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一)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必备知识基础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语言建构与运用
1.下列字词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的一项是( )
A.栗(lì) 澹(dàn) 剡(shàn)溪 暝(mínɡ)
B.屐(jī) 渌(lù)水 訇(nōnɡ) 天姥(lǎo)
C.霓(ní) 扉(fēi) 瀛(yínɡ)洲 长嗟(jiē)
D.鸾(luán) 悸(jì) 渚(zhǔ)清 恍(huǎnɡ)然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瀛洲 剡溪 渌水 荡漾 猿啸哀
B.层颠 列缺 丘栾 石扉 水澹澹
C.倚石 青冥 訇然 魂悸 烦霜鬓
D.长嗟 作客 霹雳 崩崔 谢公屐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确实、实在
B.天姥连天向天横 横:横亘
C.熊咆龙吟殷岩泉 殷:震动
D.渚清沙白鸟飞回 回:盘旋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栗深林兮惊层巅 B.对此欲倒东南倾
C.訇然中开 D.古来万事东流水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云霞明灭或可睹 B.潦倒新停浊酒杯
C.百年多病独登台 D.青冥浩荡不见底
6.下列各句中“之”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欲因之梦吴越(代词,指代前面越人的话)
B.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助词,的)
C.失向来之烟霞(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久之,目似瞑,意暇甚(音节助词,无实义)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云霞明灭或可睹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B.①我欲因之梦吴越 ②余因得遍观群书
C.①且放白鹿青崖间 ②年且九十
D.①迷花倚石忽已暝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
8.下列诗句在修辞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B.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C.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9.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吟,古诗的一种体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与之相似的有“歌”“行”。
B.杜甫,字子美,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形成了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后世称之为“诗史”。
C.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素有“诗仙”之称,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常借助奇妙的幻想来表达感情。
D.留别,临行前留下诗文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梦游天姥吟留别》既抒发惜别之感,同时也借题发挥,表明了诗人的态度和意向。
关键能力综合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思维发展与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下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看来,诗人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
B.首联下句中的“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C.颔联写诗人在林间小路上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却没有听到道院打钟的声音。
D.尾联通过问讯的方式,从正面写出了“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两三的动作写出了“不遇”道士的惆怅。
2.颈联中的“分”“挂”的使用,妙在何处?
答:
(二)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登 楼
杜 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③。
【注】 ①玉垒:山名。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③梁甫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提挈全篇,以哀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一样,同是正衬手法。“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描述山河的壮观,上句在空间上开阔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照应第二句的“万方多难”,警告吐蕃莫来骚扰。
D.尾联运用刘禅宠信宦官终至亡国的典故,借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4.尾联说“可怜后主还祠庙”有什么用意?“日暮聊为梁甫吟”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答:
5.本诗与《登高》抒写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答:
6.根据提示填写句子。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月”烘托意境的句子是“ , ”。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 ”和“ ”令人叹为观止。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天姥山巍峨挺拔的句子是“ , 。 , ”。
(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句子是“ , ”。
(5)《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梦境转入现实的句子是“ , 。 , ”。
(6)《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南朝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清澈、猿啼凄清的句子是“ , ”。
(7)《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 。 , ”四句写仙境的石门訇然打开,放眼望去,天空广阔,不见边际,在日月光辉的照耀下,金银筑成的楼台发出夺目的光彩。
(8)《登高》中,集中表现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 ”。
(9)《登高》中,写诗人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 ”。
(10)《登高》中,道出了郁积诗人心中的身世之苦和家国之恨,表达了无限悲凉之意的句子是“ , ”。
(11)当不愿意低三下四去侍奉权贵的时候,许多有志之士往往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名句“ , ”,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12)一些古典诗词都曾流露出某种消极情绪。当感到失落,想发泄内心的愁苦时,我们可以吟咏“ , ”。
学科素养升级练 进阶训练第三层: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A)梧桐叶大,易受风。(B)叶柄甚长,叶柄与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C)立秋那天,梧桐树本来好好的,碧绿碧绿,忽然一阵小风,歘的一声,飘下一片叶子,无事的诗人吃了一惊:啊!秋天了!其实只是桐叶易落,并不是对于时序有特别敏感的“物性”。(D)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梧桐大批地落叶,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往往是一夜大风,第二天起来一看,满地桐叶,树上一片也不剩了。梧桐籽炒食极香,极酥脆,只是太小了。
我的小学校园中有几棵大梧桐,大风之后,我们就争着捡梧桐叶。我们要的不是叶片,而是叶柄。梧桐叶柄末端稍稍鼓起,如一小马蹄。这个小马蹄纤维很粗,可以磨墨。所谓“磨墨”其实是在砚台上注了水,用粗纤维的叶柄来回磨蹭,把砚台上干硬的宿墨磨化了,可以写字了而已。不过我们都很喜欢用梧桐叶柄来磨墨,好像这样磨出的墨写出字来特别的好。一到梧桐落叶那几天,我们的书包里都有许多梧桐叶柄,好像这是什么宝贝。对于这样毫不值钱的东西的珍视,是可以不当一回事的么?不啊!这里凝聚着我们对于时序的感情。这是“俺们的秋天”。
1.将下面的语句添加到上面文字中,最适宜的位置是( )
风一吹,树叶极易脱落。
A.(A) B.(B)
C.(C) D.(D)
2.文中语言形象生动,没有使用的修辞是( )
A.引用 B.比喻
C.设问 D.比拟
3.画线句子有语病,比较下列两种修改,你认为哪个更好一些?简述理由。
第一种:据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梧桐才大批地落叶。
第二种:据我的印象,梧桐大批地落叶,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
答: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前人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此语当然有理,不过,在过去的时代里,不仅国家不幸,① ,才能写出血泪交融、与苍生息息相通的诗文。如果屈原得意于庙堂之上,李白沦为供奉之臣,杜甫也居画屋高楼之中,② ,如同夜空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一样。柳宗元在政治上遭遇失败,生活上也坎坷困顿,但他的政敌所始料不及的是,他们把他抛向了生活的底层,而陷阱与荆棘造就的却是中唐一流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和诗人。在“永贞革新”中,柳宗元是败军之将;但在文学领域,③ 。在中国的诗歌史与散文史上,他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5.仿照第一幅漫画中的文字,任选余下两幅图中的一幅,根据提示写一首打油诗,要求押韵,符合漫画内容。
(作者:曾初良)
【示例】(有关名利的思考):闲看史书论今古,钱犹在世人入土。多少追名逐利客,一生钻营又何苦。
【第二幅】(有关挠痒的思考):
【第三幅】(有关守望的思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梦 天
李 贺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6.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此诗写梦游月宫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月宫仙境的神往和对仙人生活的羡慕。
B.这首诗的前三句是诗人梦里漫游月宫所见的景色,第四句则写诗人自己进入了月宫。
C.颈联写诗人同仙女的谈话;尾联写诗人回望人间所见的景色。
D.这首诗想象丰富,构思奇妙,比喻新颖,体现了李贺诗歌变幻怪谲的艺术特色。
7.李贺的《梦天》前四句是怎样写梦中漫游月宫所见的?
答:
8.李贺的《梦天》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是写梦境的名篇,请比较这两首诗,谈谈你对它们主旨的理解。
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①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②!
【注】 ①周必大:北宋诗人,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9.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由水路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有日”“江阔”“浪生”,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
C.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以排遣的乡思乡愁。
D.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10.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
答: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 别
李 白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注】,临分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注】 醑(xǔ):美酒。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照应题目“送”,描写了渭城边纵酒言别的场景,在酒坊里长醉而不能入眠这一细节表现了诗人酒量之大、心境之豪放。
B.第二联用梨花来比喻雪,诗人希望自己的浓浓深情能像春天的梨花一样,让临别的友人忘却冬天离别的苦闷冷清的感伤。
C.颔联描写了一幅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条迎风摇曳的美好春景图,以自然界的乐景衬托出了朋友之间深切的离别之情。
D.颈联中用了“倾壶醑”“赠马鞭”两个动作描写来表现内心,可以看出诗人与友人情感之深厚,欲以这些行为来挽留友人。
1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白 帝①
杜 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注】 ①此诗写于诗人寓居夔州期间,在此期间,诗人还创作了《秋兴八首》《登高》等作品。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照应题目,写白帝城云雨翻腾的景象:云气从城门涌出,大雨倾盆而下。
B.颔联对句工巧,写出黑云压城、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C.诗歌前两联以风雨起兴,为后两联展现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社会面貌做铺垫。
D.尾联以孤苦无依的寡妇被搜刮尽净、哀愁恸哭的悲剧形象,控诉黑暗的社会现实。
14.诗歌的颈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二)琵琶行并序
必备知识基础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语言建构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悯(mǐn)然 憔悴(qiáo cuì) 湓浦(fǔ)口 商贾(ɡǔ)
B.转徙(xǐ) 迁谪(zhé) 铮(zhēnɡ)铮然 东船西舫(fānɡ)
C.幽咽(yè) 铁骑(jì) 水浆迸(bènɡ) 钿头银篦(bì)
D.红绡(xiāo) 阑(lán)干 悄(qiāo)无言 轻拢慢捻(niǎn)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凡六百一十六言 言:语句
B.弦弦掩抑声声思 思:深长的情思
C.低眉信手续续弹 信:随意地
D.却坐促弦弦转急 却:退回
3.下列各句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歌以赠之
A.浔阳江头夜送客 B.遂命酒
C.问君西游何时还 D.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4.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铁骑突出刀枪鸣 B.门前冷落鞍马稀
C.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D.整顿衣裳起敛容
5.下列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6.下列句子与“主人下马客在船”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秦时明月汉时关
B.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7.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时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
D.“间关”一句继续写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8.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写道:“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描绘了“五陵年少”挥霍无度,琵琶女备受追捧的情景。北宋宰相寇准,生活极度奢侈,也常在宴会上叫人拿绫绡给歌女。寇准的侍妾作绝句《呈寇公二首》讽刺他。下面是其中的一首,但诗句残缺不全,需要补充完整。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
①一 清歌一 绫,②美人 自意嫌 。③不 织女萤窗 ,④几 抛 织得成。
A.①曲 束 ②犹 轻 ③知 下 ④度 梭
B.①支 条 ②还 少 ③明 中 ④月 丝
C.①只 匹 ②尚 差 ③晓 里 ④岁 梭
D.①首 丈 ②竟 少 ③管 上 ④日 丝
9.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和十年”中的“元和”是唐宪宗李纯的年号。所谓“年号”,即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为汉武帝首创。
B.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有的是有联系的,如杜甫,字子美,“甫”与“子美”的意思十分相近;而有的却毫无联系,如白居易,字乐天。
C.“江州司马青衫湿”中,“司马”是州刺史的副职,有职无权;“青衫”指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黑色,后借指失意的官员。
D.“名属教坊第一部”中的“教坊”是中国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机构,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百戏的教习、演出等事务。
关键能力综合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思维发展与提升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夜 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的“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筝人与筝,暗示了弹筝女子形象的美好,“明月”照应了题目中的“夜”。
B.次句写弹筝。连用两个“自”字,写出了女子全神贯注于筝乐的神态,也表现了她的孤单处境。
C.三、四两句采用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写法,写筝声传达出的情感和感人效果,含蓄蕴藉,给人以遐想。
D.这首诗在写景上与《琵琶行并序》相似,都写到了月亮,采用了“以哀景写哀情”的正衬手法,借景物传达情思。
2.有学者认为,《夜筝》是《琵琶行并序》的一个精妙的缩本。试分析两首诗对音乐描绘的最大不同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答:
3.根据提示填写句子。
(1)《琵琶行并序》中,“ , ”两句写昔日琵琶女名噪一时,众多纨绔子弟争相追捧。
(2)《琵琶行并序》中,写琵琶女在调弦校音时虽曲调未成但深情已露,表现琵琶女技艺高超的句子是“ , ”。
(3)《琵琶行并序》中,写诗人谪居浔阳时,无论是在江花盛开的春日,还是在月色美好的秋夜,只能独自一人喝酒的句子是“ , ”。
(4)《琵琶行并序》中,写独守空船的琵琶女梦到往事,泪流不止的句子是“ , ”。
(5)《琵琶行并序》中,“ , ”两句,通过描写环境的寂静衬托出音乐带给人们强大的感染力。
(6)《琵琶行并序》中,诗人生动地描绘了琵琶女弹奏乐曲时旋律的变化,用“ ”描绘曲调的婉转流利,用“ , ”形容乐声的激越雄壮,用“ ”形容弦声愈来愈低沉,以至停顿。
(7)《琵琶行并序》中,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悲凉气氛的句子是“ , ”。
(8)《琵琶行并序》中,“ , ”两句写诗人由琵琶声想到珠玉声,这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9)《琵琶行并序》中,借明月和寒水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凉心情的句子是“ , ”。
(10)如果想表达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的意思,我们可以吟咏“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也可以吟咏“ , ”。
(11)朱自清《松堂游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如果换用诗句表达同样的意思,我们可以引用《琵琶行并序》中的“ , ”。
4.(1)古人常化用前人诗文为己用,如吴激《人月圆》中“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 ”。
(2)张先《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
(3)《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出场犹豫不决的诗句是: , 。
(4)《琵琶行》中表现琵琶女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只能嫁人的诗句是: , 。
(5)《琵琶行》中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清心情的诗句是: , 。
(6)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交代了他与琵琶女产生情感共鸣的原因。
5.(1)在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酒文化。在古代诗人笔下,与酒有关的诗句不胜枚举。白居易《琵琶行》中就有“ , ”的诗句,表明天涯沦落人的孤寂。
(2)王家卫的电影从拍摄到公映时间周期长,他又对拍摄的内容讳莫如深,会让人想起《琵琶行》中的两句诗: , 。
(3)陆机《文赋》指出,写作的奥秘之一是“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白居易《琵琶行》的警策语是: , !
(4)古典文学中“月”往往表达一种寂寥之情、凄凉之感。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醉不成欢惨将别, 。 ,主人忘归客不发”。月色朦胧迷离,恰似诗人当时的心境,这个“月”真切地表达了诗人离别时的悲凉心情。
(5)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琵琶行》中的“ ? ”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
学科素养升级练 进阶训练第三层: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如弹拨者般清脆的,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汇于空谷的万道细流,应厚重如贝斯轰响;那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定如铜管齐鸣般雄浑。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① 。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孕育生机,滋润万木,② 。
这一夜,只觉泉鸣不绝于耳,不知是梦,是醒?
梦也罢。醒也罢。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喻、夸张、反问 B.比喻、拟人、引用
C.借代、排比、夸张 D.对偶、借代、排比
2.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调整为整句,可适当增减个别词语,但不得遗漏或更改重要信息。
答: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
4.白居易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曾被贬为江州司马,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琵琶行》,他调离江州后,当地百姓建祠纪念他。白居易祠中有这样一副对联:
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勾留江土别离情。
上联是《琵琶行》诗意的浓缩;下联表达了九江百姓对白居易的深情厚谊。
请你也拟写一副对联,将你对本文的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
答:
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语序,做到句式协调一致,整齐对称。
唐代诗人是一群生于情、长于情的时代宠儿,是一群天真烂漫的赤子,无论是报效祖国的慷慨歌吟,还是娓娓诉说的个人际遇;无论是怜悯民生的郁郁哀歌,还是深长呼唤的惋惜国运,都是如此的感情投入,声出肺腑,这在一般世故者眼中,简直不可思议。
答:
6.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声音悦耳动听。请根据图示,在横线上补写琵琶声传入耳中的过程。要求运用比拟手法,不超过35字。
拨动琴弦, ,于是听到悦耳的声音。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听颖师①弹琴
韩 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②变轩昂③,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④!
【注】 ①颖师:名颖,师是僧的通称。以弹琴著名。②划然:突然。③轩昂:形容音乐高亢雄壮。④冰炭置我肠:冰极冷,炭(火)极热,指两种相反的情感剧烈冲击。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前四句写细柔的琴声,前两句用儿女之情作比,充满和谐欢乐的情调;后两句把琴声拟作英雄气概,使琴声更加富有生活气息。
B.“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颖师的琴声比作风和日丽时飘动的白云和飘飞的柳絮,形容音乐飘逸悠扬。
C.“喧啾百鸟群”领起以下三句,形容音乐既有百鸟喧哗般的丰富热闹,又有主题乐调的鲜明嘹亮,高低抑扬,起伏变化。
D.这首诗的前十句为一部分,正面写声音;后八句为一部分,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
8.这首诗前十句准确地描写出了琴声高低疾徐的变化。请对音乐变化的层次加以概括。
答:
9.有人说“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两句和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颇相类似,请结合两位诗人的境遇,进行简要分析。
答:
(二)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孤山寺遇雨
白居易
拂波云色重,洒叶雨声繁。
水鹭双飞起,风荷一向翻。
空濛连北岸,萧飒入东轩。
或拟湖中宿,留船在寺门。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
苏 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0.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白诗首联中的“拂波”一词把乌云低压水面的情景写得极富动感,为后面写雨做了铺垫。
B.白诗颈联从空间着笔,“北岸”“东轩”二词写出了风雨飘飞,一片迷茫,交代了拟宿的原因。
C.苏诗第一句写乌云翻涌如墨汁泼洒,但却遮不住山,借乌云的气势来凸显山的雄姿。
D.苏诗第三、四句写风吹云散雨过,西湖水碧如镜,表现了天气转变之快,境界大开。
11.这两首诗所写的雨各有什么特点?“风荷一向翻”和“白雨跳珠乱入船”向来被人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 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13.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答:
第8课 (一)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必备知识基础练
1.解析:“訇”读“hōnɡ”,“姥”读“mǔ”。
答案:B
2.解析:B.颠—巅,栾—峦。C.烦—繁。D.崔—摧。
答案:A
3.解析:横:遮蔽。
答案:B
4.解析:A项为使动用法。其他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A
5.解析:C.古义:这里借指晚年。今义:很多年或很长时期;人的一生,终身。
答案:C
6.解析:此处的“之”为助词,译为“的”。
答案:C
7.解析:A.均为“有时”的意思。B.①依据;②于是。C.①暂且;②将近。D.①已经;②停止,放弃。
答案:A
8.解析:C句为比喻,其他几项为对偶。
答案:C
9.解析:《梦游天姥吟留别》并未表达惜别之感。
答案:D
关键能力综合练
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D项,“从正面写出”错,“无人知所去”,即问过别人,无人知道道士去处,这是从侧面写的。
答案:D
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这是一道炼字题,解答此类题目,基本思路是先理解该字在诗句中的含义,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包括对所用表达技巧的分析。“分”是写野竹把空中的青霭一分为二,既写出了竹的高大,可刺破空中的云气,也表现了云霭的浓重。原本是静景,一个“分”字,化静为动。“挂”字写山泉像是挂在山峰上,写出了山峰的陡峭和山泉垂直下落的情状。山泉下泻本是动景,一个“挂”字,化动为静。这两个动词的巧妙运用,突出了戴天山景色的壮丽。
答案:①“分”字,化静为动,表现了野竹的高大参天,刺破了空中的青色云气,也写出了云雾的浓密飘动感。②“挂”字,化动为静,写出了山峰的陡峭峻拔和山泉的垂直下落的情状。③两个字生动形象,突出了道士居所之景的奇丽壮观。
3.解析:A项错误在于“以哀景写哀情”和“正衬”的说法,本诗是以乐景写哀情,用的是反衬手法。
答案:A
4.解析: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君主,寄托诗人的个人抱负。后主,指刘禅,宠信宦官,终至亡国;先主庙在锦官城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诗人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端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是以刘禅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袭扰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所不同的是,诗人生活的时代只有刘禅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
答案:诗人借眼前古迹,感叹刘禅任用小人而亡国,暗示了唐代宗宠信宦官(或治国无能),造成万方多难、寇盗进犯的局面。在这样的现实中,诗人空怀抱负,只能若躬耕陇亩的诸葛亮一样“好为《梁甫吟》”。诗人借助典故,感叹时事,借古伤今(借古讽今),抒发了自己垂暮多病、壮志难酬的感慨。
5.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解答此题时,首先要理解诗歌内容,然后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和能够表达情感的词句加以分析。《登高》全篇诗人通过对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自己漂泊异乡、忧国忧民的情怀。本诗中诗人借助典故,感叹时事,借古伤今(借古讽今),抒发了自己垂暮多病、壮志难酬的感慨。
答案:同:都抒发了流落他乡的伤感之情以及担忧国家命运艰难的忧国之情。
异:《登楼》感叹当今皇帝如刘禅般昏庸无能,任用奸佞误国。《登高》感伤自己空怀济世之心,却无报国之路。
6.答案:(1)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 (2)霓为衣兮风为马 虎鼓瑟兮鸾回车 (3)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4)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 (5)忽魂悸以魄动 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 失向来之烟霞
(6)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7)洞天石扉 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 日月照耀金银台 (8)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9)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10)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1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12)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学科素养升级练
1.解析:C前面“叶柄甚长,叶柄与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重点写叶子不结实,C后面“立秋那天,梧桐树本来好好的,碧绿碧绿,忽然一阵小风,歘的一声,飘下一片叶子”重点写叶子的下落,所以“风一吹,树叶极易脱落”适合放在C处,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答案:C
2.解析:语段中,“梧桐是秋的信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对于这样毫不值钱的东西的珍视,是可以不当一回事的么?不啊!这里凝聚着我们对于时序的感情”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排除ABC三项。故选D。
答案:D
3.解析:解答本题需要先选择一种修改方案,然后说明理由。选择哪一种都可以。画线句子“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梧桐大批地落叶,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有两处语病,一个是“我的印象”是一个名词性短语,与后文不搭,改成“据我的印象”;第二处是后面的部分缺少逻辑关系,可以改成第一种,强调“梧桐才大批地落叶”的结果,前面三句“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表示时间;也可以改成第二种,强调“梧桐大批地落叶”时,“树叶”和“梧桐籽”的状态。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示例1:我认为第一种更好。“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意思是梧桐叶子落尽不是一下子的现象,是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的,第一种表达从已是深秋,再到叶干、籽熟,才大批落叶,符合文意。第二种表达先说落叶,再说过程,不恰当。
答案示例2:我认为第二种更好。全段描述的是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落叶早),修改后的句子先强调梧桐落叶,延续前面“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的话题,语义紧密。结尾用三个分句,“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语言简练,节奏从容,一气呵成,将情感表达得更充分更深沉。
4.解析:①处,联系前文的“国家不幸诗家幸”以及“不仅”,可推知此处应填写的内容;②处,前文以“如果”提出假设,此处应填写结论,再联系后文的“如同夜空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一样”,可推知此处应填写的内容;③处,填写的内容要与“柳宗元是败军之将”形成对比,以突出其在“文学领域”达到的高度。
答案:①而且诗人自己也不幸 ②那么中国诗歌定将黯然失色 ③他却是可以昂首阔步的王者
5.解析:第二幅画是有关挠痒的,打油诗相对难写,可借助相关的生活常识或逻辑知识,比如“隔靴搔痒”“挠痒要使劲——抓重点”等,再结合漫画内容拟写即可。第三幅画的话题是“守望”,漫画的内容比较清晰,一是有人远行,二是有人目送。目送的人是父母,他们的守望从子女远行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这里面包含着浓浓的温情、期待等。在拟写打油诗的时候要注意每句的字数相等,注意押韵的问题。
答案:第二幅:解开衣服脱下袍,自己身体自己挠。他人岂知痛痒处,爽与不爽差分毫。
第三幅:儿女告别去远方,父母牵挂暗神伤。从此村口常张望,唯愿平安归故乡。
6.解析:“表达了诗人对月宫仙境的神往和对仙人生活的羡慕”错误。本诗的用意不在于表现对月宫仙境的神往,而在于从非现实的世界冷眼反观现世,揭示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道理。
答案:A
7.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读懂诗歌,对诗歌内容进行翻译,最后组织出答案。
答案:先是看见了月亮;接着是云雾四合,细雨飘飘;继而云层裂开,月色皎洁;然后诗人飘然走进月宫。
8.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把握。把握诗歌主旨,首先要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每首诗词的主旨都与作者的生平经历密不可分。李贺被称为“诗鬼”,因为要避父讳而不得参加科考,终生郁郁不得志,所以他的诗歌经常表达自己的失意苦闷;李白才高八斗狂放不羁,虽然被“赐金放还”,但是依旧精神昂扬,诗歌中往往透出对权贵的鄙视和对自由的追求。
答案:李贺的《梦天》开篇就很压抑(天色阴沉,景象凄冷),梦中逢着仙女体现现实中渴望知己,梦中的平和宁静反衬现实中的苦闷失意。在天上俯视大地,陆地海洋的沧桑变化折射出人生的短促与渺小,以上种种困扰着诗人的心灵,让他的心那样沉重苦闷。这首诗是李贺承受沉重压抑的苦吟。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虽有“人生如梦”的消极方面,但更有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积极方面。这首诗是李白昂扬振奋、潇洒出尘的写照。
9.解析:B项,沿途日色晦暗、寒云凝重、江面浩阔、波浪翻涌的景象,营造的是苍茫凄寒的意境,烘托暗淡凄凉的心境,表现路途艰辛。
答案:B
10.解析:本诗尾联是通过写事来表情达意的,同时化用典故表现对家书的渴盼心情,从而抒发对家乡的热切思念。
答案:①巧妙地借用船工捕得鲤鱼一事(事借得巧),在“鲤”前冠以“南来”二字,主观地认为它是从南方的家乡游来的(或者说让鱼有了家乡的味道),从而表现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②巧妙地运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典用得巧),写自己急于烹鱼取书,表现对家书的渴盼心情,从而抒发对家乡的热切思念(答以“鲤鱼”代指“家书”或“鱼雁传书”的典故也可)
11.解析:A项,“诗人酒量之大、心境之豪放”虽合理但不符合诗人描写这一细节的目的,这里主要是表现诗人的离别之情。B项,“用梨花来比喻雪”分析不当,应是用雪来比喻梨花。D项,“欲以这些行为来挽留友人”无中生有。
答案:C
12.答案:①送朋友到渭城城外,临别时与朋友饮酒,表达惜别之情。②诗人喝得酩酊大醉,又赠马鞭以示纪念,表达了豪迈豁达之情。③诗人想象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在月圆之日,表达对朋友的美好祝愿。
13.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错,首联“雨翻盆”写大雨已至,从“雷霆斗”也可以看出“沉寂气氛”不对。
答案:B
14.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作答时结合诗句分析,着重于情感和手法的分析。颈联写荒原上闲遛着的“归马”和横遭洗劫后的村庄,以“戎马”和“归马”对比,以“归马”的安逸,反衬“戎马”的疲劳,用往昔“千家”和战乱后仅余“百家”对比,描写了战乱造成的生灵涂炭、十室九空的荒村景象,展现一幅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秋原荒村图,进而表现了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愁与哀思,以及对安宁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厌恶。
答案:①表达了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思:对安宁的渴望,对战争的厌恶,对乱世百姓的同情。②诗的颈联用了对比的手法:以“戎马”和“归马”对比,以“归马”的安逸,反衬“戎马”的劳累、紧张,突出了战乱对百姓生活的侵扰;往昔“千家”和战乱后仅余“百家”对比,揭示了战乱造成的生灵涂炭、十室九空的恶果。诗句对比鲜明,感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二)琵琶行并序
必备知识基础练
1.解析:A项,“浦”应读“pǔ”;B项,“舫”应读“fǎnɡ”;D项,“悄”应读“qiǎo”。
答案:C
2.解析:“言”是“字”的意思。
答案:A
3.解析:B项与例句均为名词作动词。A、C、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B
4.解析:B项,“冷落”的古今义都是不热闹;A项,“突出”的古今义分别是“爆发出/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C项,“因为”的古今义分别是“于是创作/表原因的连词”;D项,“整顿”的古今义分别是“整理/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
答案:B
5.解析:A项,停止/与世隔绝;B项,吩咐、叫/命名,题名;C项,两个“信”意思均为随意地;D项,挑,拨/拨子,弹奏弦乐所用的工具。
答案:C
6.解析:例句与A、B、C三项均为互文,D项为比喻。
答案:D
7.解析:“大珠”一句仍是“听觉形象”,而非“视觉形象”。
答案:C
8.解析:根据织布的动作可知,应是“抛梭”,由此排除B、D两项;根据常识,绝句的第二句的最后一字应当入韵,“差”字不合韵,由此可排除C项。
答案:A
9.解析: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白居易,字乐天,名与字之间有因果关系,“居易”是因,“乐天”是果,因为身处安宁之境地,所以知命而乐天。
答案:B
关键能力综合练
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D项,“‘以哀景写哀情’的正衬手法”错,本诗中的“月”交代了时间,并不是以哀景写哀情。
答案:D
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就对音乐的描绘展开提问,而且明确指出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解题时,首先需要明确《琵琶行并序》描写音乐的方法,即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其次,本诗没有正面描写弹筝女高超的弹筝技巧和悠扬的乐曲声,而是让读者从字里行间去揣度有关乐曲的一切。诗人也给出了线索,那就是让演奏者自我沉迷,且引出听者“深情一万重”的感受,这是玄妙绝伦、难以企及的。不从正面描写,让诗的意味耐人寻味。最后,点明不同的原因在于诗歌篇幅的不同即可。
答案:第一问:《琵琶行并序》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既运用比喻手法从正面对琵琶乐曲本身进行铺陈描写,也用环境和听者的感受从侧面对琵琶乐曲进行烘托。而《夜筝》则从侧面落笔,以“无声的片刻”来衬托乐曲的优美和人物的心情,引发读者对“自弹自感”内容的丰富联想。
第二问: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两首诗篇幅不一,《夜筝》仅四句,无法做到《琵琶行并序》那样的铺陈。
3.答案:(1)五陵年少争缠头 一曲红绡不知数 (2)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3)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 (4)夜深忽梦少年事 梦啼妆泪红阑干 (5)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6)间关莺语花底滑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冰泉冷涩弦凝绝 (7)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8)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9)去来江口守空船 绕船月明江水寒 (10)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11)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4.答案:(1)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2)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3)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4)门前冷落鞍马稀 老大嫁作商人妇 (5)去来江口守空船 绕船月明江水寒 (6)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5.答案:(1)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 (2)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3)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4)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 (5)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学科素养升级练
1.解析:比喻:如把小溪声比作了提琴声。拟人:如泉水歌唱。引用:如“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没有运用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故选B。
答案:B
2.解析:这道题的实质是把画线的句子改成整句,可以以其中的第一句为参照,其他几个句子仿照这一句进行调整,本来难度不大,但是本题要注意四个句子并非完全的对应,要适当安排那些不完全对应的信息。如第三句中的“轰响”,第四句中的“齐鸣”,在第一、二句中就没有与之对应的词语。
答案: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贝斯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3.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第①句,根据上文的“被……指挥棒编织到一起”和下文的“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很容易写出“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第②句,根据上下文来看,要突出的是泉对于鼎湖山的重要性,而空格处的前面说“孕育生机,滋润万木”,自然应该以“泉”为描述主体,应填写“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答案:①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②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4.解析:拟写对联时,要根据题干的提示,从诗的内容、主题以及人物的命运等方面去思考。注意对联的基本要求。
答案:(示例1)浔阳江头琵琶语;海角天涯沦落人。
(示例2)大弦嘈嘈,诉说天下悲愤事;小弦切切,倾吐四海哀伤情。
5.解析:“慷慨歌吟”对“深长呼唤”,“郁郁哀歌”对“娓娓诉说”;由盛唐到晚唐,由民生到个人。
答案:无论是报效祖国的慷慨歌吟,还是惋惜国运的深长呼唤;无论是怜悯民生的郁郁哀歌,还是个人际遇的娓娓诉说
6.解析:根据图中的文字和下面语句的提示,用比拟手法表达出来。图示的过程是清晰的,但不能简单地用说明性语言表达,因为题干要求运用比拟修辞,所以要让事物带上人的感情。
答案:(示例):空气跟着振动,欢快地催生了声波;声波以空气为媒介,轻轻拍打鼓膜
7.解析:A项中,“这首诗的前四句写细柔的琴声”不正确,本诗前两句“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写细柔琴声,接下来两句“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写的是铿锵的琴声,两种琴声一柔一刚,截然不同。
答案:A
8.解析:诗意概括是诗歌鉴赏常考的内容,有的概括诗歌的情节,有的概括物象的特征,有的概括人物的活动、心理等。答题时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意象进行分析,通过意象分析特征。此题注意诗中的重点词语:“昵昵”“轩昂”“随飞扬”“喧啾”“一落千丈”。
答案:轻柔细腻—轩昂激越—回荡悠远—喧嚣高扬—低沉跌落。
9.解析:这是一道简单的比较性阅读题,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要理解相关人物的身世背景,知人论世。韩愈和白居易是我们在高中阶段必须熟知并深入了解的诗人,当你对这两位诗人及其诗歌的创作背景有了了解之后,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答案:这些诗句,都包含着听到琴声之后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韩愈几次上奏章剖析政事得失,希望朝廷能够有所警醒,从而革除弊端,励精图治,结果屡遭贬斥,心中不免有愤激不平之感。从“失势一落千丈强”一句中,我们也可以窥见诗人对自己际遇的感伤。白居易同样因为上书言事被贬,听了琵琶女的琵琶声之后,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感慨悲伤。从这个角度看,这几句诗确实颇相类似。
10.解析:“借乌云的气势来凸显山的雄姿”错误。苏诗第一句是用乌云翻涌的气势来渲染暴风骤雨即将来临的气氛。
答案:C
11.解析:第一问,需要在整体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概括。白诗,从“洒”“雨声繁”说明了雨的细密。苏诗,“跳”“乱”写出了骤雨落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掉落,突出了雨的急骤。第二问,考查炼句,可从用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来思考。
答案:第一问:白诗所写的雨:细密。苏诗所写的雨:急骤。第二问:“风荷一向翻”生动准确地写出了风吹荷叶,荷叶朝同一方向翻去的情景,“翻”字写出了荷叶在风雨中的特别的动态和美感。“白雨跳珠乱入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飞溅的雨点比作“跳珠”,“跳”和“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的大和急。“白雨”与前面的“黑云”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写出了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雨显得白而透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
12.解析:“受恩必报”无中生有,诗句“平生不受等闲恩”没有“受恩必报”的意思。
答案:D
13.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抒情方式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赏析间接抒情的作用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品位。首先,题干“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提示颈联是间接抒情。其次,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描写了“雨中垂钓”和“风中闻雁”两个脱俗的具体场景,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融在形象的场景中。颈联融情于景,其余各联直抒胸臆,整首诗的结构就比较巧妙,节奏在颈联处舒缓,使诗歌委婉从容。
答案: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