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同步训练 知识手册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同步训练 知识手册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9-26 16:51: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知识手册
地理 必修第一册(XJ版)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知识点一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宇宙是所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总和,是我们这个物质世界的整体。
2.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作“________”或“________”。可见宇宙的半径约为________光年。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宇宙中的________、星云、________、卫星等各种物质,通称________。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________和________,形成天体系统。
(一)银河系与河外星系
1.银河系:主要由____等比较大的天体组成,其中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是______,其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约为4.2光年。银河系所有的恒星都环绕共同的中心——____旋转。
光年是一个距离单位,不是时间单位。
2.河外星系:银河系外与银河系________的恒星系统。
3.可观测宇宙: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一起构成可观测宇宙,包括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宇宙中所有的天体。
(二)太阳系与地月系
1.太阳系:由________、________、矮行星和卫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太阳系小天体组成。________的质量约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
八大行星:a水星、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木星、f土星、g天王星、h海王星。
2.地月系:指地球与其卫星________组成的天体系统。月球在环绕地球________的同时,也在________。月球公转、自转的方向和________完全一样,总是以一面对着地球。月球本身不发可见光,因反射________而发亮。
3.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与它们各自的卫星,分别组成类似于________的天体系统。
知识点二 特殊行星——地球
1.特殊性:目前所知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人类。
2.基本条件
(1)充足的水分。
(2)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3)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等。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在轨运行的“天宫二号”是天体。(  )
2.总星系就是整个宇宙。(  )
3.八大行星的运行轨道都位于同一平面上。(  )
4.地球是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物质存在的天体。(  )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知识点一 太阳辐射与地球
1.太阳辐射:太阳以________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2.波长范围:0.15~4微米,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部分。太阳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________波段,约占总能量的50%。
3.太阳辐射的影响
(1)太阳辐射经植物的生物化学作用,可以转化成有机物中的________能。________、________等化石燃料,是地质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2)太阳辐射是地球________、________的主要能源。
知识点二 太阳活动与地球
1.太阳外部结构:图中A层是________层,B层是________层,C层是________层。
2.太阳活动概况
(1)概念:太阳释放能量的________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
(2)主要类型:
太阳活动 分布 特点
太阳黑子 ________ 光球层表面的黑斑点,太阳黑子数目的变化周期为11年
________ (太阳色球爆发) B层 色球层某些区域短时间内突然增亮,周期同为11年,常随太阳黑子的增多而________;以太阳射电爆发和高能粒子喷发等方式放出辐射能
日珥 ________ 色球层中向外猛烈地喷射出的红色火焰,多姿多彩,千变万化
________ A层 日冕层温度超过100万摄氏度,高温使高能带电粒子向外高速运动,当脱离太阳的引力所形成的带电粒子流
(3)太阳活动标志
太阳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太阳黑子数目最多的年份,称为________;黑子数目最少的年份,称为________。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知识拓展]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全球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
从低纬向高纬递减——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纬度越低,一年中获得的太阳辐射能越多。
其中副热带地区由于多晴朗天气,因此局部地区太阳辐射量高于赤道地区,如图2中D处高于C处;同纬度内陆地区高于沿海地区,如图2中B处高于A处。
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自然因素
影响方式
太阳高度(纬度) 纬度低则正午太阳高度大,且太阳辐射穿过大气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反之则弱
天气状况 天气晴朗,云量少,云层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阴雨天气则相反
地形地势 地势越高,空气越稀薄,太阳辐射通过大气的路程越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弱,太阳辐射就越强,如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辐射强;阳坡比阴坡的太阳辐射强
日照长短 日照时间长,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日照时间短,获得的太阳辐射少。夏半年,高纬地区白昼时间长,弥补了太阳高度小所损失的能量,所以我国虽然南北跨度大,但夏半年从低纬至高纬普遍高温
大气污染程度 (人类活动) 大气污染程度越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就越强,太阳辐射越弱;反之,太阳辐射越强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人类利用煤炭资源是间接利用了太阳能。(  )
2.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球,为地球提供能量。(  )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都是不利的。(  )
4.极光只有在高纬度的夜间才能看到。(  )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知识点一 地震和地震波
一、地震
1.概念:地壳快速释放________过程中造成的地面________,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
2.地震构造
图中C为________、B为________、BC为________、AB为________,D、E位于等震线上。
3.震级: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释放出来的________越大,震级越高。一次地震,只有________个震级。
4.震级大小的影响:一般来说,________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________级以上的地震常造成极大的破坏。
5.烈度: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____,用烈度表示。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影响烈度大小的因素有震级大小、震源的深浅、震中距远近、土壤和地质条件、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等。
二、地震波
1.概念:地震的能量以____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地震对地表带来的破坏基本上都是由横波造成的。
2.类型及特性
地震波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传播性质
纵波(P波) 较快 ______、液体和气体 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______;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______和______现象
横波(S波) 较慢 固体
知识点二 地球的内部圈层
1.内部圈层划分
(1)依据: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2)界面:图中C为________,D为________。
(3)圈层:________、________、地壳三个主要圈层。
2.岩石圈:包括地壳和________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________组成。
知识点三 地球的外部圈层
1.地球外部圈层及特征
(1)大气圈: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减小。一般认为________千米高度是大气圈的上界,这里与星际空间的情况很接近。
(2)水圈:根据水存在的位置和状态,水圈可分为________、陆地水、________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又主要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与人类社会关系最为密切。
(3)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圈渗透于________的底部、________的全部和________的上部,厚度约20千米,但是生物大部分集中在地面以上________到水面以下________的范围内,是生物圈的核心部分。
2.相互关系: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________、相互________,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
2.与横波相比,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介质传播。(  )
3.上地幔与下地幔的分界线就是软流层。(  )
4.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圈即地壳。(  )
第四节 地球的演化
知识点一 地层和化石
1.地层:地壳上部呈带状展布的________岩石或堆积物。
2.地层特点
特点 具体内容
地层是按顺序排列的 正常情况下,先形成的________,后形成的________。但有的地层层序颠倒,有的地层缺失
地层中常含有化石 地层中的化石,多数是古生物的遗体,少数是古生物活动的________
3.研究意义
研究意义 依据 举例
确定地层的时代和顺序 相同时代的地层保存着相同或相近的化石,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生物是从简单向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不断进化的 含________、大羽羊齿化石的,为古生代地层

含恐龙化石的,为________地层
指示地层沉积时的环境特征 地层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化石特征 红色岩层指示氧化环境

黑色页岩并含黄铁矿指示________环境

珊瑚化石指示清澈温暖的________环境

破碎的贝壳指示________环境
知识点二 地球的演化史
1.地质年代表
(1)划分依据:________、生物演化阶段、地壳运动和岩石年龄等。
(2)时间单位:________。
(3)地质年代表
2.演化历程
宙 代 纪 演化特点


海陆变迁 矿产生成 生命演化
冥古宙 —— 前寒武纪 初生地球阶段 —— 没有生命现象
____宙 ——
没有宽广的大陆 形成铁矿 早期没有生命现象,中期才出现最原始的生物,是生物演化史上的一次飞跃
____宙 ——
现在陆地的位置仍大部分被海洋所占据,晚期出现若干大片陆地 ——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藻类、海绵)、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的发展,标志着地球进入了一个生命大发展阶段
____宙 古生代 寒武纪 中后期,陆地面积大大增加,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基本形成,我国东北、华北抬升成陆地 造煤时期
①早期,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中期,出现了脊椎动物;后期一部分鱼类演化成两栖类,动物从海洋向陆地发展。②中后期蕨类植物繁生。③末期,发生地球历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

奥陶纪



志留纪



泥盆纪



石炭纪



二叠纪


中生代 三叠纪 陆地面积空前扩大 造煤时期 ①爬行动物盛行,恐龙繁生,出现始祖鸟;②裸子植物迅速发展。③末期,恐龙灭绝

侏罗纪



白垩纪


新生代 古近纪 形成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 —— ①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大发展,出现了灵长类;②第四纪出现了人类,这是生物演化史上的重大飞跃

新近纪



第四纪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相同年代的地层中,一定含有相同的化石。(  )
2.早古生代是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  )
3.在地质历史上出现了两次大的成煤期和两次生物大灭绝。(  )
4.新生代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  )
5.目前,地球处于一个寒冷期。(  )
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
第一节 流水地貌
知识点一 流水侵蚀地貌
1.河谷地貌
(1)峡谷地貌:在湿润或半湿润山区,流水________强烈,形成深邃的峡谷(V字形河谷)。两壁________,谷底几乎被河床占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河漫滩:河谷中枯水期出露、洪水期淹没的部分称为河漫滩。
(3)河流阶地:在河谷两侧常分布有洪水不能淹没的阶梯状地形,称为河流阶地。河流阶地________,组成物质颗粒________,________,常作为居住和耕地的场所。
2.牛轭湖:平原地区的曲折河流________自由发展,河床弯曲愈来愈大,出现________。洪水期,曲流颈被裁弯取直,裁弯取直后,弯曲河道被废弃,形如牛轭,称为牛轭湖。
知识点二 流水堆积地貌
1.冲积扇:河流自________流至________,因地形急剧变缓,流速剧减,所挟带物质在沟谷出口处不断堆积而成的________堆积体,称为冲积扇。
2.洪积扇:________河流在山谷出口处因水流分散而形成的扇状堆积体,称为洪积扇。洪积扇多分布于________、________地区。
3.冲积平原:在河流的________,或河流流经盆地时,常形成沙洲和地形平坦的冲积平原,如我国的________平原、________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4.河口三角洲:当河流挟带较多的泥沙入海时,泥沙在________大量沉积,常形成三角洲,如黄河三角洲、尼罗河三角洲等。
知识点三 滑坡和泥石流
在流水侵蚀强烈的山区,尤其是峡谷地区,山高谷深,坡陡流急,遭遇暴雨时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我国西南地区受地形、地质等条件影响,是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多发区。
1.滑坡
(1)概念:滑坡是大量山体物质在________的作用下,沿滑动面整体滑动的现象。
(2)危害:滑坡可以掩埋________和村庄,阻断________,淤塞________,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泥石流
(1)概念:泥石流是山地沟谷中含有大量固体________和________的混合体,在________作用下,沿着沟床向下流动的特殊流体。
(2)危害:泥石流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往往给________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等带来很大危害。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长江三峡主要为U形谷。(  )
2.人们常常选择河流阶地作为居住和耕作的地方。(  )
3.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处,往往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
4.滑坡、泥石流的发生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
第二节 风成地貌
知识点一 风蚀地貌
1.风蚀作用
(1)概念:地面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脱离________,称为风蚀作用。
(2)类型:风蚀作用包括________作用和________作用。
2.风蚀地貌
(1)概念:由风蚀作用形成的________,叫作风蚀地貌。
(2)类型:________、________、风蚀壁龛、________、风蚀沟槽等。
知识点二 风积地貌
1.概念:风中挟带的沙粒,在________时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就是风积地貌。
2.类型:沙丘等。
知识点三 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
1.危害:风沙在运动过程中,往往破坏________,降低________;掩埋房屋、________、道路等,使当地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严重时还会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
2.防治措施:通过设置________或________来增大地面的粗糙度,以降低风速,削弱风沙的破坏作用,从而达到阻沙和固沙的目的。防治风沙灾害,可采取________、石方格、高立式沙障、________等措施。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风成地貌多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
2.风蚀作用只是磨蚀作用。(  )
3.雅丹地貌包括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壁龛、沙丘。(  )
4.沙丘的迎风坡较陡,背风坡较平缓。(  )
5.草方格能降低风速,达到阻沙、固沙的目的。(  )
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知识点一 喀斯特地貌
1.概念:喀斯特地貌又称________地貌,是________岩石(以________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________作用和伴随的________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2.类型:喀斯特地貌分为喀斯特________地貌和喀斯特________地貌。
(1)喀斯特溶蚀地貌
①溶沟: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的过程中,对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而形成的________。
②石芽:凸出于溶沟之间的________。
③峰林:指高耸________的石灰岩山峰。
④孤峰:岩溶地区________的石灰岩山峰。
⑤溶斗:又称喀斯特________,塌陷的喀斯特漏斗称为________。
(2)喀斯特沉积地貌:在合适的条件下,富含Ca(HCO3)2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因________大量逸出,导致________沉积,形成钙华。由于钙华的不均匀分布,常形成钙华坝、钙华湖等喀斯特沉积地貌。
知识点二 海岸地貌
1.概念:海岸地貌就是海岸带在________运动、________运动、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态。
2.类型
(1)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等。
(2)海积地貌:________、沙嘴、离岸堤、________等。
知识点三 冰川地貌
1.冰川及分类
(1)概念:冰川是指________或________地区多年存在并沿地面缓慢运动的天然冰体。
(2)分类
①大陆冰川:主要分布在________和格陵兰岛上。
②山岳冰川:主要分布在________纬度高海拔地区。
(3)冰川作用:冰川对地球表面的________、搬运和________作用。
2.冰川地貌及分布
(1)概念:冰川作用导致地表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地貌,称为冰川地貌。
(2)类型:冰斗、冰川槽谷(U形谷)、________、刃脊和冰蚀湖、峡湾等。
(3)分布:________地区和________纬度高山地区。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只分布在南方地区。(  )
2.在贵州被称为“坝子”的是孤峰或侵蚀残留的残丘。(  )
3.海蚀崖是由海浪沉积作用形成的。(  )
4.海蚀平台微微向陆地倾斜。(  )
5.山岳冰川的淡水储量大于大陆冰川。(  )
6.角峰与峡湾都位于山腰处。(  )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知识点一 大气的组成
低层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
知识点二 大气的垂直分层
垂直分层 直接热源 温度随高度的变化 大气运动 与人类关系
高层大气 太阳辐射 随高度增加气温先降后升
________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远距离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
平流层 ____辐射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______,上部热下部冷 以____运动为主 大气平稳,天气晴朗,利于航空飞机飞行;有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
对流层 ____辐射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____,上部冷下部热 ____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知识拓展]大气逆温与生产生活
1.逆温的含义:有两种情况:①海拔上升,气温升高;②海拔上升,气温下降,但幅度小于每上升1 000米,温度降低6 ℃。(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垂直递减率)
逆温和其他天气现象一样,也有有利的一面。例如,逆温可以提高谷地在冬季的温度水平,冻害得以避免或减轻;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2.:对天气而言:表明大气结构稳定,对流微弱,天气晴好为主。对环境而言:它可以阻碍空气对流运动的发展,使污染物难以扩散。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干洁空气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
2.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对地表气温没有影响。(  )
3.水汽、杂质、氮气都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
4.对流层有利于高空飞行。(  )
5.平流层大气主要靠臭氧吸收紫外线增温。(  )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
知识点一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三种削弱作用比较
        
反射和散射的区别
 
特点 具体表现
反射 作用 没有选
择性 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能将照射在其上的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又反射回宇宙空间,________越低、越厚,________越多,反射越强
散射 作用 有选
择性 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能将太阳辐射向四面八方弥散。太阳辐射可见光中的________、________容易被空气分子散射,故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吸收 作用 有选
择性 平流层的________主要吸收紫外线;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________线;大气对太阳辐射中最强的________吸收得很少
2.影响削弱作用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
知识点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受热 过程 具体内容 热量来源
太阳暖 大地 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增温 ________辐射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大地暖 大气 绝大部分地面辐射(长波辐射)被对流层大气吸收,使大气增温 ________辐射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大气还 大地 大气辐射(长波辐射)中的大部分向下射到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它把热量归还给地面 ________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图所示实验:做甲、乙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注入相同厚度的水。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15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甲箱比没有放土的乙箱足足高了3 ℃。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太阳辐射是大气能量的根本来源。(  )
2.大气的绝大部分成分都可以直接吸收太阳辐射。(  )
3.高处不胜寒的主要原因是高海拔处大气稀薄,吸收的太阳辐射少。(  )
4.海拔越高,太阳辐射越强,大气保温作用越弱。(  )
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
知识点一 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1.概念:由于地面________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等压面起的地方为高气压区,下凹的地方为低气压区,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出方向相反。
等压面是指空中气压值相同各点所组成的面,反映出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差异。
2.填图:在上图中A、B、C三地的近地面与高空填注出高低气压。
3.绘图:在上图中短线上添加箭头标出气流的运动方向。
4.形成过程
(1)B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________;高空空气聚集,密度增大,形成________。
(2)A、C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________;两地高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________。
(3)水平运动: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由________流向________。
知识点二 自然界的大气热力环流
1.常见热力环流形式:山谷风、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案例分析:山谷风
(1)概念:山谷风是在天气晴朗的山地区域,风向昼夜间发生反向转变的风,有山风和谷风之分。
(2)形成原理
(3)特点:谷风的风速________山风,谷风沿山坡上行时,形成________,甚至出现________。
[知识拓展]
1.山谷风
山坡的冷热变化是山谷风形成的关键。山谷(小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盆地),使谷底(小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小盆地)地区不宜布局污染型工业。
2.海陆风
3.城市热岛环流
“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垂直方向的气压值总是近地面大于高空。(  )
2.空气运动总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
3.等压面凸起的地方为低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为高压区。(  )
4.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白天风从郊区吹向城市,晚上风从城市吹向郊区。(  )
第四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水循环
知识点一 “水的行星”
1.地球被称为“水的行星”:地球约有________的表面覆盖着水。
知识点二 自然界的水循环
1.含义: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的____,以及与之相伴的____变化。
水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的三态变化是水循环的内因;太阳辐射和水的重力是水循环的外因。
2.水循环的过程
 陆地内循环不只发生在内流区域,也可能在外流区域发生。
(1)类型:按照水循环发生的领域,可分为Ⅰ循环,Ⅱ______循环,Ⅲ______循环三种类型。  
三种类型水循环都包括的环节有蒸发和降水。
(2)主要环节: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G________。
知识点三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把大气圈、水圈、________圈和________圈有机地联系成一个庞大的系统。
2.使地球上各种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________平衡。
3.调节不同地区的热量和水分的收支平衡,影响全球________的变化。
4.促进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的迁移,形成了多姿多彩的________。
知识点四 洪涝灾害防治
1.洪涝灾害的种类
(1)洪水灾害是指由于________或________以及水利工程失事等原因引起的江河湖泊水量迅猛增加,水位急剧上涨,水流冲出________或人工堤坝所造成的灾害。
(2)雨涝灾害是指由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等使________地区积水、淹没的现象。
我国每年由于暴雨内涝受淹的城市都在百座以上,“城市看海”似乎成了通病,解决这类问题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加强对暴雨天气的预报、预警,提前做好排水准备;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加强排水管网建设,增强排水能力;建设海绵城市,增加市区绿地面积等。
2.防治
有效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对强降雨天气、水情进行监测并预报。
1.我国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迟早的年际变化是形成我国旱涝灾害的主要原因。夏季风强的年份,雨带迅速推移到北方,北方降水多,形成洪涝;南方降水少,多旱灾。夏季风弱的年份,雨带向北挺进慢,北方降水就偏少,雨带长期控制南方,南方降水多,形成涝灾(如图)。
2.洪涝灾害治理措施的分析
可从拦洪、蓄洪、行洪、分洪、泄洪等方面来思考,具体要求见下表:
河段 治理原则 具体措施
上游 调洪 修建水库;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中游 分洪、蓄洪 修建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河道裁弯取直
下游 泄洪、束水 整治河道,开挖新河、加固堤坝、疏通河道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冰川是地球淡水的主体,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地区高山。(  )
2.人类较多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河水、湖泊水和冰川。(  )
3.人类可以对水汽输送施加显著影响。(  )
4.海陆间循环使得陆地淡水得到更新。(  )
5.防御洪涝灾害的主要措施之一是提高强降雨天气预报的准确率。(  )
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第1课时 海水的性质
知识点一 海水的温度
1.海水热量的收入和支出
海水最主要的热源是________,海水量最主要的热量损失是海水的________。
图示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3.海水温度变化带来的影响
有利影响
负面影响:飓风发生频率上升、生物多样性减少
知识点二 海水的盐度
    
海水的盐度 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对比。
1.含义:是指溶解于海水中的盐类物质与海水质量的比值,用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________的质量来量度。世界海洋的平均盐度约为________。
2.影响表层海水盐度的因素
3.海洋表层盐度分布规律:由南北半球的________海区向高低纬海区递减(如下图)。
4.海水盐度在垂向上存在分层
(1)浅表层盐度比较均匀;随着深度增加,盐度会发生显著变化(这一水层称为盐跃层);到一定深度,盐度又近似均匀分布。
(2)中低纬度海区:表层盐度较高,随深度增加盐度________。
(3)高纬度海区:表层盐度较低,随深度增加盐度________。
5.海水盐度的变化对渔业和生态产生重大影响。
知识点三 海水的密度
1.含义:单位体积海水的________,与温度、盐度和压力都有关系。
2.大洋表层海水密度主要取决于________和________的变化。
3.海水密度垂向差异很大
(1)低纬度海区:表层海水密度相对较低,随深度增加密度迅速________,但到一定深度之下,密度________。
(2)高纬度海区:海水密度在垂向上变化________。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海洋表层水温的高低,只随时间而变化。(  )
2.温跃层内水温随深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  )
3.大西洋由于水温上升,飓风出现的频率有所减少。(  )
4.副热带海区的盐度比热带要低。(  )
5.高纬海区表层盐度比一定深度要低。(  )
6.高纬海区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加变化较大。(  )
第2课时 海水的运动
知识点一 波浪及其影响
1.概念:常见的波浪是由________作用产生的。风吹拂海面,引起海水的波动,形成风浪。
2.影响
知识点二 潮汐及其影响
1.含义: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潮,夜晚的海水涨落称为汐。
2.影响
知识点三 洋流及其影响
1.含义:指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大规模海水运动。
2.分类
3.影响:沿岸气候、海洋生物分布和渔业生产、航海等。
   
暖流对流经区域的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流经区域的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知识拓展]
1.世界洋流的分布
(1)地理分布
(2)分布规律
名称 分布 组成 特点
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热带、副热带海区(南北纬5°~45°)
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东(侧)寒西(侧)暖
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北纬45°~70°)
逆时针环流,东(侧)暖西(侧)寒
南极外围洋流 南纬40°以南
西风漂流和南极环流
季风洋流 北印度洋
随季节改变流向,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方面 影响 实例
气候 暖流增温增湿 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
寒流降温减湿 受秘鲁寒流影响,南美西海岸分布着世界上南北延伸最长、最靠近赤道的热带荒漠
海洋 生物 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大渔场 ①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
②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冷海水交汇
③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
④舟山渔场:台湾暖流与东海沿岸流交汇
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著名渔场 秘鲁渔场:秘鲁寒流深层冷海水上泛形成
海洋 航行 顺洋流航行速度快,逆洋流航行速度慢 郑和下西洋冬季出发,夏季返航
冬季暖流上空多大雾,对航行不利 冬季北大西洋暖流上空的大雾
洋流从极地海区挟带冰山向低纬海区移动,给航运造成威胁 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沉没
海洋 污染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海上石油泄漏,污染范围的扩大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风吹动海面产生的海水波动是涌浪。(  )
2.波浪对气候影响大。(  )
3.潮汐指海水在太阳引力及风力作用下引发的海水涨落现象。(  )
4.波浪和潮汐在大洋中部比海岸区明显。(  )
5.高纬度海区的洋流都是寒流。(  )
6.西风漂流是暖流。(  )
第三节 海洋与人类
知识点一 海洋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资源
1.海洋生物资源
海洋生物资源又称海洋水产资源,是指海洋中蕴藏的经济动物和植物群体,是有生命、能自行________和不断________的海洋资源。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食品、生活用品和工业原料,以海洋生物为原料或从中提取有效成分,我们还可以生产化学药品、保健品和基因工程药物等。
2.海洋矿产资源
3.海洋空间资源
知识点二 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
1.主要影响方式:捕捞、养殖、生物栖息地改造、工农业和人类生活的污染。
2.主要影响地区:________。
3.产生的问题:海洋环境问题包括海洋生态破坏和海洋污染两个方面。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不合理的海洋开发方式使得海洋的生态环境面临多种威胁。(  )
2.海洋为人类提供了粮食、生活用品。(  )
3.海洋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海盆。(  )
4.可燃冰分布于深海沉积物中,形成条件是高压低温。(  )
5.人类活动对海岸带的影响突出。(  )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知识点一 主要植被
1.概念:植被是覆盖一个地区的各类植物群落的总称。
2.分类
3.主要植被
主要分
布地区 主要类型 特征
森林 ________和
半湿润
地区 热带雨林 世界上发育最________的植被类型,植物种类丰富,群落结构________

亚热带常
绿阔叶林 终年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秋季陆续进入果期

温带落叶
阔叶林 乔木一般具有宽阔的叶片,________季盛叶, ________季落叶,以减少水分及能量流失

亚寒带针
叶林 以松、杉类植物为主,树叶为________状,以抗寒抗旱
草原 半湿润、
________
内陆地区 热带草原 干旱季节较长,以旱生草本植物为主,星散分布旱生乔木、灌木的植被

温带草原 丛生禾草植物占优势,普遍存在旱生结构,如叶面积________、叶片内卷等
荒漠 ________
地区 ____荒漠 植被________,地表大面积裸露,植物种类贫乏,群落结构________

____荒漠
知识点二 植被与环境
1.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1)在大尺度上,植被的分布主要取决于________条件。
(2)在中尺度上,受________的影响,植被随海拔升高而变化,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________状况的变化,形成山地垂直________带,从而使植被出现垂直分带现象。
2.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一般来说,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  )
2.森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
3.常绿阔叶林具有茎花和板根现象。(  )
4.温带草原植被高度较低,也会见到一些较为矮小的灌木。(  )
5.荒漠植物以旱生灌木为主,具有耐旱的形态和结构。(  )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知识点一 土壤
1.概念:陆地表面具有一定________,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作用: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知识点二 成土因素
1.成土母质
(1)风化作用: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2)成土母质: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这些风化物逐步发育成土壤,故称风化物为成土母质。
(3)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在气候与生物的长期作用下,成土母质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________性质。
2.气候: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1)土壤有机质多集中在土壤________,它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
(2)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________。低温有利于土壤中有机质的保存。
(3)降水和风对土壤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3.生物:是土壤________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在适宜的日照和湿度条件下,岩石上先有苔藓等低等植物,后有高等植物生长,进一步促进土壤的形成。
4.其他因素。
(1)地形:在山区,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________分化;在陡峭的山坡上,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在平坦的地方,容易形成深厚的土壤。
(2)时间:反映土壤形成发育的历史动态过程。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成熟。
(3)人类活动:培育水稻土;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土壤退化,如肥力________、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
[温馨提示](1)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2)湿热地区的土壤发育快,但往往比较贫瘠。
知识点三 土壤剖面
1.概念: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与地面平行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2.土层:________、腐殖质层、________、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
(1)有机层: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2)腐殖质层: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________或________。
(3)淋溶层: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低,色泽较淡。
(4)淀积层: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
(5)母质层和母岩层:土壤形成发育的原始物质基础,母质层为________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为________的岩石。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我们在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多是天然土壤。(  )
2.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无关。(  )
3.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热,植被茂密,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
4.生物对土壤肥力影响小。(  )
5.陡峭的山坡不利于深厚土壤的发育。(  )
参 考 答 案参 考 答 案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知识点一
一、
1.时间 空间 物质
2.可观测宇宙 已知宇宙 137亿
二、
恒星 行星 天体 互相吸引 互相绕转
(一)
1.恒星 比邻星 银心
2.同级别
(二)
1.太阳 行星 太阳 金星 地球 火星
2.月球 公转 自转 周期 太阳光
3.地月系
[辨一辨]
1.√ 提示:在轨运行的“天宫二号”已经进入地球之外的宇宙空间,成为宇宙中的物质存在形式,是天体。
2.× 提示:总星系就是天文学家所说的可见宇宙,是目前人类所能观测到的宇宙部分,随着科技的发展,可见宇宙的范围会不断扩大。
3.× 提示: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轨道面接近在一个平面上,但并不完全在同一平面上。
4.× 提示: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物质存在的天体。太阳系之外虽然目前人类还没有发现生命,但科学家推测可能存在生命。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知识点一
1.电磁波
2.紫外光 可见光 红外光 可见光
3.(1)生物化学 煤炭 石油 (2)大气运动 水循环
知识点二
1.日冕 色球 光球
2.(1)不稳定性 (2)C层 耀斑 增多 B层 太阳风 (3)太阳活动峰年 太阳活动谷年 
[辨一辨]
1.√ 提示:太阳辐射经植物的生物化学作用,可以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生物化学能,如煤炭资源是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因此,人类利用煤炭资源就是间接利用了太阳能。
2.× 提示:太阳辐射的能量是巨大的,到达地球的却很少,约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
3.× 提示:太阳活动也会产生有利的影响。如极光可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激烈天气有可能使某些地区受益,如降水增多对干旱区是有利的。
4.√ 提示:太阳风到达地球时,受地球磁场作用,偏向极地高空,使高层大气电离,产生极光。由于极光比较暗淡,白天会被阳光淹没,因此极光只有在夜间才能看到。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知识点一
一、
1.能量 震动
2.震源 震中 震源深度 震中距
3.能量 一
4.5 7
5.程度
二、
1.波动
2.固体 不同 反射 折射
知识点二
1.(2)莫霍面 古登堡面 (3)地核 地幔
2.上地幔 岩石 
知识点三
1.(1)2 000~3 000 (2)海洋水 大气水
(3)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100米 200米
2.联系 渗透
[辨一辨]
1.√ 2.√ 3.× 4.×
第四节 地球的演化
知识点一
1.层状
2.在下 在上 遗迹
3.三叶虫 中生代 还原 浅海 滨海
知识点二
1.(1)地层顺序 (2)宙、代、纪 (3)太古 元古 显生 前寒武 中生 新生
2.太古 元古 显生
[辨一辨]
1.× 2.× 3.√ 4.× 5.×
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
第一节 流水地貌
知识点一
1.(1)下切作用 险峻陡峭 谷地狭窄 深度通常大于宽度 (3)地面平坦 较细 土质肥沃
2.侧向 曲流颈
知识点二
1.山地 山麓 扇状
2.暂时性 干旱 半干旱
3.中下游 华北 东北
4.河口
知识点三
1.(1)重力 (2)农田 道路 河道
2.(1)碎屑物 水 重力 (2)工农业 
[辨一辨]
1.× 提示:长江三峡是由流水侵蚀而成的V形谷。
2.√ 提示:河流阶地的阶地面分布有河流堆积物,相对平坦,组成物质通常颗粒较细,土质较为肥沃,常常成为人们居住和耕作的地方。
3.× 提示: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而河流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4.× 提示:滑坡的发生表现为常发性,泥石流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第二节 风成地貌
知识点一
1.(1)原地 (2)吹蚀 磨蚀
2.(1)地表形态 (2)风蚀蘑菇 风蚀柱 风蚀残丘 
知识点二
1.风速降低
知识点三
1.建筑物 土壤肥力 农田 
2.障蔽 植树种草 草方格 防护林带
[辨一辨]
1.√ 2.× 3.× 4.× 5.√
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知识点一
1.岩溶 可溶性 石灰 溶蚀 机械
2.溶蚀 沉积 (1)石质沟槽 石脊 林立 孤立 漏斗 天坑 (2)CO2 CaCO3
知识点二
1.构造 海水
2.(2)海滩 水下沙坝
知识点三
1.(1)极地 高山 (2)南极洲 中低 (3)侵蚀 堆积
2.(2)角峰 (3)两极 中低
[辨一辨]
1.× 2.× 3.× 4.× 5.× 6.×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知识点一
生物体 生命活动 光合作用 太阳紫外线 成云致雨
知识点二
电离 太阳 上升 水平 地面 递减 对流 
[辨一辨]
1.√ 2.× 3.× 4.× 5.√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
知识点一
1.云层 云量 蓝光 紫光 臭氧 红外 可见光
2.太阳高度
知识点二
太阳 地面 大气逆 
[辨一辨]
1.√ 提示:大气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能。太阳辐射将热量传给地面,地面再将热量传给大气,因此大气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2.× 提示:太阳辐射透过厚厚的大气层时,大气中只有臭氧等少数成分可以直接吸收太阳辐射。
3.× 提示: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量来源是地面,高处不胜寒的主要原因是高海拔处获得的地面辐射少。
4.√ 提示: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强。大气稀薄,水汽、二氧化碳的含量少,大气保温作用越弱。
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
知识点一
1.冷热不均
2~3 答案:
4.(1)低气压 高气压 (2)高气压 低气压 (3)高气压区 低气压区 
知识点二
1.海陆风 城市热岛环流
2.(2)升温快 气压低 谷风 降温快 气压高 山风 (3)大于 山顶积云 降水
[辨一辨]
1.√ 提示:近地面空气密度比高空大,气压值大于高空。
2.× 提示:空气运动包括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水平运动总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垂直运动是由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不一定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3.× 提示:等压面凸起的地方为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
4.× 提示: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风都是由郊区吹向城市,只是风力大小不同。
第四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水循环
知识点一
1.71%
2.液 97% 主体 浅层地下
知识点二
1.移动 状态
2.(1)海陆间 海上内 (2)水汽蒸发 降水 水汽输送 地表径流 植被蒸腾 地下径流 下渗
知识点三
1.岩石 生物
2.动态
3.气候
4.地表形态
知识点四
1.(1)暴雨 冰雪融化 天然水道 (2)低洼
2.(1)堤坝 水库 排涝 (2)居民撤离 防洪保险
[辨一辨]
1.× 2.× 3.× 4.√ 5.√
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第1课时 海水的性质
知识点一
1.太阳辐射 蒸发
2.(1)高 低 高 (2)不均匀 均匀 降低 低 缓慢
3.慢
知识点二
1.盐类物质 35‰
3.副热带
4.(2)降低 (3)升高
知识点三
1.质量
2.温度 盐度
3.(1)增大 基本不变 (2)很小 
[辨一辨]
1.× 2.× 3.× 4.× 5.√ 6.×
第2课时 海水的运动
知识点一
1.风力
2.海岸地貌
知识点三
1.流速 流向
2.低 高 高 低
[辨一辨]
1.× 2.× 3.× 4.× 5.× 6.×
第三节 海洋与人类
知识点一
1.增殖 再生
2.(1)大陆架 (2)高压低温 深海 (3)海滨
3.港口
知识点二
2.海岸带
[辨一辨]
1.√ 2.× 3.× 4.√ 5.√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知识点一
3.湿润 繁茂 复杂 夏 冬 针 半干旱 较小 干旱 热带 温带 稀疏 简单 
知识点二
1.(1)气候 太阳辐射 降水 森林 草原 荒漠 (2)地形 水热 气候
[辨一辨]
1.√ 2.× 3.× 4.√ 5.√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知识点一
1.肥力
知识点二
1.(3)化学
2.(1)表层 (2)减少 
3.有机质
4.(1)垂直 (3)下降
知识点三
2.有机层 淋溶层 (2)灰黑色 黑色 
(5)疏松 坚硬
[辨一辨]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