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同步训练 单元素养卷(第三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同步训练 单元素养卷(第三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9-26 16:08: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素养卷(第三章)
时间:90分钟 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中国首枚X射线天文望远镜“慧眼”在550千米高的近地圆轨道上,成功监测到引力波源所在天区,参与监测首个引力波电磁对应体。下图为大气的垂直分层图。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慧眼”望远镜运行在大气的中间层
B.极光是太阳活动的一种标志
C.太阳活动可能干扰短波通信
D.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大气的平流层
2.影响大气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
B.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C.高山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
D.地面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
3.读图,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①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 B.②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C.③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D.④有利于高空飞行
读大气层中臭氧源区分布示意图,回答4~5题。
4.臭氧源区主要位于大气层中的(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电离层
5.图中大气层界线以下大气层的主要特点是(  )
A.夏半球厚度小于冬半球 B.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C.随高度增加气温升高 D.纬度越低,厚度越大
读下图,完成6~7题。
6.图中所示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  )
A.①    B.② C.③    D.④
7.早春和晚秋,多云的夜晚一般不会有霜冻,起主要作用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8~9题。
8.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
A.①-②-③ B.①-④-②
C.②-③-④ D.③-④-②
9.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  )
A.①    B.② C.③    D.④
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下图为“中国年平均雾日空间分布图”。据此回答10~11题。
10.下列地区中,年平均雾日最少的是(  )
A.福建沿海 B.黄海沿岸
C.准噶尔盆地 D.柴达木盆地
11.与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多雾直接相关的是(  )
A.秦岭阻挡冷空气南下
B.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
C.受暖湿的东南季风影响显著
D.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
生态小康家园是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在农户土地上,在全封闭状态下将沼气、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的一种生态农业庭院经济模式。下图为我国某地生态小康家园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夜间农户用草垫覆盖塑性玻璃温室穹顶的首要目的是(  )
A.减少病虫害 B.减少能量损耗
C.减少水分蒸发 D.增加水分下渗
13.“楼顶花园,楼上家园,地下工厂”是对生态农业庭院的真实写照,楼顶花园的主要生态作用是(  )
A.夏季隔热,冬季保温 B.增加湿度,利于产出
C.天然氧吧,实现零排放 D.资源再生,提高产能
最新研究发现,鸟粪可以降低北极的气温。北极地区的鸟类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图1示意大气受热过程,图2示意北极地区海鸟。据此回答14~15题。
14.鸟粪对北极地区气温影响的主要环节是(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增强
15.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热浪通常是指持续数天甚至数周,影响范围较大的极端酷热天气,城市地区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在热浪事件中易出现更大的风险。下图示意上海市2016~2017年7月城、郊在热浪和非热浪期间的2 m气温(离地2 m高度的气温)平均日变化。据此完成16~18题。
16.表示该月非热浪期间上海市郊区2 m气温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7.热浪期间,下列城市中与上海热岛效应强度昼夜变化一致最接近的是(  )
A.乌鲁木齐 B.雅典
C.伦敦 D.北京
18.热浪期间,上海(  )
A.城市风增强,海陆风减弱 B.城市风增强,海陆风增强
C.城市风减弱,海陆风增强 D.城市风减弱,海陆风减弱
干旱地区的土壤受蒸发影响,湿度一般由表层向深层增加,但在特定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浅层土壤湿度大于深层土壤的现象,这就是逆湿现象。下图中绿洲与沙漠间的热力环流有利于形成逆湿现象。据此完成19~20题。
19.图中最容易出现逆湿现象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0.有利于形成较强逆湿现象的天气是(  )
A.背景风较强,晴朗的白天
B.背景风较强,晴朗的夜晚
C.背景风较弱,晴朗的白天
D.背景风较弱,晴朗的夜晚
为了避免在切洋葱时眼睛流泪,人们在实践中想了很多办法,其中在砧板边放置点燃的蜡烛就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下图示意切洋葱的场景。据此完成21~23题。
21.此生活技巧所体现的地理原理为(  )
A.大气的保温作用 B.大气的热力环流
C.大气的削弱作用 D.大气的温室效应
22.下列四图中能够正确解释上述原理的是(  )
A. B.
C. D.
23.为了增强切洋葱时的防护效果,人们还可以(  )
A.将洋葱先进行加热 B.在有阳光照射的地方切
C.洒香水改善气味 D.在冰箱冷却洋葱
读不同地形的气温日变化图图,回答24~25题。
24.关于该地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冬、夏季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谷地
B.陡崖冬季日温差大于夏季日温差
C.冬、夏季山谷气温日变化最小
D.山顶冬季日温差小于夏季日温差
25.导致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的主要原因是(  )
A.山谷地形闭塞,降温快
B.夜间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集聚在谷地
C.夜间吹谷风,谷地散热快
D.谷地多夜雨,降温快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主要是由于大气削弱作用中的________作用。(2分)
(2)图乙中,B层的气温垂直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云、雨、雪等复杂多变的天气现象多发生在图乙中的________层(填字母)。(6分)
(3)近年来,全球变暖的趋势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请结合本章内容谈谈为什么“开发利用新能源,能够减缓全球变暖”?(6分)
27.我国东南一滨海城市的高中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了“海陆风的现象及影响”小课题研究。下图甲是学生绘制的该滨海城市的海陆气温日变化图;图乙是学生绘制的该地区海陆之间气流的运动状况图;图丙是该城市海陆风的天数统计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帮助他们完成这项研究。(14分)
(1)比较图乙中A、B两地气温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A地气压________B地,C地气压________D地。(3分)
(2)图甲中代表陆地的序号是________;由图甲可推断,图乙中海风出现的时间约为(  )(2分)
A.18时~次日7时 B.4时~当日14时
C.16时~次日8时 D.6时~当日18时
(3)从图丙可知,一年中海陆风出现的天数,因季节而异,________(季节)最少。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4)简析海风对沿海城市大气环境的有利影响。(6分)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2分)
材料一 拉萨气温日较差大,气候独特,既有“日光城”的美誉,又有著名的“拉萨夜雨”。独特的高原风光,日趋便捷的交通,使拉萨成为新兴避暑旅游城市。
材料二 拉萨位置(如图所示)。
(1)分析拉萨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5分)
(2)分析夏季“拉萨夜雨”产生的原因。(3分)
(3)评析拉萨作为避暑旅游城市的自然条件。(4分)
29.根据材料和图表,回答下列问题。(10分)
希望中学地理实验小组对某城市四个住宅小区的环境进行观察测算,得到了白天(晴天)6:00至18:00的温升数据并绘制了图1、图2(基准温度取某日平均温度)。
材料一 下表为几种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情况表。
下垫面 道路(沥青) 混凝土 砖 石
吸收率 0.8~0.95 0.65~0.9 0.6~0.8 0.65~0.8
下垫面 土壤 沙漠 草 水
吸收率 0.6~0.95 0.55~0.85 0.74~0.84 0.9~0.97
材料二 图1中小区1为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较高的小区,平均吸收率为0.74;小区2为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较低的小区,平均吸收率为0.64。
材料三 图2中小区③为风速较大的小区,风速为3 m/s,小区④为风速较小的小区,风速为2.5 m/s。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下垫面的吸收率对小区气温上升的影响及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三分析风速与热岛强度的关系与原因。(2分)
(3)分析该实验小组研究成果对小区建筑规划和设计有何启发。(4分)
单元素养卷(第三章)
1~2.解析:第1题,中国首枚X射线天文望远镜“慧眼”在550千米高的近地圆轨道上,结合图示中的各大气层海拔,“慧眼”望远镜运行在大气的热层。极光是太阳活动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与地球磁场碰撞产生的现象,不是太阳活动的标志。太阳活动可能干扰短波通信。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地球大气的对流层。第2题,影响大气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海拔越高,距地面热源越远,吸收地面热量越少,气温越低。
答案:1.C 2.B
3.解析:读图可知,①图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为逆温现象,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②图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③图气温随高度增加基本没有变化,所以空气基本不产生对流运动;④图高度不变,气温不断变化,不利于高空飞行。故选B。
答案:B
4~5.解析:第4题,臭氧源区主要位于大气层界线以上,大气层界线的高度在10千米左右,故此界线应该为对流层与平流层的分界线,所以臭氧源区主要位于平流层。第5题,图中大气层界线以下大气层为对流层,夏半球厚度大于冬半球,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纬度越低,厚度越大,是因为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对流越强。
答案:4.B 5.D
6~7.解析:第6题,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近地面大气主要通过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图中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故选B。第7题,多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强,一般不会有霜冻,③为大气逆辐射,故选C。
答案:6.B 7.C
8~9.解析:第8题,读图可知,①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地面辐射,③大气逆辐射,④经过大气削弱作用后的太阳辐射,按照大气受热过程依次是:首先①太阳辐射到达大气上界,④太阳辐射穿越大气层,被大气削弱,被削弱之后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被地面吸收,地面增温后,形成②地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大部分被大气吸收,被大气吸收后,大气增温。所以,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①-④-②,故选B。第9题,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大气直接吸收较少,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大部分被大气吸收,被大气吸收后,大气增温,所以,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②地面辐射,故选B。
答案:8.B 9.B
10~11.解析:第10题,根据图例读出柴达木盆地年平均雾日最少。故选D。第11题,雾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近地面空气快速降温导致的水汽凝结,因此与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多雾直接相关的是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大气逆辐射比较弱,气温下降快,水汽易凝结。故选D。
答案:10.D 11.D
12~13.解析:第12题,夜间没有太阳辐射,气温低,为了保持温室内的较高气温,农户用草垫覆盖塑性玻璃温室穹顶,这是为了减少能量损耗。不能减少病虫害、对于保水及水分下渗没有影响。第13题,楼顶花园养鱼种花、菜,相当于增加绿地、湿地面积,具有调节气温功能,可以夏隔酷暑,冬避严寒,使楼下住宅内的温差变小。
答案:12.B 13.A
14~15.解析:第14题,据材料可知,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颗粒会增强大气的削弱作用,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从而降低北极的气温。第15题,夏季气温较高,微生物数量较多,鸟粪被微生物分解的量较多,形成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较多,对降温影响最明显。
答案:14.A 15.B
16~18.解析:第16题,根据材料可知,热浪期间的2 m气温应高于非热浪期间的2 m气温,所以②④表示非热浪期间2 m气温,A、C错误;城区由于热岛效应的影响,2 m气温应高于郊区,所以②表示城区非热浪期间2 m气温,④表示郊区非热浪期间2 m气温,B错误,D正确。第17题,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附近,雅典位于地中海沿岸,两城市城区与周边海区的热力性质差异相似。同时,7月上海多受副热带高气压影响形成伏旱天气,雅典7月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多晴天,天气特征相似,因此两城市热岛效应强度昼夜变化最接近,B正确;相比而言,乌鲁木齐城郊热力性质差异无上海显著,伦敦受西风影响而多雨,北京7月正值雨季,其天气特征在该时间段与上海差异较大,所以热岛效应强度昼夜变化特征均没有雅典与上海典型,ACD错。第18题,热浪期间,上海城区气温与郊区气温差异更为显著,城市风增强;同时,热浪期间为7月,陆地增温迅速,海陆气温差异加大,海陆风也增强,故选B。
答案:16.D 17.B 18.B
19~20.解析:第19题,在特定情况下,水汽可能会在地表或土壤中凝结而向下输送,这就是逆湿现象。荒漠中的绿洲在夏季是一个冷源和水汽源,从热力环流角度可知绿洲风在近地面是从绿洲吹向荒漠,绿洲的水汽被带向绿洲边缘的荒漠,夜晚荒漠降温较快,此时水汽易受冷凝结,向上蒸发能力减弱,使其最容易出现下湿上干的逆湿现象,选项地区中,最容易出现逆湿现象的是绿洲边缘的荒漠(丙处),水汽凝结后下渗快,C正确;荒漠边缘的绿洲上(乙)、绿洲中心地区(甲),水源较多,下渗较慢,以向上蒸发、蒸腾为主,A、B错误;荒漠中心(丁)空气干燥,水汽含量太少,无法凝结,D错误。第20题,背景风较弱,沙漠和绿洲之间因热容量不同导致的热力环流较为明显,A、B错误;结合热力环流原理,荒漠地区比热容较小,因此晚上降温快,所以此时水汽易受冷凝结,因此在晚上产生逆湿现象较多。并且晚上地表温度较低,蒸发较弱,C错误、D正确。
答案:19.C 20.D
21~23.解析:第21题,砧板边放置点燃的蜡烛,会引起蜡烛、洋葱之间温度差异,蜡烛温度高,洋葱处气温低,因此会导致蜡烛处出现上升气流,洋葱处气温相对较低、气流下沉,洋葱处气压高于蜡烛,在蜡烛和洋葱之间形成热力环流,洋葱散发的刺激气体会沿砧板流向蜡烛,随蜡烛上升气流升到高处。此生活技巧所体现的地理原理为大气的热力环流,没有体现大气的保温作用(和大气逆辐射有关)、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反射有关)、大气的温室效应(和水汽、二氧化碳、温室有关),故选B。第22题,砧板边放置点燃的蜡烛,会引起蜡烛、洋葱之间温度差异,蜡烛温度高,洋葱处气温低,因此会导致蜡烛处出现上升气流,洋葱处气温相对较低、气流下沉,洋葱处气压高于蜡烛,在蜡烛和洋葱之间形成热力环流,洋葱散发的刺激气体会沿砧板流向蜡烛,随蜡烛上升气流升到高处。四图中能够正确解释上述原理的是D,故选D。第23题,将洋葱先进行加热、在有阳光照射的地方切会加快刺激气体挥发,A、B错误;洒香水改善气味成本高,效果不大,C错误;在冰箱冷却洋葱,降低其温度,使其气体挥发变慢,可行,D正确。
答案:21.B 22.D 23.D
24~25.解析:第24题,读图可知,冬季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陡崖;陡崖冬季日温差是8℃左右,夏季日温差是10℃左右,冬季日温差小于夏季;冬、夏季山顶气温日变化最小;山顶冬季日温差小于夏季日温差。第25题,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夜间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集聚在谷地,导致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
答案:24.D 25.B
26.答案:(1)散射
(2)随高度升高气温增加 臭氧层吸收大量紫外线升温 A
(3)开发利用新能源能使大气中的CO2减少,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也会减少,大气逆辐射会变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使气温升高趋势减缓。
27.解析:第(1)题,据海风可知A气压高于B,因而A气温低于B,C气压低于D。第(2)题,海洋比热容大于陆地,因此其温度变化比陆地小,昼夜温差小,图中①为陆地,②为海洋。白天,陆地气温高,形成低压,吹海风。第(3)题,从图丙可以看出,一年中冬季海陆风出现次数最少,此时我国受强盛的冬季风影响,海陆温差小,不易形成海陆风。第(4)题,海风来自温度较低的海洋,有助于降低城市温度,增加空气湿度,使大气污染物扩散,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答案:(1)A地气温低于B地 高于 低于
(2)① D
(3)冬季 冬季风强盛从而掩盖了海陆风。
(4)海风从海上吹来,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28.解析:第(1)题,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杂质相对较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气温较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弱,气温较低,气温日较差较大。河谷地形白天热量不易散发,夜晚有沿坡下沉的冷空气(山风),增大了气温日较差。第(2)题,从山谷热力环流的角度分析,夜间风由山坡吹向山谷,山谷中空气上升,成云致雨。第(3)题是一道评价题,既要分析其有利条件,也要说明不足,还要注意要求评价的范围。例如本题要求“就自然条件”进行评价,所以就不必作人文条件分析。拉萨作为避暑旅游城市有利的自然条件有:该市所处位置海拔高,晴天多,阳光充足,夏季凉爽,加之濒临拉萨河,夏季夜雨多,湿度适中,空气清新;不利自然条件主要有:因海拔高,空气稀薄,氧气不足,容易出现高原反应;太阳紫外线辐射强烈,容易伤害旅游者的皮肤、眼睛等,不利于旅游者身体健康;气温日较差大,随身携带的衣物要求比较多。
答案:(1)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杂质相对较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气温较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弱,气温较低,气温日较差较大。河谷地形白天热量不易散发,夜晚有沿坡下沉的冷空气(山风),增大了气温日较差。
(2)拉萨地处河谷地形,容易形成山谷热力环流,夜晚由于谷底气温高,形成上升气流,容易形成对流雨。
(3)有利条件:海拔高,夏季凉爽;濒临拉萨河,夏季夜雨多,湿度适中;空气清新;晴天多,阳光充足。
不利条件:海拔高,空气稀薄,氧气不足;太阳紫外线辐射强烈;气温日较差大。
29.解析:第(1)题,图示小区①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较高,平均吸收率为0.74;小区②为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较低,平均吸收率为0.64;小区①较小区②温度变化大;即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小的小区的温度上升幅度要小于吸收率大的小区。地面辐射是大气增温的主要原因,而吸收率小的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较少,因此它通过地面辐射释放到空气中的热量较少,大气增温幅度也就小。第(2)题,小区③为风速较大的小区,风速为3 m/s;小区④为风速较小的小区,风速为2.5 m/s,而小区③较小区④温度增幅小,说明风速与热岛强度(升温幅度)呈负相关。风速越大,空气流动性越强,由风带走的热量也越多,因而风速大有助于减弱小区的“热岛效应”。第(3)题,实验小组的研究成果对小区建筑规划和设计告诉我们,①吸收率小的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较少,要尽量使用对太阳辐射吸收率较小的建筑材料,避免采用对太阳辐射吸收率较大的沥青、混凝土来铺装全部地面;②绿地和水面比热容大,增加小区的绿地和水面,以增加下垫面热容量(减少地面辐射量);③风速大有助于减弱小区的“热岛效应”,可通过合理布置小区建筑物(建筑密度布局要适当),加强小区的自然通风,从而有效改善小区“热岛效应”。
答案:(1)影响: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小的小区温度上升幅度要小于吸收率大的小区。原因:吸收率小的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较少,因此它通过地面辐射释放到空气中的热量较少。
(2)关系:风速与热岛强度(升温幅度)呈负相关。原因:风速越大,空气流动性越强,由风带走的热量也越多,因而风速大有助于减弱小区的“热岛效应”。
(3)①尽量使用对太阳辐射吸收率较小的建筑材料,避免采用对太阳辐射吸收率较大的沥青、混凝土来铺装全部地面;②增加绿地和水面,以增加下垫面热容量(减少地面辐射量);③通过合理布置小区建筑物(建筑密度布局要适当),加强小区的自然通风,从而有效改善小区“热岛效应”。(答案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