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1-09-14 22:44: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3张PPT)
第四章第三节 聚 落
七年级上(人教版)
课程学习目标
1、以聚落(乡村、城市)景观的特征为突破口,让学生在比较乡村与城市景观的同时,领悟聚落概念、类型、差异。
2、通过对聚落形成、发展、保护的深度分析,揭示聚落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以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通过引导探究、互助合作、自主建构,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发展学力。
4、通过对“聚落发展、保护”的实例运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关注社会、保护传统聚落的意识。
学习重点
掌握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学习难点
掌握聚落的发展、保护。
学习过程设计
一、通过课前播放《多美的南通》MTV(含南通乡村和城市景观),引领学生走进“乡村、城市”自学竞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建构“乡村、城市”知识框架,领悟聚落概念、类型、差异。
设计思考
1、“聚落”是世界地理中“居民”部分新增内容,本段是聚落的基本概况。它来源与生活,贴近生活。不仅要使学生把书本与生活融合在一起,还要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有用的地理。
2、通过《多美的南通》MTV引领学生身临其境;通过赛一赛“研究课文的活动”发展学力,由“学会”走向“会学”,通过自己建构知识框架与板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主人;通过全班交流,体会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动力;通过图片的呈现,强化比较、分析能力,通过使用表格促使学生掌握更多学习手段。
学习过程设计
二、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理解聚落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发展的有利因素,揭示课题重点。
设计思考
1、本段内容是前面内容的升华,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回归,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挖掘教材、紧扣生活,以南通聚落为红线贯穿始终,以一木而知森林。充分体现了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
2、通过“悟一悟”变“教课本”为“用课本”,重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合作探究又促进了学生的交流、共同发展。
3、通过教师的巡回辅导,变:“传话”为“对话”,“同学生一起成长”使讨论深入到心灵深处,既有利于解决问题又有利于发现问题。
学习过程设计
三、在学生掌握“聚落的概况和与环境关系”的基础上,教师提供素材变“书中学”到“做中学”,引导学生积极探讨“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实现理论到实践质的飞跃。
设计思考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是本节内容的难点,是理论到实践质的飞跃,是知识深层运用的过程。通过分析鲜活的素材—北京四合院,构建开放式课堂。开展①我眼中的北京四合院角色表演②北京四合院发展、保护-小记者启秀行③北京四合院发展、保护启秀论坛等活动,更好地把学生融入社会、关注社会,循序渐进地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把知识的运用引向深处、把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推到新的高度。
学习过程设计
四、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整体建构聚落知识体系
设计思考
通过微观世界的探究,再给予宏观世界的整合,使获得的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既能一叶障目,又能一览无遗。。
学习过程设计
五、课外研究性学习
请收集南通聚落发展的相关资料,运用所学知识,以《南通聚落的发展和保护》为题写一封建议信给丁大卫市长。
设计思考
通过开展对《南通聚落的发展和保护》的课题研究,促进课堂向自然、生活、社会、与人自身回归,培养学生关注社会与参政、议政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化知识为智慧、变“行为”为“素养”,使学生的素质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