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自主学习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核舟记》自主学习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9-14 20:25: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核舟记》自主学习提要
年级:八年级 科目:语文 主备人:张小会 审稿:赵艳梅
课题: 《核舟记》 课 型:新授课 时间:2011年9月11日
【学习目标】:
一、 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的方法。
二 、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巨大成就和劳动人民的卓越才智。
三、 领会和掌握本文一些实词的意思,比较少数语句在词序上与现代汉语的异同。
【学习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学习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预 习 案一、预习范围:课文《核舟记》。二、预习时间:家庭作业20分钟和课前十分钟。三、预习方法:认真阅读课文,努力背诵课文;查阅资料梳理预习段落的写作手法和疑难问题(包括句子和词语);结合预习案中的预设问题,积极思考,力争解决问题;大胆质疑提出自己费解的问题,准备参与课堂讨论。四:预习检测:1.初读课文扫清拦路虎:(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罔( ) 贻( ) 奇( ) 箬篷( )髯( ) 褶( )属( ) 袒( ) 篆( )戌( ) 矫( ) 黍(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用“/”划分朗读的节奏):明 有 奇 巧 人 曰 王 叔 远    中 峨 冠 而 多 髯 者 为 东 坡虞 山 王 毅 叔 远 甫 刻2.再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疑问写在右面)3.翻译下列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3)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4)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5)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6)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4. 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同桌互相复述课文5、根据课文内容,用“我喜爱 ,因为它 。”来造句五、我的问题:合 作 探 究 案一、问题预设:(思考、交流)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2.本文重点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以这个作为重点?3. 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要说明核舟的什么特征?4. 怎样表现奇巧、灵怪?5. 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6. 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人?他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对这些人物的介绍。抓住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7. 思考: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8. 看看文章的开头、结尾、再浏览中间主体部分,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9. 问题讨论,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根据问题提示,读课文,思考,划出有关语句)10、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11、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下列语句,你认为哪句话或哪个词写得最好,好在何处?  ⑴ 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⑵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⑶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⑷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12、学习小组内可自己演一演:一为东坡,一为佛印,一为鲁直,其余两个为舟子,发挥想像注意表现他们的位置、姿态、动作,可以适当加些语言。二、 生成问题:(学生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写在下面的空白处,然后在小组内大胆质疑;组内成员通过合作探究,找到答案;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举手提问,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解决;老师针对问题及讨论结果做中肯的评价或者讲解。)1、2、3、三、解决问题(展示、点拨、评价)延伸:有无独到发现或新的感悟?归纳中心,完成练习一,交流有哪些收获。拓展:1、说明方法的探讨与研究。2、对照自身的学习、生活,有何新的认识?
检 测 案
一、填空
1.《核舟记》选自张潮编的《 》。作者 ,字 , 人。
2.《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 》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 》中的句子。
3.黄庭坚是 朝的文学家,字 。
4.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
二、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形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课外文言文练习
东坡画扇 (宋)何远
 先生职临钱塘江日①,有陈诉②负③绫绢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 某④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以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⑤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⑥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⑦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逾⑧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⑨。
注释
 ①先生职临钱塘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 ②陈诉:状告。 ③负:这里是拖欠的意思。 ④某:我。 ⑤姑:暂且。 ⑥发市:开张。 ⑦就判笔:顺手拿起判笔。判笔,判案用 的笔。 ⑧逾:走出。 ⑨逋(bū):拖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并翻译句子。
某家以制扇为业( )
适父死( )
至懊悔不胜而去( )
(2).对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公呼至询之(指代制扇者) B.非故负之也(故意)
C.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其中) D.即以付之曰(把)
(3).借助文后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
(4).从文中看,制扇者欠债的原因是什么?苏东坡是怎样帮助制扇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