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二第一单元教学思考
一 单元教学目标
1感受、品味毛泽东诗文中的宏伟志向、博大思想和独具风采的情感空间.
2领略毛泽东诗词的艺术魅力.
3学习毛泽东政论文的写作手法,领悟作品的文化内涵.
二 教学构想
<<诗词四首>>:品味诗词的艺术魅力,感悟毛泽东豪迈的情怀.
<<改造我们的学习>>:思考文章思路,领悟论证方法.
<<反对党八股>>:思考文章思路,感受生动活泼的语言.
三 <<沁园春·长沙>>
教学设想:这首词可谓字字传神,步步有景,要求学生反复品味语言,教师引领学生在朗读中充分感知并进入到词中饱满激越的情感与博大
浩瀚的艺术境界.
教学设计:一导入
作为诗人,毛泽东是政治家诗人,作为诗人,毛泽东是诗人政治家,正是毛泽东那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人格素养,造就了别具一格的诗风,使典雅的旧体诗词和中国革命的历史风云紧紧地融合在一起.
毛泽东的每一首诗都洋溢着他的个性情怀,如果读懂了他,便读懂了20世纪中国历史舞台上演的悲欢离合;如果读懂了他,便读懂了中国的过去,并加深了对现在和未来的理解.
二教师配乐朗读全词
三学生朗读,初步把握结构
四品读欣赏
1了解背景
2品赏上阕:(1)在上阕中,哪个字启发了你的联想 启发了怎样的联想
(2)“看”字领起的是怎样的景色 作者笔下的秋天具有怎样的特点 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从大、广、多、动方面引领学生诗词的大气
选取了博大的对象,如山和水
景物数量的巨大
选景用了广角摄影,多角度,多层面展现秋的方位
从颜色上看,色彩斑斓
选景的状态上,是取动而不取静
(3 )如果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秋,该是哪得字,秋天的整体特点是什么?
3过渡衔接:面对如此的秋景,作者想到自己将要去完成的革命任务,不禁感慨万千,面对苍茫大地,发出了"谁主沉浮"之问,很自然带出下阕.
4品赏下阕:(1)重点阅读“忆”所领起的几句,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分析:在峥嵘的岁月中“百侣”具有什么特点?
(2)在最后三句中,你认为哪些词最富联想?它使你想到什么?
五总结:统观全篇
四 《反对党八股》
(一)理清论证结构
(二)重点分析第二部分:作者从哪些方面,列举了党八股哪些罪状,指出其危害和克服的方法。按顺序填入下表
方面 罪状 危害 克服方法
内容 空话连篇 言之无物 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 写得简短,精粹
动机 装腔作势 借以吓人 妨害真理 靠马列主义真理
对象 无的放矢不看对象 达不到宣传的效果 向对象做调查研究
语言 语言无味象个瘪三 不能很好地为群众办事 下苦功夫,学习语言
形式 甲乙丙丁开中药铺 不动脑筋思考事物的本质 学会观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
态度 不负责任到处害人 造成不良的影响 改正责任心薄弱的坏习惯
后果 流毒全党妨害革命 害党害国 坚决反对
后果 传播出去祸国殃民 害党害国 坚决反对
(三)分析语言
本文运用了哪些歇后语、俗语、成语、方言、日常生活语言深入浅出地阐明道理
歇后语:“赖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喻文章长而空,令人讨厌)
俗语:“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比喻写文章要从实际出发)
成语:无的放矢、对牛弹琴(说明不看对象,达不到宣传的效果)
方言:“瘪三”(比喻语言贫穷,面目可憎)
日常生活语言:洗脸、照镜子(喻要加强调查研究,认真负责)
(四)课文里概括党八股的八条罪状,都是就存在的问题说得,试根据具体的论述内容,从正面来说,写成几条,作为对自己写作的要求.
(五)作文题:<<反对不正之风>>
五<<改造我们的学习>>
教学目标
1、筛选主要观点及其论据,筛选重要语句;理清思路,把握文脉。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活泼的语言。
3、明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树立实事求是的学风。
教学重点
1、筛选主要观点及其论据。
2、思考文章思路,领悟论证方法。
3、感受严密而生动形象的语言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1、正音
2、背景:毛泽东是在什么情况下发表这篇报告的?
整风运动的内容是什么?毛泽东发表了哪几篇报告?
三、研读课文,指导学生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
1.用“跳读法”把握全文要点:
我们拿到一本论著,想用最快的速度大体了解全书内容要点,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呢?
明确:可以看封面后边的内容提要,并快速浏览目录页上的章节标等。
那么,我们拿到一篇议论文,想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把握全文要点,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呢?
明确:可以采用首尾跳读法,即速读文章的开头、结尾和每一部分开头的话;如果文中有小标题,当然还应抓住各部分的小标题。
现在,请同学们用首尾跳读法迅速找出课文中显示全文结构脉络和内容要点的最重要的
几个句子。
讨论
明确:这几个句子是:“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其理由如次”;“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
“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
“为了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我想将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对照地讲一下”;
“依据上述意见,我有下列提议”;
“在如此生动丰富的中国革命环境和世界革命环境中,我们在学习问题上的这一改造,
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篇课文中,作者的逻辑思路大体上可
以用上面几个句子里的3个词来概括:“主张”——“理由”——“提议”。
文章简短的引论部分提出了改造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的“主张”,即提出中心论点“改造我们的学习”,潜在的意思:因为我们的学风是违反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所以我们的学风必须改造。
本论部分(文中的一、二、三部分)阐明提出这一主张的“理由”;
结论部分(文中的第四部分)是关于改造学风的几项“提议”。
2.思考:如给课文四部分各加一个小标题,如何概括?
指导:(1)内容能涵盖本部分;(2)简练、明确、贴近课文,尽量摘引原词原句。
这种概括,是为了浓缩每一部分所论述的问题,应该是越简练、越明确、越贴近课文越
好,不必另起炉灶搬用名词术语来概括,最好是摘引原文原句或原词,能用一个词决不用一个词组,能用一个词组决不用一个句子。
明确:根据这个原则,以下面的概括为好:
第一部分,进步和成绩。
第二部分,存在的缺点。
第三部分,两种对立的态度。
第四部分,具体建议。
注:可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并让同学们评析。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训练学生筛选重要语句、辨析语句、准确把握信息的能力。
3.文章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本质的分析是一针见血的,为什么不以“反对主观主义”“反对教条主义”立论,而从“改造”入手,以“学习”立论,把怎样对待学习,对待马克思主义作为论述的中心?文章在谋篇布局时要考虑什么?
四、学习本文的语言
本文虽是一篇动员报告,但作者使用的语言通俗、具体、明确,多使用口语、群众习见的俗语来说明问题;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又夹杂着一些成语甚至文言词语,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请找出这些语段并摘录出来,反复诵读、细细体会。
请学生朗读摘录出的语段,讨论本文的语言特点。例如:
①“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使用了一系列的谬语、成语来说明坏作风的存在,就精减了文字,浓缩了内容。
②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的作风。
这段文字整句与散句交错结合,成语与俗语并用,增添了语言的色彩。
③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的一种表现。
极其工整的排比句和对称句、短句与长句的混合使用,也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④有一副对子(为清人解缙所作):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选用这副对子来给三种人画像,最恰当不过。“形象大于思维”,对子中的形象所蕴含的内容远远超过指出的三种人,可以给读者丰富的想象去描绘那些“华而不实”的形形色色的人物。
讨论文中引用的明朝解缙的对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从句式看,对偶;从内容看,比喻;从“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多义性看,双关(字面描写外在形态,实质描写思想作风);从芦苇、竹笋的拟人化看,比拟;从文章对这副对联的引述看,引用。
⑤“有的放矢”的解说。
⑥“实事求是”的解说。
这两个成语的解说,都是结合文章特有的内容,作了经典性的概括,富于创造。另外,文中很多地方用词准确,具有分寸感,这是写好议论文的重要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针对我们学习中存在的某一问题,写一段话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600字左右)
单元思考:
新课改提出:作为选修模块,文化论著研读一是要考察学生是否正确能正确把握论著内容,一是要考察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化视野。
1、探究毛泽东诗词的意境。
2、毛泽东七律诗的特点。
3、探求毛泽东诗词中的典故 。
4、毛泽东政论文的布局谋篇的特点。
5、毛泽东政论文的语言特点。
6、毛泽东思想初探。
7、阅读毛泽东著作后的心得或小议论文。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