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黄河颂
Ⅰ课课达标我能行
一、积累·识记
⒈给加点字注音。
气魄( ) 澎湃( ) 狂澜( ) 九曲连环( )
屏障( ) 哺育( ) 滋长( ) 高山之巅( )
⒉根据拼音填汉字。
_____(jiān)强 _____(wǎn)转 摇_____(lán) _____(bǎng)样
⒊选出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
A.2003年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于6月20日在福州圆满结束。
B.记者在北京小汤山医院亲眼目睹了医务人员在抗击非典战斗中感人的工作场面。
C.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防汛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将暴雨警报广而告之,做到家喻户晓。
D.在繁华的商业大街上,观光购物的人济济一堂,笑容满面。
⒋为画线处选择恰当的句子,使上下文衔接。
窗外有两株梧桐,三星期前,树上的叶子是还没有银元大的疏疏朗朗的几许红叶,如今已是密丛丛一树肥大的绿叶了。玻璃上也映出一层暗绿色来。假使在盛暑烈日如火的时候,我坐的一个位置真是清凉仙境呢!梧桐两旁各有一行冬青树,_______。
A. 好长时间园丁没有来修剪,已长得很高了。
B. 只怪园丁贪懒没有来修剪,已长得有些参差不齐了。
C. 感谢园丁贪懒没有来修剪,已长得很高了。
D. 因为园丁贪懒没有来修剪,已经长得很高了。
⒌选出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
A.我记不大清楚了,但是母亲、父亲、姐姐、老师等这些词肯定是其中的一部分。
B.说话声,欢笑声,歌唱声,嬉闹声,响彻了整个海滩。
C.皇帝恼羞成怒,当场宣布:“谁说坏话,立刻逮来,杀!”
D.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二、语言运用
⒈下面两幅图是对哈尔滨市民“住宅售价承受能力”和“住宅地理位置的选择”的一项调查。
⑴由图中的数据,你得出的结论是:
⑵你认为如要让我是老百姓住得宽敞、住的经济、住的方便,应采取什么措施?
⒉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罗斯福任美国总统以前,在海军部供职。某日,一位朋友问及海军在大西洋的一个小岛筹建基地的秘密计划。罗斯福特意向四周望了望,然后压低声音问:“你能保守秘密吗?”“当然能。”“那么,”罗斯福微笑着说,“我也能。”
罗斯福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⒊请用“星星”、“乌云”、“小路”三个词连成一段话,描绘一幅图景。(不少于80字)
三、课外双基
⒈下列对文学名著的评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作者用虚构的情节和幻想的手法,揭露批判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与罪恶。
B.《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这部小说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C.《鲁滨孙漂流记》的主人公鲁滨孙热衷于航海,性格坚毅。他在小人国、大人国历险多年,吃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到了可观的财富。
D.《水浒传》中的英雄性格各不相同,但在“义”这一点上却是共同的。晁盖劫取生辰纲是“义”,宋江私放晁盖是“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也是“义”。
⒉从《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几部文学作品中,选择你印象深刻的一个人物作介绍,不少于150个字。
Ⅱ阅读拓展我参与
一、课内阅读。
黄 河 颂
光未然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歌词)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的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1.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2.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3.诗中说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铁的臂膀”指什么?这个比喻有什么深刻含义?
二、课外阅读。
山村传圣火
⑴莺飞草长的阳春三月,浙江义乌西乡山区的天气还相当冷。质朴的山民,还穿着一冬未经洗涤的老布棉衣,晒着太阳聊着重复了几代人的老掉牙的话题,惟一的变化就是脑后的辫子成了稀有品种。当晚霞在西山架上一消失,村庄使由沉沉的黑夜主宰了一切,死寂得只听见偶尔的狗吠。
⑵伏龙山脚下的分水塘村,村边有一口大水塘,它能把泛滥的洪水分成两股向山外泄泻,一股向西北流入浦江县,另一股向东南汇入义乌江,哺育义乌儿女。这一自然地理环境,仿佛早就预示着:时代的潮流,将在这变孕育成一份雄健的动为。
⑶在这个群山也围着的小村庄中,陈家五开间宅子西侧那一间多年未修的操柴屋里,每天晚上都漏出丝丝缕缕的灯光,直到黎明。伴着灯光的是陈家老大陈参一,也就是陈望道。晕黄的一圈桕油灯光,照着这个二十九岁的年轻人,照着他面前这张用铺板搁成的“书桌”以及桌上一叠中外文书籍。灯光,自然更集中于狼毫小楷笔锋所至的那一页稿纸,稿纸上,密密麻麻的文字,在他手下一行行慢慢地延伸,延伸……随着夜的深沉,气温越来越低,他拎起脚跟边的火笼,拿一枝竹片,拨了拨越来越黯淡的炭火,然后将手搁在上面烘着。这也是他休息的时刻,趁着这机会,他总是像检查有无疏漏似的,翻阅堆在一边的那一叠厚厚的稿纸;第一页,赫然出现了这样五个方方正正的楷书,映得微弱的灯光倏地一亮:
⑷共产党宣言
⑸这是一部一问世便震颤了旧世界的巨著。他知道这项使命实在太重大太神圣:同样是纸上的文章,传播的却是照亮中华民族心灵的一把圣火,呼唤的是春暖华夏的一声惊雷;使用的同是一支狼毫笔,但一钩一划都是撕破整个旧世界黑幕的一道道闪电,于无声处聆听的却是埋葬旧世界的丧钟!
⑹陈望道谨慎地选择了自己的故乡作为完成这项使命的地点。多少个日日夜夜过去了,他呕心沥血翻译着。1920年8月,中文全译本终于面世:白报纸,32开,共58页;印数一千册;首版封面的五分之四是马克思肖像;译者署名为陈望道;定价为“大洋一角”。
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产党宣言》的中文全译本。
⑻这是常困境内第一次在印刷品上出现共产主义理论的创始人马克思的肖像。一..
⑼这是在华夏土地上,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学说作为一种革命的武器,交到了中国人民大众的手里。
⑽这也是第一次,以最通俗易懂最精练有力的中国语言文字,号召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渴望着光明与解放的劳苦大众——
⑾“全世界元产者,联合起来!”
⑿《共产党宣言》的中文全译本受到了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热烈欢迎,几天内使销售一空。9月,加印了一千册。几年来,一印再印,仅平民书社1926年1月到5月就重印了10次。《共产党宣言》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作的科学阐述,如燎原之火,熊熊燃遍中华大地。
⒀星火一旦燎原,就势不可挡。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经历二万五千里长征,翻越千山万水到达了陕北。一个仲夏的夜晚,在陕北保安的一孔窑洞里,在昏黄的油灯下,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面对坐在一张方凳上的美国记者斯诺,谈起他革命理想的形成过程和艰难困苦的革命生涯,感慨地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心中,建立起了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第一本就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宜言》,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
1.第⑴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1)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⑸段中“这项使命”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划线句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⑹段介绍了首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只有薄薄的的58页,而第⑸段却说它是一部“巨著”,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⑺⑻⑼⑽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文中反复强调的“第一”,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标题《山村传圣火》中的“圣火”是指《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6.联系全文,简述第一个《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出版所产生的社会反响和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㈡黄河——民族的摇篮
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些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然而,我们是怎样对待这条母亲河的呢?说句实话我们对不起黄河。据学者们研究,两千年前,黄河并不姓“黄”,而是叫“河水”或“大河”,河水也是相当清澈的。随着她儿女的渐渐增多,她周围的森林面积却一天比一天减少,造成了越来越多的水土流失,终于使她由绿变黄了。由于河底的泥沙越来越多,河面逐渐上升,有些地方,比如河南省开封市,河面比房顶还高,成了流在人们头顶上的“悬河”。大概是母亲生我们的气吧,河水一次又一次地跑出来教训我们,造成了难以想象的损失。
⑵那麽,目前的情况又怎麽样呢?旧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产生了。黄河不仅是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水源,也成了附近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主要排放渠道。据专家统计,黄河污水排放量高达二十一点二亿吨,工业垃圾及生活垃圾近4100万吨,农药和化肥的年使用量分别为三点七五万吨和六百万吨。以宁夏为例,黄河流经宁夏13个市县,全长397公里。宁夏每年3亿吨工业和生活污水大约有80%排放进黄河。据检验,黄河水中的有害物质的含量近年来显著增加。由于污染严重,河水不进行处理就不符合饮用标准。然而现在,宁夏南部山区许多农民就直接饮用黄河水。即使是那些不直接饮用黄河水的人,也不是不受危害的。因为被污染的黄河水影响到了地下水,一些地区的地下水,污染程度已相当严重。饮用这样的地下水,怎能保证身体健康呢?
⑶黄河污染问题,关系到千千万万人民的生产生活,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如果我们不高度重视,不赶快控制污染,情况将更加严重。那样的话,黄河母亲会 。如果我们要保护自己,保护中华民族,就必须先想办法保护母亲,保护黄河。
1根据第一段,请你概括说出造成黄河成为“悬河”的原因。
直接原因: 。
根本原因: 。
2文中加点词语分别是指什么问题?请概括写出。
旧的问题:
新的问题:
3第⑵段划线部分,说明了什么?
4参照第一段文中画线句,在第三段中横线上补出一句话,请写在下面,使上下文语意连贯,语气顺畅。
那样的话,黄河母亲会 。
5文中重写的“主要”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Ⅲ创新探究
一、综合实践。
1.诗中赞颂黄河“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这样说有什么历史依据?你能举出一些在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历代王朝建都位置等史实,说明黄河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深远关系吗?
2.为什么说黄河“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你能否具体地说出黄河是从哪儿发源,流到哪里的?黄河有多长,流经哪几个省区?
二、上网查阅有关黄河的资料,形成一篇500字左右的说明文。
Ⅰ一、⒈pò péng lán qū zhàng bǔ zī diān⒉坚、宛、篮、榜⒊D⒋C⒌B二、⒈(1)价格是购房者考虑的首要因素,86.7%的人只能承受较低的房价,近七成的人认为最理想的住宅位置在市区较偏远的地方。(2)政府应减少对开发商的收费,降低房屋建造成本,降低房价,多建一些经济适用住房,推动货币化分房,银行购房贷款要降低率。⒉这是军事机密,我不可能向你透露任何信息。⒊略⒋三、⒈A⒉略Ⅱ一、1.“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分成三个层次,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2.把黄河比喻为“摇篮”是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曲酒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屏障”,则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3.“铁的臂膀”指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这个比喻体现了黄河气垫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二、㈠1、①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②表现了当时农民的蒙昧(农村的落后、闭塞)。2、翻译《共产党宣言》;这项使命的重大和神圣(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意义)。 3、第⑸段中所说的“巨著”是强调它的深远影响。 4、排比;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第一个《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的出版)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划时代意义。 5、马克思主义学说(共产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6、社会反响:《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受到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热烈欢迎,几天之内销售一空。深远影响:①《共产党宣言》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作的科学阐述,如燎原之火,熊熊燃遍中华大地;②《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对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革命信仰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㈡1.直接原因:河底的泥沙越来越多,河面逐渐上升。根本原因:人类乱砍滥伐,使周围的森林面积却一天比一天减少,造成了越来越多的水土流失。2旧的问题:黄河周围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成为悬河。新的问题:黄河水已被严重污染。3 说明了排入黄河的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数量之多。4 略。5 不能去掉,因为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还有其它排放渠道,黄河是其中最主要的,去掉后,就变成黄河是唯一的排放渠道了,与事实不符。Ⅲ一、略二、略《黄河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
过程和方法目标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诵诗歌。通过研讨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质疑、讨论、交流自己的阅读见解。
教学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调动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深入了解关于黄河、《黄河大合唱》的知识,做好相关课件。
学生——查阅历史资料了解抗日战争时中华儿女可歌可泣的事迹,了解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查阅地理资料了解黄河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查阅古代文人墨客关于赞颂黄河的作品,积累材料;查阅诗人创作《黄河大合唱》组诗的相关背景。寻找有关《黄河大合唱》的影视听资料,感受黄河大合唱中的豪迈激情。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哺育了一代代的炎黄子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滚滚东去的黄河浪涛见证了古老中国的兴衰荣辱,黄河澎湃的惊涛,恢弘的气势和那奔腾不息的精神,也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为之拼搏奋斗。在抗日战争那段血雨腥风、民族危亡的日子里,一首深沉豪迈的黄河赞歌传遍了大江南北,激励了众多爱国志士保家卫国的万丈豪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豪迈的黄河赞歌——《黄河颂》。
新授:
检查学生预习效果——话说黄河历史。
请学生介绍与黄河相关的地理知识;
请学生介绍与黄河相关的历史知识;
请学生介绍歌颂黄河的优秀作品。
作家作品及相关文学常识
作家作品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
本诗的创作背景。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1939年,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到了黄河岸边,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
激发情感——欣赏黄河颂歌
欣赏《黄河大合唱》中第一、七、八乐章的片段,并对音乐所要描绘的内容和表达的主要情感进行自由想象。
学生说脑中想象到的画面并谈谈从音乐感受到了怎样的感情。
带着从音乐中体会到的感情来齐读课文。
朗读交流
1)、四人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交流,相互做出评价。
2)、请两到三名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在课堂上朗读,并请全体学生讨论如何读得更好,更能读出感情。发言者也可通过自己朗读来表达意见。
3)、全班齐读诗歌。
内容研讨——探究黄河精神
解题。题目《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
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这一部分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这副图画让你感受到黄河怎样的精神特征 你认为哪些词最能体现这些特征
这首歌词的一、三两小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是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
第二小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诗人歌颂了黄河的英雄气魄,难道只是为了歌颂黄河吗,还表达了什么情感?
合作交流,再读诗歌
小组交流以上的阅读印象,并从以下几种发言形式中选择一种与小组同学交流:①这首诗歌中我最欣赏的是 ②读了这首诗歌,让我最感动的是 ③这首诗歌让我明白了 ④读了这首诗歌,我有这样的疑问
小结: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儿女,维护了祖国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让我们以黄河为榜样,团结奋斗,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作业布置:
咏唱黄河歌曲
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以“我心中的黄河”为题,写一篇作文,抒发你对黄河的感情。
《黄河颂》表格式教案
课 题 《黄河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
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诵诗歌。通过研讨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质疑、讨论、交流自己的阅读见解。
教学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调动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深入了解关于黄河、《黄河大合唱》的知识,做好相关课件。
学生准备 查阅历史资料了解抗日战争时中华儿女可歌可泣的事迹,了解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查阅地理资料了解黄河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查阅古代文人墨客关于赞颂黄河的作品,积累材料;查阅诗人创作《黄河大合唱》组诗的相关背景。寻找有关《黄河大合唱》的影视听资料,感受黄河大合唱中的豪迈激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情境朗读法、自主合作交流探究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 学 流 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黄河奔涌的视频资料。 二、检查预习。 三、激发情感——欣赏黄河颂歌1、播放《黄河大合唱》中第一、七、八乐章的片段。 四、内容探究1、解题。题目《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2、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这一部分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这副图画让你感受到黄河怎样的精神特征 你认为哪些词最能体现这些特征 3、这首歌词的一、三两小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是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4、第二小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5、“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6、诗人歌颂了黄河的英雄气魄,难道只是为了歌颂黄河吗,还表达了什么情感? 五、合作交流,再读诗歌六、小结:七、作业布置:1、咏唱黄河歌曲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2、以“我心中的黄河”为题,写一篇作文,抒发你对黄河的感情。 学生们把预习所查资料展出并汇报交流,共同了解《黄河大合唱》由八个乐章组成,《黄河颂》是其中第二章。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表现出中华民族的苦难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1、欣赏《黄河大合唱》中第一、七、八乐章的片段,并对音乐所要描绘的内容和表达的主要情感进行自由想象。2、说脑中想象到的画面并谈谈从音乐感受到了怎样的感情。3、带着从音乐中体会到的感情来齐读课文。4、朗读交流1)、四人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交流,相互做出评价。2)、请两到三名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在课堂上朗读,并请全体学生讨论如何读得更好,更能读出感情。发言者也可通过自己朗读来表达意见。3)、全班齐读诗歌。 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互相讨论交流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讨论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小组交流以上的阅读印象,并从以下几种发言形式中选择一种与小组同学交流:①这首诗歌中我最欣赏的是 ②读了这首诗歌,让我最感动的是 ③这首诗歌让我明白了 ④读了这首诗歌,我有这样的疑问 以雄壮激越的画面来感染、调动学生 拓展着学生的视野,激发着学生的情感,给课文教学铺垫了一个厚实的背景。 将学生引入课文情感的波涛,从中感受体味诗中澎湃激昂的颂扬赞美之情。 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把握诗歌的主题。 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欣赏评价能力,质疑解疑能力 是活动形式的变换,也是对课首的呼应,同时让全课的教学余味犹存。
板书设计 黄河颂序曲 黄河伟大坚强 近望 望黄河 俯瞰主体 纵观 横看 养育中华民族 颂黄河 保卫中华民族 激励中华民族尾声 学习黄河精神
《黄河颂》教学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华儿女又被称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大家知道我们的祖先黄帝、炎帝在哪生活?
生:我们是炎黄子孙,炎帝、黄帝部落在黄河流域群居,所以应是黄河两岸。
师:大家说的对。黄河又被称为我们的母亲河。早在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黄河以其粗犷、勇敢、坚强的风骨,纯朴、踏实、热情而真挚的风度,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就是中华民族的魂。今天我们要体会吟诵的就是一篇赞颂黄河英雄气概的诗歌——《黄河颂》。
(播放黄河视频片段)
师:老师已经提前布置给大家任务,下面我们就来集思广益话说黄河。谁先来?
生: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经我国九个省(自治区)。
师:你真是黄河的优秀儿女,了解了黄河的概貌,正如诗中所说:“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生:现在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城市——咸阳、西安、洛阳、郑州、安阳、开封、商丘等都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师:你是从城市的角度来说的,很好。
生:根据中国历史的记载,中国几代帝王建都均在黄河流域。平阳(今山西临汾)是尧的都域,舜之都为蒲圾(今山西永济),禹的都城是阳翟(今河南禹县)。
师:你对历史颇有研究的。
生:西安的大雁塔、秦始皇兵马俑,开封的铁塔、龙亭,洛阳的龙门石窟、白马寺,天水的麦积山石窟,银川的海宝塔,刘家峡的炳灵寺石窟等等,宏伟壮观,技艺高超,造型优美,不仅当时举世罕见,也是当今世界之奇作珍品。
师:这都是黄河给我们带来的宝贵财富啊!
生:在抗日战争时期,黄河两岸活跃着广大军民,万山丛中、青纱帐里,到处都有敌后游击队英勇斗争。
师:黄河发出了怒吼,华夏儿女正在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而战。
生:老师,可我从一则资料上看到,黄河经常给我们带来灾难和痛苦,如决堤、泥沙淤积等。
师: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生:自古就有许多的文人墨客写下了优秀的诗文来赞颂我们的母亲河。
师:你能不能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师:知道是谁的诗句吗?
生:唐代大诗人——李白《将进酒》
师:不错。还有谁知道其他的诗作吗?
生: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师:你知道是谁的诗句吗?
生:不知道。
师:我们学诗背诗要养成好的习惯,要记住诗人的名字,诗歌的题目,还要联系创作背景更好把握诗歌的主旨。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诗句。
师:面对母亲河,诗人光未然是在1939年亲临黄河岸边时,又有怎样的情感宣泄呢?
生:那时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期,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新高潮,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希望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用以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师:不错,看来你对诗歌的创作背景下了一番功夫。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到了黄河岸边,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乐章组成,我们今天学习它的第二乐章《黄河颂》。
师:下面我们就来欣赏《黄河大合唱》中第一、七、八乐章的片段,并对音乐所要描绘的内容和表达的主要情感进行自由想象。
生:我感受到黄河流水汹涌澎湃,一泻千里。
生:我听见黄河在咆哮,在奔腾。
生:我感受到了黄河奔流不息的一种力量。
师:同学们对音乐的感悟能力真强,同学们想像的非常丰富!带着从音乐中体会到的感情来齐读课文。
生:(朗读交流,四人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交流,相互做出评价。)
师:学习这首诗歌,我们首先要学会朗读,像诗人一样热情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大家想一想,我们朗读诗歌应注意些什么?
生:首先要注意感情,其次是语音和停顿。
师:以上这些朗读要领具体在课文中应怎样体现呢?
生:歌词与朗颂词之间要有较长的停顿。
生:感情要深沉、悲壮。
生:还有一些动词要重读,如:“掀、奔、劈”读出赞颂之情。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所说的几个细节大家一定要在朗读中细细体会,老师补充一点,文章最后两句充满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师:下面让我们高声地朗读起来,读出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学生自由朗读)
师:好。请同学们停下来。下面,我们来推荐同学读一读。
(男、女生各一名朗读)
师:以上两位同学咬字都比较准确,语速也处理得比较得当,特别是A同学,读出了悲壮,更读出了激昂,让我们用掌声给他们鼓励!(师生鼓掌)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诗歌。
(生齐读)
师:读过诗歌,相信大家都对诗歌有了初步的感知,下面我们就诗歌的内容进行探究。题目《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
生:颂。
师: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这一部分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这副图画让你感受到黄河怎样的精神特征 你认为哪些词最能体现这些特征
生:伟大坚强。
生:滚滚、奔向、惊淘澎湃、万丈狂澜、宛转、九曲连环、劈成等。
师:这首歌词的一、三两小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是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
生:第一小节强调的是黄河,而第三小节强调的是儿女。
师:说的不错。第二小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生:望。
师:“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
生: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以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
生: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黄河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中华民族。
师:诗人歌颂了黄河的英雄气魄,难道只是为了歌颂黄河吗,还表达了什么情感?
生:歌颂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师:小组交流以上的阅读印象,并从以下几种发言形式中选择一种与小组同学交流:①这首诗歌中我最欣赏的是 ②读了这首诗歌,让我最感动的是
③这首诗歌让我明白了 ④读了这首诗歌,我有这样的疑问
生:这首诗我最欣赏的是“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最有味道,这句总领下文。
生:我最感动的是:“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中我感受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势。
生:我明白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写出了黄河在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显示了黄河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前进发展。
生:我对于“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这一句还是不太懂。
师:哦,谁来帮助他回答这个问题?
生:我认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只要分析出本体和喻体,就好理解了,本体是黄河的支流,喻体是臂膀,是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支流众多,正是这众多的支流养育了中华儿女,表达了诗人对黄河母亲的无比赞美语歌颂。
师:看来你对于修辞手法的赏析练得不错。你说的很好。现在大家明白了这句是的含义了?
师:诗歌写了黄河的精神,并且发出了自己的誓言。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值得我们学习的黄河精神更是多方面的,你能用一个相似的短语来替换“伟大坚强”这个词,发出自己的誓言吗?
生:一往无前。
生:豪情万丈。
生:勇敢无畏。
生:博大宽广。
生:保卫祖国。
生:开拓进取。
师:说得如此丰富,让我领略了你们的精神和风采,黄河的精神在你们的心里扎下了深根,黄河的精神在你们的身上得到了延续,你们是希望的一代、发展的一代、成功的一代,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咏唱黄河歌曲。(多媒体播放《黄河大合唱》,师生齐颂)
师: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儿女,维护了祖国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让我们以黄河为榜样,团结奋斗,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下课!《黄河颂》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把握诗文基调,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2. 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的内涵,合作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
学习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学法指导
(1)学习前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介绍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加强对诗歌内容的详细理解。
(2)注意结合平时阅读、参观和观看影视作品等知识积累,知道中华儿女感人的英勇事迹,为解读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打下坚实的基础。
(3)注重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做到在读中了解内容,在读中品味鉴赏,在读中培养感情。
(4)品析诗歌的语言,用想象丰富其内涵。
学习课时:2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生字注音
气魄( ) 哺育 ( ) 山巅( ) 澎湃( ) 劈开( )
狂澜( ) 屏障( )浩荡( ) 臂膀( ) 九曲连环( )
2资料链接:
(1)、关于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2)、相关知识:《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洗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二、自主学习
(一)个体自主学习,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
1. 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诵读。
3.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
(二)诗歌的朗诵要点
质疑: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如:
学生再次自由朗诵,将刚才的所得加以体会。
三、合作释疑
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2、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歌颂的?
3、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四、质疑交流
学习贵在发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难或疑惑?提出来与同学交流。
五、迁移延伸
1、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白抒情,风格豪迈,有些诗则委婉含蓄。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一种 为什么 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2、再次朗读: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齐读诗歌,共同赞颂黄河,歌颂伟大的中华民族!
六、同步达标
1、根据你平时的积累,写出三个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并标明作者及出处。
2、和黄河有关的俗语、谚语、名言很多,请你写出其中的一条,并简要介绍相关的故事。
《黄河颂》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
学生自由朗诵课文,小组朗诵展示,推荐课堂朗诵展示。
三、合作释疑
在大量朗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并展示。
⑴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⑵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⑶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
⑷这首诗歌是从什么角度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有什么历史和现实意义??
四、质疑交流
学习贵在发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难或疑惑?提出来与同学交流
五、迁移延伸【类文品读·黄河颂】
浩瀚壮阔的黄河,奔腾澎湃,流经黄土高原。黄河流域是黄种人滋生繁衍的地区,也是轩辕黄帝居住营卫的所在。黄河哺育着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得到这份自然的恩赐,瓜瓞绵延,永无止境,与山川相辉映,与日月共长久。
据远古记载,黄河流经壶口、华阴、孟津、流入渤海。而砥柱则岿然屹立于浊浪怒涛之中,显示出坚忍不拔的气概。砥柱之北的大阳县也因处于大河之阳而得名,又以在大河之北,遂定名为河北县,其后乃改称平陆。小县得大名,实为鲜见。
黄河流域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适宜农业的经营。炎黄子孙得天独厚,在此肥沃的土地上,经之营之,日臻文明。淳朴勤俭的风俗,早见于《诗经·国风》的歌育;也深得吴国季札的称道;太史公著《货殖传》、班孟坚撰《地理志》,亦皆颂扬不止。而关西尚雄武,山东称儒雅,两汉将相洵出其间,称为盛世,隋唐而后,更见发扬。
自远古时起,黄河流域即为都城所在。三皇五帝的传说,就未远离此城,夏商周三代更辗转迁徒于其间。由秦汉以迄唐宋,咸阳、长安、洛阳、开封,迭为建都之地。都城所在,人文荟萃,历久不衰。奔腾的黄河,激励人民向外发展,齐鲁方士,期望三神山,秦皇汉武,亲临东海上。虽说是景慕神仙,实际是谋图海外开拓。而张骞凿空,甘英远行,始知西域的广大无垠。海上三神山诚渺茫难稽,日南交趾的设郡,汉迁使者遂得远至已不程国。以今地按之,已达到印度南部海岸。这种向往开拓的精神,历隋唐而至于近世,初未稍泯。
黄河流域,既是肥沃的地区,又有瑰丽的文化,但与北方草原相毗邻,不免引起游牧族类骚扰。为了促进文化发展,也为了使农业地区不受蹂躏,从战国时起,就修建了长城,历秦汉而至明代,皆有所修建。由于有了长城,黄河流域的文化不仅受到了保护,而且更显得采。长城并未使黄河流域受到封闭,也并未使人趋于保守。霍去病驰骋于祁连山下,徐自为筑城于卢胸山旁,窦宪勒铭于燕然山侧,王越取胜于红盐池畔,都是不以长城为限。而参于可汗道的建筑,丝绸之路的畅通,又皆显示出没有受到任何的阻隔。这些都是开拓和进取,而不是封闭和保守。黄河的激荡和奔放,是不会使人封闭和保守的。
近世以来,黄河屡经泛滥,造成了若干破坏。这是人为作用的恶果,是不肖的炎黄子孙的造作。植被的破坏,水土的流失,愈至挽近而愈形严重,黄河怎能不频繁泛滥?如果除旧布新,有所改革,黄河必能充分恢复它原来的哺育力量,中华民族也必能因之早日得到振兴,益臻于繁荣富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浩瀚( ) 繁衍( ) 缅怀( ) 泛滥( ) 蹂躏( )
2、两篇《黄河颂》虽体裁不同,但都会激起我们自豪之感,读罢全文,你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3、本文向我们介绍了黄河哪些方面的知识?
4、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可是近世以来,黄河屡经泛滥,造成了若干破坏,你想对人们说些什么?以唤起人们对黄河的保护?
附:《黄河颂》(参考答案)
一、类文阅读:1、略 2、热爱祖国,热爱黄河,以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3?介绍了黄河流经地域,黄河流域的气候,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以及以黄河流域为中心,不断向外发展等几个方面。 4、语言通俗,应有一定的震撼力。
二、合作探究
⑴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⑵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
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⑶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
对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一句,首先应该明确句中的“臂膀”指的是什么。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其次,应该和上文结合起来理解,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⑷这首诗歌是从什么角度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有什么历史和现实意义??
诗是从歌颂黄河、赞美中华儿女的角度来表达爱国之情的。因为黄河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象征。1938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这首诗歌曾激发着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在今天它仍能激起中华儿女建设强盛祖国的豪情。
六、交流收获:
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学生思考、讨论)
师生共议得出。
如:
1, 把握诗词的节奏、重音。
2, 时代背景的把握
3, 对诗词语言的品味
4, 调节自己的感情。
七、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共27张PPT)
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让我们一起去聆听《黄河颂》那激昂的旋律……
6 黄河颂
光未然
请同学们仔细听范读,注意朗读方法:
1、用普通话朗读。
2、读准字音,断句正确流畅。
3、诗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处要注意感情的渲泻。
4、控制节奏,语速不要太快。
《黄河颂》
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 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看一看,这一课的生字词你掌握了吗?
巅( ) 澎湃( )
狂澜( ) 哺育( )
屏障( ) 九曲连环( )
给红色的字注上拼音,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你做对了几个?
diān
péngpài
lán
bǔ
zhàng
qū
1、解题。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
关键是其中的“ ”字。
颂
2、这首诗的一、三节很明显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的着眼点完全相同吗?齐读这两段文字并思考答案。
第一节重点落在“ ”上。
第三节重点落在“ ”上。
黄河
中华儿女
3、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总领全文,应该是哪个字?
统领全文的是“ ”字。
望
4、“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默读第二节,思考: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句话将内容划分为 个层次。
四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第四层:
黄河景色
历史贡献
地理优势
学习黄河
黄河 伟大坚强
望黄河
颂黄河
学习 黄河精神
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啊!黄河!”反复出现,将歌词分为四个层次,依次是:黄河优美的自然景色,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逐步深入。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它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这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整齐。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同时,注意刻画黄河形象,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
学完了课文,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有感情地朗诵这首歌词吧!
☉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
《黄河之水天上来》
☉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