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

文档属性

名称 最后一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9-15 11:16:32

文档简介

《最后一课》同步测试及答案
一、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赫叟(hǎo sǒu) 诧异(chà) 哽住(gěng)
B.祈祷(qí) 懊悔(ào) 挟(jiá)
C.惩罚(chěng) 板凳(dèng) 捂(wǔ)
D.紫藤(téng) 钥匙(yào shi) 赚(zhuàn)
二、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祈祷 督学 B.思量 墙璧
C.惨白 阻塞 D.戒尺 溜冰
三、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最后一课》的体裁是小说,作者都德,选自《星期一故事集》。
B.《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韩麦尔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丧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C.《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
D.《最后一课》运用了景物描写表现主题。
四、表现人物性格常常运用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手法。试对下面的描写文字表现人物性格进行分析
1.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①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运用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屋顶上鸽子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①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运用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________“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________“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________“散学了,——你们走吧。”
1.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祈祷( )( )惨白( )哽住( )
2.在________里填上恰当的标点。
3.选段开头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加粗词“忽然”表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是因为
( )
A.时间太少了,满肚的话一时无从说起。
B.他要离开他教的学生,心情难过。
C.想到课一结束,他就要离开这生活了四十年的地方,心中有说不出的惆怅。
D.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6.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常见的破折号的用法有以下几种:A.表示解释说明B.表示语音延长C.表示意思的递进D.表示语意的转折。判断下列两句中的破折号是哪种用法。
(1)“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
(2)“散学了,——你们走吧。”( )
(二)摆渡老人
李文忠
①读中学时,学校设在邻村,与我们村有一条河隔着,便认识了那摆渡老人。
②当时,那老人一直是我们取乐的对象。每到放学,肚子饿得直叫的我们便一窝蜂向渡口跑去,挤在那儿。渡船只要一近岸,大家便争先恐后地向船上跃去。虽然老人很有经验,未到岸边便做好回撑的准备,但超载和落水的事仍然时有发生。超载时,船上的,岸上的,都望着老人手忙脚乱的样子大笑。夏天下雨时,大家总是把伞迎着风,看着渡船被吹到离渡口好远的地方,老人一番折腾,将船撑到渡口,我们便哄笑着上了岸。
③最有意思的要数冬天(当时我是这样认为的)。冬天很冷,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每天早晨,当我们赶到渡口时,总看见老人在那边晃着船,好长时间,才把船晃过来。望着老人跳舞似的笨拙姿势,我们总是哄笑,一直到船靠岸。我们往往因此耽误了早读,但我们都挺愿意。于是就希望天再冷些,便可迟点起来,反正去早了也过不了河。我们都为找到一个偷懒的理由而感到高兴。当时的我们,是“心忧读书愿天寒”。
④那一天特别冷,我因有事起了个早,吃过早饭后,便不紧不慢地向学校走去。到渡口时我惊奇地发现,那老人不是我预料的那样正在“跳舞”,却已经到了这边。我和他攀谈起来。我问他:“你今天怎么这么早?”老人咳嗽了一声,缓缓地说:“许是人老了,早上总起不来。昨天听学校说耽误了学生上早读,今天我就起了早。谁知等了好长时间,才来了你一个人。”说完,便送我过河。
⑤船到河心,老人忽然回头对我说道:“你们小孩子可要好好读书啊。”那双眼中竟满含着期待和爱意,我心中一震,看着老人瘦弱的身体,沾满冰碴的白胡子,一双手冻得发紫,猛地问道:“你干啥要吃这份苦呢?”好久,老人长叹一声说道:“干啥?哎,以前我也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他曾吵着要上学,但终究没上成。后来他得病去了,我一直感到对不起他,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谈话间,船已到岸。待我上岸后,老人把船向河那边撑去。看着老人的背影,我不再感到笨拙可笑,鼻子有些酸酸的。
⑥那天,我把老人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了。以后,我们上船再也没有起哄。于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出现了笑容。
⑦再后来,两岸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最后一次过河时,老人对我们说:“以后不再送你们过河了,你们要记住,好好读书。”
⑧“好好读书”,这句话一直留在我记忆中。
⑨真想再见见摆渡老人。
1.本文具体描述了摆渡老人接送“我们”过河上学的辛劳。先写老人因“我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手忙脚乱,一番折腾;再写因________________,老人好不容易“才把船晃过来”;最后写老人不顾自己________________,特地起大早送“我们”过河上学。
2.第⑤段中摆渡老人说“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请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说说为什么老人觉得这样做“心里好受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中加粗的语句表现了“我”当时________和________的心情。
4.原先,摆渡老人在孩子们的眼里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后来,摆渡老人在孩子们的心中却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5.“摆渡老人”中的“摆渡”可以理解为老人对“我们”生活、思想上的帮助。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摆渡者”,请你展开联想,按照下面的示例仿写三个句子。
示例:(1)作家把读者摆渡到精神的彼岸。
(2)“希望工程”把贫穷的孩子摆渡到求知的校园。
仿句:(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外婆和鞋
席慕蓉
我有一双塑胶的拖鞋,是在出国前两年买的,出国后又穿了五年。它的形状很普通,就像你在台北街头随处可见的最平常的样式:平底,浅蓝色,前端镂空成六个圆带子,中间用一个结把它们连起来。买的时候是喜欢它的颜色,穿了五六年后,已经由浅蓝色变成浅灰,鞋底也磨得一边高一边低了。……
你知道我为什么舍不得丢掉它吗?
这是个让生命在刹那间变得非常温柔的回忆。大学快毕业时,家住在北投山上,没有课的早上,我常常会带着两只小狗满山乱跑。有太阳的日子,大屯山腰上的美丽简直无法形容,最让我快乐的是在行走中猛然回过头,然后再仔细辨认,山坡下面,哪一幢是我的家,走着走着,我的新拖鞋就不像样了。不过,我没时间管它,直到有一天,傍晚,放学回家,隔着矮矮的石墙,看见我的拖鞋被整整齐齐地摆在花园里的水泥小路上。带着刚和同学分手后的那一点嚣张,我就在矮墙外大声地叫起来:
“何方人士,敢动本人的拖鞋?”花园那边没有动静。再往客厅的方向看过去,外婆正坐在纱门后面,一面摇扇子,一面看着我笑呢。
“今天下午,我用你们浇花的水管给你把拖鞋洗了,刚放在太阳地里晒晒就干了。多方便!多大的姑娘啦!穿这么脏的鞋给人笑话。”
以后,外婆每次上山时,总会替我把拖鞋洗干净,晒好,有时甚至给我放到床前。然后在傍晚时分,她就会安详地坐在客厅里,一面摇扇子,一面等着我们回来。我常常会在穿上拖鞋时,觉得有一股暖和与舒适的感觉,不知道是院里下午的太阳呢,还是外婆手上的余温?
就是因为舍不得这一点余温,外婆去世的消息传来以后,所有能够让我纪念她老人家的东西:比如出国前夕给我的戒指,给我买料子赶做的小棉袄,都在泪眼盈盈中好好地收起来了。这双拖鞋,也就一直留在身边,舍不得丢。每次接触到它灰旧的表面时,便仿佛也接触到曾洗过它的外婆的温暖而多皱的手,便会想起在夕阳下的园中小径,和外婆在客厅纱门后面的笑容。那么遥远,那么温柔,而又那么肯定地一去不返。
1.结合短文,解释文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①嚣张:______________②泪眼盈盈:______________
2.文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一句话概括第3~7自然段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鞋”是一双怎样的鞋?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描写这双鞋的句子。
谈谈“我”为什么舍不得丢弃这双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有两处描写外婆神态的地方,请你找出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外婆去世的消息传来以后”,“我”的心情怎样?请写一段文字描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那么遥远,那么温柔,而又那么肯定地一去不返。”这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A
二、B
三、C
四、1.①韩麦尔②动作③韩麦尔对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
2.①小弗郎士②心理描写③对敌人禁学法语卑劣行为的讽刺、轻蔑、憎恨和反抗,表现了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五、(一)1.qí dǎo cǎn gěng 2.,::3.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预示着德语要代替法语;号声、钟声的相继传来,使韩麦尔先生眷恋国土的心更为痛楚和悲愤,为下文起了烘托和铺垫作用。4.“忽然”有来得迅速而出乎意料的意思,说明这钟声是在韩麦尔先生争分夺秒地教,学生们正在全神贯注汲取法语知识的情况下敲响了,是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强加于人的钟声,不容人选择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增强了悲怆的气氛。5.D 6.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7.表现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无比崇敬。8.(1) B (2) C
(二)1.恶作剧(淘气、调皮)河面结冰 年老体弱 2.因为老人失去可爱的儿子深感痛苦,于是把父爱转移到“我们”身上(把“我们”当做自己的儿子),每天接送“我们”上学,所以觉得,“心里好受些”。3.愧疚 感激 4.可笑可敬
5.仿句:(1)父母把儿女摆渡到成人的世界。
(2)老师把学生摆渡到知识的王国。
(3)医生把患者摆渡到健康的乐园。
(4)科学家把人类摆渡到万里之遥的星球。
(5)小小电脑把我们摆渡到广阔无垠的信息海洋。
(6)米卢把中国足球摆渡到“世界杯”的绿茵场。
(三)1.嚣张:文中指因兴奋而没有限制。(意思对即可)泪眼盈盈:因伤心而泪眼模糊。(意思对即可)2.你知道我为什么舍不得丢掉它吗?3.回忆外婆给我洗鞋并晒鞋的往事。(意思对即可)4.平底,浅蓝色,前端镂空成六个圆带子,中间用一个结把它们连起来。已经由浅蓝色变成浅灰色,鞋底也磨得一边高一边低了。每次接触到它灰旧的表面时,便仿佛也接触到曾洗过它的外婆的温暖而多皱的手,便会想起在夕阳下的园中小径,和外婆在客厅纱门后面的笑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只要能写出外婆对我的爱即可)5.①外婆正坐在纱门后面,一面摇扇子,一面看着我笑呢。②她就会安详地坐在客厅里,一面摇扇子,一面等我们回来。6.能围绕悲痛、伤心、怀念三个方面去描写,语句通顺,能写出真情实感即可。7.要求写出自己的阅读感悟,回答只要有真实感受,言之有理即可。六 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触发爱国主义情感。
说明: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作者利用短篇小说的特点,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方法,在尽可能精练的艺术形式里容纳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社会题材。他选择了在普鲁士人规定阿尔萨斯省学校里不许再教法文的命令下,一个小学校里学生们上最后一堂法文课的场景,把这一堂课提升到向祖国告别的仪式的高度,使普法战争悲剧性的结果通过一堂课表现得非常鲜明突出。作者还广泛应用了白描手法,在小说中穿插了一些简洁而别有特色的细节描写,如文中对韩麦尔先生在讲授“最后一课”时衣着的描写,对刻画课堂不平常的、庄严的气氛及韩麦尔的内心活动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外,教室内外的桌椅树木,金甲虫的飞,鸽子的鸣,这此细节,都紧密地与描写孩子们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的祖国的感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显得既自然又从容,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应着重引导学生借助圈画、品读等方法,感受人物形象,体会小说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理清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运用圈画、品读等方法,把握重点语句,感受作者笔下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
2.难点:作者如何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说明:
本文人物形象生动,它主要通过作者运用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同时借助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具体,所以这既是本文的写作特色也是理解分析的重点,成为教学的重难点。圈画、品读是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的有效方法。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借助圈画,抓住关键句子来感受文章流露的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诗歌导入,渲染氛围 1、出示、朗读小诗,请学生为诗歌配上题目,并谈谈从诗句中读出了怎样的感情——怎忍看最后一眼/那一眼里全是眷恋/静静的是课堂/不平静的是心中的波澜/战争的音讯令人厌倦/多少双眼睛把和平企盼/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童年在瞬间长成成年/最后一课/是一生难忘的经历 2、今天,我们就要学习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优秀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板书题目)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什么一篇不足三千字的小说,会产生如此的艺术魅力呢?
1、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互相交流自己拟题的理由以及自己的阅读感受。2、学生互相交流、补充自己所了解的小说创作背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整理、小结) 从诗歌导入,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渲染庄严的氛围,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了解创作背景,有助于全面深入地把握文本;学生之间的交流发言能促进他们课外阅读的热情。
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小说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用课文原句回答。 2、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找到第11节“……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 2、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 这是训练学生概括能力的环节,课文篇幅较长,有具体的情节,教师要指导学生梳理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为进一步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再读课文圈画品读 引导学生感受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⑴你认为小弗郎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指导学生运用圈画品读的方法)⑵教师进行调控,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小弗郎士是由一个贪玩、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3)、究竟是什么使这样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2、引导学生感受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形象。
⑴、你认为韩麦尔先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指导学生运用圈画品读的方法)(2)、教师进行调控,组织讨论。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结合讨论,指导学生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
明确: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认为:小弗郎士是一个贪玩、调皮、捣蛋、不遵守纪律、马虎、不认真学习、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由于这是最后一课而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学生合作讨论,诵读小弗郎士的大段心理描写,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学习的高潮。是朴素的爱国情感在“最后一课”这个特定场景下被进一步激发,使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认为韩麦尔先生: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个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镇上的一位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
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最后一次上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课文多处点到韩麦尔先生的爱国。)
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如何感知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学生的阅读感受必须依托于文本,而通过圈画品读的方法能让学生的阅读感受找到依据,同时,也能让学生感知到文章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并借助细节描写,塑造出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从而懂得在习作中要借鉴这些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适时调控,确保学生讨论的有效性,而不是一味的“放羊”。
课文研讨归纳主题 作者为什么不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组织学生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明确: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才能够成为千千万万法国人的代表,他们那朴素、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交流、探讨主题:小说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深刻地表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 对文章主题的揭示可以采取各种形式,这个问题的设计紧承以上探讨人物的环节,能够比较自然地从“感受人物形象”过渡到“把握文章主题”。
布置作业借鉴感悟 2选11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用第一人称进行续写。(300字左右)2、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提示:当韩麦尔先生看到镇上居民来到教室听课时会有什么感受?当他看到小弗郎士迟到时会想些什么?当他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时究竟在想些什么?教堂的钟声响起时他究竟想说些什么?)(300字左右) 按照要求,自主选择完成作业。 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以读促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并在片段写作中再次感受小说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感。
思路点拨
这篇文章情节性强,学生有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依据“我”(小弗郎士)心理思想的变化成长为切入点,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人物形象,以此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剖析课文,并且探讨“作者为何要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以此来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意图。
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觉角度来写的,突出了对他心理活动的描写,你能找出文中最能体现小弗朗士心理变化、思想成长的词语吗 (抓住“怕”“诧异”“懊悔”“明白”四个词语,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概括出人物性格。)
我们知道小弗郎士起初是一个调皮、逃学、厌学的孩子,(韩麦尔先生似乎也不是一个敬业的老师,)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如此反常规的不完美形象呢
明确:选普通的人作为典型形象更具有普遍的意义。
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情感在“最后一课”这个特定场景下被进一步激发,由一个贪玩、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也寄寓了作者对法兰西民族的希望。
练习举隅
比较阅读
课后阅读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完成下面填空题。
两文的主题是相同的,都是以 为主题。不同点很多,两文的教师都离开了岗位,课文的离开是 的,选文则是 的;两文中的人们都向侵略者做了抗争,课文以上好最后一课为抗争,选文则是以 作为抗争;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 ,选文表达的感情是没有伤感,,没有悲哀,没有迟疑,没有顾虑,有的只是 地抗争;课文体裁是 ,文中的“我”(小弗朗士) 是虚构的,而选文体裁是 ,文中的“我”则是 。
2、失去国土的法国人民这样热爱他们的民族语言,这样热爱他们的国家!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也应该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热爱我们的祖国!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对于学习自己的母语、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何感受?
3、文中韩麦尔先生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他还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说你是如何理解韩麦尔先生说的这些话的?
附录:
最后一课
郑振铎(选自郑振铎《蛰居散记》,上海出版公司1951年出版)
  这一天的清晨,天色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电话的铃声惊醒。
  “听到了炮声和机关枪声没有?”C在电话里说。
  “没有听见。发生了什么事?”
  “听说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
  接连的又来了几个电话,有的是报馆里的朋友打来的。事实渐渐地明白。
  英国军舰被轰沉,官兵们凫水上岸,却遇到了岸上的机关枪的扫射,纷纷地死在水里。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或郊外开进租界。
  被认为孤岛的最后一块弹丸地,终于也沦陷于敌手。
  我匆匆地跑到了康脑脱路的暨大。
  校长和许多重要的负责者们都已经到了。立刻举行了一次会议,简短而悲壮的,立刻议决了:
  “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
  太阳光很红亮地晒着,街上依然的熙来攘往,没有一点异样。
  我们依旧地摇铃上课。
  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室,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
  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
  “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罢,”学生们都点点头。“我们已经议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地将学校关闭结束。”
  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的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
  “但是我这一门课还要照常地讲下去,一分一秒钟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
  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地讲下去。学生们照常地笔记着,默默无声的。
  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的亲切,格外的清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的上了刺刀,“引满待发”。
  然而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该来的事变,一定会来的。一切都已准备好。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得愈多愈好。
  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在按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
  别的十几个课堂里也都是这样的情形。
  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眷恋。黑板显得格外的光亮,粉笔是分外的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的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摩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涂写着,刻划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离别了呢!
  街上依然的平滑光鲜,小贩们不时地走过,太阳光很有精神地晒着。
  我的表在衣袋里低低地嗒嗒地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
  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着异常地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远远的有沉重的车轮辗地的声音可听到。
  几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地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
  时间是上午10时30分。
  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立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 “现在下课!”
  学生们一致地立了起来,默默地不说一句话,一个女生似在低低地吸泣着。
  没有一个学生有什么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个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哪一个方面走去。
  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仪仗队似的一致。
  从来没有那天无纷纭的一致的坚决过,从校长到工役。
  这样的,光荣的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生命,默默地在忙着迁校的工作。课题 《最后一课》(一)
学习目标:1.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情况;自主解决字词问题,积累词语;2.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分析小说结构,理清文章脉落。3.抓住小弗郎士心理活动描写以及思想感情变化的描写,分析小弗郎士的形象。知识链接:一、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都德简介: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二、如何把握小说的三要素: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或简称为: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小说中的典型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描写;侧面描写指:以他人言行来反映人物等(又叫侧面烘托)。 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故事情节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故事情节的作用: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学 习 导 航 学习笔记
一、自主学习:课前预习1.认真阅读“导学案”“知识链接”,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知道怎样依据小说的文体特点分析课文。2.默读课文,边读边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标出生字、词;标出有疑难的字、词,并借助字典、词典自主解决。3.再次认真默读课文,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理清课文脉络,将本文分为三部分,并给第二部分分层,将预习笔记写在课文相关的地方。4.跳读课文,圈点:小弗郎士心理反应、思想感情变化等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并进行批注。圈点疑难之处。二、合作探究,展示提升:1.复述基本情节。
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胳。2.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谈一谈你对小弗郎士的认识。说一说作者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作为小说的主人公,有什么好处?三、训练巩固:1.当堂训练:写在语文作业本上。续写练习:设想小弗郎士上完最后一课,在回家的路上再次见到上学时所见的景物时又将有什么样的感受呢?题目:回家路上要求:写小弗郎士回家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来表现他的思想感情。2.课后作业:《基础训练》第一、二、三大题。
课后反思:
课题 《最后一课》(二)
学习目标:1.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等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3.总结、归纳文章的中心、写法。
学 习 导 航 学习笔记
一、自主学习: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0、11、18至20自然段、24至29自然段。2.跳读课文,圈点:描写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的句子,并进行批注。圈点疑难之处。3.思考:小说标题“最后一课”有什么深刻含义?二、合作探究,展示提升:1.结合课文对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的描写,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2.结合课文小结:写人的几种方法。三、训练巩固:(一)当堂训练:1.填空:《最后一课》的作者是_______国作家__________,这篇小说以___________ __为背景,着重刻画了主人公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表现了法国人民_______________精神。2.给加点字注音。 祈祷(    )哽咽(     ) 郝叟(     )字帖(    )懊悔(     )喧闹(    )踱步(    )诧异(     )挟( )3.阅读答题。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①这段文字开头写钟声和号声有何作用?
                                       ②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哽咽得说不出话来,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③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④语段从    、      、    三方面描写韩麦尔先生,表现他 的思想感情。⑤选文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是哪一句话?⑥所选的这一部分是故事情节的 部分。(二)课后作业:《基础训练》第四大题。
课后反思:
附:参考资料
一、全文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至6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第二部分,7至23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上了难忘的最后一节法语课。第三部分24至29自然段,写韩麦尔先生悲壮地宣告“最后一课”结束。
   第二部分第一层:第7至10自然段,小弗郎士跑到学校后,发现的种种不平常的现象,渲染了“最后一课”的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
   第二层:第11至16自然段,当韩麦尔先生宣布:“今天是你们最后一节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听了如晴天霹雳,震动极大。
   第三层:第17自然段至23自然段,写韩麦尔老师与学生们在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下,在最后一课中认真教学的感人情景。这一部分写出了阿尔萨斯被普鲁士占领后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深刻地展示了形式上的法语课实际上已成为一节生动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而且是一节极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它促进了小弗郎士这些法兰西明天希望的变化成长,让他们的心头都飘扬着法兰西的国旗;它还促进了郝叟老头──阿尔萨斯人的觉醒。  
  二、这篇小说从韩麦尔先生最后一课的语言、表情、动作、服装等方面写出他对法兰西祖国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 
  韩麦尔先生在最后的一课里,高度赞扬了法兰西的语言。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是精确”;又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教育学生“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
  韩麦尔先生高度评价和赞美祖国的语言这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同时也是对普鲁士当局禁止法国人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强烈抗议。
  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这样的赞颂,应该理解为韩麦尔先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的流露,并不意味着法语真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韩麦尔先生是一位严师,也是一位有四十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与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
  1、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有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这体现了韩麦尔先生的崇高的爱国感情。
  2、从他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表现了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
  3、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著信念。
  4、“法兰西万岁”这行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必胜的坚定信心。
另外:作者细致地描写出字帖上美丽的圆体字表明韩麦尔先生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深处,打上祖国的烙印。又用“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这个比喻,写出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课是成功的,引起了孩子们感情的共鸣,在孩子们的心里充满了对祖国的爱,他们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这个细节描写,鲜明地揭示了韩麦尔先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三、课文中描写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有很多处,例如:小说开始时,他看到“普鲁士兵”正练操,认为“比分词用法有趣的多”,竟然把侵略军练操看成是一件比学习祖国语言更为吸引人的事情。
  又如:对教室里的不寻常气氛的惊异;知道了这是最后一次学习法兰西祖国的语言时,“心里万分难过”,他非常“懊悔”,悔恨自己过去“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在严峻的现实生活中,他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又如:写他对韩麦尔先生的同情和关怀,他在语法课上想到“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对韩麦尔先生明天就要离开这里,他心里充满了同情,“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何况又听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为老师被迫背井离乡感到难过。
  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上讲的话,使他猛醒,懂得了亡国的痛苦,他憎恨那些普鲁士兵,他借鸽子诅咒普鲁士侵略者,“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弗郎士思想感情的变化,生动地写出弗郎士从一个不懂事的顽皮的学生,在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召下,受到深刻的教育,变成一个热爱祖国的好孩子。
  小弗郎士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通过“最后一课”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变化。促使他完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1、他原本就不是一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
  2、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
  3、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使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四、小结:写人的几种方法
1、把人物放在一个大环境里写,表现出特定的环境下人物特有的感情。
2、把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使所见所闻所感融为一体。把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把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3、注意细节描写(极细微的动作,表情,衣饰,等叫细节),本文如小黑丝帽,郝叟的书和大眼镜,操练军号声,金龟子,(用来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提示主题)
4、注意场景描写
第二课时“训练巩固”阅读题参考答案:
1、钟声和号声交待了背景,渲染了气氛,标志着“最后一课”的结束,使韩麦尔眷恋国土的心更为痛楚和激愤,为后面人物形象的点晴之笔和中心思想的升华做了烘托和铺垫。
   2、表现了韩麦尔内心的凄苦愤懑已到了难以言状的境界。
   3、小弗郎士从韩麦尔先生惨白的脸色感到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失去祖国的悲愤、痛苦的心情。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郎士觉得他不仅是一位法语老师,而且是一位爱国志士,所以觉得他的形象高大。
4、.语言;动作;神态;爱国主义
5、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
6、高潮和结局 (共12张PPT)
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踱来踱去 郝 叟 懊悔
惩罚 钥 匙 祈 祷 哽
duó hǎo sǒu ào
chéng yào shi qí d o g ng
tiè
字帖
1、上课前的不平常
(7~10)
2、“最后一课”的意义
(11~16)
3、师生课上认真的教与学情景(17~23)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一、上学路上
(1-6)
二、最后一课
(7-23)
三、下课之前
(24-29)
以时间推移为顺序安排情节
1、这篇小说从情节上来看,可以分成哪三个部分?
2、小说发展部分是分三个层次来写的,怎样划分?
3、这篇小说是以什么为行文顺序的?
以“我”所见所闻为线索
4、这篇小说是以什么为线索的?
分析人物形象
小弗郎士:
(1) 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
(2) 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敬爱老师;
(3) 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心理描写
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他原本就不是一个坏孩子。
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
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使小弗朗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小弗郎士在文中有何作用
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
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
韩麦尔先生怎样给学生们上好“最后一课”?(课堂上)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穿着
态度
法语课
习字课
一般普通衣服
不轻易穿的礼服
严厉、戒尺、惩罚
温和、柔和而严肃
浇花、钓鱼、放假
悲愤、严肃、认真
精心准备的新字帖
圆体字
高度赞美法国语言,表现爱国感情。
“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
这句话的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脸色惨白”?
脸色惨白是他内心悲痛的表现。因为,教堂的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将要代替法语,这两点是对韩麦尔先生的沉重打击,所以他脸色惨白。
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神态、语言、动作
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先生的形象“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小弗郎士从韩麦尔先生的言行中,感受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正是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郎士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
环境

亡国痛
民族恨
爱国情
小弗郎士
(心理)
韩麦尔先生
(外貌、语言、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