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同步训练 第六单元综合检测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同步训练 第六单元综合检测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26 19:05: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综合检测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3 000多年前的甲骨文,时下流行的表情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楠将古老与新潮融合一体,设计出系列甲骨文表情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从1999年起,陈楠开始对甲骨文艺术设计进行研究与创作。“作为韩美林老师的设计助手,我参与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运动造型设计,融进甲骨文元素的体育运动项目造型,受到世界各国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教练员的好评,成为经典案例。”陈楠说。近20年间,他发表了大量关于甲骨文的设计作品,2017年首套甲骨文设计字库正式上线,同时他还把甲骨文设计成表情包、动画、贺卡、手机壳、丝巾等创意产品,带动了大量年轻人重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目前,陈楠采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和热词,创作发布的甲骨文表情包已经有6套。他关于汉字设计的专著在海外出版发行,甲骨文等汉字艺术设计作品也在法国、匈牙利、美国等地展出。
(摘编自《陈楠:把甲骨文“玩”出“表情”来》)
材料二 文字是文明诞生的标志,文化传播的先导是文字。甲骨文传承数千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之一。如何在纯粹的甲骨文研究、社会传播和文明交流中搭建桥梁,如何让深藏在博物馆里的甲骨从清冷库房中走出来,体现其时代价值,更多的人在尝试,在努力。
甲骨填色的拉曼光谱分析,计算机拼接甲骨图片技术报告,甲骨文大数据库平台的发布……科技手段在甲骨学研究中的运用是一个新的趋势。识别与释读,一直是甲骨文研究的核心问题,在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中,大部分未获识别。人们对未来进一步利用科技手段来研究解决甲骨文问题充满期待。
“殷契文渊”平台的发布也让人欣喜。它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镇豪指导下,建立的一个集甲骨文字库、著录库、文献库为一体的甲骨文知识共享平台,包括“三库一平台”——甲骨字形库、甲骨著录库、甲骨文献库、甲骨文知识服务平台。对甲骨文感兴趣的人可以借助这一平台认识、学习、研究甲骨文。
(摘编自新晓燕、王胜昔《甲骨文:我们这样走近你》)
材料三 “今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且适我之生,所以谋流传而悠远之,我之责也。”一个多世纪前,学者罗振玉在朋友刘为家中初见甲骨,既惊又喜,大受震动后写下这段话。历经120年,几代甲骨文研究工作者辛勤努力、接续奋斗,誓要从千年中华文明标志的甲骨文中解码出历史记忆的真相。日前,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专家纷纷就如何做好甲骨文的传承工作建言献策。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一曼看来,殷墟考古与甲骨学研究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比如,殷墟文化分期的绝对年代确定、殷墟考古发现的许多重要遗迹遗物的年代和性质等考古学问题,都是依据甲骨文资料和甲骨学研究成果来探讨的。因此,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这样定会取得更大收获。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宋镇豪说,应保护载入《世界记忆名录》的甲骨文的尊严,杜绝伪造、乱用、乱通假甲骨文字的现象,注重多元化、多路径的甲骨文研究理论、方案、方法的探索,完善甲骨学学科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甲骨学发展氛围。
2018年,国家图书馆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图书馆藏甲骨整理与研究》正式立项,这意味着国家图书馆馆藏甲骨整理研究进入快车道。据国家图书馆馆长饶权介绍,目前已基本完成照片采集和释文,正加紧推进排序等整理研究,力争早日完成《国家图书馆甲骨全集》的整理出版。
(摘编自孙亚慧《纪念甲骨文发
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材料四 长期以来,西方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文字是埃及传入的”。事实上,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我们通过对比,不难发现,甲骨文有其独特的异彩之处:
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产生于5 500年前,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4 100年前。而随着中国考古新发现,汉字的起源时间一再被提前。夏朝有没有文字,虽然还没有定论,但是许多夏王朝纪年范围内刻画符号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如二里头文化刻画符号、陶寺文化朱书陶文、河南登封王城岗刻画符号等,有的已具有类似文字的性质。因此,我们认为夏代至少出现了文字的萌芽。
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到公元前四世纪随着波斯王国一起消亡了。埃及的象形文字到公元前五世纪也灭绝了,后来的埃及文字没有将其传承下去,以至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长期得不到解读。而甲骨文的境遇却大不相同。
古人总结的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即“六书”里——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例证。甲骨文与后世的文字关系十分密切,实为后世方块汉字的鼻祖。
据文献记载,中国汉字在秦汉年间传入越南,越南长期使用汉字至十三世纪才有本国文字。汉代初年汉字传到朝鲜,直到李朝初期,他们依据中国音韵,研究朝鲜语音,创造出朝鲜文字,并于公元1443年公布使用,朝鲜才有了自己的文字。而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由于绝迹较早,其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影响无从谈起。
(摘编自李雪山《甲骨文与中华文明的传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甲骨文表情包融合古老与新潮,带动年轻人重新关注我国传统文化。
B.甲骨文爱好者借助“殷契文渊”平台査找甲骨文字、文献、著作等。
C.甲骨文研究者历经120年、几代奋斗,破译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所有历史记忆。
D.国家图书馆相关人员研究国图馆藏甲骨,预期整理出版《国家图书馆甲骨全集》。
2.下列可以作为论据,有力反驳材料四中提到的西方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了17个距今约8 000年的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
B.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和埃及的象形文字在公元前四世纪和五世纪就绝迹了。
C.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行书、楷书的嬗变轨迹清晰可见。
D.晋朝初年汉字传到日本,至今在日本语中常用的汉字仍有1 945个。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时值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四则材料介绍甲骨文的传播、甲骨学的研究,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寄寓在甲骨文上的传统文明和文化自信。
B.陈楠将甲骨文元素融入诸多设计作品,出版关于汉字设计的专著,在多个国家展出汉字艺术设计作品,在国内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C.用拉曼光谱分析甲骨填色,用计算机辅助缀合甲骨图片,用大数据整理、汇总研究成果,当下甲骨学研究手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D.殷墟考古与甲骨学研究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相互依存、促进,只要将二者有机结合,综合分析、比较,就一定会取得更大收获。
4.在甲骨文(学)的传承、研究上怎样做到“流传而悠远之”?请结合上面前三则材料简要分析。(4分)
答: 
 
5.根据材料四的相关内容,拟写分论点,证明甲骨文有“独特的异彩之处”。(6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地秋收
刘群华
每年这个季节,土地流金的颜色就悄悄爬上远近的禾和苞谷。而我,也急切地从城里溜出,走进父亲充满希望和喜悦的田里。
屋前屋后的田垄,秋色涂满层层叠叠的一行一格。而每一行每一格,又都充满丰收的幸福。秋收前的夜晚,风顶着一轮明月,听稻谷唠唠叨叨地述说。一江秋水,糅合着青黛与月辉,逶迤于高山脚下。
回乡的第二天早晨,天刚微微亮,浓雾还漫卷在田垄里与土地呢喃,父亲就站在土坪里,朝贪睡的我喊:“收禾!”睡眼惺忪走出门,秋天的凉快径直撞来,浇得我身上叭叭打战。抬头,月西沉,从一丛黄叶的缝隙里漏了下去,很快不见踪影。
我们这地方山多,高峰对峙,沟深壑险,对于外面省力省时的收割机,只有羨慕的份儿。我和父亲用肩膀抬着一台打谷机,沿田垄深入。
都说起早的鸟儿有食呷,可因为我们起得太早,鸟儿还眷恋在暖和的窝里。待我们的脚步声沙沙逼近,它们才倏地惊醒,一翻身,极不情愿地匆匆飞走。
我们把打谷机放进田里。我摸了把镰刀,俯身放倒一片稻禾。太阳逐渐醒来,从雾气里露出圆脸,钻上东山斑斓的山坳。不远处听见人响,是沙沙收禾的响声,他们踩动打谷机的欢快,把我感染得心头兴奋起来。
一个男音骤然吆喝了一声山歌,高亢又火辣。父亲直了腰细听。我也挺起身来,阳光之下,田垄里金黄重叠着金黄,一层一层顺着梯田的走势起伏,爬上高高的山腰。我深深地吸了口潮湿的空气,满腔的清新。
山脚前我家那栋黑瓦苍檐的房子,炊烟升腾,我希望母亲能把柴火灶上黑漆漆的腊肉煮了。在城里,老家的地道腊肉不知馋了我多少回。想着腊肉,我的劲莫名大了,一只脚踩着打谷机的木踏板,带动脱粒的滚筒转得飞快,双手握紧稻穗翻动抽打。
今年的禾,父亲种得好,施肥也精,所以谷子筋骨好,沉甸甸的。不一会儿,我便踩了一尾柜。然后父亲稍微择除了禾叶,捞谷进了竹箩。一担竹箩,足足一百五十斤重!我用肩膀掂了掂。
秋收越来越热烈,一挑挑谷子被我们肩挑车拉,晒干入仓。村子里的稻田剥脱了稻谷的金黄,仅剩下高高低低黝黑的稻禾茬子。
收完谷子和苞谷,时间也到了一年农历的九十月份。村里会在这个时候准备庆祝秋收的节日。
这时,村里就异常热闹,选择一处大田垄或者一块大土坪,家家都拿来了新谷米,还有新苞谷发酵酿的酒,然后把木桌子排好,全村老小一桌一桌地坐满。父亲此刻必定喝点小酒,尽管他平时滴酒不沾。母亲也会喝一点,红着脸庞吃菜。有人借着酒气,在稻田里跳最古老的舞蹈。这种舞蹈的步法和舞姿单一、夸张,却透出一股山间的热情和朴拙。
父亲讲,新化过去都是打着锣去开荒挖土的,人们在地头一字排开,敲一锣挥一锄,整齐划一,泥土翻边。这种多人统一的劳作,我没见过,但从人们的舞蹈里,我大约能领略其风采。
节目的高潮在捉稻田鱼。一丘田里的鱼养了差不多一年,尾尾膘肥体壮。起先人们忙着追鱼捉鱼抢鱼。等鱼捉得差不多了,就有人突然闹起来,把身边的人推进水田里,用泥涂满他们的身子。谁身上涂的泥巴多,其实是对他今年辛劳的褒奖,也预示他来年的收成好。一转眼,凡村里种田的好把式,都被人涂得只剩两只眼睛骨碌碌转动。
月亮已近梢头。稻田里的人跳了舞,唱了山歌,捉鱼打闹,不知不觉,人也便倦了,三三两两说着高兴的话,相携回家。
稻田,好像又回归了宁静。
而身后,稻田中的篝火还在燃烧,火红火红的,像门板上一串串线穿的红辣椒。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11月27日)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起早的鸟儿有食呷”,劳作的人们比鸟儿还早,文章通过鸟与人的对比,赞颂了家乡人民的勤劳。
B.田间统一劳作的动作与场面,慢慢演变为人类早期的舞蹈,文章通过节日的舞蹈场面,表现了家乡人对艺术的热情。
C.这里没有现代化的收割机,却有脚踏的打谷机,还有高亢的山歌和古老的舞蹈,小说处处洋溢着一种原生态的美。
D.将捉稻田鱼设定为节目的高潮,表达人们对秋收的喜悦;在种田好把式身上涂泥巴,看似是戏弄,实则是对劳动的颂扬。
7.作者笔下秋季的家乡具有什么特点?请分条概括。(3分)
答: 
 
8.文章最后两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答: 
 
9.请以第二、三自然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上的两个主要特点。(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建元六年,拜番阳令唐蒙为郎中将,将千人,食重万余人,从巴蜀筰关入,遂见夜郎侯多同。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使司马相如以郎中将往喻,皆如南夷,为置一都尉,十余县,属蜀。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至滇,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西十余辈。岁余,皆闭昆明,莫能通身毒国。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使者还,因盛言滇大国,足是亲附。天子注意焉。及至南越反,上使驰义侯因犍为发南夷兵。且兰君恐远行,旁国虏其老弱,乃与其众反,杀使者及犍为太守。汉乃发巴蜀罪人尝击南越者八校尉击破之。会越已破,汉八校尉不下,即引兵还,行诛头兰。头兰,常隔滇道者也。已平头兰,遂平南夷为牂柯郡。夜郎侯始倚南越,南越已灭,会还诛反者,夜郎遂入朝。上以为夜郎王。元封二年,天子发巴蜀兵击灭劳、靡莫,以兵临滇。滇王始首善,以故弗诛。滇王离难西南夷,举国降,请置吏入朝。于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西南夷君长以百数,独夜郎、滇受王印。滇小邑,最宠焉。
(节选自《史记》,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
B.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
C.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
D.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建元,是封建王朝帝王的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就是建元。
B.夷,是中国古代对东方少数民族的称呼,也泛指少数民族。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有“东夷、北狄、西戎、南蛮”之称。
C.博望侯,“侯”是中国古代爵位之一,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有公伯侯子男五等爵位。
D.太守,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汉郡守俸禄为两千石,所以,太守又称为两千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虽然路途遥远,但汉朝和西南夷交流不断。张骞出使大夏时曾经看到过蜀郡出产的布帛、邛都的竹杖,就是辗转从东南边的身毒国运来的。
B.滇王开始就对汉朝怀有善意。朝廷派遣使者出使西夷,到达滇国后,滇王派人和这些使者一起寻找道路。
C.头兰是经常阻隔汉朝与滇国交通道路的国家。汉朝军队攻破南越后,领兵撤回,在行军中诛杀了头兰。
D.汉朝实行的是大一统政策。在这样的政策下,朝廷消灭了大部分西南夷国,只有滇、夜郎保留了其王印,成为其属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骞因盛言大夏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4分)
译文: 
 
(2)“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4分)
译文: 
 
14.汉朝对西南诸夷采取了哪些政策?请结合本文分析。(3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登尉佗楼
许浑
刘项持兵鹿未穷,自乘黄屋①岛夷中。
南来作尉任嚣力,北向称臣陆贾功。②
箫鼓尚陈今世庙,旌旗犹镇昔时宫。
越人未必知虞舜,一奏薰弦③万古风。
【注】 ①黄屋:古代帝王专用的黄缯车盖。②颔联的意思是,秦二世时,尉佗受南海尉任嚣所托,行南海尉事。秦亡后,尉佗自立为南越王。公元前196年,汉高祖派大夫陆贾出使招抚尉佗,尉佗接受诏封,汉朝实现统一。③薰弦:指虞舜创作的《南风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二句写刘项相争,战祸连年,尉佗偏守一隅,在岭南自立为王,场面宏大,起笔不凡。
B.任嚣力主分裂,陆贾功在统一,两者相互对照,诗人对不同历史人物的褒贬之意溢于言表。
C.第五句与“箫鼓追随春社近”都出现的“箫鼓”一词,取意虽相近,但一为名词一为动词。
D.第七、八句运用虞舜和薰弦的典故,站在南越百姓的角度,对尉佗的历史功绩给予高度评价。
16.有人认为,“本诗以登楼为题,却没有依循登高览胜、即景抒怀的寻常思路,可谓匠心独运”。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
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下列各句的空缺部分。(6分)
(1)《劝学》中表达就算是好马也无法做到一蹴而就,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的句子:        ,        。
(2)《劝学》中“       ,        ”,通过“木”与“金”的变化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没有人是天生懂得道理的”,这与韩愈《师说》中“       ,       ”意思一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传承,是联结往昔和未来的一座桥。(  )。一辈辈匠人,从手艺生疏到纯熟老练,技艺在手手相传、口口相授中薪火不绝。抱定一个信念,兢兢业业、孜孜以求,承接前代的真传,就有底气给后世一个交代。
传承即是荣耀。走马镇民间故事传人吴文,一张嘴说尽世间百态,师父魏显德掌握巴蜀1 500多个故事;以毛胜利为代表的宣纸工,让“薄如蝉翼洁如雪”的古纸重现于世,他们的老师是千年前的能工巧匠;钻研彩塑30年的鲁勤学,改写了“自古敦煌不成陶”的历史,“我的老师就是敦煌莫高窟”……无论是口传心授、言传身教,还是家庭熏习、师法古器,前人筑基扬帆,后人接续起航,传承便也是“活”的了。
匠心是技艺的灵魂,要修习更要传承。这不是拜师摆宴的形式,也不是盲目移植的轻慢,更不是以传人自居的炒作,而是让存乎一心的精细环节、精巧工序、精准节奏,能留存于时间、流传于世间。(  )。几千年来,那些雕刻、织染、锻冶匠人的名字可能变得模糊了,但如今的木器、布料和金银制品仍留有唐宋的影子、明清的风韵。因为是器物留下了技艺,所以说是时间留住了匠人的精魂。
18.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是(3分)(  )
A.比拟 对偶 夸张 B.比喻 排比 引用
C.对比 比喻 排比 D.比拟 对偶 引用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问题,应怎样修改最恰当并说明理由。(4分)
答: 
 
20.在文中括号处补写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20字。(4分)
答: 
 
21.认真阅读下面的框架结构图,请以“间接抒情”为陈述对象,介绍该图的基本内容。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表述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80字。(4分)
答: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5分)
7月6日,在阿塞拜疆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条消息成为这几天中国文博界热议的话题。我国以前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考古发现,都属于中国历史“信史时代”的考古遗存,也就是大家所说的3 500年来有文字记载时期的考古发现,而良渚遗址距今约5 000年,属于中国没有文字的“传说时代”的考古遗存。经过近百年的努力,中国考古学者用一系列发现,让商史成为信史,连同对夏以前的许多新发现,这些成果已足以让学术界对中华文明的研究走得更远。
答: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位物理学家曾致力于研究某课题,因成绩不佳便转换了领域,结果意外获得了许多新发现。不少同行称赞他“审时度势”,“跨界”思维让他打开一片新天地。但有位大科学家却不以为然。他表示尊敬这位物理学家,但却不能容忍这样的做法,这就好比寻找一块木板最薄的地方,在容易钻透的地方拼命钻了许多孔。只有持之以恒地“朝最厚的地方钻孔”,在最吃劲的地方磨砺,才能取到火种。但是也有人说,一辈子钻“最厚的地方”,不如多钻几处“最薄的地方”,那样更有成就感。
钻“最厚的地方”还是“最薄的地方”?对个体来说,这是一道事关自我发展的选择题;对国家民族而言,则是事关前途命运的必答题。
处于大发展时代的你,对此有何感触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第六单元综合检测
1.解析:“破译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所有历史记忆”分析错误,从材料三第1段“历经120年,几代甲骨文研究工作者辛勤努力、接续奋斗,誓要从千年中华文明标志的甲骨文中解码出历史记忆的真相”可知,“破译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所有历史记忆”说法过于绝对。
答案:C
2.解析:材料四西方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文字是埃及传入的”,最有力的反驳论据就是证明我国的甲骨文的产生早于埃及的文字,材料四中说“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产生于5 500年前,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4 100年前”,所以A项是有力的反驳论据。
答案:A
3.解析:“只要将二者有机结合,综合分析、比较,就一定会取得更大收获”分析错误,“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
答案:D
4.答案:①将古老与新潮融合,创新甲骨文传播方式。②将甲骨文与科技聚合,搭建桥梁。③专业研究者探索研究路径,加快研究进程。④培养年轻人对甲骨文的喜爱,为甲骨学的发展储备后续人才。(每点1分)
5.答案:①甲骨文起源时间早。②甲骨文有传承和解读。③甲骨文和后来的汉字一脉相承。④起源于甲骨文的中国汉字影响了周边国家的文字形成。(每点2分,答出3点满分)
6.解析:“表现了家乡人对艺术的热情”分析错误,表现的应该是农人们对于丰收的喜悦。
答案:B
7.答案:①整个世界充满金黄与火红,色彩浓郁而热烈;②村庄气氛热闹,人们热情和谐;③洋溢着秋收的喜悦,充满着对生活的满足与希望。(每点1分)
8.答案:①写稻田回归宁静,照应开头的宁静,也和上文人们的热闹形成对比;②红辣椒般火红的篝火寓意火红的日子,看似宁静的背后其实是人们对生活的满足与满腔希望;③以景结情,人们的情绪依然飘荡在空中,意味深长。(每点1分,答出3点4分)
9.答案:①生动形象:运用修辞手法,如“听稻谷唠唠叨叨地述说”运用拟人,“一行一格”运用比喻。②优美抒情:语句富有诗意,如“青黛与月辉”“高峰对峙”等。③简洁明快:多用短句,如“抬头,月西沉”。(每点2分)
10.解析:“喻以威德”为状语后置,应为“以威德喻”,意思是“用汉王朝的武威和恩德开导他”,应在“喻”前断,“约为置吏”是“约定给他们设置官吏”,应在“约”前断开,排除B、D。“自”是“从”的意思,应该在前断开,排除A。
答案:C
11.解析:“有公伯侯子男五等爵位”错,应该是“公侯伯子男”。
答案:C
12.解析:“滇王开始就对汉朝怀有善意”错,“滇王始首善”是在“元封二年,天子调动巴郡和蜀郡的军队攻打并消灭了劳和靡莫,大军逼近滇国”,且文中“至滇,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西十余辈”意思是“他们到达滇国,滇王尝羌就留下了他们,并为他们派出十多批到西边去寻找道路的人”。
答案:B
13.答案:(1)张骞乘机大谈大夏仰慕中国,忧虑匈奴阻隔他们与中国的交通要道,假若能开通蜀地的道路,身毒国的路既方便又近,对汉朝有利无害。(因,乘机;盛言,大谈;隔,阻隔;诚,如果确实;道便近,路既方便又近。)
(2)“汉朝和我国相比,哪个大?”汉朝使者到达夜郎,夜郎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是因为道路不通的缘故,各自以为自己是一州之主,不知道汉朝的广大。(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以……故,因为……的缘故;以为,认为;一州主,一州之主。)
14.答案:汉朝对西南少数民族采取恩威并施的政策。朝廷相继派遣唐蒙、司马相如和王然于抚定西南夷,设置郡县;对那些造反的小国,则予以消灭。
[参考译文]
西南夷的君长多得要用十来计算,其中夜郎的势力最强大。建元六年,任命番阳令唐蒙为郎中将,率领一千大军,以及负责粮食、辎重的人员一万多人,从巴蜀筰关进入夜郎,于是会见了夜郎侯多同。唐蒙给了他很多赏赐,又用汉王朝的武威和恩德开导他,约定给他们设置官吏,让他的儿子当相当于县令的官长。唐蒙回到京城向皇上报告,皇上就把夜郎改设为犍为郡。这以后就调遣巴、蜀两郡的兵士修筑道路,从僰直修到牂柯江。皇帝派司马相如用郎中将的身份前去西夷,明白地告诉他们,朝廷将按南夷的方式对待他们,给他们设置一个都尉、十几个县,归属于蜀郡。待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出使大夏国归来后,说他呆在大夏时曾经看到过蜀郡出产的布帛,邛都的竹杖,让人询问这些东西的来历,回答的人说:“从东南边的身毒国弄来的,从这儿到那里的路途有数千里,可以和蜀地的商人做买卖。”有人听说邛地以西大约二千里处有个身毒国。张骞乘机大谈大夏仰慕中国,忧虑匈奴阻隔他们与中国的交通要道,假若能开通蜀地的道路,身毒国的路既方便又近,对汉朝有利无害。于是汉武帝就命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让他们寻找捷径从西夷的西边出发,去寻找身毒国。他们到达滇国,滇王尝羌就留下了他们,并为他们派出十多批到西边去寻找道路的人。过了一年多,寻路的人们全被昆明国所阻拦,没能通往身毒国。滇王同汉朝使者说道:“汉朝和我国相比,哪个大?”汉朝使者到达夜郎,夜郎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是因为道路不通的缘故,各自以为自己是一州之主,不知道汉朝的广大。汉朝使者回到京城,于是极力陈说滇是大国,值得让他亲近和归附汉朝。汉武帝对这事留心了。等到南越造反时,皇上派驰义侯用犍为郡的名义调遣南夷的军队。且兰君害怕他的军队远行后,旁边的国家会乘机虏掠他的老弱之民,于是就同他的军队谋反,杀了汉朝使者和犍为郡的太守。汉朝就调动巴郡和蜀郡原想去攻打南越的八个校尉,把它平定了。正赶上南越已被攻破,汉朝的八个校尉尚未沿牂柯江南下,就领兵撤回,在行军中诛杀了头兰。头兰是经常阻隔汉朝与滇国交通道路的国家。头兰被平定后,就平定了南夷,在那儿设置了牂柯郡。夜郎侯开始依南越,南越被消灭后,正赶上汉军回来诛杀反叛者,夜郎侯就到汉朝京城朝见皇上。汉武帝封他为夜郎王。元封二年,天子调动巴郡和蜀郡的军队攻打并消灭了劳和靡莫,大军逼近滇国。滇王开始就对汉朝怀有善意,因此没有被诛杀。滇王于是离开西夷,率领全国向汉朝投降,请求为他们设置官吏,并进京朝见汉武帝。于是汉朝就把滇国设置为益州郡,赐给滇王王印,仍然统治他的百姓。西南夷的君长多得用百来计算,唯独夜郎和滇的君长得到了汉朝授予的王印。滇是个小城镇,却最受汉朝宠爱。
15.解析:“任嚣力主分裂”不正确,从所给注释来看,任嚣并未力主分裂;“诗人对不同历史人物的褒贬之意溢于言表”不正确,诗人只是客观回溯历史,无褒贬之意。
答案:B
16.解析:学生解答时可以同意此诗是“匠心独运”,然后分析诗歌的写作思路,即不写所见之景,却由楼想到古人,想到历史事件,借历史事件来抒情,不同于寻常思路;学生也可以答不同意此诗是“匠心独运”,然后从诗歌的选材来确定此诗不是写景诗,而是怀古诗,而写古人和历史事件来抒情是怀古诗的常见思路,因此并不能算是“匠心独运”。无论学生选择哪一种观点,都要注意先表明观点再分析,注意自圆其说。
答案:示例一:同意。①本诗以“登楼”为题,却不写所见之景,而是由楼及人,写尉佗接受委任、自立为王以避战乱以及后来接受诏封、促进汉朝统一等历史事件;②诗人抒怀却不依于所见,而是围绕历史事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评价尉佗的历史功绩,寄寓诗人的时局慨叹。(每点2分)
示例二:不同意。①从标题看,许浑登的是尉佗楼,故不写登高所见之景,而是写与尉佗有关的历史事件,也属寻常。②从题材看,本诗表面写登楼,实际写怀古,故依循叙古事、怀古人、咏古迹,以抒己怀的常规思路展开,未见匠心。(每点2分)
17.答案:(1)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
(2)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3)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18.解析:“传承,是联结往昔和未来的一座桥”是比喻,“走马镇民间故事传人吴文,一张嘴说尽世间百态,师父魏显德掌握巴蜀1 500多个故事;以毛胜利为代表的宣纸工,让‘薄如蝉翼洁如雪’的古纸重现于世,他们的老师是千年前的能工巧匠;钻研彩塑30年的鲁勤学,改写了‘自古敦煌不成陶’的历史”是排比,“薄如蝉翼洁如雪”是引用。
答案:B
19.答案:与其说是器物留下了技艺,不如说是时间留住了匠人的精魂。结合上文来看,这一句强加因果,应为选择关系,属于关联词语使用不正确。
20.解析:第一处,上文说到“传承,是联结往昔和未来的一座桥”,下文“一辈辈匠人,从手艺生疏到纯熟老练,技艺在手手相传、口口相授中薪火不绝”,工匠精神薪火不绝靠的就是传承。第二处,上文“匠心是技艺的灵魂,要修习更要传承”和下文“几千年来,那些雕刻、织染、锻冶匠人的名字可能变得模糊了,但如今的木器、布料和金银制品仍留有唐宋的影子、明清的风韵”知“传承的内容是技,但传承的关键终究是人”。
答案:工匠精神,离不开传承 传承的内容是技,但传承的关键终究是人。
21.答案:间接抒情,是相对于直接抒情而言的一种抒情方式。它主要包括叙事抒情和写景抒情两种形式。(2分)而在写景抒情层面,常常会以触景生情和寓情于景两种形式存在。(2分)
22.解析:本语段共有四句话,前两句的主要意思是“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第三句的中心意思是“良渚遗址是距今约5 000年的‘传说时代’的考古遗存”,第四句话强调“考古成果推动了人们对中华文明的研究”。按照题干要求压缩即可。
答案:示例:(1)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该遗址是约5 000年前中国“传说时代”的考古遗存,(3)这些遗址的发现推动了人们对中华文明的研究。
23.写作提示:“最厚的地方”意味着困难多、风险大,人生总有绕不开、躲不过的“最厚的地方”。于个人而言,“钻最薄的地方”就是缺乏韧劲,拈轻怕重,遇到难题瞻前顾后;敢于“钻最厚的地方”就是不怕困难,攻坚克难,终将磨砺真本领、收获真才干,拥抱不一样的风景。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于国家而言,核心技术突破不了,就会永远受制于人;腐败这个“最大威胁”拔除不掉,就会失去民心;深化改革中的“拦路虎”清除不尽,就会影响前进步伐。这些,都是绕不开、躲不过的“最厚的地方”。直面考验,迎难而上,钻得进去,研究透彻,才有利于开创事业发展、民族振兴的新局面。“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与其跨界发展,不如专一执着,持之以恒,一生做好一件事,必有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