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二语文全案:2.5《装在套子里的人》(北京版必修5)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年高二语文全案:2.5《装在套子里的人》(北京版必修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9-15 19:09:48

文档简介

《装在套子里的人》练习
(一)基础知识应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胆怯(qiè)鞭笞(tà)塑造(sù)削(xiāo)铅笔B、祈(qǐ)祷难堪(kān)怂恿(cǒng)
C、讥诮(qiào)怔怔(zhèng)撮合(cuō)孤僻(pì)
D、滑稽(jī)辖制(xián)鲜见(xiān)周济(jì)
2、下列标点符号有误的一项是:( )
A、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
B、人人——他的太太和同事的太太们——开始向别里科夫说:“他应当结婚。”
C、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
D、“讲到我姐姐和我骑自行车,这可不干别人的事。”科瓦连科涨红了脸说,“谁要来管我的私事,就叫他滚!”
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词义。
A、现在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
()
B、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
()
C、“我没有做出什么事来该得到这样的讥诮──刚好相反,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
D、楼梯又高又陡,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站起来,摸了摸鼻子,看了看他的眼镜碎了没有。
()
4、依次填入下面句子( )处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①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 ),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
②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 )闹出什么乱起见,我得把我们谈话的内容报告校长。
③契诃夫生活在俄国农奴制崩溃和无产阶级革命( )兴起的时期。
④这人总想把自己( )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
A、通知以至逐步装
B、通知以致逐渐装
C、通告以至逐步包
D、通告以致逐渐包
5、下面一段话①──⑤句最合理的排列顺序是:( )
①于是山跟山也对语起来了,②船跟船打了招呼,③对面要是有船,也鸣笛示意,④船一声接一声地响着汽笛,⑤声音辽远而深沉,像是发自大地的肺腑。
A、④⑤③②①B、④③⑤②①
C、④③②①⑤D、③④②①⑤
6、选出对“要是他听到流言,说是中学的学生闹出了乱子,他总是心慌得很,一个劲儿地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一句理解正确的项:
A、表现别里科夫的责任心,他唯恐学校出事。
B、表现别里科夫胆怯心虚,害怕任何事情牵连到自己。
C、表现别里科夫整天六神无主,害怕新生事物。
D、表现别里科夫怎样用“套子”去限制、束缚周围的人。
7、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
A、他是一位有三十多年教龄的五十多岁的语文有经验的教师。
B、林冲在高衙内派人一次又一次害他性命时才走上反抗的道路。
C、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脑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工具,在人们的学习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D、她细心操劳家务,把家里安排得井井有条。
(二)课文精段赏读
阅读下列两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您一定听说过他。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里,也穿上雨鞋,带上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也许为了替自己的胆怯、自己对现实的憎恶辩护吧,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吏和雨伞,使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别里科夫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
答:。
2、别里科夫“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对这句话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别里科夫胆小多疑,生活在沙皇血腥统治之下,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以求保险,这既和他的性格有关,也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
B、别里科夫是教古代语言的教师,他歌颂的只能是过去的东西,或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东西。
C、别里科夫怀旧、封闭、胆小多疑,害怕社会的发展进步,所以用今不如昔来安慰自己,甚至虚妄地歌颂从没有存在过的东西。
D、别里科夫表面上是一个中学教员,骨子里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他当然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
3、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
答:

4、别里科夫“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在表达上收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答:


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像那样的感情,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做小孩子的时候,遇到大人不在家,我们到花园里去跑一两个钟头,享受完全自由的时候,才经历过。
 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1、为什么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答:

2、“从墓园回来,我们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而且生活很快“又恢复了旧样子”,导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答:

3、“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前文却说“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4、关于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别里科夫是个极其胆小的人,他把自己缩在套子里,是怕遭到不幸,但最后他还是不幸地死去了。
B.别里科夫性格孤僻,行为鬼祟,是个虚伪守旧的伪君子,思想麻木僵化。
C.别里科夫不但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也要把别人套在套子里,拖住前进的生活步伐,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沙皇卫道者的代表。
D.别里科夫的孤僻虚伪和惶惑不安揭示了他维护沙皇统治的反动立场和变态心理,他是一个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自觉维护专制制度的奴才典型。
(三)拓展阅读
下面是张天翼写于1938年的《华威先生》片断,阅读后回答文后的问题:
他永远挟着他的公文皮包。并且永远带着他那根老粗老粗的黑油油的手杖。左手无名指上带着他的结婚戒指。拿着雪茄的时候就叫这根无名指微微地弯着,而小指翘得高高的,构成一朵兰花的图样。
 这个城市里的黄包车谁都不作兴跑,一脚一脚挺踏实地踱着,好像饭后散步似的。可是包车例外:Dingding,Dingding,Dingding!——一下子就抢到了前面。黄包车立刻就得往左边躲开,小推车马上打斜。担子很快地就让到路边。行人赶紧就避到两旁的店铺去。
包车踏铃不断地响着。钢丝在闪着亮。还来不及看清楚——它就跑得老远老远的了,像闪电一样地快。
 而——据这里有几位抗战工作者的上层分子的统计,跑得顶快的是那位华威先生的包车。
 他的时间很要紧。他说过——
 “我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我还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救亡工作实在太多了。”
 接着掏出表来看一看,他那一脸丰满的肌肉立刻紧张了起来。眉毛皱着,嘴唇使劲撮着,好像他在把全身的精力都要收敛到脸上似的。他立刻就走:他要到难民救济会开会。
 照例——会场里的人全到齐了坐在那里等着他。他在门口下车的时候总得顺便把踏铃踏它一下:Ding!
 同志们彼此看着,唔,华威先生到会了。有几位透了一口气。有几位可就拉长了脸瞧着会场门口。有一位甚至于要准备决斗似的——抓着拳头瞪着眼。
 华威先生的态度很庄严,用一种从容的步子走进去,他先前那副忙劲儿好像被他自己的庄严态度消解掉了。他在门口稍微停了一会儿,让大家好把他看个清楚,仿佛要唤起同志们的一种信任心,仿佛要给同志们一种担保——什么困难的大事也都可以放下心来。他并且还点点头。他眼睛并不对着谁,只看着天花板。他是在对整个集体打招呼。
 会场里很静。会议就要开始。有谁在那里翻着什么纸张,……
 华威先生很客气地坐到一个冷角落里,离主席位子顶远的一角。他不大肯当主席。
 “我不能当主席,”他拿着一枚雪茄打手势,“工人救亡工作协会的指导部今天开常会。通俗文艺研究会的会议也是今天。伤兵工作团也要去的,等一下。你们知道我的时间不够支配:只容许我在这里讨论十分钟。我不能当主席。我想推举刘同志当主席。”
 说完了就在嘴角上闪起一丝微笑、轻轻地拍几下手板。……
1、文章开头部分关于华威先生的外貌描写的说明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他是一个忙碌热情的抗战领导人的形象。
B、他是一个举止文雅的有钱的绅士形象。
C、他是一个装模作样、虚伪无耻的国民党下层党棍的形象。
D、他是一个忠于爱情、爱好演戏的人物形象。
2、文章中描写了华威先生的忙碌,对此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华威先生的忙碌说明当时的抗战工作任务繁重,许多事情急等着他去解决。
B、华威先生的忙碌是虚假的,他是像演戏一样在众人面前表演他的忙碌。
C、华威先生的忙碌实质是在觊觎抗战领导权。
D、华威先生的忙碌是因为他要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他是想要到处插一脚。
3、上面的文章运用了各种描写,下面归纳准确的一项是:( )
A、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B、外貌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C、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D、表情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4、下面几句属于比喻的是:( )
A、而小指翘得高高的,构成一朵兰花的图样。
B、还来不及看清楚,它就跑得老远老远了,像闪电一样快。
C、眉毛皱着,嘴唇使劲撮着,好像他在把全身的精力都要收敛到脸上似的。
D.有一位甚至于要准备决斗似的——抓着拳头瞪着眼。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应用
1、C(A、鞭笞chīB、怂恿sǒngD、辖制xiá)
2、B引号应去掉,属间接引用。
3、六神不安:形容心慌意乱,没有主意。
战战兢兢: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或因害怕而发抖的样子。
讥诮:讥笑、讽刺。
安然无恙:很平安,没有什么灾害、疾病或事故。
4、D5、C6、D
7、C(A、“语文”和“有经验”应换位。B、“派人”和“一次又一次”换位。D、“井井有条”为“清楚而有条理”,不妥。)
(二)课文精段赏读

1、作者是从人物的衣着、居室和行为等方面来描写别里科夫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的。
2、C
3、“古代语言”与“雨鞋和雨伞”都是别里科夫借以逃避现实生活的道具,本质属性一致,都是他生活当中的套子。
4、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这是一种漫画式的夸张,作者是要借这种怪异的外形来凸现别里科夫的荒谬性格,带有强烈而鲜明的讽刺意味。

1、别里科夫活着用套子套自己,也套社会,他辖制了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这样一个维护旧制度,害怕新事物,扼杀新思想的沙皇鹰犬的死自然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2、所有这一切都在显示:别里科夫性格绝对不是个别现象。只要别里科夫赖以生存的社会现实还在,反动的沙皇政府还在,别里科夫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就必然继续存在,作者实际上是以此来呼吁人们彻底铲除产生别里科夫这样罪恶人格的社会土壤。
3、不矛盾。两者描写的对象不同。“忧郁和谦虚”写的是脸相,“高高兴兴”写的是内心感受,是心情。
4、A别里科夫性格的主要方面不是胆小。别人在大街上拿着书行走,他要干涉。他像警犬一样地到处嗅着不合上司要求的气味,防范着人们对当局的冒犯,甚至公然宣布要向当局报告,可见正是像他一样的人辖制着整个中学,辖制着全城,所以他的死应该是值得庆幸的。
(三)拓展阅读

1、C(抗战初期,张天翼在长沙从事文化界的统一战线工作,当时的“文艺界抗敌后援会”的部长都是民主人士,后来国民党要来争领导,要争作部长,演出过不少“当了部长又不干抗日的事”的话剧。作者有感于此,创作了这样一个装模作样、伪善无耻的国民党下层党棍的形象。)
2、A(当时的抗战工作确实任务繁重,但像华威先生这样匆匆忙忙地到处去开十分钟的会,根本不能解决什么问题,更多的是让别人花时间等他,扰乱别人的工作安排。)
3、B(文章的开头是外貌描写,接着有他的忙碌的行为描写,他的自吹忙碌的语言描写,开会的场面和车行路上的场面是社会环境描写。)
4、B(A项如果去掉“图样”,则是比喻。B项以“闪电”比喻包车的快,还带有夸张。C项和D项都不是比喻,因为本体和喻体应是有相似点的不同类事物。)装在套子里的人
学习目标 1、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
2、会分析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学习重点 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
学习难点 会分析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一、小说分类:
就流派来分,有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表现主义小说、存在主义小说、新新闻主义小说、“垮掉的一代”小说等等。
就表现的方法分,有叙述体小说、散文体小说、诗体小说、生活意识流小说、纪实体小说等等。
就题材分,有儿童小说、武侠小说、侦探小说、历史小说、神话小说、言情小说、科幻小说等等。
就雅俗分,有通俗小说、严肃小说等。
就篇幅长短分,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又称微型小说)四大类。
二、作者简介:
契诃夫(1860-1904)是19世纪末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巨匠和剧作家,以短篇小说和莫泊桑齐名,他们和马克 吐温一起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 短篇小说有《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篇小说有《第六病室》,戏剧有《樱桃园》《万尼亚舅舅》《海鸥》。
三、写作背景:
契诃夫的这篇小说发表于1898年,它通过别里科夫这个文学形象反映了19世纪末期俄国的社会生活。19世纪末期,在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上,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
小说里的别里科夫正反映了这些人的灵魂。
预习检测
1.字音。
暖和(  )    胆怯(  ) 憎恶(  ) 降服(  )
辖制(  ) 撮合(  ) 怂恿(  ) 歹毒(  )
讥诮(  ) 谗言(  ) 滑稽(  ) 安然无恙(  )
2.字形。
(1)eq blc{rc (avs4alco1(消   ,销   )) (2)eq blc{rc (avs4alco1(砭   ,贬   )) (3)eq blc{rc (avs4alco1(籍   ,藉   ))  (4)eq blc{rc (avs4alco1(叠   ,迭   ))
3、下列句子与人物a.外貌描写;b.心理描写;c.语言描写;d.动作描写;e.环境描写对应正确的选项是 ( )
①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
②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
③他总是心慌得很,一个劲地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④“我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忠告您,密哈益 沙维奇。”
A.①e ②a ③c ④c B.①e ②d ③b ④c
C.①e ②a ③b ④c D.①d ②b ③c ④c
学习内容
一、整体感知:
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尾声
二、合作探究:
1、别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方面都有哪些“套子”?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么,他的这些“套子”套住的难道只有他自己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别里科夫的“恋爱”动机来看,他与华连卡是否有真正的“爱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别里科夫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可是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探究:
讽刺艺术是文学的一种表现手法。用讽刺和嘲讽的笔法描写敌对的和落后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已达到贬斥、否定的效果。一般采用对比、语言、动作及漫画的方式来写。请结合本文谈谈讽刺手法的运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小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标检测
1、小说安排别里科夫与华连卡婚事失败的情节的作用是 ( )
A.表明别里科夫与华连卡两个人的性格是格格不入的。
B.揭露别里科夫思想的腐朽和反动。
C.说明别里科夫这样的人永远找不到对象。
D.讽刺别里科夫愚蠢的神经质和变态心理。
2、对下列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概括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 )
A.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概括:夸张的手法,反映了别里科夫极端保守的性格特征。
B.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概括:通过环境描写形象地揭示了别里科夫的阴暗心理和极端保守的性格特点。
C.当然,行是行的,这固然很好,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概括:别里科夫的胆怯心虚、害怕新事物的特征,在他套子式的论调中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D.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概括:他希望周围人按法规办事,不能违背法令,可见他的思想很受欢迎,人们都不敢违抗。
3、小说描写柯瓦连科姐弟的一推一笑,别里科夫的一滚一死,这样描写的作用是( )
A.表现华连卡的爽朗活泼,柯瓦连科的正直、勇敢。
B.表现套中人的实质虚弱、腐朽,预示新生事物必然战胜腐朽势力。
C.讽刺别里科夫的可笑滑稽,表现他外强中干,不堪一击。
D.预示柯瓦连科姐弟所代表的进步思想新生势力的强大。
4、课文末尾指出:“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这样写的深刻含义是 ( )
A.别里科夫是令人讨厌的人,生活中现在和将来都会遇到这样的人。
B.一个别里科夫死了,还会有许多别里科夫存在,预示社会的黑暗腐朽现象还将继续存在。
C.别里科夫的存在和出现不是孤立的个别现象,而是一定社会的产物,只要旧社会存在,就会有它的支持者、维护者。
D.号召人们为获得自由,与旧社会及其支持者、维护者作彻底斗争。
延伸阅读(二选一)
1、读下面一篇小说,回答1—5题。
柔弱的人
契诃夫
前几天,我曾把孩子的家庭教师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请到我的办公室。需要结算一下工钱。
我对她说:“请坐,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让我们算算工钱吧。您也许要钱用,你太拘泥于礼节,自己是不肯开口的……呶……我们和你讲妥,每月三十卢布……”
“四十卢布……”
“不,三十……我这里有记载,我一向按三十付教师的工资的……呶,您呆了两个月……”
“两月另五天……”
“整两月……我这里是这样记的,这就是说,应付您六十卢布……扣除九个星期日……实际上星期日您是不和柯里雅搞学习的,只不过游玩……还有三个节日……”
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骤然涨红了脸,牵动着衣襟,但一语不发……
“三个节日一并扣除,应扣十二卢布……柯里雅有病四天没学习……您只和瓦里雅一人学习……您牙疼三天,我内人准你午饭后歇假……十二加七得十九……扣除……还剩……嗯……四十一卢布。对吧 ”
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左眼发红,并且眼眶湿润,下巴颤抖。她神经质地咳嗽起来擤了擤鼻涕,但——一语不发!
“新年底,您打碎了一个带底碟的配套茶杯。扣除两卢布……按理茶杯的价钱还要高,它是传家之宝……上帝保佑您,我们的财产到处丢失!而后哪,由于您的疏忽,柯里雅爬树撕破礼服……扣除十卢布……女仆盗走了瓦里雅皮鞋一双,也是出于您的玩忽职守,您应对一切负责,您是拿工资的嘛,所以,也就是说,再扣除五卢布……一月九日您从我这里支取了九卢布……”
“我没支过!”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嗫嚅着。
“可我这里有记载!”
“呶……那就算这样,也行。”
“四十一减二十七净得十四。”
两眼充满泪水,长而修美的小鼻子渗着汗珠,令人怜悯的小姑娘啊!
她用颤抖的声音说道:“有一次我只从您夫人那里支取了三卢布……再没有支取过……”
“是吗?这么说,我这里漏记了!从十四卢布里再扣除……呐,这是您的钱,最可爱的姑娘!三卢布……三卢布……又三卢布……一卢布再加一卢布……请收下吧!”
我把十一卢布递给她……她接过去。喃喃地说:
“merci(法语:谢谢)。”
我一跃而起,开始在屋内踱来踱去。憎恶使我不安起来。
“为什么‘谢谢’ ”我问。
“为了给钱……”、
“可是我洗劫了您,鬼晓得,这是抢劫!实际上我偷了您的钱!为什么还说‘谢谢’!”
“在别处,根本一文不给。”
“不给?无怪啦!我和您开个玩笑,对您的教训是太残酷了……我要把您应得的八十卢布如数付给您!呐,事先已给您装好在信封里了!可是何至于这样怏怏不快呢?为什么不抗议?为什么沉默不语?难道生在这个世界口笨嘴拙行吗 难道可以这样软弱吗 ”
她苦笑了一下,而我却从她脸上的神态看出了答案,这就是“可以”。
我请她对我的残酷教训给予宽恕,跟着把使她大为惊疑的八十卢布递给了她,她羞羞地过了一下数就走出去了……
我看着她的背影,悟想到:
“在这个世界上做个有权势的强者,原来如此轻而易举!”
(1)文中有两处提到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一语不发”,这两处的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为什么要说“谢谢”,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
A.是反语,对“我”的“抢劫”行为进行讽刺。
B.是真心话,对“我”能付给她报酬表示感谢。
C.是应酬话,是家庭教师对主人行为的应付。
D.是客气话,表现出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的风度修养。
(3)文中“我却从她脸上的神态看出了答案”,这“答案”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请她对我的残酷教训给予宽恕”中的“残酷教训”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中以“柔弱的人”为题,即有对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性格的同情,又有一定的讽刺。
B.文中“我”的做法的目的是和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开玩笑,看她被骗后的表现。
C.文章的主题是一方面批判知识分子的软弱无能,另一方面表达对弱小者的同情和怜悯。
D.结尾一句具有点明中心,揭示沙皇俄国社会现实的作用。
E.对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性格的表现,主要采用神态和语言描写,突出她因多次被“抢劫”而习惯地去忍耐的软弱性格。
2、阅读下文,完成1—3题。
一枚古金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法国老战士回到了他们的故乡。他们当中许多人都生活得蛮不错,弗朗科 雷勃因为中了毒气,健康状况不曾恢复,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很贫苦。弗朗科 雷勃自尊心向来很强,他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
每年,这些老战士要举行一次团聚。有一年,他们在朱古力 格兰汀家里聚会。格兰汀长得胖乎乎的,钱袋总是满满的。席间,他兴致勃勃地掏出枚古金币,滔滔不绝地介绍起这枚古币的年代、价值和来历,来客们坐在长桌上一一传着观赏,溢美之词不绝于耳。客人们在欢宴中开怀畅饮,谈笑风生,话题从古金币转到别的上面去了。忽然格兰汀记起了金币,但是,这枚金币不翼而飞了。
众座哗然。指责的指责,否认的否认,最后,有人提出抄身的建议。大家深表赞同,只有雷勃反对。朋友们无不为之惊讶。
“你不同意抄身 ”格兰汀问道。
雷勃涨红着脸说:“是的,我反对抄身。”
“你是否明白,拒绝抄身意味着什么 ”金币的主人不客气地追问道。
“我没有偷金币,所以我不允许抄身。”雷勃回答。
尽管如此,抄身照样进行。人们一个个把袋口翻开,等着搜查。但始终不见金币出来,于是注意力又转移到雷勃身上。
“现在,你总不见得还坚持自己的意见了吧 ”格兰汀问道。雷勃默不作声。主人气呼呼地走出房间,雷勃则在众目睽睽之下,狼狈地退了出去。
从此,雷勃的声誉一落千丈,人们有意避开他。雷勃更穷了。不久,他妻子也离开了人间。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格兰汀家的房子大修,一位工人在地板缝里发现了那枚光灿灿的金币。
真相既白,格兰汀感到十分内疚。于是,他急忙跑到雷勃那破旧的小屋,连声道歉。
“不过,老弟,你也太固执了,既然金币不在你身上,当时何必反对抄身呢 ”格兰汀嗔怪道。
雷勃那呆滞的目光停落在格兰汀的脸上。“不,我那时确实是个贼啊!几个星期来,我们全家老少实在饿坏了,我不得不把餐桌上的食物偷偷地装进自己的口袋,一心想让我那可怜的妻子和孩子美美地吃上一顿啊。”
(1)从全文看,小说第一段文字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25个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说第一段最后一句话说:“雷勃自尊心向来很强,他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
① 作者这样写是否和结尾所写相矛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说的结尾安排非常巧妙,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雷勃是因为偷了食物而拒绝抄身的。
① 对此,前文已作了伏笔,请至少指出两处。
答:一处是______________;另一处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什么这两处是伏笔,请作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反思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教学目的】
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重点】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难点】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正确认识人物形象及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点评、研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查词典完成下列词语解释
辖制:(管束)孤僻:(孤独怪僻)
歹毒:(阴险狠毒)讥诮(冷言冷语嘲讽)
安然无恙:(平安,没有什么毛病和事故)
周济:(给穷困的人以物质上的帮助)
三、解题和介绍创作背景。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必须把握创作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期的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沙皇专制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时期。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仇视和反对一切社会变革。作者写这篇小说就是为了揭露和讽刺这种人丑恶的本质。
四、结构分析
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一)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第1-4段)。
(二)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第5段至倒数第3段)。
(三)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最后两段)。
五、解析第一部分。
思考: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思想性格特点?
讨论归纳:
提问1:作者用幽默讽刺的笔法刻画别里科夫的外表,是否仅仅为了引人发笑?
明确:作者是用"形"显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
提问2: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腊文也就是雨鞋雨伞呢?
明确:说他所教的古代语言是"雨鞋""雨伞",这是用了一个暗喻,"雨鞋""雨伞"对他来说是与现实隔开的一个"套子",他教古代语言也是把它当做一个"套子",借此躲避现实。
提问3: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六、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并找出描写别里科夫动作,神态和语言的代表性语句。
2.完成"思考和练习"三,体会讽刺手法的特点与效果。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重点】
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难点】
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正确认识人物形象及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点评、研讨。
【教学过程】
一、讲析第二部分。
思考:第二部分有几个相关情节?
明确:在别里科夫恋爱过程中,有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当面交锋及一命呜呼这样几个相关情节。
提问1:在这些情节中,别里科夫是怎样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的?
讨论归纳:这一部分描写的特点是,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刻画出别里科夫顽固保守,诚惶诚恐,害怕新事物,反对生活中哪怕是微小变革的思想性格。例如:"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这荒唐的别里科夫的逻辑说明了他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再如,他从楼上跌下来的时候,"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这种奇特的心理状态正反映出他自欺欺人的特点。
提问2:别里科夫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是在华连卡的笑声中倒下的。因为别里科夫最担心别人取笑他,而华连卡的笑声,是对他迂腐落后思想的最大嘲讽,这是别里科夫从来没遇到过的打击,他在笑声中结束了一切。别里科夫的死说明腐朽保守的势力实际上不堪一击。
提问3:从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华连卡姐弟是怎样的人?从人物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讨论归纳:在小说中,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柯尼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展示了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鞭笞和讽刺了别里科夫腐朽反动的本质。尽管别里科夫的死并不等于反动腐朽势力的灭亡,但华连卡姐弟的出现,却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量。
二、讲析最后两段。
学生个别朗读最后两段,学生画下关键语句,并思考其含义。
提问1: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明确:"大快人心",从心里感到自由。
提问2:可是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讨论归纳:只要沙皇专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的腐朽反动的统治。
三、讨论课文中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归纳: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刻画对象,以达到否定和贬斥的效果。课文中的讽刺有以下一些特色:
① 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
② 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
③ 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同学们读这类文章,笑过以后要将目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认真进行思考,才会有所悟,有所得。
除了讽刺以外,作者还用了一些传神的细节来表现人物,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描写生活中的一个人物,或选一幅较幽默的漫画让同学们写一段话,练习幽默讽刺的手法。

(共28张PPT)
装在套子里的

(俄)契诃夫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 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
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
其代表作《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契诃夫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契诃夫
与欧·亨利、莫泊桑并称为三大短篇之说之王。
契诃夫以短篇小说和戏剧著称于世。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他八十年代开始创作,九十年代是他创作的全盛期。这时期他由于到沙皇流放犯人的库页岛去旅行,进一步了解了沙皇统治的罪恶,作品的批判性日益加强。
在他二十五年的创作活动中,他却写下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还有十几个独幕剧和多幕剧。
对地主、官吏、资产阶级、小市民、知识分子、工人和农民都作了非常真实而深刻的描写。
作品取材极为广泛
写作背景
十九世纪末,是俄国历史上反动统治特别残酷黑暗的时期,警察林立,密探出没,冤狱遍国中,俄罗斯大地笼罩着恐怖、窒息的气氛。
也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
出身平民的契诃夫对劳苦大众怀着无限同情,对专制制度无比憎恶。
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这种专制统治剥夺控制了人们的自由,而且到处都有耳目,老百姓稍有“越轨”,就会遭到无情的迫害。
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
当时,民主和自由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普遍要求。
《装在套子里的人》就是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这个时代的情绪。在这篇小说里,作者塑造了别里科夫这样一个顽固维护旧制度、旧生活,极端恐惧和反对生活中任何发展变化的典型人物,并明确表示了“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补叙情节:
中学教师布尔金跟兽医伊凡·伊凡尼奇谈起村长的老婆玛芙拉,由玛芙拉引出别里科夫的故事。课文里的“我”是布尔金。
正音、正字:
削(xiāo) (异读xuē)
默(mò)许 祈祷(qídǎo)
降(xiáng)服 辖(xiá)制
搓(cuō) 讥诮(qiào)
荒唐:此处指(思想、言行)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
讥诮:诮(qiào)。冷言冷语的讥讽。
消遣:用自己感觉愉快的事情来度过空闲时间;消闲解闷。
督学:教育行政机关中负责视察、监督学校工作的人员。
正大光明:公正无私、襟怀坦白。
谗言:毁谤的话。
安然无恙:无恙,没有灾祸、疾病之类的忧愁的事。形容很平安,没有受什么损害。
怔住:怔(zhèng)。发愣;发呆。
本文虽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小说首先从几个侧面对别里科夫加以刻画,然后通过他的“决定结婚”与“死了”进一步展开情节,在事件与人物性格的层层描述中,作者的创作意图得到完美的体现。
思考、讨论
1.别理科夫有哪些“套子”?
2.别理科夫的口头禅是什么?
3.对政府的公告和报上的文章,别理科夫有什么反应?
4.第二部分有几个相关情节?在这些情节中,别里科夫是怎样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的?
5.联系背景,说说别理科夫为什么要把自己藏在套子里?
6.为什么“别理科夫”能辖制全校甚至全城10至15年之久?
7.别里科夫死了,作者怎样写出人们对他的态度?“一个礼拜还没过完,生活又恢复了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一句是什么意思?这样结尾的含义是什么?
思考、讨论
有形的套子
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
眼戴黑眼镜,耳用棉花堵
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伞、表、刀装在套子里
坐上马车,支起车篷
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
别理科夫有哪些“套子”?
无形的套子
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
只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
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只求
不出乱子禁闭开除学生
思考、讨论
别理科夫的口头禅是什么?
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思考、讨论
对政府的公告和报上的文章,别理科夫有什么反应?
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
——这种事是禁止的,好,这就行了。
在官方的批准或默许里面,老是保藏着使人怀疑的成分,包藏着隐隐约约、还没充分说出来的成分。
——当然,行是行,这固然是好,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神态
语言
心理
漫画事件
脸色发青,比乌云阴沉,嘴唇发抖
天下这么歹毒的坏人!

骑自行车
脸色由发青变成发白
“还成体统吗?”“这怎么行?”
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 ,打哆嗦
当面交锋
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脸色苍白
“倒过来用脑袋走路”“把谈话内容报告校长”
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
思考、讨论
思考、讨论
联系背景,说说别理科夫为什么要把自己藏在套子里?
害怕改变现状
害怕新生事物
因循守旧
保守反动
思考、讨论
为什么“别理科夫”能辖制全校甚至全城10至15年之久?
旧势力顽固
周围的人怕他们,没勇气和他们斗
革命力量弱
1、整理别理科夫的病历记录
症状
病因
病源
病害
六神不安,心慌意乱,无精打采,脸色苍白,垂头丧气,唉声叹气,怕出乱子
现实生活动刺激和惊吓,
胆怯、憎恶现实,仇视新生事物
沙皇专制统治,奴性心理
辖制了别人,也送了自己的命
牺牲品
不堪一击的可怜虫
2、别理科夫性格的二重性
既是沙皇专制制度的鹰犬,又是 。
既是凶恶可怕的卫道士 ,
又是 。
别里科夫死了,人们“都去送葬”。说老实话,人们把“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看作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所以“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而“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因为别里科夫死了,人们感到“享受完全自由”了的“高高兴兴”的日子没有了。因为虽然埋葬了一个别里科夫,可是装在套子里的其他人却还有许多,而且将来还会出现。这样结尾启示人们去思考套子里的人与社会制度的关系,别里科夫是沙皇制度的产物。这样结尾含蓄深刻地揭示了改革社会制度的必要性。
讽刺艺术
人物形象漫画化(夸张、变形)
反差鲜明的对比
迂腐可笑—青春可爱
言论荒谬—口吻一本正经
精妙的细节
人物
个性与共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