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
一、铺垫导入:
首先请大家观看一段视频,视频中的讲演者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瞻仰的主人公。(观看《最后一次讲演》视频)闻一多先生逝世于1946年,年仅47岁。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走进爱国战士闻一多先生。
二、导学定向:
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
2. 学习本文选材、组材的方法。
3. 赏析文章的语言特点。
三、品读探究:
1、自主探究一:一读,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2)个读,读流畅,读出情感。
(1)齐读,读准确,读出气势。
过渡语:从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我听出了大家对闻先生的敬佩爱戴之情。请你用一句话概括闻一多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人,作者是怎样展现出来的了?
2、自主探究二:二读,读出文章内容和结构。
(1)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为什么?几部分之间是怎样衔接的
明确: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第一部分(1-7)记述前期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记述后期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2)文章第一部分选取了哪些事来突出闻一多先生的学者形象?
三部著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
(3)文章第二部分选取了哪些事来突出闻一多先生的革命家形象?
作为“革命家”闻一多先生是怎样“说”和“做”的?
明确: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4)这样的写法给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小组讨论
(1)结构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2)选材精当。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作者通过精选事例,把闻一多先生高大的形象立到了我们的面前,作者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又将闻一多先生的人格魅力刻画的淋漓尽致。下面我们再来美美的读读本文的语言。
自主探究三:三读,读出文章语言特点。
请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
(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2)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
(3)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示例:
还有不理解的句子吗?小组组员间先相互解决,不能解决的交给大家解决。
(四)拓展运用:
1、闻一多的说和做给你有什么指导意义,其实,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请你说说关于言和行的成语或名言。请你为自己选一句或者自己写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
一言九鼎 一诺千金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大丈夫敢作敢当
言出必行 言必行,行必果 不要做口头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2、闻一多先生还是一名优秀的诗人,我推荐大家读一读他的两本诗集《红烛》和《死水》。
(五)练习:
练习册5、6、7、8小题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学者——《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古典新义》
革命家——起稿政治传单
群众大会演说 “说”了就“做”
参加示威游行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qiǎn心贯注( ) 赫然( ) 锲而不舍( ) 迭起( )
lì尽心血( ) shuāi微( ) 迥乎不同( ) kāng慨( )
气冲斗牛( ) 兀兀( )
2..结合语境解词有误的一项是( )
A. 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B. 别以为这房间杂乱无章,我曾经想收拾一下,后来发觉那是徒劳的
杂乱无章:又多又乱,没有条理。
C. 平沙无垠,复不见人。
平沙:平旷的沙漠。
D. 他时而激情满怀,时而义愤填膺;有时热烈激动,有时雄辩过人。
义愤填膺:胸中充满了正义的愤恨。
3. 填空。
闻一多先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作者是_________。
4.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应填入的一项是( )
周末,我最喜欢逛热闹的“花鸟市场”,这里简直是动、植物的世界:有色彩斑斓的金鱼,有欢快歌唱的小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有散发着鲜花的阵阵清香
B.有鲜花散发着的阵阵清香
C.有鲜花在散发着阵阵清香
D.有散发着阵阵清香的鲜花
5. 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概括了闻一多先生在治学方面的特点。( )
⑵“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的艰难困苦。( )
⑶“不动声响,无声无闻”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问,默默无闻,不问世事,与世无争。( )
⑷“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赞扬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
⑸“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赞扬了作为革命家闻一多先生言行高度统一的美德。( )
6.仿照下列句子造句。
他们相同的思想、哲学观点和才能,共同的趣味、生活和梦想,相同的文学主张和狂热的理想,共同的鉴赏能力与博学多识使他们两人常常是一拍即合。
仿写:
二、课内精段阅读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自来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 能概括选文内容的一句话是什么?
2. 选文中闻一多先生都“做”什么了?
3. 分析段中两处划线字的含义。
(1)“诗兴不作”:
(2)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4. 选文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描写?试分析这些描写的作用。
5. 选文最后一段,在文章里起的作用是什么?从哪个词中可以看出?
三、课外拓展阅读
送报的少年
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成了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我家住6楼,每天清早8点多钟的时候,便有一阵轻快的脚步声急急地上楼来了。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门没开的时候,他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礼貌地喊一声:“万老师,报纸来了!”
我曾和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每天要为二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骄阳似火,送报的少年每天大汗淋淋地骑着车子穿街过巷。一大早,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截,但他的车铃却响得很快活。送报少年那双清澈的眼睛总是亮闪闪的,见人就腼腆地笑着,他的日子似乎过得无忧无虑。
7月下旬的一天,少年来送报时对我说:“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我说了声谢谢,少年便下楼去了。这时,我的儿子闻声从床上跃起,接过报纸急匆匆地翻阅,高兴地说:“妈,我可以上邮电大学了!”
我既高兴,又对儿子的那种少爷做派很不满意:8点多钟了还穿着睡衣,赖在床上,卧室里空调还在呼呼作响。几乎每天都是这样,千呼万唤他才起床洗漱,然后,打开电视,靠在沙发上一边啜饮牛奶,一边不停地换电视频道……我说:“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一个年轻人有没有志气抱负,就看他能不能早起床!”
儿子不屑地说:“你那观念早过时了!”
我说:“你看看人家那送报的少年,每天5点就起床了!”
儿子笑得更嚣张:“他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我是新世纪的第一代天之骄子,我进了大学,还要攻读硕士、博士,还要出国留学!”
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送报的少年头一次误点了。上午9点半钟,他才出现在我家门口。他浑身的衣服都湿透了,像一个落汤鸡,胳膊肘上有一道摔伤的血痕,报纸也打湿了一角。他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般低声说:“对不起,我摔了一跤,自行车也不能转了,连报纸也弄湿了……”我刚说了声“没关系”,儿子却夺过报纸狠狠地一摔:“换份干的来,这份不能看!”我一边解围,一边把儿子推进房里。
转眼到了8月底,儿子接到邮电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高高兴兴地清点行囊准备上学了。这天8点刚过,送报的少年准时出现在门口,他把报纸交给我后,笑吟吟地说:“万老师,从明天起,这报纸还是由我爸爸送。”
我随口问:“那你呢?”
少年说:“我被北京大学录取了,明天去上学。”
我惊讶得不知说什么好。那少年又补充道:“我爸是个下岗工人,身体不大好,以后如果送晚了,您多包涵!”
少年深深地朝我鞠了一躬,便下楼去了。
1..小说中写了两个少年,其中 是作者要表现的主人公。
2.文中加线的文字通过对“我”儿子的 描写和 描写,表现了这个少年的 。
3..用一段完整的话具体说说送报少年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4..作者写“我”儿子这个人物的用意是什么?
5..这篇小说要表现的主题什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 qiǎn(潜)心贯注 赫然hè 锲而不舍qiè 迭起dié lì(沥)尽心血 shuāi(衰)微 迥乎不同jiǒng kāng(慷)慨 气冲斗牛dǒu 兀兀wù
2.C
3.诗人 学者 民主战士 臧克家
4.D
5.⑴√ ⑵× ⑶× ⑷√ ⑸√
6.略
二、课内精段阅读
1.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2. 写了《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3. (1)这是文言说法,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这是比喻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4. 肖像描写:炯炯目光、目不窥园。细节描写: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作用:使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具体再现,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可以具体感知。
5. 过渡。仅。
三、课外拓展阅读
1. 送报少年
2.动作 语言 懒散,自私,不理解、不关心他人(懒,自私)
3. 门没开时,他“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时,他有礼貌地说话,这表明他很懂礼貌;他能够替“身体不大好”的父亲送报,表明了他的孝敬、懂事;他被北京大学录取,表明他能够勤奋向上;冒雨坚持送报,表明他有责任感。(符合文意即可)
4. 和送报少年形成对比,突出主题。
5. 青少年不仅要学习好,更要思想好、品质好。(意思对即可)(共25张PPT)
闻一多先生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臧克家简介
臧克家(1905-- )诗人,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歌和民歌。1932年开始写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 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此后,他陆续出版的诗集,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泥土的歌》、《宝贝儿》、《生命的零度》等十多部。
地壳 仰之弥高 兀兀穷年
校补 锲而不舍 沥尽心血
赫然 炯炯目光 群蚁排衙
函寄 目不窥园 迥乎不同
漂白 警报迭起 气冲斗牛
qiào
mí
wù
jiào
qiè
lì
hè
jiǒng
yá
hán
kuī
jiǒng
piǎo
dié
dǒu
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由此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有何作用?
1. 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2. “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第一部分(1-7)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3.
两个部分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他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2、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有哪些主要成就?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三部著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
3、作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4、课文记叙了作为革命者的闻一多的哪三件事?
三件事: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游行示威
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
起稿政治传单
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游行示威
学 者
革命家
闻一多
三本书
三件事
1. 闻一多前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做”了再“说” 、“做”了也不 “说”,为了表现这一特点,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证明?
2.作者选取的这三件事,选择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有什么不同?
三个事例
写作《唐诗杂论》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它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其中第一件事详写,后两件事略写。
第一部分对闻一多先生的叙述中,穿插了生动细致的描写,试用横线画出来并加以分析,说说体现了他哪些精神和品格。
1.“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2.“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
3.“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
——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
——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分析下列描写的作用
请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形象。
先生是一位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废寝忘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治学严谨、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者,言行一致的爱国者。
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学者
(前期)
革命家(后期)
潜心学术
硕果累累
嫉恶如仇
勇于献身
说了就做
说(言)做(行)一致
口的巨人
行的高标
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
(不同)
(相同)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
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深刻。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这是比喻的说法,表现闻一多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的目的。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感情和诗意:
1、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2、运用成语或四字短语:使结构整齐,
有节奏感。
3、运用对句: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
力,富于音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