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同步训练 第6课 芣苢 插秧歌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同步训练 第6课 芣苢 插秧歌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26 12:41: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芣苢 插秧歌

必备知识基础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语言建构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芣苢(fú yǐ) 蓑衣(suō) 抛秧(pāo)
B.掇之(duō) 肩胛(jiǎ) 兜鍪(máo)
C.捋之(luō) 半霎(shà) 折腰(zhé)
D.袺之(jié) 襭之(xié) 莳田(shì)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芣苢:车前草 采采:采集 兜鍪:古代战士戴的头盔
B.薄言:都是助词,无义 有之:取得,获得 唤渠:代词,他
C.袺之:提起衣襟兜东西 朝餐:早饭;吃早饭 半霎:极短的时间
D.襭之:把衣襟扎在腰带上兜东西 莳:栽种 匝:遍;满
3.下列词语的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薄言掇之 缀满枝头 啜汤 笔耕不辍
B.哀鸿遍野 衰草离披 蓑笠 忠心耿耿
C.刹那芳华 杀羽而归 霎时 钩戟长铩
D.绕树三匝 搬石砸脚 雏鸭 焦眉皱眼
4.下面各项中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A.儿已薄禄相 B.不宜妄自菲薄
C.日薄西山 D.薄言有之
5.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杨万里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C.七言律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律,属于近体诗范畴,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时进一步发展定型。
D.七律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四联都要求对仗。
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薄言有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言和而色夷 成一家之言
C.秧根未牢莳未匝 绕树三匝
D.小人比而不周 朋比为奸
7.下列各项中所含词类活用现象和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古称“诗三百”。
B.“风”“雅”“颂”是《诗经》的三部分,其中“雅”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后人把它们合称为“诗经六义”。
C.我国文学史上向来“风”“骚”并称。“风”就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是指屈原的代表作《离骚》。“风骚”是指我国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后代也用“风骚”泛指文学。
D.《诗经》又简称《诗》,《尚书》又简称《书》,“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

关键能力综合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思维发展与提升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硕 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黍”“麦”“苗”分别指黄米、麦子和未成熟的庄稼苗,从中可见奴隶主无所不贪的特点。
B.“三岁贯女,莫我肯德”表明奴隶们对“硕鼠”的为富不仁已忍无可忍。
C.“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以奴隶们向“硕鼠”的祈求,表现出“硕鼠”贪婪凶残的本性。
D.这首诗深刻反映了奴隶时代的阶级对立,表现了劳动者们的反抗精神。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在结构上采用了什么形式?请结合诗句,分析它们各自的表达效果。
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夜寒独觉
杨万里
儿啼惊觉梦中身,恰则华胥政【注】问津。
脚到五更偏作冷,老来万事不如人。
若无窗月谁相伴,听尽鸡声不肯晨。
尚有布衾寒似铁,无衾似铁始言贫。
【注】 华胥政:黄帝梦入华胥仙国。该国百姓听任自然,甚为自得。后遂用“华胥梦、梦华胥、华胥路、华胥境、华胥国、华胥政”等指梦境、仙境。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写小儿啼哭惊扰了自己的美梦,对小儿啼哭表现出了烦躁的心情。
B.“恰则华胥政问津”运用典故,反衬出诗人现实处境艰辛、生活不如意的境况。
C.“老来万事不如人”是诗人“脚到五更偏作冷”的直接感叹,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凄凉。
D.“若无窗月谁相伴”以窗外明月烘托出孤寂的氛围,以“谁相伴”抒发内心的孤独。
4.这首诗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君子于役①
《诗经》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②,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③?鸡栖于桀④,日之夕矣,羊牛下括⑤。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注】 ①役:徭役或兵役。②埘(shí):在墙上凿洞修成的鸡窝。③佸(huó):相会。④桀:这里指供鸡栖息的横木。⑤括:义同“佸”,这里指牛羊聚集在一起。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很朴素的诗,以重章叠句的手法来推进情感的抒发。
B.每节开头,都是男主人公用简单的语言说出的内心独白。
C.主人公带着叹息问出了“曷至哉”: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
D.本诗抒发了思妇对久役不归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反映了战争或劳役给家庭带来的痛苦。
6.本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芣苢》一诗出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一首民歌,它的起首句是:      ,      。
(2)《芣苢》一诗中,“采采芣苢,    。采采芣苢,    ”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
(3)《芣苢》一诗中,“采采芣苢,    。采采芣苢,        ”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4)《插秧歌》一诗中运用比喻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突出了农忙抢种的两句是:      ,        。
(5)《插秧歌》一诗中描写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劳作者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的两句是:        ,        。
(6)《插秧歌》一诗中模拟田夫口吻回应送饭人的两句是:        ,        。

学科素养升级练 进阶训练第三层: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山水画意境的产生,(  )于思想感情。  ①  ,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  )身临其境,长期观察。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  )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达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  )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写景就是为了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或者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认识、观察现实,就可能全面深入。毛泽东《沁园春·雪》开头两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高度境界。山水画不强调“光”,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  ②  ,在山水画家看来,早晨八点钟或中午十二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画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一位画家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一棵树、一座山,  ③  ,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加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的、真挚的、朴素的感情,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达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愿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不会有意境的独创性。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有赖 需要 只要 就能
B.依附 必须 只要 就能
C.有赖 必须 只有 才能
D.依附 需要 只有 才能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无论写诗还是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B.无论写诗或者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就可能全面深入。
C.无论写诗还是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认识、观察现实,就可能全面深入。
D.无论写诗或者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认识、观察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① 
② 
③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桥从《诗经》里延伸开来,横跨在岁月的河流上,①        ,仰看日月星宇,承载着所有人的脚步,谦卑地迎来送往。任时光的流水从脚下消逝,让胸膛里带着菜花香的习习河风,去抚慰岁月的苍凉。桥下是潺潺流水,水中是参差荇菜,古代的月亮照着今人。谁是那窈窕淑女?②        ?谁还在溯游从之,寤寐求之?谁还在水边寄托着相思?走进水乡,不经意,③        。
5.下面是某中学“汉服成人礼”中“及笄礼”准备工作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答: 
 
 
 
(一)阅读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元日田家
[唐]薛逢
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
蛮榼①出门儿妇去,乌龙②迎路女郎来。
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
长笑士林③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注】 ①蛮榼:酒器。②乌龙:晋朝时,民俗以“龙”字为家犬命名。后世以乌龙泛指犬。③士林:此处指读书人。
6.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标题中,“元日”点明了写作诗歌的时间,“田家”点明了诗歌的内容。
B.诗歌前三联写出当地淳朴的民风,元日百姓的生活热闹却又不失田园生活特有的宁静。
C.“但”字写元日这一天百姓相逢之后只彼此祝福健康长寿,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的告诫。
D.“暮景”一词含义丰富,既指一日之“暮”,也指一年之“暮”,亦可指一生之“暮”。
7.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 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9.“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
答: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初发太城留别田父①
范成大
秋苗五月未入土,行人欲行心更苦。
路逢田翁有好语,竞说宿来三尺雨。
行人虽去亦伸眉,翁皆好住莫相思。
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②。
 【注】 ①诗人题注:西蜀夏旱,未行前数日连得雨,父老云:“今岁又熟矣!”太城:成都。②社,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礼。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联写诗人将要远行,与田父离别难舍之情,也突出为秋苗未栽种而忧苦。
B.第四句中的“竞”字,写出田翁们争着告诉诗人昨晚下了一场大雨的喜悦。
C.第五、六句写诗人的高兴及原因:田翁们不必再为收成愁虑,可以安心生活了。
D.全诗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农事和农民生活的深切关心之情。
11.请赏析最后一联“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的精妙之处。
答: 
 
 
 
第6课 芣苢 插秧歌
必备知识基础练
1.解析:兜鍪(móu),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
答案:B
2.解析:采采:茂盛的样子。
答案:A
3.解析:杀羽而归—铩羽而归。
答案:C
4.解析:例句和D项均属语助词,无实义,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A.形容词,微,少;B.动词,轻视;C.动词,迫近。
答案:D
5.解析:“四联都要求对仗”说法有误,仅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答案:D
6.解析:A.助词,无实义/动词,说;B.名词,言辞/名词,著作,书籍,学说;C.遍,满/周,绕一圈;D.动词,勾结。
答案:D
7.解析:“风”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答案:B
关键能力综合练
1.解析:“祈求”说法不当,应当是“奴隶们对‘硕鼠’残酷剥削的罪恶行径的揭露和斥责”。
答案:C
2.解析:(1)表现手法上,本诗采用“比”的手法,把奴隶主比作贪婪可憎的大老鼠,不仅形象地刻画了剥削者的丑恶面目,还揭示了他们的凶残本性。(2)结构上,本诗最大的特点是每句四字,重章叠句,反复咏唱。每章的前四句重在揭露和斥责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后四句重在表现劳动者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重章叠句的普遍作用是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开拓诗歌意境,丰富诗歌内容,有利于感情的抒发。
答案:(1)通篇采用“比”的手法,把剥削阶级比作偷吃劳动果实的大老鼠,活画出他们可憎可鄙的贪婪嘴脸。表达效果:揭露了剥削阶级的凶残本性。
(2)重章叠句。表达效果:①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②开拓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诗歌的内容;③使抒情更加有力,强烈地表达了奴隶们对剥削阶级残酷剥削的罪恶行径的揭露和斥责。(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即可)
3.解析:A“对小儿啼哭表现出了烦躁的心情”错误,从下文的处境可以看出诗人惊觉不完全是因为小儿啼哭,因此对小儿啼哭并无烦躁的心情。
答案:A
4.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要注意结合诗歌中诗句进行分析。诗人用“梦中身”“谁相伴”点明了客居他乡的身份;用“老来万事不如人”感叹自己年老体衰;用“听尽鸡声”表达出内心的孤独;用“布衾寒似铁”写出了生活的贫穷。
答案:刻画了一个客居他乡,年老体衰,孤独贫穷的老人形象。诗人用“梦中身”“谁相伴”点明了客居他乡的身份;用“老来万事不如人”感叹自己年老体衰;用“听尽鸡声”表达出内心的孤独;用“布衾寒似铁”写出了生活的贫穷。
5.解析:B项,“都是男主人公……的内心独白”理解有误,本诗写妻子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是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
答案:B
6.解析:本诗通过刻画日常生活细节,点染思妇家庭生活的情景与其思夫的气氛,用黄昏的群鸡归窝、羊牛下山归栏的情景,衬托出女主人公对远方服役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答案:①日暮黄昏,牛羊下山,群鸡归窝,思妇思念久役不归的丈夫。②运用衬托手法,以禽畜归家衬托女主人公对久役不归的丈夫的思念之情,情景交融,更见情浓。
7.解析:注意题干要求,必须一一对应,这就要求平时必须对诗句理解分析到位;其次注意关键字的正确书写。
答案:(1)采采芣苢 薄言采之 (2)薄言掇之 薄言捋之 (3)薄言袺之 薄言襭之 (4)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 (5)唤渠朝餐歇半霎 低头折腰只不答 (6)秧根未牢莳未匝 照管鹅儿与雏鸭
学科素养升级练
1.解析:有赖:意思是要依靠,往往与“于”连用。依附:附着在其他事物上;也指依赖或从属。句子指山水画意境的产生,要依靠于思想感情,故用“有赖”更符合语境,故排除BD。需要:强调对可见可感物件的要求,主体与客体之间有着要求与被要求,使用与被使用关系。必须:事理上的必要和情理上的必要,副词,有强调的语气,多作状语。句中指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在情理上就一定要身临其境。故用“必须”更符合语境,故排除AD。只要:表示具有充分的条件,往往与“就”“就能”搭配。只有:唯有,仅有,连词,表示必需的条件,下文与用“才”“方”等词语呼应。句中对事物的认识全面并达到一定的程度,是“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故用“只有……才能”,故排除AB。故选C。
答案:C
2.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无论……或者”搭配不当,应改为“无论……还是……(都)……”,故排除BD。语病二是依据“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说明句子强调必要条件,故“就可能全面深入”的“就”使用不当,因为“就”表示充分条件,应将“就”改为“才”,据此排除BC。故选A。
答案:A
3.解析:第一处,依据后句的“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说明横线上需要补充主语对象;又依据前句“山水画意境的产生……于思想感情”的内容和句式,可推出答案。第二处依据“山水画……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画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可知,后文画松是对前文“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的举例阐释,由此可推出答案。第三处依据前文“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一棵树、一座山……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加鲜明”可知,句意强调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能创造更鲜明的意境,更表现物的精神实质,据此可推出答案。
答案:①而思想感情的产生 ②拿画松树来说 ③观其精神实质
4.解析:根据瞻前顾后原则,①空后有“仰看”,那么第一个空应与“俯”有关,后面还有“桥下是潺潺流水”,说明是听水声,故用“俯听流水淙淙”。第二空前面内容与《关雎》有关,前一句为“谁是那窈窕的淑女”,那么这句应是“谁是那在水一方的伊人”。第三个空,结合上文,“走进水乡,不经意”,该是总结,可填写“就走进古人为今人设计的梦中”。
答案:示例:①俯听流水淙淙 ②谁是那在水一方的伊人 ③就走进古人为今人设计的梦中
5.答案:及笄礼准备工作首先需要落实参礼人员,参礼人员包括主人、笄者、正宾、协助正宾的赞者以及若干观礼者;人员确定后,要选好场地;随后准备好及笄所需要的服饰、礼器以及相应的音乐曲目。
6.解析:A项,“‘元日’点明了写作诗歌的时间”错。诗中写的是百姓元日的情形,不一定是诗人写诗的时候。
答案:A
7.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在读懂诗的基础上做题。本诗写于作者被贬四川之时,但全诗并未有愁怨之情。首联写南村北村雪后初晴、红梅映雪的美景。清晨,家家户户打开家门欢度元日,一派祥和之景。颔联“蛮榼出门”“乌龙迎路”,写少男少女携带了美酒去串门,狗儿欢快地迎接客人的到来,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之情。颈联写人们相遇之后只相互问好,祝愿长寿,酒桌上人们相互举杯,丝毫不觉岁月流逝、老年将至。“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这天诗人、百姓欢度佳节的景象,暗含了一种过节的愉悦之情。尾联上句“长笑士林因宦别”,读书人为了做官,不得不去乡别亲,多么的可笑。下句“一官轻是十年回”,写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尾联写作者在感受了农家淳朴的民风、欢乐的节日之后,流露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继而表达了对回家的渴望。
答案:①过节的愉悦之情:“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这天诗人、百姓欢度佳节的景象。暗含了一种愉悦之情。②对宦游生活的厌倦之情:“长笑士林因宦别”,读书人为了做官,不得不去乡别亲,多么的可笑。③对回乡的渴望之情:“一官轻是十年回”,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可见回乡之情是多么的迫切。④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之情:“树里茅檐”“蛮榼出门”“乌龙迎路”“但祝”“那愁”表现当地民风淳朴,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之情。
8.解析:作者对孔子无否定之意。
答案:A
9.答案:(1)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
(2)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10.解析:“田翁们不必再为收成愁虑”不正确,根据诗句“行人虽去亦伸眉”可知“愁眉舒展”的是行人,“莫相思”是“不要挂念我”。
答案:C
11.解析:对诗句的赏析,可以先从诗句中的关键词入手,从对词语的赏析中体会诗句的意蕴;在赏析诗歌关键诗句时,要注重对诗句所使用的手法进行赏析;体会诗人情感,赏析古代诗歌的关键诗句要注重把握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情感可以从诗歌描写、叙述的具体内容中体会。先指出运用的艺术手法,然后阐释诗句的含意,最后分析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流渠汤汤声满野”是实写当时的满野潺潺流动的沟渠水,“今年醉饱鸡豚社”是虚写秋社时人们杀鸡宰猪祭祀神灵、庆祝丰收的情景。也可把这两句都当成诗人的想象,对田野情景和未来丰收景象的想象。这虚写之景是诗人的美好祝愿。
答案:这一联,运用虚实结合(或想象)的艺术手法,实写当时的满野潺潺流动的沟渠水,虚写秋社时人们杀鸡宰猪祭祀神灵、庆祝丰收的情景,表达诗人对成都人们的真诚而美好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