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核舟记
魏学洢
教学重点:
1.总结积累文言词汇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1、《核舟记》作者 , 朝人,著有《 》。
2、《核舟记》出自 朝的 (人名)所编写的《 》。
文学常识:
魏学洢
明
茅檐集
清
张潮
虞初新志
1、扫清读书障碍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不( ) 贻( ) 奇( )
箬篷( )髯( ) 衣褶( )
属( ) 袒胸( ) 篆章( )
壬戌( )矫首( )黍( )
器皿 尝贻 八分有 奇
不属 诎 椎髻 舟楫 篆
二黍许 篛篷 髯 石青糁之
mǐn
shǔ
ruò
rán
sǎn
zhǔ
qū
zhuī jì
jí
zhuàn
yí
jī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用“/”划分朗读的节奏):
明 有 奇 巧 人 曰 王 叔 远
中 峨 冠 而 多 髯 者 为 东 坡
虞 山 王 毅 叔 远 甫 刻
2、用原文回答:
核舟雕刻的主题:
最能反映雕刻者技艺精湛的一句:
盖大苏泛赤壁云。
嘻,技艺灵怪矣哉!
说明对象:
说明对象的特征:
体积上:
构思上:
雕刻的人、物、字数量上:
核舟
小
巧
多
1.文章一开头,作者如何围绕“奇巧”二字介绍雕刻者王叔远的?
阅读第一段,思考问题:
“奇巧”意为奇妙精巧,反映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的特点。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用“径木”强调雕刻材料的微小:用“宫室”“皿”“物”“鸟兽”“木石”概括指出其雕刻题材之广泛;用“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突出其雕刻手艺之卓越;用“罔不”说明所雕刻的东西
无一不精,进一步印证“奇巧”。
3、归纳本文结构:
<一>、(1)概述刻舟者的精湛技艺,以及核舟的由来和内容。
<二>、(2)—(5)详细介绍核舟的形状和结构,描述各部位人物的神情状貌。
<三>、(6)总括核舟上雕刻的人、物的种类和数目,赞扬王叔远的精湛技艺。
阅读2——5段,分析下列问题
1、这几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说明,作者是怎样说明的?可分几个层次。
先说船的正面,再说船的背面。作者按从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的顺序说明。
2、第二段怎样介绍核舟?有何作用?
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船舱,重点介绍舱旁小窗和所刻的十六字文句。
突出“奇巧、灵怪”的特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高
可
二
黍
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船头坐三人
研读第三段回答:
1、这一段介绍船的哪个部位?
2、船头坐三人,描写的重点是谁?为什么?
3、为什么合写苏黄,单写佛印?
船头仨人的神态有何不同?哪些描写突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
前二人是士大夫兼诗人、学者,受世俗礼法的束缚,显得拘谨,严肃;后者是僧人,不拘礼节,放浪形骸。
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当然是东坡。作者除了交代了三人在船头的位置,而且还刻画了东坡的肖像——“峨冠而多髯”。之所以这样描写,一是因为苏东坡的主要游览者,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二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不能违背其初衷。
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是谁?为什么?
两“舟子”虽神情有异,右边的舟子突出他“右手攀右趾”的粗犷和“若啸呼状”的悠闲自在;左边的舟子突出“视端容寂”的平静神态。但两人的神情动作均表现了一种共同的氛围——愉悦、轻松、活泼自乐。为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情遥相呼应,实现对船首氛围的烘托或者沟通,从而突出“大苏泛赤壁”的“泛”。
这一段描写“舟子”的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
说明顺序:
核舟
总说核舟的规格
舟正面
船舱
船头
船尾
舟背面
(空间顺序)
整体
局部
逻辑顺序
核舟
轩敞;箬篷;八扇小窗开关; 雕栏相对;对联;字的颜色
具体说明奇巧:
游览者的外貌;姿态;神情; 衣褶 ;念珠
舟子的神情和姿态
题字.篆文的笔画细,清楚
长、高
体积:
船舱:
船头:
船尾:
船背:
这两句话分别出自苏轼的《后赤壁赋》和《赤壁赋》,写的是苏轼泛舟赤壁之所见、所感。将它们刻在小窗上,使读者体会王叔远刀法的精细又能暗示核舟的背景、主题,照应第一段的“大苏泛赤壁”,使读
者惊叹王叔远构思的奇巧。
雕刻者为什么在小窗上刻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
使读者得出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的结论。再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与之对比,以此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艺,自然引出下句的赞叹语句。与第一
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
本文题目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从对象看,《桃花源记》记的是事,是记叙文;而《核舟记》记的是工艺品,是说明文。
从语言看, 《桃花源记》多用描写;而《核舟记》则多用说明。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雕刻技巧。
你能想出学过的与船有关的诗句吗?
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