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数是9的加法和9减几
1、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得数是9的加法和9减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2、使学生根据一幅图画列出4道算式,加深对加、减法含义及相互关系的理解。
3、使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借助形象思维发展抽象思维。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的有意注意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从整体上看学生都比较活泼,大多数学生上课基本上都能够跟上老师讲课的思路,教师上课组织课堂纪律并不难,而且学生的积极性很容易被调动,但有个别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我行我素。
学生在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上都有所准备。
3、教学重点难点
在探索和讨论的基础上,正确计算得数是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解决相应的简单问题。
理解算式的含义和认识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4、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活动一)
一、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的拍手游戏吗?(记得)我出一,(我出八),一和八(合成九),我出二,(我出七),二和七(合成九),我出三,(我出六),三和六(合成九),……很好,那这些数字宝宝,如果出现在算式中,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大家会做吗?
二、探究新知
1、教授例题
(1) 出示ppt
提问:瞧,你知道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运动吗?谁能带着数学的眼光,用三句话说说图意。想一想,再举手汇报。
(2) 提问:你能根据图意列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吗?想一想,写一写,再和同桌说一说。
(3) 提问:你能指着图,说说1+8=9的表示什么吗?8+1=9呢?
小结:这两道算式都表示把跳过的小朋友和没跳的小朋友合在一起一共有9人,所以虽然这里8和1交换了位置,结果都是9.
提问:你能指着图说说9-1=8和9-8=1表示什么意思吗?
小结:把这两道算式联系起来看,从总人数里去掉跳过的人数得到没跳的人数,从总人数中去掉没跳的人数得到跳过的人数,两道算式是紧密联系的。
从刚才的四道算式我们可以看出,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就用减法。
(4) 联想计算方法
提问:如果去掉例题图,计算1+8可以怎样思考?8+1呢?9-1和9-8呢?
(活动二)
2、动手摆一摆
小熊看到大家学的这么认真,给你们带来了9个花片,请小朋友把它们分成两堆,并根据自己的分法写出四道算式,再和同桌说一说你的分法和算式。
老师也把这九多花分成了两堆,同学们能说出四道算式吗?(出示ppt)
提问:如果不看花片,计算4+5该怎么想?5+4呢?
三、巩固新知
(1)芬芳的花朵把小蜜蜂都引来了,它给大家带来了一道数学题,看看大家能不能帮它解决。
(2)小鱼也从水里探出了脑袋,它也想让同学们帮助它解决一下小泡泡里的问题。
(3)茄子博士的填空题,(从中找到规律)
(4)毛毛虫已经饿得饥肠辘辘了,请同学们帮它完成四道数学接力,让它可以吃到鲜嫩可口的树叶。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得数是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同学们要掌握好计算方法,做到计算又对又快。
作业
必做题:课本63、64页的习题;
选做题:随堂口算本节内容
六、下课
课后反思
这部分主要教学的是得数是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是在学习得数是8的加法与相应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类推进一步一幅图能写出四道算式,进一步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并能熟练正确地计算得数是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1、情境创设,提出问题,引出算式。
出示情境图后,让学生思考: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呢?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可以列出怎样的算式呢?从而引出两道加法算式,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思考:谁能根据情境图编一道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呢?要求还有几个小朋友没有跳过去应该怎样列式呢?你还能想到其它的减法算式吗?这样通过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引出了四道算式,同时也让学生在进一步理解加减法意义的基础上感受到了加法算式与减法算式相对的关系。
2、操作学具,组织交流,尝试记忆。
先指名学生把9个花片分与两部分,说说左边有几个?右边有几个?一共有几个?并在此基础上说出四个算式。然后让学生尝试着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自己摆一摆,说一说,从而发现得数9的加法算式与相应的减法有很多,那怎样才能记住这么多的算式呢?学生自然想到以前记忆得数是8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的经验,把算式与数的分合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分类与有序思考的能力。
3、摆一摆,算一算,说一说,巩固算法,扩展认识。
学生通过摆花片可以想到9可以分成1和8、2和7、3和6、4和5,但不会想到0和9,因此通过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摆一摆手中的卡片,自然的拓展9分成,想到9可以分成0与9,这是一种特殊的情况。而想想做做的第2题与第3题把这些算式的计算,巩固算法,积累经验,也进一步深入理解了9的分与合。而想想做做的第4题是一道开放题,目的是让学生仅可能说出得数是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这题与试一试相比,它脱离了具体的情境,需要学生根据抽象的数的分成来说了这些算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