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狼
清 蒲 松 龄
这个世界上的角色有很多种,我是作为一个动物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在冥冥的安排之中,我并没有选择我自身属性的权利,这就是所谓的天注定。我生下来就注定会拥有足以切断猎物肌肉与骨骼的牙齿,也注定会拥有足以在猎物的身上留下致命伤口的爪子。这些与生俱来、无法更改的东西是我的徽章,也是我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奋斗的最原始资本。
我就是——狼!
亚欧大陆,北美洲等地区
残忍而机警。
鹿类,羚羊,兔等。
灰色(这是我的保护色)。
嗅觉敏锐,听觉良好,极善奔跑。
狼
《北方的狼》《狼爱上羊》
《 怀念狼》《狼图腾》
12--15岁
姓名:
年龄:
家庭住址:
我的性格:
最喜欢的食物:
最喜欢的颜色:
最喜欢听的歌:
最喜欢看的书:
我的特长:
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艺术作品里,有关狼的话题可不少,这是因为一切 野生动物中,就数狼跟人的关系最密切了。
狼有合群的习性,在冰雪荒凉的原野里,饥饿的狼是很可怕,不仅袭击家畜,有时还会伤人。深夜里的狼嚎声是最凄切可怖的了,光“鬼哭狼嚎”这几个字,看起来就令人毛骨悚然,狼似乎成了“恐怖”、“残忍”、“狡黠”的象征。
1.积累字词及文学常识。
2.理解课文中语句的含义。
3.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了解课文给我们的启示。
1.给下列蓝颜色的字注音。
缀行甚远 屠大窘 积薪其中 苫蔽成丘
奔倚其下 弛担持刀 眈眈相向 一狼径去
目似瞑 意暇甚 止露尻尾 假寐 黠
zhuì jiǒng xīn shàn
yǐ chí dān jìng
míng xiá kāo mèi xiá
写
鬼
写
妖
高
人
一
等
刺
贪
刺
虐
入
骨
三
分
蒲松龄
蒲松龄 (1640—1715) 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他19岁时接连考取县、府、道的第一名,名震一时。但此后屡试不第。31岁时,他迫于家贫,应聘为宝应县知县孙蕙的幕宾,次年辞幕回乡。此后主要是在“缙绅先生家”设帐教学,直到70岁才“撤帐归来”。1715年正月病逝。
蒲松龄故居
淄博聊斋宫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8卷、491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鲁迅先生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课文选自《聊斋志异》,原文共三则,这里选的是第二则。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志”是记述的意思 ,“异”是奇异的故事。
蒲松龄自勉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
缀行 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
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
并 驱 如 故。
通“只”,只有
紧跟
很
以骨投之。以,介词,把
停止
助词,用在句子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副词,一起
追赶
原来
有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大窘,恐前后受 其 敌。顾 野有麦场,场
主积 薪 其 中, 苫蔽 成丘。屠乃 奔倚
其下, 弛 担 持 刀。狼不敢 前, 眈眈
相向。
困窘,处境危急
代词,指狼
攻击,威胁
望旁边看
柴草
代词,指麦场
覆盖,遮蔽
于是,就
倚靠
代词,指草堆
放下
拿起
名作动,上前
注视的样子
屠夫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上前,瞪着眼朝着屠夫。
少时,一狼 径 去,其一犬坐于前。久 之,目
似瞑,意 暇 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 毙
之。方 欲 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意将 隧
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 止露 尻 尾,屠 自 后
断其股,亦毙之。乃 悟前狼假寐,盖 以 诱敌。
过了一会儿
径直
离开
名作状,像狗一样
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闭眼
神情
空闲
突然
介词,用
杀死
代前狼
副词,正
名作动,打洞
打算
钻入
代屠夫
屁股
介词,从
才
睡觉
用来
原来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夫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 之 变诈
几何哉?止增笑耳。
狡猾
一会儿
助词,的
作假,欺骗
多少
语气助词,罢了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1.积累字词及文学常识。
2.整理文言知识。
3.整理翻译。
4.背诵并默写课文。
解释下列句子中蓝颜色的字。
1.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3.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1.想一想,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出故事内容。
2.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情节。
3.全文表现了狼的哪些性格特点?
一个屠户晚上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两只想吃掉他的狼,经过一番较量,狡猾的狼双双毙命于屠户的刀下。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贪婪凶恶、狡猾阴险,但又愚蠢的特点。
1.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2.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
3.作者对这件事有什么议论?这一议论有什么作用?
4.你对这个故事有怎样的感悟?
1.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文章表现狼的狡猾的语句:“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主要通过对狼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完成的。
2.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
文章写出屠户的机智,主要通过他的动作表现出来的。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 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3.作者对这件事有什么议论?这一议论有什么作用?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 几何哉?止增笑耳。”
点明主题,告诉人们: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怎样狡诈,不管耍什么花招,总会是被识破的、被歼灭的。
4.你对这个故事有怎样的感悟?
①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
②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③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终,最后都会自取灭亡的。
④除恶务尽,要向屠夫那样齐毙两狼,不留后患。
1.从“投、复投”等词看,屠户为什么不一次将骨投尽,使两狼并止,由此可以看出这时屠户对“狼”的心态是怎样的?
2.从“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可以看出狼此时的心态是怎样的?
3.从“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可看出屠户此时的心态是怎样的?
4.从狼“眈眈相向”可看出狼此时的心态是怎样的?
“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等,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径去”“犬坐”“目似瞑,意暇甚”“洞其中”等,表现了狼的狡诈。
“惧”“投以骨”“复投之”等,表现了屠户的害怕心理和侥幸心理。
“顾”“奔倚”“驰”“持”等,表现了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也表现了他的机智。
“暴起”“劈”“毙”“转视”“断”等,表现了屠夫的果断、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面对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要存有幻想,妥协让步,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这个故事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
又数刀毙之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久之,目似瞑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之”的四种用法
代词,指狼。
助词,用在句子的主谓之间,取下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助词,的。
恐前后受其敌
场主积薪其中
屠乃奔倚其下
其一犬坐于前
一狼洞其中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屠自后断其股
其恕乎
“其”的用法
它们(两狼)
麦场
它的(积薪)
其中(两狼中的)
指柴草堆(积薪)
他(指屠夫)
它的(狼)
大概
“盖”的用法
承接上文表示“原因”的意思,带推测性的断定。
1.盖以诱敌——
2.盖一癞虾蟆 ——
“止”的不同意思
1.止有剩骨——
2.一狼得骨止——
3.止增笑耳 ——
原来。
原来。
通“只”,只有。
停止。
通“只”,只有。
其一犬坐于前
一狼洞其中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恐前后受其敌
狼不敢前
词性活用
名作状,像狗一样
名作动,打洞
名作状,从洞中,钻洞
名作动,攻击
名作动,上前
古今异义词
屠自后断其股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大腿
古义:多少
今义:屁股
今义:几何学
一狼径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一词多义
意 前 敌 以
缀行甚远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
顾野有麦场
弛担持刀
少时,一狼径去
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
乃悟前狼假寐
狼亦黠矣
紧跟
原来
窘困
回头看
松弛,放下的意思
径直
神情
突然
明白
狡猾
重点实词
和狼有关的成语
豺狼成性 豺狼当道 豺狼之吻
鬼哭狼嚎 虎狼之势 狼狈不堪
狼狈为奸 狼奔豕突 狼贪虎视
狼贪鼠窃 狼吞虎咽 狼心狗肺
狼心狗行 狼烟四起 狼眼鼠眉
狼子野心 前门拒虎,后门进狼
前怕狼,后怕虎 如狼似虎
引狼入室 羊狠狼贪 鹰视狼步
关于狼的传说
你还知道那些关于狼的传说、故事吗
拉封丹寓言诗:狼和小羊
有只狼在山泉小溪喝水,抬头看见下游不远处有只小羊正要喝水。“好一顿晚餐啊,”狼寻思道,“得找个借口把它弄到手。”于是它冲着小羊吼开了:“喂你好大胆,竟敢把老子喝的水搅浑!” “没有啊,”小羊说,“要是你那儿水浑,也不会是我弄的,水是从你那儿流下来的呀。” “那好吧,”狼接着说,“可你去年这个时候干嘛骂我?” “哪能呢,”小羊说,“我今天才半岁哩。” “这我不管,”狼咬牙切齿骂道 ,“反正不是你就是你老爹!”说完狼猛扑过去,一口把可怜的小羊吞了。
苍狼和白鹿--蒙古人起源的传说
据说,在北方, 有一座林木茂密的名叫额儿古涅昆的山,山上有一个山洞。一天,一只苍狼,更确切地说是一只青色的狼,从这个山洞里走出来。后来这只狼碰到 了一只作为它未来的伴侣的鹿,双双跑到了斡难河之源---不儿罕山(圣山),定居下来。那只苍狼 和那只白鹿在上天安排的这个地方相爱,生下一个儿子名叫巴塔赤罕。巴塔赤罕就是成吉思汗家族的祖先。
狼与罗马的建立
美丽的侍女RheaSyloia和火神Mars坠入爱河,怀有火神的一对双胞胎。她给孩子起名叫Romulus和Remus。孩子出生后没几天,RheaSyloia就被活埋了。人们把这两个男孩放入篮中置于Tiber河。篮子卷入溪流中,沿河岸顺流而下。孩子几个小时没被喂奶,开始啼哭。一只刚刚产下狼崽Cubo的母狼听到了啼哭。母狼把婴儿一个一个衔回窝。她救了他们的命,并把他们和自己的孩子一同喂养。一个农夫发现了狼窝,他把两个男孩带回家,并把他们当亲生儿子一样抚养。 当两个男孩长大成人后,他们建立了罗马城。在一次给城市命名的争执中,Romulus杀死了Remus。后来他就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罗马城。 为了纪念他的母亲和父亲,Romulus后来封火神和女灶神为罗马城的保护神。他设计了一座狼给两个男孩喂奶的雕像,把它作为罗马城的象征,这个象征一直沿用至今。
1.完成本课《尖兵》。
2.预习《猫》。
3.自由复习。《狼》同步练习
一、基础部分
1、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清代文学家,人称“聊斋先生”, 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我国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
2、读准字音
缀 zhuì 窘jiǒng 苫shàn 蔽bì 弛 chí 眈 dān 瞑 míng 隧suì 尻 kāo 黠 xiá
3、理解词义
惧:恐惧。从:跟随。故:原来(一样)驱;追赶。窘:困窘。 恐:恐怕。顾:看到。瞑:闭眼。暴:突然。毙:杀死。股:大腿。 寐:睡觉。黠:狡猾。缀:原意是连结,文中意是紧跟。弛:原意是放松,文中意是卸下。
二、课文剖析
1、《狼》一文的写作思路是:
屠户遇狼──屠户惧狼──屠户御狼──屠户杀狼。
2、读了这个故事的启发:狼的本性是贪婪、凶残和狡诈,绝对不能对狼有半点怜悯之心。同样,我们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要善于做一个机智勇敢的人。
三、中考解读: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己半入,只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比较下面“之”的用法:(2分)
久之( ) 又数刀毙之( )
2、从表达方式看,选文第一段是 ,第二段是 。(2分)
3、本段揭示主题的句子是: (用原文回答) (2分)
4、以上文字写屠夫杀狼,既表现了狼的 ,也表现了屠夫的 。(2分)
5、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文题解读:
1.无实义;代狼 2.叙述;议论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增笑耳。4.狡诈阴险;机智勇敢 5、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存在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意近即可)
拓展链接:
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仔细阅读文段,结合文义补出下列句中的省略成分。
既反,( )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
考题分析:本题重在考察常见文言句式。文言句式结构与现代汉语结构基本相同,但也有一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结构,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和固定句。只有掌握这些特殊句式,才能正确理解这些句子的确切意思。本题考察的是其中的省略句。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很多,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并不影响拘役的表达。今天读文言文应当能准确地补出省略成分。省略句有几种情况:A、省略主语。如“(臣)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B、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C、省略宾语。如“箕畚运(土石)于渤海之尾。”D、省略介词。如“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答题时要瞻前顾后,仔细辨别推断。
考题答案:杨子、邻人
四、实地训练场
(一)基础锤炼:
1、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________是________朝著名的文学家。课文选自他的________集。“聊斋”是作者________的名字,“志异”是___ _____的意思。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缀行( )狡黠( )苫蔽( ) 眈眈( )目似瞑( )尻尾( )变诈( )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顾野有麦场 ( ) 止有剩骨( )
屠自后断其股( ) 意暇甚( )
其一犬坐于前( ) 止露尻尾( )
一狼洞其中( ) 意将隧入( )
(二)阅读
课内精读:
(1)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刺骨。途中两狼,缓行甚远。
(2)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3)屠夫jiǒng_______,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藏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míng________,意xiá_________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mèi________,盖以诱敌。
4、文中横线上根据拼音填出汉字。
5、解释每组中加点的字:
A、盖以诱敌 B、其一犬坐于前
恐前后受其敌 满坐寂然
C、骨已尽矣 D、恐前后受其敌
食之不能尽其材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6、选文中最能表现屠户勇敢和一句是
7、“乃悟前狼假mèi,盖以诱敌”照应上文的一句是
8、选文是《狼》这篇课文的记叙部分,请将课文中议论部分的原文写在下面。
9、一位诗人用悲愤的笔调写下这样的诗句:“如今狼已经越来越少,荒野里尽是人在嗥叫”,你是怎样理解的?
10、在动物学家的眼里,狼是一种智商很高,富有人情味,在整个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动物。正如美国狼基金会主席阿斯金所说的:“自然界中若没有了狼,就像一个钟表没有发条一样。” 请联系有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拓展提高:
鹿和狼的故事
(1)20世纪初叶,美国亚里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还是松杉葱郁,生机勃勃。大约有四千只左右的鹿在林间出没,凶恶残忍的狼是鹿的天敌。
(2)美国总统西交多·罗斯福很想让凯巴伯森林中的鹿得到有效的保护,繁殖得更多一些。他宣布凯巴伯森林为全国狩猎保护区,并决定由政府雇请猎人到那里去消灭狼。
(3)枪声在森林中震荡。在猎人冰冷的枪口下,狼接连发出惨叫,一命呜呼。经过25年的猎捕,有六千多只狼先后毙命。森林中其他以鹿为捕食对象的野兽(如豹子)也被猎杀了很多。
(4)得到特别保护的鹿成了凯巴伯森林中的“宠儿”。在这个“自由于国”坐,它们自由自在地生长繁育,自由自在地啃食树木,过着没有危险、食物充足的幸福生活。
(5)很快,森林中的鹿增多了,总数超过了十万只。十万多只鹿在森林中东啃西啃,灌木丛吃光了就啃食小树,小树吃光后又啃食大树的树皮……一切能被鹿吃的食物都难逃厄运。森林中的绿色植被一天天在减少,大地露出的枯黄一天天在扩大。
(6)灾难终于降临到鹿群头上。先是饥饿造成鹿的大量死亡,接着又是疾病流行,无数只鹿消失了踪影。两年之后,鹿群的总量由十万只锐减到四万只。到1942年,整个凯巴伯森林中只剩下不到八千只病鹿在苟延残喘。
(7)罗斯福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下令捕杀的恶狠,居然也是森林的保护者!尽管狼吃鹿,它却维护着鹿群的种群稳定。这是因为,狼吃掉一些鹿后,就可以将森林中鹿的总数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程度,森林也就不会被鹿群糟蹋得面目全非。同时,狼吃掉的多数是病鹿,又有效地控制了疾病对鹿群的威胁。而罗斯福下决心要保护的鹿,一旦数量超过森林可以承载的限度,就会摧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给森林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也就是说,过多的鹿会成为毁灭森林的罪魁祸首。
(8)这与人们对狼和鹿的认识似乎是相悖的。在任何一个民族,凡是以动物为题材的史话,狼几乎永远把着一个欺负弱小的恶名,如中国“大灰狼”的故事和西方“小红帽”的故事。而鹿则几乎总是美丽、善良的化身。狼是凶残的,所以要消灭;鹿是善良的,所以要保护。罗斯福保护鹿群的政策,就是根据这种习惯的看法和童话的原则制定的。
(9)凯巴伯森林中发生的这一系列故事说明,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小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仅仅根据人类自身的片面认识去判定动物的善恶益害,有时会犯严重的错误。森林中既需要鹿,也需要狼。人们必须尊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这种相互关系。
11、短文中写狼的“死”,用了哪些词?还可以用哪些词
①短文中(举2个)
②课外(举2个)
12、联系上下文,写出词语意思。
①苟延残喘(苟:暂且):
②相悖:
13、“过多的鹿会成为毁灭森林的罪魁祸首”’句中的‘“过多”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14、我们在孩提时听过许多大灰狼的故事,本课所讲的关于狼的故事,和以前听过的有什么不一样。
15、这个故事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16、你还知道类似的事例吗?如果知道,请您举一个例子,很简要的写出来。②如果不知道,你想用什么办法知道,也请很简要的写出来。(两题任题一题)
参考答案:
1、 蒲松龄 清 小说《聊斋志异》 书房 记述奇异的事2、zhuì xiá shàn dān míng kāo zhà 3、 回头看 通“只” 大腿 神情,态度 像狗一样 屁股 打洞 打算 4、窘 瞑 暇 寐 5、 A敌人 攻击B坐在(动词)坐着的人(名词)C完 充分发挥D害怕 担心 6、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7、目似暝,意暇甚 8、狼亦黠矣,……止增笑耳。9、要点:人在大量地破坏生态环境,一些重要物种面临灭绝。10、要点:加强环保意识,提高环保素质,建立和谐的人与动物相处的环境。11、①一命呜呼、毙命②归天、殒命、回老家、上两天 12、①暂且还勉强延续着呼吸保住了生命。②想违背、相反 13、不可以。“过多”起修辞作用。说明鹿太多了会对森林产生危害。体现语言的准确性,删去变成鹿会成为毁灭森林的祸害。 14、以前:以前的狼是欺负弱小的残忍凶狠的动物。本故事:本故事中的狼是被猎人捕杀的、弱小无助的形象。 15、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动物及至整个生物界中的这种相互关系。16、略
276707 山东临沭大兴中学 郭玉金狼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词的不同含义和多种用法。
2、正确、流畅地朗读,并能基本背诵课文。
3、揣摩语言,领悟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体会狼与屠户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4、拓展延伸:多角度分析问题;关注社会,探究人与动物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把握古文朗读的方法,积累文言词语,体会语言的精妙。
2、逐步培养学生客观认识社会,对美好自然的关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老师搜集有关狼的文章及图片:如毕淑敏的《母狼的智慧》及一组狼的图片;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了解文言词语的多义现象,反复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圈点勾画,有疑难之处画上“?”。搜集与狼有关、带狼字的成语或歇后语,根据自己的了解画出狼的形象或与情节有关的画面。
教学内容:
《狼》出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三则》之二,情节曲折紧张,语言描绘生动形象,既表现了狼的贪婪、凶狠、狡诈的本性,也突出了屠户的勇敢机智。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故事情节,并训练求异思维,如:狼真的该杀吗?
【教学步骤】
一、导入:出示狼的图片,让学生对狼有一个先前的了解。
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上的是什么动物?在生活中,你是否见过真正的狼?或许我们更多的只是在公园里、电视、图画、文学作品中了解过狼的形象。然后师生共同交流有关狼的知识:如狼外婆、狼和小羊、以及有关狼字的成语“如狼似虎、引狼入室、豺狼当道、狼奔豕突、狼藉满地”等。(可让学生自由回答,激发学生的热情),并得出结论:
狼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总不够光彩——反面的形象。
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狼有关的作品《狼》。仔细看一看,这一作品是作者是谁?
学生回顾有关蒲松龄的知识。教师出示材料。
如: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蒲松龄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然而坎坷的遭遇和长期艰辛的生活,加深了他对当时政治的黑暗、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社会弊端的认识和了解,为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他毕一生精力完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或揭露官府黑暗,或批判科举弊端,或表达婚姻自由。它语言简练 ,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故事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欣赏歌曲:《说聊斋》。
二、整体感知
1、朗读并熟悉课文。
(1)教师范读,创设情景:(同时结合flash朗读)
声情并茂,有急有缓,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阅读节奏。使学生初步解决阅读障碍。
2、引导学生再自读课文,并解决下列问题
(1)读一读课文,解决暂时不懂的字,不理解的词。
(2)小组合作,质疑释难。根据注释梳理文句,完成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好了,相信大家已经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了,现在,如果有同学还有对文章的内容及字词不理解的话,请自由提问。
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老师可略作归纳,然后讨论解决。(教师完成指导)
缀行( ) 屠大窘( ) 苫蔽成丘( ) 弛担持刀( )
眈眈相向( ) 目似瞑( ) 隧入( ) 狼亦黠矣( )
3、检查阅读。
如果大家都对文章的内容没什么疑问了,老师出示材料考察一下。
4、看来大家都还解决的不错,请看下边的图片,你能用文中的语句复述课文吗?
(1)复述:进一步理解,熟悉课文 。
(2)进一步明确故事的情节。(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三、研读与赏析
1、赏析:
(1) 文中有两个形象,让学生自己选择并扮演其中的一个形象,以该形象的语气来说说当时的想法。这样可以深入的了解课文,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2) 让学生根据同学的自述,分别概括出两个形象的性格特征。提示:可提示学生分析这些词语时从动作,神态或者心理方面表现狼的贪婪,凶狠、狡诈和屠户的恐惧、机智等
(3) 议狼:请学生多角度评价课文,并得出自己的启示。。
(4) 你能说说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吗?或学习本文后懂得了什么道理?
提示:对待狼一样的恶人,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胜利。(答案不求一致,尽量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5) 课文最后一段在写法上与前面有何区别,它起什么作用?(议论,点明主旨。同时明确这类文体的写法:在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表明态度、观点)课文写的狼是否有别的含义?从而了解《聊斋志异》的特点:揭示当时社会现实,有嘲讽的意味。然后抽读,看怎样才能读出讽刺的意味?
(6)在这个故事中,发生矛盾、进行斗争的两方,一方是屠户,另一方是狼,这两方在矛盾斗争的过程中,谁处在主动地位,谁处在被动地位呢?故事的结局给你怎么样的启示?
四、拓展
1、从课文中,我们感受到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它还是反面形象,是坏人的象征,杀狼理所当然,顺理成章。那么狼真的是那么可憎可恶吗?抛开课文,联系社会,我们对狼还有别的认识吗?可以查阅相关资料,老师也可以提示探究方向,推荐书目,蒲松龄的另一篇文章。
2、我们现在已经很少见到狼了,从生态平衡的角度讲,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狼?
3、展开想象,将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提倡求异思维,可以改变故事的结果。
附:板书
狼
狼 缀行——假寐诱敌——打洞——被杀:狡诈、凶残
屠户 遇狼——惧狼——避狼——杀狼:机智、勇敢
五、课堂练习:
<一>、说出下列黑体字的意思
1、止有剩骨 一狼得骨止2、缀行甚远3、一狼仍从 择其善者而从之
4、恐前后受其敌5、顾野有麦场6、弛担持刀7、一狼径去。
<二>、用现代汉语解说下列语句
1、并驱如故2、其一犬坐于前3、目似瞑,意暇甚4、一狼洞其中
5、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三>、背诵练习。
六、歌曲欣赏 《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
教学反思
本文故事性很强,因此,我就设计了讲故事的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既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又使学生能快速掌握文本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教学效果就好。文言文教学难就难在学生与文本的疏离,我们不能总以“学多了终究会理解的”为自己敷衍和开脱。而打通阻隔的办法就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不管他是通过资料,还是借助经验式的联想,都可以通过师生讨论营造出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状态下发表意见,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探索的可能和发现的喜悦,逐步把学生浅层的、表面的理解带入进一步的思考。拓展这一个教学环节,目的就在于将所查资料与个人领悟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