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走月亮》教学设计(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走月亮》教学设计(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27 07:59: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走月亮》教学设计
  一、文本分析
  1.单元横向研析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借由王维的诗句,带我们走进“自然之美”。《走月亮》一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已从钱塘江大潮的自然奇景,走进了极具云南民族特色的风俗“走月亮”,在温情的夜色中,欣赏洱海旁月色下的乡村美景。这篇课文既具有地域特色,又有民族风味,字里行间还饱含母女深情。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强调“边读边想象画面”。第一课《观潮》着重于想象文字所描述的画面和声音;本篇课文则在继续想象画面、声音的同时,还要想象文字饱含的味道,由此让学生逐渐调动多种感官,不仅用眼看、用耳听,还有用鼻闻、用心想,把文字,在头脑中变成一幅幅有声有色有味的画面,为后面两篇略读课文实现“借助景物想象画面”“根据描述想象画面”的迁移运用夯实基础。
  2.课文纵向解读
  《走月亮》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课文以“走”为线索,描写了阿妈牵着“我”在洱海畔的月光下散步的情景,在情景交融中让读者感受到文字背后浓浓的亲情。
  课文中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穿插运用,让课文的表达优美动人,极具画面感,非常适合四年级的学生在理解、感受、熟读成诵中进行积累学习。而以“啊,我和阿妈走月亮”串联全文,一咏三叹地描绘的“月亮升起图”“月下溪边图”“月下田园图”“月亮散步图”,也非常适合在本课中落实由扶到放,“边读边想象画面”的单元语文要素。
  3.助学系统简析
  这篇课文的助学系统主要包含“插图”“泡泡话”和“课后习题”“小练笔”四个部分。
  课文插图是月下小溪旁,身着民族服饰的母女手牵手散步的画面。远处的重峦叠嶂中月亮高悬,近处树影重重中小溪流淌,眼前麦穗低垂中随风摇晃。蓝色调的画面中温情溢出。既能够激发孩子们对少数民族风俗的兴趣,也能透过画面初步感知背后洋溢的母女温情。
  泡泡话,指明了本段话中对于果园的想象,除了前一课所学的眼看、耳听,还引导学生将想象的角度拓展到用鼻子闻。
  课后习题共有三个部分。习题一是朗读、背诵,给出积累句段的方法和内容。习题二借由“月下溪水图”的句子,将教学引向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让学生在多次交流中分享边读边想象到的画面。习题三又是一个积累优美句子的范例,借助抄写的手段,感受文中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是如何恰到好处地让文章更加的生动形象。
  小练笔是一个段落仿写。从课内的所见所想,到课外自己月下的情景描写,既是对课文优美段落的内化吸收,又是对单元要素“想象画面”的迁移运用。表面上看小练笔的月下情景和单元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的内容关联并不明显,但是在小练笔中对“想象画面”的落实,以及对“描写顺序”的梳理指导,都会让学生通过在此处的练习,在后面的单元习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的自学能力,对于简单的字词、字音,课文主要内容的初步感知,都具有了比较系统的学习方法。而本单元中,阅读板块重点涉及的“边读边想象,感受自然之美”的核心要素,孩子们也并非是零起点。
  从一、二年级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到三年级试着边读边想,再到本单元的“边读边想象”,统编版教材在关于“想象”这个知识点上,给孩子们铺设了层层阶梯,帮助孩子们把“想象画面”的能力,从自由随性地想,发展到明晰方法、多角度多感官多层次地想,螺旋式上升,完善学习方法,夯实学习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认识“鹅、卵”等8个生字,运用归类识字的方法,写好“淘、牵”等15个字,会写“柔和、鹅卵石”等14个词语;
  2.能以“啊,我和阿妈走月亮”为线索,概括课文主要段落的小标题。
  3.按照“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期盼着什么”的顺序梳理段落层次,背诵课文的第4自然段。
  4.能从“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想到了什么”等多角度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刻的地方,还能有感情地朗读。
  5.能仿照课文第6自然段,从“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什么、期望着什么”等多角度想象画面,有顺序地写下自己经历过的某个月下情景。
  四、教学难点
  1.能从“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想到了什么”等多角度多感官想象画面。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认识“鹅、卵”等8个生字,运用归类识字的方法,写好“淘、牵”等15个字,会写“柔和、鹅卵石”等14个词语;
  2. 能以“啊,我和阿妈走月亮”为线索,概括课文主要段落的小标题。
  (二)教学设计
  1.以题目为契机,激趣引入。
  (1)齐读课题,提出质疑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来,齐读课题——走月亮。
  这个题目听起来可不一般,自己读两遍,读完以后,你的心里产生了哪些奇怪的问题?对于“走月亮”你又了解多少呢?(抽生回答)
  (2)“走月亮”风俗简介
  以前江苏地区的妇女,在中秋夜要盛妆出游,踏着月光走上一整晚,直到天亮,因此被称为“走月亮”。走月亮一般是结伴在月下游玩,或互相走访,或拜佛庵,或举行文艺活动。据说苏州妇女走月亮,至少要走过三座桥,称为“走三桥”。有的要走过更多的桥而不许重复,这就不仅动体力,还须动智力。
  而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走月亮》,则是云南作家吴然介绍自己小时候和妈妈一起盛装打扮,在洱海边走月亮的场景的一篇文章。
  (3)再读课题
  带着心中对“走月亮”的好奇和期待,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学习的课文——《走月亮》。
  2.以归类为方法,大量识字
  (1)分类
  这篇课文中要认要写的字可不少,老师已经帮大家进行了简单的分类,仔细观察,老师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呢?(抽生回答)
  (2)找规律
  预设学生回答:两排同样是左右结构的字,第一排都是左窄右宽的字,第二排都是左右等宽的字。
  没错,第一排的字要注意“左边收笔一条线,右边舒展与左连”,找到书写上的差别,记少不记多,能够帮助我们更好更快地掌握规律,记住差异。
  (3)组词拓展
  下面我们请同学们来组词认读。
  3. 以句子为线索,梳理结构。
  (1)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关键句。
  把词语送进课文里,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找一找,文章中有几句直接写出“我和阿妈走月亮”的句子,用横线勾画出来。
  (生自由朗读,勾画,并抽生分享)
  (2)抓住“走到哪儿”,梳理出文章的主要场景
  借助关键句,我们就可以水到渠成地把课文划分为4个意义段,而找到每个部分“我”和阿妈“走到哪儿”了,就能梳理出课文的主要场景。
  快速默读全文,圈出场景地吧。
  (生默读课文,圈画,并抽生分享)
  4.以图文为对照,拟定标题。
  (1)小组合作,图文匹配。
  探究问题:结合课文内容,确定图片所属的段落,并为图片拟定标题。
  
  自学步骤:
  ①仔细观察图片,阅读文章,找到图片对应的段落,标注出来。
  ②结合段落内容,为图片拟定一个合适的标题(不超过7个字)。
  互学步骤:
  ①组内依次分享自己判定的插图归属段落及原因,最终拟定的题目及理由。
  ②组内商讨,确定组内认同的小标题和理由,并确定好上台展示的分工。
  展学步骤:
  ①任意挑选一个小组上台展示本组互学成果,小组成员要合理分工,人人展示,说清判定插图归属段落及判定原因、最终拟定的题目及理由。
  ②全班的任何小组都可对展示小组的展示内容进行质疑、补充或反驳,展示小组可在过程中据理力争,也可互相达成新的意见。
  (2)老师总结
  “月亮升起图”“月下溪边图”“月下田园图”“月亮散步图”,在交流中达成的共识似乎更加贴近作者文字想要表达的内容呢。
  以句子为线索,可以找到划分意义段的方法;以图片为引导,又让我们感受到文字与画面相比对,也能让我们的学习更加轻松明了。
  5.以朗读为抓手,初步悟情。
  (1)自由朗读。
  这篇结构清楚、文质兼美的散文,通过朗读去感知其韵律美,情感美是不是会别有一番风味呢?请大家捧起书,用声音来展现文字背后的画面,自由地朗读课文吧。
  (2)抽生展示读。
  预设:学生朗读过于夸张,语调起伏过大。
  老师点拨:想象一下,月下的母子散步应该是怎样的场景呢?周围是安静的月光和流水,身边只有牵着的母亲的温暖的手,这么宁静温馨的场景里,声音可不要一高一低,破坏了这份美好啊。来,淡淡地、轻轻地读,再试试。
  (3)配乐齐读。
  伴着音乐,让我们全班一起来试试,读出文字背后的画面,感受文字背后的深情。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 按照“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期盼着什么”的顺序梳理段落层次,背诵课文的第4自然段。
  2. 能从“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想到了什么”等多角度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刻的地方,还能有感情地朗读。
  3.能仿照课文第6自然段,从“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什么、期望着什么”等多角度想象画面,有顺序地写下自己经历过的某个月下情景。
  (二)教学设计
  1.追问探究,抓关键词想象
  (1)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抓关键句、图文对比、小组合作三管齐下,帮我们理清了课文的结构,那你们还记得我们梳理出来的4个小标题吗?(抽生回答)
  (2)借助朗读,聚焦“升起”
  我们先来读读“月亮升起图”的部分吧,谁来试试?
  (抽生朗读)
  (3)抓关键词展开想象
  读得很温馨,但是你能告诉大家月亮升起后到底照亮了哪些地方吗?(抽生回答)谁知道那里以前怎样?照亮以后有什么不一样呢?(抽生回答)
  老师相机点拨:点亮的过程是有顺序的,被点亮的景物光影的角度是有变化的……
  原来月亮不是直愣愣地升起来就完事了,在它缓缓从洱海里升上点苍山的时候,从远到近,由上到下,周围的景物都不一样了,形态变了,光影也变了。
  (4)抓关键词读出画面
  来,抓住这个“照亮了”,从温柔到肯定,越读心中的期待越浓,试着用这个朗读的重音词、情绪表达的关键词,读出月亮升起的画面吧。
  (抽生读,全班齐读)
  2.理清结果,迁移方法想象
  (1)梳理内部结构
  当月亮越升越高,“我”和妈妈走月亮的脚步也来到了月下的小溪边,这个部分是要求背诵的。背诵前,我们先来试着理一理这部分写了什么吧。
  请同学们迁移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将本段的内容也划分为三个部分,并拟定小标题。
  (生默读思考,并抽生回答:“溪水流香”“水塘抱月”“洗衣做船”)
  (2)理清作者思路
  看到眼前“溪水流香”的景色,作者就想到了“水塘抱月”的画面,并不禁想到了自己和母亲在这小溪里“洗衣做船”的场景。你是不是一下子明白了这一段落的奥秘呢?
  来,抓住“看到了什么、由此想到了什么、此情此景让作者心中期盼着什么”试着来背一背吧。
  (3)想象文字画面
  这会儿背得还不够熟练没关系。虽然这段话内容很简单,可是描写的画面可不简单呢,这一个个画面里还会有怎样的场景?和同桌分享一下你想象的画面吧。(抽生分享)
  预设1:生围绕“水塘抱月”,想象景物变化。
  点拨1:“为什么是抱?抱着月亮的小池塘是什么样的?看起来像什么?地上、水里有月亮,往上看,天上呢?”
  点评1:以一个词拓展出一幅幅有声有色的画面,你的想象有逻辑,有顺序,有方法。
  预设2:聚焦 “洗衣做船”想象人物行为。
  点拨2:妈妈怎么洗衣?“我”怎么做船?我们会在这里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玩些什么?彼此之间会说些什么?
  点评2:以人物为线索,你想象的画面中让我们感受到母女之间浓浓的亲情。
  预设3:拓展出其他溪边的画面场景。
  点拨3:是啊,抓住作者还会看到了什么,还会听到什么,还会想到什么,咱们似乎就能看到更多更精彩的画面呢。
  (4)熟读成诵
  梳理出段落的内部结构,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甚至还能延用这样的思路进行合理丰富的想象,“月下溪边图”的内容是不是已经深深刻在你的脑海里了呢?那捧起书来再读一读,你就一定能背得更加熟练了。
  (生齐读,齐背。)
  3.调动五感,多角度想象
  (1)小组合作,打开想象
  探究任务:
  ①梳理段落结构,拟定不多于6字的小标题,在对应的地方贴上“小标题”便利贴;
  ②思考:在每个部分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感受到了什么?在相应的地方贴上“眼耳口鼻手脚”五官四肢图。
  自学步骤:
  ①默读“月下田园图”段落,依次完成两个任务。
  ②自主练习,做好在小组内依次交流的准备。
  互学步骤:
  ①组内成员依次分享自己划分的段落、拟定的小标题;贴上五官四肢图,并解释理由。
  ②组内商讨,确定组内认同的小标题和理由,以及对应的五官四肢图,并确定好上台展示的分工。
  展学步骤:
  ①任意挑选一个小组上台展示本组互学成果,小组成员要合理分工,人人展示,说清对探究任务的思考。
  ②全班的任何小组都可对展示小组的展示内容进行质疑、补充或反驳,展示小组可在过程中据理力争,也可互相达成新的意见。
  从 “修补村道”“虫唱鱼跃”“果园飘香”“种菜栽稻”的段落结构,再到从物体的形、色、味等角度展开想象,同学们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时候,脑子中有了形状,有了颜色,有了声音,有了味道……
  4.朗读推进,感知画面蕴含的情意。
  当一幅幅画面在头脑中呈现的时候,让琅琅书声来表达我们的理解是此刻最恰当的方式了吧?让我们再次捧起书本,在声声诵读中把母女深情根植在自己心中吧。(老师围绕“我和阿妈走月亮”进行引读)
  5.迁移运用小练笔
  (1)学法迁移
  学完了这篇课文,你的脑海中还留下了什么呢?
  预设1:从看到了什么、由此想到了什么、作者心中期盼着什么几个方面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预设2:围绕“我和阿妈走月亮”,一边走一边看一边想地写走月亮的经历。
  预设3:……
  (2)写什么?
  是啊,从作者的写作思路、表达方法上,我们都能有所收获,那么迁移这些学到的方法,借助“在哪个地方的月下”“和谁在月下干什么”,你想到了自己的哪些画面呢?
  (3)怎么写?
  挑选一个最有话可说的画面,按照眼前所见→脑中所忆→心中所愿的方法,写写和你有关的“月下情景”吧。记住,想的时候,要学习作者打开想象的角度,回想那些故事中眼中看到的、耳中听到的、鼻子闻到的等等。
  如果一个画面不能满足你的需求,你也可以多写几个画面,用一个中心句串联起来哦。
  写完以后,对照屏幕上的10星标准,看看你能得到几颗星呢?最低8颗星,你能顺序拿到吗?
  6.结课
  云南的“走月亮”我们已经通过文字充分地感受到了,属于自己的“走月亮”希望课后在你们笔下也能精彩诞生。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六、板书设计
  
 ?七、课外阅读书目推荐或课外阅读活动推荐
  1.《过年》丰子恺
  2.《都江堰》余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