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第三章)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2018年12月22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虹云工程”首颗卫星成功发射,该卫星在距离地面1 000千米的轨道上围绕地球运行。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虹云工程”首颗卫星从发射到进入预定轨道,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①太阳辐射逐渐增多 ②气压逐渐降低 ③空气密度逐渐减小 ④臭氧含量逐渐减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虹云工程”首颗卫星从发射到进入预定轨道,依次经过( )
A.对流层 大气上界 高层大气
B.高层大气 平流层 对流层
C.平流层 高层大气 对流层
D.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体现在增温、保湿、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草等几个方面。读图,完成3~4题。
3.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A.减弱了地面辐射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4.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5.谚语说:“十雾九晴”(深秋、冬季和初春的时候),指大雾多发生在晴天时,因为( )
A.晴天时水汽多 B.晴天时大气运动缓慢
C.晴天时尘埃多 D.晴天时大气逆辐射弱
夏季,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农村地区,人们白天经常“晒水”(如图),以解决晚上洗澡的热水问题。完成第6题。
6.“晒水”时,覆盖在桶口的薄膜的主要作用是( )
A.增强太阳辐射 B.增强地面辐射
C.增强大气辐射 D.增强大气逆辐射
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7~9题。
7.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
A.连续层片状 B.鱼鳞状
C.间隔团块状 D.条带状
8.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 )
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D.热带雨林地带
9.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
A.日出前后 B.正午
C.日落前后 D.午夜
氧气的含量,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不同的含氧量对人体既有有利的影响,又有不利的影响。据此回答10~11题。
10.目前世界上最优秀的中长跑运动员主要来自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等国,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国家( )
A.地处热带地区,耐高温能力强
B.地处高原地区,有适宜的缺氧条件
C.多是黑人运动员,体质好耐力强
D.运动员训练刻苦,持之以恒
11.我国以下省区可以建中长跑运动员训练基地及原因连线正确的是( )
A.内蒙古——地形平坦,场地开阔
B.西藏——海拔高,空气稀薄
C.海南——气温高,适合锻炼耐高温能力
D.云南——高原地形,缺氧环境适宜
现代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氮气和氧气,但地球早期大气的成分却主要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现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臭氧含量很少,但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2~13题。
12.现代大气中的氧气,其主要来源一般认为是( )
A.二氧化碳被微生物分解
B.生物分解有机物
C.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火山喷发
13.下列有关二氧化碳和臭氧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二氧化碳能够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起到保温作用 ②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③臭氧可以大量吸收波长更短的太阳紫外线 ④臭氧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4.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据观测北京在炎热夏季,绿化状况好的绿地的气温比没有绿化的地区气温低3~5 ℃。其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绿地的园林植物的树冠可以反射并阻挡部分太阳辐射
B.绿地的园林植物的保温作用弱
C.绿地的园林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损失部分地面辐射
D.绿地的园林植物吸收大气逆辐射弱
下图是某城市热岛形成的热力环流示意图,据图回答15~16题。
15.郊区绿地的存在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具有良好的作用,主要是因为( )
A.郊区绿地能过滤吹向城市的污染物质
B.郊区绿地能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C.郊区绿地能防风固沙、涵养水源
D.郊区绿地能减弱市区噪声,就近吸收固体废弃物
16.如果该城市的热力环流圈的空间半径为10.15 km,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该城市建设工业卫星城的理想距离是离城市( )
A.5.6 km B.10.15 km
C.12.5 km D.101.50 km
一位游客的旅行日记中写道:“飞机平稳地飞行在万米的高空,透过窗外看到纯净湛蓝的天空,而在飞机下方则是翻腾的云海……”据此完成17~18题。
17.该游客乘坐的飞机所在的大气层,之所以适宜飞行是因为该层大气( )
A.有若干电离层方便通信
B.空气密度极低近于真空
C.天气晴朗,大气的能见度高
D.气温上冷下热,气流平稳
18.在飞机上看到的“翻腾的云海”所在大气层的大气运动特点是( )
A.对流运动显著 B.平流运动显著
C.上升运动显著 D.下沉运动显著
在天气晴朗时,珠峰顶常飘浮着形似旗帜的乳白色烟云,这就是珠峰旗云。旗云由对流性积云形成,可根据其飘动的位置和高度,来推断峰顶风力的大小。因此,珠峰旗云又有“世界上最高的风向标”之称。读旗云示意图,完成19~21题。
19.峰顶对流运动的直接热源是( )
A.阳坡冰雪带 B.阳坡岩石裸露带
C.阴坡冰雪带 D.阴坡岩石裸露带
20.产生旗云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当地时间( )
A.8~11时 B.11~15时
C.15~18时 D.20~24时
21.依据旗云的飘动方向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旗云上扬利于登山 B.旗云平飘利于登山
C.旗云上扬对流弱 D.旗云平飘风力弱
下图示意某一时刻山峰和山谷之间由于冷热不均形成的一种热力环流,叫山谷风。据此回答22~23题。
22.关于该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山谷风的产生是由于海拔的差异
B.此时表示的是夜晚
C.此时的风从山谷吹向山顶
D.此时的风从山顶吹向山谷
23.根据实际调查,图中甲地的夜雨较多,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
A.夜晚的气温高于白天的气温,气流上升
B.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低,气流下沉
C.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高,气流上升
D.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高,蒸发旺盛,空气中的水汽丰富
读下图,回答24~25题。
24.下列判断正确的有( )
①图中现象出现的时间是夜晚 ②图中现象出现的时间是白天 ③此时吹山风 ④此时吹谷风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25.关于图中气温、气压说法正确的是( )
A.等压面的数值自下往上递增
B.甲地气压较同一高度的乙地高
C.等温面的数值自上往下递减
D.甲地气温较同一高度的乙地高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读下面图表(左图a、b、c、d四点间存在热力环流,各点气压数值如右表所示),回答问题。(25分)
气压(百帕)
a 612
b 601
c 1 000
d 1 015
(1)甲乙两地气温较高的是________地;出现上升气流的是________地。(6分)
(2)甲乙两地受热不均,c点形成________(高、低)气压;受热力环流影响,a、b两点气压较高的是________。(6分)
(3)用箭头标出a、b、c、d四点间的热力环流方向________。(2分)
(4)若图示表示白天的海陆热力环流,则甲、乙两地为陆地的是________,当地吹________(海或陆)风,其对海滨地区有________(降或增)温作用;若图示表示城市与郊区间的热力环流,则甲、乙两地为郊区的是________。(11分)
2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新疆的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河水补给占入湖水总量的94.8%,蒸发占出湖水总量的60.45%,但蒸发总量有上升的趋势。湖区水位季节变化很大,但近年有减少的趋势。湖区内湖陆风(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较显著。多年平均数据显示,博斯腾湖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为上午11~12时,比冬半年提前两小时左右。
材料二 博斯腾湖区域图和湖区湖陆风风速月变化图。
(1)结合材料,分析博斯腾湖水位季节变化减小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找出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并分析原因。(7分)
(3)分析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比冬半年早的原因。(6分)
(4)试分析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对湖陆风的影响,并说明理由。(6分)
单元检测(第三章)
1~2.解析:第1题,“虹云工程”首颗卫星从发射到进入预定轨道,越往上空气密度越小,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越小,因此太阳辐射逐渐增多,①正确;越往上空气密度越小,气压逐渐降低,②正确;由于重力作用,空气主要集中在近地面,越往上空气密度越小,③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从地面往上,先是臭氧含量增大,过了臭氧层后,臭氧含量逐渐减少,④不正确。综上所述,故选A。第2题,图中显示,从地面到大气上界,地球大气层分别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虹云工程”首颗卫星从发射到进入预定轨道,即从地面上升至1 000千米高空,该卫星依次经过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故选D。
答案:1.A 2.D
3~4.解析:第3题,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减弱地面辐射,以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作用,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故选A。第4题,山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提高产品质量,C正确;减弱地面辐射,降低地温不是主要目的,A、B错误;夏季热量充足,不用增加地温,D错误。
答案:3.A 4.C
5.解析:由于晴天夜晚云层薄,故而大气逆辐射作用较弱,温度低,水汽易凝结,从而形成大雾天气。故选D。
答案:D
6.解析:题文“晒水”时,覆盖在桶口的薄膜在白天对太阳辐射是透明的,太阳辐射最强时,水面强烈吸收太阳辐射。当太阳辐射变弱时,薄膜阻挡水面辐射散失,将利于增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以大气逆辐射的方式又还给水面,从而提高了水的温度,故选D。
答案:D
7~9.解析:第7题,大气对流过程中,温度较高、受热的地区空气膨胀上升,温度较低、冷却的地区空气收缩下沉,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气流上升,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水汽渐渐冷却凝结形成积云;气流下沉,随海拔降低,气温升高,水汽难以冷却凝结,云量少。因此气流上升地区天空形成积云,而下沉地区天空无云(云量极少),而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使积云的分布被无云天空分割,分布呈间隔的团块状,没有连续分布,A错误、C正确;鱼鳞状、条带状都不是间隔分布的,B、D错误。第8题,积云由气流上升运动(对流运动)产生,而气流上升运动与下垫面气温相关,近地面气温越高,空气越容易受热膨胀上升从而使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成云,即积云出现的频率越高;寒温带针叶林地带处于高纬寒带地区,全年气温较低,上升气流弱,积云极少出现,A错误;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处于中低纬温带地区,夏季气温高,容易出现积云,但冬半年低温较低,积云出现频率小,B、C错误;热带雨林地带处于低纬热带地区,全年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积云出现的频率高,D正确。第9题,积云云底高度为“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当水汽的凝结高度由下垫面温度决定时,则下垫面温度越低,水汽开始冷却凝结的高度越低,积云云底的高度值也就越低。一天中,通常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下垫面温度较高;日落前后,太阳辐射减弱、消失,下垫面温度较低,从日落到半夜再到日出前后,因没有太阳辐射(或极微弱)下垫面温度一直呈下降趋势,直到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下垫面温度才开始慢慢回升。因此一天中,下垫面温度最低的时间多在日出前后,即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日出前后,故选A。
答案:7.C 8.D 9.A
10~11.解析:第10题,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等国的中长跑运动员之所以成绩优秀,主要是这些国家地处高原地区,其海拔多在2 000米以上,有适宜的缺氧环境。第11题,通过上题分析可知,适宜的缺氧环境是建中长跑运动员训练基地的有利条件,而云南正好具备这一条件。
答案:10.B 11.D
12~13.解析:第12题,一般认为,现代大气中的氧气主要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第13题,臭氧吸收的是波长较长的紫外线,波长更短的太阳紫外线被高层大气中的氧原子吸收。
答案:12.C 13.C
14.解析:绿化状况好的绿地的气温较低,是因为绿地的园林植物的树冠可以反射且阻挡部分太阳辐射,是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A项对。绿地的园林植物与保温作用无关,B项错。绿地的园林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损失部分地面辐射,不是对太阳辐射的削弱,C项错。绿地的园林植物吸收大气逆辐射,不影响太阳辐射,D项错。
答案:A
15~16.解析:第15题,做题时要注意题目中的有效信息“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具有良好的作用”,B、C、D选项都体现不出这一作用。绿地具有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的作用,当近地面风从郊区吹向城市时,郊区绿地能过滤吹向城市的污染物质。故选A。第16题,为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减轻城市的大气污染,卫星城应建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以避免工业卫星城排放的污染物被城市风带入城区。卫星城应建在主城区附近,该城市的热力环流圈的空间半径为10.15 km,故工业卫星城要建在10.15 km之外,C选项符合要求。101.50 km处离主城区太远,就不属于卫星城了。
答案:15.A 16.C
17~18.解析:第17题,该游客乘坐的飞机所在的大气层,之所以适宜飞行是因为该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大气的能见度高,C正确。电离层分布在高层大气部分,A错误。空气密度极低近于真空是高层大气,B错误。气温上冷下热,空气对流运动显著,D错误。第18题,在飞机上看到的“翻腾的云海”所在大气层是对流层,大气运动特点是对流运动显著,故选A。
答案:17.C 18.A
19~21.解析:第19题,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峰顶对流运动的直接热源来自地面辐射,阳坡岩石裸露带比热容小且吸收太阳辐射最多,温度最高,地面辐射也最强,B正确,D错误;冰雪带反射作用强,吸热少,A、C错误。第20题,本题考查气温的时间分布规律。一日之内,太阳辐射在当地时间12时最强,地面温度在当地时间13时左右最高,气温在当地时间14时左右达到最高值,11~15时气温在一天中较高,空气对流运动显著,故选B。第21题,本题考查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旗云上扬说明天气晴朗,对流运动强烈,有利于登山,A正确,C错误;旗云平飘说明风力较大,不利于登山,B、D错误。
答案:19.B 20.B 21.A
22~23.解析:第22题,本题考查等压面的判读。由于山谷与其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坡,这种风称谷风;到了夜晚,风从山坡吹向山谷,称山风。山风和谷风合称为山谷风。由图可知,此时山谷等压面上凸,为高压,表示的是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顶,为“谷风”。故选C。第23题,本题考查热力环流。根据实际调查,图中甲地为山谷,夜雨较多,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高,气流上升,水汽遇冷凝结,因此多夜雨,C正确。
答案:22.C 23.C
24~25.解析:第24题,本题考查山谷风。气温和气压由地面向高空递减。由等温面和等压面分布可知,山坡上气温高于谷底,谷底的气压高于山坡,气流沿山坡上升,吹谷风,是白天。故选C。第25题,本题考查等压面和等温面的判读。根据气压的定义可知,等压面的数值自下往上递减,A错误;由等压面的分布可知,甲地气压较同一高度的乙地高,B正确;等温面的数值自上往下递增,C错误;由等温面的分布可知,位于同一高度的甲地气温比乙地低,D错误。
答案:24.C 25.B
26.解析:第(1)题,cd相比,d的气压较高,气温较低,c气压较低,气温较高,c对应甲地,由于甲气温较高,盛行上升气流。第(2)题,甲乙两地受热不均,c点气温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高空a处因为有近地面气流流入,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第(3)题,由上题d处气压大于c,a处大于b,同一水平面,气流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气流由d流动到c,a流向b,在垂直方向上,c处气温高,气流上升,d处气温低,气流下沉,所以该热力环流方向为d—c—a—b。第(4)题,若图示表示白天的海陆热力环流,由于白天陆地升温快,形成低压,由于c气压低,对应甲地,故甲地为陆地,海洋上为高压,则此时吹海风,对海滨地区有降温作用;若图示表示城市与郊区间的热力环流,郊区应为低温高压区,通过图示分析可知,乙地因对应的d气压高,气温低,为郊区。
答案:(1)甲 甲 (2)低 a (3)顺时针 (4)甲地 海 降 乙地
27.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博斯腾湖湖水来源主要是河水,支出主要是蒸发。而近年,蒸发总量有上升的趋势,蒸发主要与气温有关。蒸发的加剧会导致入湖水量减少,同时人为原因也可能导致入湖水量减少。夏季比冬季气温高,蒸发大,使用湖水量大,水位下降多,而冬季虽然入湖水量少,但蒸发少,使用也少,随着近年全球变暖的加剧,季节差异会更小。第(2)题,由图可知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应为冬季。湖陆风现象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季风原理相同。冬季,太阳高度角小,昼长短,热量少,且水量最小,导致湖陆温差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且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强劲,湖陆风不显著。第(3)题,湖陆风的转换早晚取决于湖、陆的气温高低,风总是从气温低的地区吹向气温高的地区。夏季日出较冬季早,陆地升温时间早;太阳高度角较冬季大,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陆地升温快;湖泊水量较冬季大,湖面升温慢,所以陆风转湖风时间早。第(4)题,风总是从气温低的地区吹向气温高的区域,湖陆风的强弱与湖陆的温差有关,温差大则风强,反之则弱。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会形成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
答案:(1)夏季为湖泊丰水期,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退化,导致入湖河水减少;气温升高,导致湖水蒸发加剧;人类经济活动过度引用入湖河水,使入湖河水减少,丰水期水位下降。冬季枯水期水位变化不大,致使博斯腾湖水位季节变化减小。
(2)冬季。原因:冬季博斯腾湖水量最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冬季湖面结冰,湖陆温差小;冬季太阳高度角小,昼长短,湖水获得的热量少,湖陆温差小;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强劲,湖陆风不显著。
(3)夏季日出较冬季早,陆地升温时间早;太阳高度角较冬季大,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陆地升温快;湖泊水量较冬季大,湖面升温慢,所以陆风转湖风时间早。
(4)使湖风加强,陆风减弱。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