解农奴制改革的残余,进而认识改革的局限性。
(1)进步性:1861年改革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改革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带有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表现:①通过改革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②通过赎买份地结束了农民和地主之间的封建生产关系,使农民经济转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关系,一部分农民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者。③改革促使地主经济向资本主义方式演变。
(2)局限性:①改革不可避免地保留了农奴制的残余,严重影响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速度。特别是在改革中,由于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俄国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腐朽和落后的面貌。②资产阶级、残余的农奴制和沙皇专制主义融为一体,形成了以军事封建为特征的帝国主义,对外显示了更大的侵略性和扩张性。
[重点突破]
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提示:通过了解改革后俄国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变化,认识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1)政治近代化: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沙皇政府在政治上实行了一些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包括:①在地方和城市建立地方自治机构;②根据资产阶级的法律原则.改革司法制度等。改革使俄国迈出了由封建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君主专制转变的第一步。
(2)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取消赎买和替代的办法;改革军事管理系统;更新军队设备,设立中等军事学校,加强军事培训。
(3)经济近代化:1861年改革后,俄国进人了资本主义经济全面发展的时期。19世纪末,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实现了大机器生产;建立和形成了一些新的工业部门和新的工业区。虽然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比其他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晚,但通过借鉴西欧国家先进的技术、经验和管理方法,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4)思想近代化:通过改革,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人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5)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在农奴制下,俄国的农奴
①没有人身自由 ②雇佣劳动力人数多于农奴人数
③农奴拥有购买能力 ④是地主的私有财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
2. 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有
①自由劳动力问题 ②资金不足问题
③国内市场的统一问题 ④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问题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
3.19世纪初,俄国生铁产量曾一度居世界首位,但到19世纪中期,俄国工业已明显落后于西欧,主要原因是
A.腐朽农奴制的阻碍 B.自由劳动力的缺乏
C.工业资金的匮乏 D.交通运输的落后
4.19世纪中期,出现了俄国年轻一代革命民主主义者,最杰出的有
A. 斯大林 B. 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 C. 卡韦林 D. 列宁
5.俄国激进派代表人物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基本主张是
A.继续保留农奴制 B.对农奴制进行平缓的改革
C.主张让农奴向地主赎买份地 D.主张无条件地给予农奴自由和土地
6.恩格斯在论述克里米亚战争时指出:“现在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人民面前给自己丢了守。前所未有的觉醒时期开始了。”“觉醒”是人们认识到俄国
A. 军备落后 B. 制度腐朽 C. 经济凋敝 D. 吏治腐败
7.克里木战争①迫使俄国放弃了向南扩张的野心 ②使俄国在欧洲的地位一落千丈
③加强了英国和法国在土耳其的势力 ④消除了英法之间的矛盾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以前,俄国已经面临着严峻的危机,主要表现在:①克里木战争失败②农奴制阻碍工业的发展 ③十二月党人起义 ④各阶层强烈要求废除农奴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
9.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直接原因是
A.农奴制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B.克里米亚战争的惨败加剧了社会矛盾
C.“十二月党人”起义势不可挡 D.资本主义新思潮强力冲击沙皇专制统治
10.2005年6月8日莫斯科为一座塑像的落成举行了盛大的揭幕仪式。在仪式致辞中提到“政府竖立他的塑像是为了向这位曾经解放了千百万俄国农奴的勇敢改革者致敬,正是他的改革,最终引领俄罗斯抛弃了落后的社会制度。” 这座塑像是
A. 伊凡四世 B. 彼得一世
C. 亚历山大一世 D. 亚历山大二世
11. 俄国1861年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B.迅速发展资本主义
C.维护沙皇专制统治 D.增强实力,对外扩张
12.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工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①导致国内市场狭小②导致自由劳动力缺乏③不利于工业资本的积累④暴力斗争不断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3. 列宁在《“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中指出:“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力量。地主农奴主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如克里木(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这使头号大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下面推翻要好些”。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知俄国实行农奴制改革的原因,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C. 西方殖民统治的加强 D. 农奴的反抗斗争
14. 亚历山大二世说:“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这段话表明
A. 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农奴 B. 面对统治危机,沙皇不得不进行改革
C. 沙皇认识到必须顺应历史潮流 D. 沙皇要扫除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
15.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在客观上
A. 维护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B. 巩固了沙皇专制统治
C. 使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D. 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步伐
16. 1861年改革后,俄国的农奴
A. 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 B. 转化为新兴工人
C. 无偿获得一块份地 D. 必须支付低廉的赎金赎回人身自由权利
17. 下图反映了俄国
A.工业发展落后 B.工业有了很大发展
C.农奴制度的落后 D.农奴的悲惨生活
18.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主要作用是①造成资本的集中 ②扩大了国内市场
③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④强化了中央集权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9. 俄国1861 年改革没有改变
A. 封建生产关系 B. 俄国社会性质 C. 农奴的法律地位 D. 沙皇的专制统治
20. 之所以说俄国1861年是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主要依据是
A. 改革是由农奴主实行的 B. 改革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
C. 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D. 改革是对农民的一场残酷的掠夺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 农民革命的威胁迫使政府开始准备农村改革。甚至沙皇及其赖以存在的支柱农奴地主也意识到必须破除农奴制。……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这些地主占有全部地主半数,占有大部分农奴。……农奴主也好,自由派也好,他们所关心的都是防止农民革命,想用和平的方法,以让步和妥协为代价使俄国的农村转人资产阶级的逐渐改革,从而把权利和土地留在地主手中。
——《苏联通史》第二卷
材料二 1861《解放农奴宣言》载:“农民这样地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苏联通史》第二卷
材料三 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的劳役的办法。”
——《苏联通史》第二卷
材料四 图片
(1)材料一中俄国社会各阶层(或阶级)对农奴制的基本态度如何?他们持这一态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表明农奴解放后获得了哪些权益?
(3)材料三中“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的原因是什么?
(4)材料四反映了俄国历史上哪一历史现象?这一事件涉及到哪些领域?
(5)结合上述材料,概要指出亚历山大二世的上述改革有什么积极意义?
22、仔细阅读下列图文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俄国与英国生铁产量对照表
国别 俄国 英国 比例
项目 生铁 26万吨 385万吨 1/15
1861年俄国、英国、德国铁路里程对比表
国别 俄国 英国 德国
项目 铁路 1500俄里 15000俄里 10000俄里
注:1俄里==1.067千米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岳麓版)第97页
材料二 下图为俄国贵族在宣读“二一九法令” 材料三 下图为民粹派在农村宣传
图见《历史》选修1第98页
请回答:
(1)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材料二所揭示的历史事件之间有何内在的联系?
(2)分析材料二所揭示的历史事件的同时俄国在地方上推行自治改革,其中在城市建立了什么机构?凡是纳税人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规定有何意义?
(3)材料三中民粹派是代表了农民阶级的利益,他们反对农奴制度,痛恨改革对农民的剥夺。试分析说明他们这时在农村进行宣传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问答题
23. 1861年改革的性质是什么?原因是什么?你怎样评价1861年改革?
24. 19世纪一名知识分子说:“维护奴役人的农奴制度本身,是不会有成效的,而且也毫无裨益,无论在社会良心或当代工业、国民福利和国家安全的要求,都已判处它的死刑。”他为什么这样评价农奴制?你对农奴制有什么看法?
专题七 俄国农奴制改革巩固练习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C A A B C B B B B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D C B D A C C D C
解析10. 答案为D 这是一道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选择题,主要考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对俄国亚历山大二世农奴制改革的认识与评价。让学生把握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13. 答案为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提炼出以下信息:1861年改革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农奴的反抗斗争有关。
二、材料解析题
21. (1)主张废除。农民起义威胁沙皇的统治;农奴主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农奴主和资产阶级自由派想通过改革保存自己的权利和土地。
(2)农民成为拥有私产和完全自由的人;农民还可以赎买一份土地。
(3)农民所付的赎金比当时的地价还高;农民并没有完全摆脱封建义务获得完全自由。
(4)政治改革缓慢;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等。
(5)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通过政治改革,推动着俄国由封建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
22.(1)材料一反映的是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落后,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农奴制的存在而造成的。它引发了材料二以“二一九法令”为主要内容的俄国农奴制改革,俄国废除了农奴制。
(2)城市杜马。城市资产阶级代表在地方自治机关中占据主导地位。
(3)说明俄国这次改革很不彻底,没有给农民带来多大利益。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的阅读和分析,认识1861年改革的背景,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三、问答题
23. 俄国1861年改革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根本原因:俄国农奴制导致社会危机:一方面造成俄国国内市场的狭小,自由劳动力缺乏,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造成俄国经济落后于西欧国家。另一方面国内社会经济状况的恶化,农民运动风起云涌。 直接原因: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遭到惨败。
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市场和资金。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成为俄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和沙皇专制统治,这些因素对俄国社会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综合概括能力。对1861年改革有个系统的认识。
24. 因为他已经认识到了农奴制是一种腐朽、落后的制度,已成为俄国社会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他必然会被历史所淘汰。只有废除农奴制,尽快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俄国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