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教案+课件+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口技【教案+课件+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3-15 19:07:29

文档简介

《口技》训练题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会宾客大宴 意少舒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呓语
两股战战 不能名其一处 几欲先走 妇抚儿乳
厅事 施八尺屏障 抚尺 儿含乳啼
众宾团坐 满坐寂然 欠伸 呜之
絮絮不止 一时齐发 众妙毕备 侧目
夫齁声起 盆器倾侧 曳屋许许声 奋袖出臂
二.指出下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善:京中有善口技者 擅长 止:渐拍渐止。 停止 指:手有百指。 手指。
王曰:“善。” 好 止增笑耳。 通“只” 不能指其一端。指出
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坐:满坐寂然。 通“座” 绝:以为妙绝。 极
又间令吴广。 暗中 坐屏障中。 坐在 群响毕绝。 消失
妙:众妙毕备。 妙处。 发:一时齐发。 发出 会:会宾客大宴。 适逢,正赶上。
以为妙绝。 奇妙。 野芳发而幽香。开放。 与皆来会计事。 集会
闻: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听见 乳:妇抚儿乳。 喂奶 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隐隐约约
吾闻二世少子也 听说。 儿含乳啼。 乳头。 微斯人 没有。
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只听得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2.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撤掉围幕一看里面,仍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张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3.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妇人拍着孩子,给他喂奶,孩子口里含着乳头还是哭,妇人一边拍着孩子,一边哼唱着哄他睡觉。
4.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全场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凝神的听着,微笑着,默默的赞叹,认为妙极了。
5.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任何)一种(声音)。
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种情况下,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袖子,露出手臂,两面三刀腿发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的逃跑。
7.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都消失。
8.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只听到远远的深巷里一阵狗叫声,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哈欠,伸着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
9.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
——还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声,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的房子时一齐用力发出的呼喊声。
四.阅读题。
1.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2.划分全文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气氛。
第二部分(第2至4段):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
第一层(2段):写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吠惊醒的情形,以及宾客对口技表演的由衷赞叹。
第二层(3段):写表演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宾客的情绪变化。
第三层(4段):写表演一场突如而至的大火的情形,以及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动作。
第三部分(第5段):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
3.概括第一段段意,并说出其结构方面的作用。
——交代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气氛。作用:是下文记叙精彩表演的铺垫。
4.“京中有善口技者”一句有什么作用?
——以此开篇,介绍口技表演者,是本文的一句总说,即全文意在说明这位“善口技者”的技艺之善。
5.“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染表演即将开始时全场肃穆紧张的气氛,着墨寥寥却暗示出表演者技艺之高、名声之大。
6.第一段对口技人的评价是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这地部分除一个“善”字外,对口技表演者不加一句赞词,却处处为其高超技艺张本,造成很强的悬念,使读者料想必有一场精彩有表演。
7.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次代表演者的道具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有什么作用?
——首尾呼应,说明在演出中未增加任何道具,刚才表演的确是在口中发出的,用道具的简单衬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8.语言品味——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及作用。
①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 “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通过侧面描写,衬托口技人表演技艺的高超;
②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写宾客完全进入境界,以假为真的神态,形象地表现了口技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和真实的艺术感染力,烘托出口技人技艺之“善”。
9.全文从哪三个方面突出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对表演的描绘;道具的简单;听众的反应。(共55张PPT)
口技是一种用口摹拟各种声音的民间表演技艺,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
现代口技表演,演员不必隐身,改为借助扩音器发出各种声响,并可以借助于动作、手势。
口 技
清 林 嗣 环
1.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
2.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及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
4.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嗣 宴 屏 障 少 顷 吠
曳 叱 少 舒 齁 呓语
哗 中间 几欲先走 许许声
sì yàn píng shǎo qǐng fèi
yè chì shǎo shū hōu yì
huá jiàn jī hǔ
林嗣环 字起八,号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进士。著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
《口技》选自清朝的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这本书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
1.听读课文,积累字词。
2.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3.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4.划分文章结构。
课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赞扬了口技表演者精湛的技艺,表现了我国民间艺人的智慧和才能。
3.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4.划分文章结构。
全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记叙的。也就是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来叙事的。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介绍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
第二部分(2—4):描绘口技表演的精彩场面。
第三部分(5):表演结束,再次强调所用道具的简单。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 于 厅事之东北角,施 八尺 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 坐。 少 顷,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 哗 者。
形作动,擅长、善于
适逢
名作动,举行宴会
介词,在
大厅,客厅
设置、安放
屏风
罢了
围绕而坐
一会儿

通“座”,座位
喧哗,大声说话
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大摆酒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帷幕,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帷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围坐在一起。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屏障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翻译课文
  遥 闻深巷中犬吠, 便有妇人惊 觉 欠 伸, 其 夫 呓 语。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 乳啼,妇拍 而 呜 之。又一大儿醒, 絮絮 不 止。
远远的
狗叫

(被)惊醒
打呵欠,伸懒腰
他的
说梦话
不久、紧接着


名作动,喂奶
名词,乳头
他,指小孩
连续不断的说话

连词,表并列
当 是 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 毕 备。 满坐宾客 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 叹,以为 妙 绝。
正在

时候

呵斥
同时
全,都
具备
全场
没有不
名作动,偏着头看
默默地赞叹
认为
奇妙
副词,极
妙处
只听到远远的深巷里一阵狗叫声,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哈欠,伸着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一会儿小孩子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被吵醒。妇人拍着孩子,给他喂奶,孩子口里含着乳头还是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呜呜地哼唱着哄他睡觉。又一个大孩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中呜呜哼唱的声音,小孩子含着乳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全场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凝神地听着,微笑着,暗暗赞叹着,认为妙极了!
翻译课文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 少 舒, 稍 稍 正 坐。
不久
打鼾
逐渐
翻倒倾斜
心情
稍微
伸展、松弛
渐渐
(把身子)坐正
老鼠活动的声音
不久,丈夫打鼾的声音响起来了,妇人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地拍一会儿停一会儿。隐隐地听到老鼠悉悉索索的声音,盆碗等器物打翻的声音,妇人在梦中咳嗽的声音。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把身子)坐正了一些。
翻译课文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 间 力 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 许声, 抢夺声,泼水声。
叫,喊
突然
一会儿,不久
其中夹杂着
一齐响起来

拟声词
拟声词,噼哩啪啦
抢救(财物)
突然有一个人大声喊着:“失火啦!”丈夫起身大叫,妻子也起身大叫,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刹时间,成百上千的人大喊起来,成百上千的小孩儿哭了起来,成百上千的狗叫了起来。中间夹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而发出的爆烈声,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还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声,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子时一齐用力发出的呼喊声,在火中抢夺物件的声音,泼水的声音。
翻译课文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 手,手有百指,不能指 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 名 其一 处也。 于 是 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奋 袖 出臂,两 股 战 战, 几 欲 先 走。
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
即使
一百只手
指明
其中一种声音
名作动,说出
地方
在这(种情况下)
惊慌失色离开座位
扬起,举起
露出
大腿
打哆嗦,打战
几乎
想要
抢先
逃跑
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直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翻译课文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 毕 绝。 撤 屏 视 之, 一 人、一 桌、一 椅、一 扇、一 抚尺而已。
各种声响
全、都
消失
撤掉

屏风里面
(个)
(张)
(把)
(把)
(块)
罢了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撤掉围幕一看里面,仍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翻译课文
1.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3.第二部分口技表演了哪几个场景?
4.这部分作者按什么顺序描摹的?描摹了哪些声音?
5.二、三个场景的描写,都突出了表演者演技的高超。请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
1.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说明表演的场地狭小、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
3.第二部分口技表演了哪几个场景?
4.这部分作者按什么顺序描摹的?描摹了哪些声音?
5.二、三个场景的描写,都突出了表演者演技的高超。请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
①由睡到醒。
②由醒入睡。
③失火救火。
场面 声音种类 声音特点 作者评论 听众
反应
梦 中
惊 醒
由 醒
又 睡
失 火
救 火
犬吠 欠伸 呓语 儿啼 妇呜 夫叱
(一时齐发)
齁声 妇拍儿渐止 鼠作作索索 倾盆器声 咳嗽 (以响衬静)
众妙毕备
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意少舒
稍稍正坐
变色离席
奋袖出臂
两股战战
几欲先走
大呼 齐哭 百千人大呼 儿哭 犬吠 力拉崩倒声 火爆声 风声求救声 曳屋声抢夺声泼水声
(无所不有)
不能指其一端
不能名其一处
●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
由分而合
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忽然变大
由少而多
由多而杂
整个口技表演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驰缓而渐趋紧张。三个场景,则犹如三个乐章。既各有不同的“乐”趣,又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文章按表演顺序依次描述,第一个场景描写四口人五声齐发,形成第一个波澜;第二个场景主要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声情潜伏;最后一个场景是整个表演的高峰,情节发展的高潮。
1.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 如果有,请一一找出来。
2.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3.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4.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5.课文第四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6.最后一段写到“抚尺一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向已。”似乎与第一段相重复,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1.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 如果有,请一一找出来。
三个文段都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些描写是侧面烘托,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技艺高超。
2.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3.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遥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4.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俄而”、“少顷”、“未几”。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5.课文第四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6.最后一段写到“抚尺一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向已。”似乎与第一段相重复,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渲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再次写到道具的简单,既与第一段相呼应.更是以侧面反衬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让人恍然醒悟,原来一场出神火化的表演完全出自人的口中,而不是借助于其他繁多的器物。
1.课文除了直接从正面写表演的过程,还有侧面的衬托,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有何作用?
2.课文第三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何作用?
1.课文除了直接从正面写表演的过程,还有侧面的衬托,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有何作用?
侧面衬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开头和结尾部分对表演道具的交代,二是在表演过程中观众的神情举止的反应。这样从正面表现,从侧面衬托,生动地表现了口技表演者出神入化般的表演所带来的巨大艺术魅力。
1.课文除了直接从正面写表演的过程,还有侧面的衬托,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有何作用?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2.课文第三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何作用?
不能省去。这段写一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2.以静写动,动静结合。 3.以时间为序,层次清楚,条理清晰;4.“善”字总领全文,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主 旨
写法借鉴
一张 ,两三件 ,四方 ,听的五 ,六 ,心里七 八 ,好似九 ,真乃十 。

道具
宾客
体投地
神无主


死一生
全十美
文言知识归纳
通假字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坐”,通“座”,座位。
1.妇抚儿乳
名词作动词,“喂奶”。
2.善口技者
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3.不能名其一处
名词作动词,“说出”。
4.会宾客大宴
名词作动词,“举行宴会”。
5.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
词类活用

中间
古今异义词
会宾客大宴
古义:正当 今义:会议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古义:其中夹杂 今义:里面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古义:在这时 今义:紧接上事之后并由于上事而出现某种结果。
于是



古今异义词
奋袖出臂
古义:扬起。 今义:振作,鼓劲。
两股战战
古义:大腿。 今义:屁股。
几欲先走
古义:跑。 今义:走路、行走。
妇抚儿乳( ) 众妙毕备( ) 儿含乳啼( ) 以为妙绝( )
以为妙绝( ) 手有百指( ) 群响毕绝( ) 指其一端( )
喂奶
妙处

手指
乳头
奇妙
消失
指出
一词多义
“一齐”——同时。
“忽”,“忽然”——突然发生。
“既而”——两事相继发生。
“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
“少顷”、“俄而”、——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时间词语
1.积累文言知识和文学常识。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三四。
3.完成本课《尖兵》。
4.背诵并默写课文。
5.预习《观舞记》。
6.摘抄《》,200字读后感。
   善于
   正当
   设置,安放
一会儿

形容寂静的状态
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
施八尺屏障 
少顷 
但闻
寂然 
嘿叹 
惊觉欠伸 
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
妇抚儿乳
儿含乳啼
妇拍而呜之
解释红色的词语
通“默”
  睡醒
  说梦话
  不久
  喂奶
  乳头
  轻声哼唱 哄小孩入睡
 这
  同时
  全,都
  极
通“尿”
  打呼噜
 稍微
  渐渐
当是时 
一时齐发
众妙毕备
以为妙绝
夫起溺
夫齁声起
意少舒
稍稍正坐
俄而 
中间力拉
曳屋许许声
虽人有百手
不能名其一处
奋袖出臂
两股战战
几欲先走
一会儿
  中间夹杂
   拉
   即使
    说出
  扬起
  大腿
  几乎;跑
京城里有(个)擅长表演口技的人。
1、京中有善口技者
2、会宾客大宴
3、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正赶上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
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人敢大声喧哗。
翻译句子
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了脖子,斜眼旁视,微笑着,暗暗赞叹,认为好极了。
4、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嘿叹,以为妙绝。
5、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客人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一些,渐渐坐端正了。
翻译句子
中间夹杂着劈里拍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6、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7、曳屋许许声
8、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一齐用力拉到着火房屋的呼喊声
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
翻译句子
  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每只手有一百个手指,也不能指出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张嘴,一张嘴里有一百个舌头,也说不清其中的任何一处。
9、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翻译句子
10、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慌失色,离开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索索发抖,几乎要想抢先逃跑了。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 )
A 于是,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卷起袖子,露出手臂。
B 于是,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振奋得伸出了手臂。
C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卷起袖子,露出手臂。
D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振奋得伸出了手臂。
C
选择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表演前:道具简单
表演者 宾客
表演中
表演后:
侧面衬托技艺高超
正面
侧面
由睡到醒
神经侧目、微笑默叹
由醒入睡
意少舒 稍稍正坐
失火救火
变色离席 几欲先走
侧面衬托技艺高超
道具简单
最精彩的表演=
最复杂的内容
最简单的道具
最热烈的观众反应《口技》教学设计
设计者 张国真 单位 衡水市第九中学
学科领域 语文 适合年级 七年级
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所用时间 一课时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设计理念
以“生活中来——诵读感悟——合作探究——拓展训练——生活中去”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教师注重提倡学生之间互相质疑问难和培养学生互相切磋的团结合作精神,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 )课堂。
教学内容
《口技》是一篇文言文。本文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演者用各种不同的声响,逼真地摹拟出一组有节奏、有连续性的生活场景,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艺术的魅力。《虞初新志》的编者张潮对《口技》的评价是:“绝世奇技,复得此奇文以传之。”
学生特征
初一学生接触文言文数量不多,需要通过反复的读、诵等形式,培养文言文语感。因此,一定坚持让学生诵读,以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点字、词、句,积累文言知识。
(2)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背诵全文。
(3)学习本文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及作用。
2过程与方法 :
(1)强调自主学习,加强朗读与吟诵,突出“读、诵、悟、品”。
(2)基本的学习方法:吟诵法、探究法、品析法。
3情感与态度
(1)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口技这一古老民间艺术的精妙。
(2)培养对古代文化精品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高超技艺的生动的描写,以及正面与侧面描写结合的手法及作用。
教学资源: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好!很高兴能与同学们进入愉快的学习之旅。在出发之前,让我们先听一段录音。(放洛桑口技录音,听完后继续)同学们说,刚才的录音属于什么艺术形式?(生答后,明确)这种艺术形式叫口技,它是一门用口腔发声模仿虫、鸟、走兽、器械的声音和某些人类活动的声音的艺术。今天,咱们的旅行就是去欣赏一场清朝时期的口技,请打开第二十课《口技》。(大屏幕显示)
(二)作者作品简介
(多媒体展示)
1.口技是杂技的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是艺人们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本文真切地抓住口技表演者发出的声响、听众的反应,生动地再现了表演者摹拟深夜一家四口梦中醒来,继而又入睡和发生火警、救火的情景。
2. 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福建省晋江县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晚年住在杭州。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和《铁声诗》等。
(三) 整体感知
一读
1初读:教师安排课外预习。
①借助工具书学习生字词的音、形、义。
②反复阅读,根据文下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课内朗读
① 听读:听录音,注意停顿,画出生字词。
(课件演示)
吠(fèi) 叱(chì) 咳嗽(ké sòu) 少顷(shǎo)
呓(yì) 间(jiàn) 曳(yè) 许许(hǔ hǔ)声
② 自读: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准确、流利,把握断句。
③ 选读:分组进行比赛,看哪组读得最好!(老师点评)
二诵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有不懂之处提出来师生共同完成。
1掌握字词
①善:擅长 ②者:……的人 ③而己:罢了
④哗:大声说话 ⑤当是时:在这个时候 ⑥稍稍:渐渐
⑦以为:认为 ⑧百千人:成百上千的人 ⑨色:脸
⑩走:跑
2积累词汇
通假字 “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至今仍保留古代用法的词:如“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莫名其妙。
3翻译接龙
强调重点疑难字词含义
4理解背诵
留几分钟时间,学生自读成诵,比比谁背得快。
5背诵比赛
宣布比赛规则:背诵15分钟;以小组为单位交叉检查;小组代表示范背诵。
三悟
合作探究课文内容
1“善”字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善”字统领全篇)
2作者如何表现口技艺人的“善”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3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一方面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直接表现其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写;另一方面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以听众的反应烘托其高超技艺,这是侧面描写。)
4课文中有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反应?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宾客反应: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意少舒,稍稍正坐
无不变色离席……几欲先走
作用:写出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口技者技艺高超。另外,写听众的反应也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5口技艺人表演了怎样的故事 由哪些词语来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教师点拔,帮学生找出标志时间推移的副词及不同场景的内容。)
时间副词: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故事情节:梦中惊醒一渐入梦乡——火场百象。
6开头、结尾皆清楚地交代了道具,这些在文中作用如何
(这样既与第一段呼应,写出表演者凭借表演的道具极为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衬托了“善口技者”技艺高超。)
四品读
问题设计:
1口技的表演技巧,可以用一个什么字来概括?(善)
2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两处道具:前后两处——“一桌,一椅,一扇,一扶尺。”
三个场景:
“梦中惊醒”:犬吠、欠伸、呓语、儿醒、大啼等声响。
“渐入梦乡”:拍而入睡声、老鼠声。
“火场百态”:呼、哭、犬吠、崩倒之声、火爆声、风声、求救声、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四次反应: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默叹,以为妙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四)拓展
看看谁具慧眼?说出自己发现的问题(目的: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表达能力)
学生回答选例: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遥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并且动静结合(教师点评:问题独特,实用性强。)
(五)作业
写一场蓝球赛、拔河赛,记一次故事会等。
(六)板书设计
道具简单: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善) 表演精彩:场面宏大人物众多
听 众:如身临其境
(七)《口技》教学反思
此文记叙的是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的是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根据这一内容,教学中我采用了引导学生感受民间艺术的方式来导入课文,播放口技录音,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口技的绝妙。
本文采用的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是一大亮点,也是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在最后我设计了学以致用的环节,我以文本为基础,引导学生发散性地思维,让学生模仿文中的这一写法描写一些场景。
(八)课例点评
这节课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理解背诵、感悟赏析。由文字到内容,由浅入深。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值得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