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同步训练 4.3 海洋与人类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同步训练 4.3 海洋与人类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9-26 16:2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节 海洋与人类

必备知识基础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
知识点一 海洋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资源
读海底地形剖面图,完成1~2题。
1.从目前发现的海底矿产来看,海底石油一般分布在(  )
A.M处 B.N处
C.P处 D.Q处
2.N处的矿产资源主要是(  )
A.锰结核 B.热液矿
C.石油、煤、天然气 D.砂矿
3.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二空间,与陆地空间相比,海洋空间特有的缺点是(  )
A.黑暗 B.无氧
C.海冰破坏 D.海水运动
知识点二 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
4.关于海洋污染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海水的扩散、稀释、氧化、沉降作用能快速并无限度地将污染物加以分解与消化
B.海洋污染物主要来自陆地上的生产过程
C.海洋污染物能通过食物链富集作用损坏人类自身
D.施入农田的农药、化肥能最终进入海洋
5.海洋生态破坏的原因有(  )
①某些海洋工程建设不尽科学、合理 ②潮汐现象
③人类对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 ④波浪运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6.在各种海洋污染中,对海洋生物危害最大的是(  )
A.石油污染物 B.工业废水
C.固体垃圾 D.农药化肥

关键能力综合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
1.以下措施中,属于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的是(  )
A.建海洋博物馆 B.建设人工鱼礁
C.开发海底油气资源 D.海水晒盐
2.关于合理地开发海洋资源,正确的做法是(  )
A.禁止开发海底资源
B.禁止捕捞海洋生物资源
C.不用保护海洋环境
D.禁止过度捕捞海洋生物资源
3.在旧金山和夏威夷之间的广阔的太平洋水域上,漂浮着一个巨大的“太平洋垃圾岛”,其面积大小与中欧相近!科学家认为,人们随手丢弃的废旧塑料袋通过下水道进入海洋,不断运动的洋流将它们聚集在一起,最终形成了这座庞大的“垃圾岛”。这座垃圾岛一直在“茁壮成长”。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座“岛屿”面积每10年就增长10倍。要彻底清除这些垃圾可能要耗费数十亿美元的资金。大洋上的“垃圾岛”对海洋环境带来的影响最有可能是(  )
A.海洋动物吞食下塑料垃圾,危及其生命
B.改变洋流流向,危害海洋环境
C.严重阻碍海上船只航行
D.增加海洋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
“吹沙填海”是在一定的海域打桩后用沙袋将该海域圈围起来,再用工程船的压力泵及管线将圈外海底的泥沙和海水一起“吹”进目标圈,淤积成陆。读某海域“吹沙填海”施工现场图,完成4~5题。
4.选择“吹沙填海”区域的主要条件是(  )
A.该海域风浪小 B.近海河沙丰富
C.位于浅海区域 D.距离陆岸较近
5.沙袋最主要的作用是(  )
A.圈定填海范围 B.抵御海浪侵蚀
C.运输设备,方便施工 D.过滤海水,滞留泥沙
(易错题)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据此完成6~8题。
6.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  )
A.重金属盐 B.氮、磷营养物
C.固体废弃物 D.泄漏的石油
7.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 (  )
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 B.水温偏低、风力偏大
C.水温偏高、风力偏小 D.水温偏低、风力偏小
8.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  )
A.赤道附近 B.大洋中部
C.中、低纬近海 D.高纬近海
9.读我国局部海岸带经济开发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比较苏东与闽东南海岸线特征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2)比较上述两地海岸带不同开发利用方式的差异。
(3)从气候和地形说明淮北盐场形成的有利条件。

学科素养升级练 进阶训练第三层
(真实情境—生活情境)近年来,我国沿海捕鱼量越来越少,捕上来的都是鱼子鱼孙。据此完成第1题。
1.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海水升温
B.石油泄漏污染了海洋
C.修建人工岛和海港等设施
D.过量捕捞使渔业资源严重衰退
2.下列关于海洋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洋资源是可再生资源
B.海水淡化是解决世界淡水缺乏的最重要途径
C.深海锰结核是未来可利用的重要金属矿产
D.波浪的能量巨大,既无污染,又可再生,且能量密集,是未来前景最好的能源
中国和欧洲联盟的贸易水平迅速提高,双边贸易额仅次于美国,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回答3~4题。
3.一艘10万吨级轮船从我国最大港口上海驶往欧洲最大港口鹿特丹,走最短的航线,经过的海上“咽喉要道”是(  )
A.直布罗陀海峡 B.巴拿马运河
C.麦哲伦海峡 D.基尔运河
4.有关欧洲最大港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欧盟的“大门”,服务了欧盟的半数国家
B.成为了国家主要职能部门,使芬兰成为港口国家
C.和海洋、陆地内河沟通好,陆地、空中交通不足
D.自由港政策,大大增加了关税收入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5~6题。
材料一 大洋中部的表层磷酸盐等营养盐类物质是随冷水上升而从海区深层带来,盐类越多,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越发育。
材料二 下图是太平洋中部南北纬40°间大洋表层(0~100 m)生物生产率的纬度分布图,横向为纬度,纵向为每立方米表层海水中的生物生产量。
5.据图可判断(  )
A.海洋生物的纬度分布很不均匀
B.寒带海区海洋生物丰富
C.海洋生物的纬度分布均匀
D.信风带海区海洋生物丰富
6.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鱼类最少的原因是(  )
A.寒流影响 B.海水温度变化小
C.上升流发育 D.海水盐度太高
2016年7月30日,“蛟龙”号载入潜水器入水后在深度为5 182米的位置坐底,并成功安放了中国大洋协会的标志和一个木雕的中国龙,之后完成了海水、海底生物的提取以及锰结核采样等工作。读图,回答第7题。
7.许多国家将深潜的深度定位在5 000米,甚至7 000米,这是因为(  )
A.深度越大,海底生物资源越丰富
B.深度越大,所能探测的海洋范围越大
C.深度越大,多金属结核分布越密集
D.深度越大,水下环境的安全性越高
海水可以用于农业、工业和生活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紧张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完成8~9题。
8.下列不能直接利用海水的是(  )
A.生活饮用水 B.冲洗公厕
C.工业冷却水 D.灭火
9.海水灌溉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陆地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但同时也可能带来新的环境问题。下列不属于海水灌溉导致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壤盐渍化 B.海水入侵
C.地下水污染 D.地面沉降
迪拜杰贝勒阿里人工岛港以棕榈树为设计原型,跨度达15千米,增加海岸线720千米,建有65个港口泊位,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港。岛上建设有私人住宅、公寓、摩天大楼和酒店以及主题公园。如图为杰贝勒阿里人工港示意图。据此完成10~12题。
10.棕榈树型的人工岛设计可以 (  )
A.增加湿地面积 B.提高港口吞吐量
C.延长海运线路 D.扩大国土面积
11.材料显示人工岛人居环境的特征是(  )
A.旅游功能突出 B.商业功能为主
C.绿化率高 D.高档住宅占比大
12.杰贝勒阿里人工港对沿海生态的影响是(  )
A.海洋生物种类增多 B.海洋生态环境改善
C.天然沙滩范围扩大 D.自然海流运动改变
13.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等高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1)A、B两处海域的海岸类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P海域应属于我国海洋权益的________类型。
(2)C海域发展滩涂养殖的不利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海域发展滨海旅游的有利自然因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防止近海天然捕捞量的下降,促进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有哪些?
14.目前,一些国家往往将海底作为废弃物尤其是核废料的最佳储存空间。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海底作为储藏空间与陆地相比具有哪些优点?
(2)目前,有的国家将核垃圾装桶放入海中,让其自由降落沉积海底。这种做法合理吗?说明理由。
(3)为何许多国家将海洋作为倾倒废物的理想场所?
第三节 海洋与人类
必备知识基础练
1.解析:海底石油是埋藏于海洋底层以下的沉积岩及基岩中的矿产资源之一,一般位于大陆架处。图中M、N、P、Q四处M位于大陆架处,所以海底石油一般分布在M处。
答案:A
2.解析:N处是大洋洋盆,它是大洋底的主体部分,在洋盆处可发现锰结核。
答案:A
3.解析:与陆地空间相比,无氧是海洋空间的缺点。
答案:B
4.解析:海水的扩散、稀释、氧化、沉降作用能逐渐将污染物加以分解与消化,但海洋的这种自净能力是有限的。
答案:A
5.解析:有些海洋工程建设不当及人类对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对海洋生态破坏严重。
答案:C
6.解析:石油泄漏会造成严重污染事件,对海洋影响巨大。
答案:A
关键能力综合练
1.解析:建海洋博物馆,是利用海洋空间的一种形式。
答案:A
2.解析:A、B项说法太绝对,不符合实际。C项说法错误。
答案:D
3.解析:本题考查海洋环境污染。“垃圾岛”的形成是因为人类大量排放污染物,属于海洋环境污染。海洋环境污染会造成海洋生态环境破坏,如海洋动物吞食下塑料垃圾,危及其生命。
答案:A
4.解析:根据“吹沙填海”的定义分析可知,“吹沙填海”区域应选择在浅海区域,这样可减小工程量。
答案:C
5.解析:过滤海水,滞留泥沙是沙袋最主要的作用;圈定填海范围、防御海浪侵蚀是沙袋的作用但不是最主要作用;沙袋不能运输设备。
答案:D
6.解析:能引起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的是营养物,不会是重金属盐、固体废弃物、石油。
答案:B
7.解析:水温高,浮游生物生长快;风力小的海域,营养物质扩散慢,集聚多,浮游生物多。
答案:C
8.解析:中、低纬度地区,气温高;近海地区,污染物多,海水与其他海域海水交换慢,因此容易发生赤潮。
答案:C
9.答案:(1)差异:苏东海岸线平直;闽东南海岸线曲折。
原因:苏东海岸线以河口三角洲和平原为主,属于淤泥质海岸;闽东南海岸多以山地、山峦为主,属于基岩海岸。
(2)苏东海岸发展滩涂水产养殖业及制盐业;闽东南海岸有利于建深水港。
(3)气候条件:季风气候,降水集中,春季及秋季晴天多,气温较高。
地形条件:淤泥质海岸,地形平坦,滩涂广阔,有利于引海水开辟盐场。
学科素养升级练
1.解析:材料反映渔业资源的枯竭,主要原因是过度捕捞。
答案:D
2.解析:海洋资源中,矿产资源不可再生;海水淡化只是解决缺水问题的办法之一,并非主要途径,因为成本很高;锰结核是以锰为主的30多种元素组成,未来开发前景广阔;波浪能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时间性等缺陷,能量密度很小。
答案:C
3.解析:从上海到鹿特丹走马六甲海峡、过印度洋、地中海的路程最近。
答案:A
4.解析:荷兰的鹿特丹港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服务于欧洲西部,陆上交通和航空设施完善,特别灵活的自由港政策,大大提高了港口的综合服务收入。
答案:A
5.解析:该图表示了太平洋中部大洋表层生物生产率随纬度的分布,从图中可以看出,海洋中营养物质及浮游生物的分布极不均衡,故选A。
答案:A
6.解析: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生物最少,这与该海域缺少洋流的交汇和海水温度季节变化小直接有关,故选B。
答案:B
7.解析:下潜深度与探测范围呈正相关,若深潜达5 000米,则所能探测的海域会占全球海域的70%左右;若深潜达7 000米,则所能探测的海域将达到全球99%,故选B。
答案:B
8.解析:海水是咸水,不能作为生活饮用水,故选A。
答案:A
9.解析:农业是用水大户,可以利用低浓度海水进行灌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紧张的问题,但同时也可能引发土壤盐渍化、海水入侵、地下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地面沉降多由过度抽取地下水引起的,与海水灌溉无关,故选D。
答案:D
10.解析:由材料分析可知,棕榈岛跨度达15千米,增加海岸线720千米,建有65个港口泊位,由此判断棕榈树型的人工岛设计,扩大了陆地面积,延长了海岸线,增加了港口数量,提高了港口的吞吐量,故答案选B项。
答案:B
11.解析:根据材料“岛上建设有私人住宅、公寓、摩天大楼和酒店以及主题公园”,说明岛屿建设的主要功能是休闲旅游,故A正确;商业功能、高级住宅都是用来满足不同游客的消费需求的,故B、D错误;绿化率没有数据显示,无法确定,故C错误。故答案选A。
答案:A
12.解析:随着人工港的建设,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加大,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天然沙滩面积缩小,人工沙滩面积扩大,自然海流运动会被改变,故D正确。
答案:D
13.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B处等高线稀疏,海岸平缓又以滨海旅游为主判断,应为砂质海岸;而A处等高线较密集、坡度较大,应为基岩海岸。第(2)题,该地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气候温暖,但夏季多台风和风暴潮。第(3)题,促进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主要从防止过度捕捞和保护鱼类生存环境两方面分析。
答案:(1)基岩海岸 砂质海岸 内水
(2)台风、风暴潮、热污染 气候温和、水温适宜;风光优美,海湾风浪小;砂质海滩平坦开阔
(3)实行休渔制度;防止过度捕捞;发展海洋牧场;防止水污染。
14.解析:第(1)题,作为储藏空间不仅要求空间广阔、地价低廉,还要求利于保存物品质量等。第(2)题,核垃圾装桶面临桶被腐蚀破坏后核泄漏的问题。第(3)题,“倾倒”是关键词,说明量大且持续时间长,这就要求废弃物的倾倒地不仅要有广阔的面积,还要有强大的自净能力。
答案:(1)空间广阔、水温低且变化平缓,远离居民区,特别适于存放危险品;低温缺氧适于存放食品。
(2)不合理。海洋环境复杂多变,而且海水具有极强的腐蚀性,海底的压力很高,装有核垃圾的桶一旦在下沉过程中或沉入海底后破裂,核泄漏所造成的危害更大。
(3)海洋不仅空间广阔,而且具有巨大的自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