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学案
【作者介绍】
作 家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猗氏(今山西安泽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人。早年曾游学于齐,广泛接触各派学说。因年高望重,曾三次被推为祭酒。晚年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作 品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成 就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提倡性恶论。反对迷信天命鬼神,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写作背景】
荀子五十岁游齐,曾三为稷下学宫祭酒。祭酒是学宫的最高长官。三为祭酒可见其主持稷下学宫时间之长。稷下学宫是齐国 专设的求学讲学的机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来自四面八方, 要求学生受业求学是祭酒考虑的重要问题,为此,苟子写下了著名的传世之作《劝学篇》。《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文中反复说明学习的 重要性及学习目的、态度和方法,强调学习是人们思考问题,认识事物的重要条件,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增长才干,完善自我,使自己超越前人,以成赫赫之功。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认识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目标导航
仿照例子,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语句 通假字 释义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輮”通“煣” 用活熨木使弯曲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
答案:(2)“又”通“又”,再一次;“暴”通“曝”,晒。(3)“知”通“智”,智慧。(4)“生”通“性”,资质,禀赋。
2、填空: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忽然封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1)绝 以为妙绝( )
佛印绝类弥勒(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2)强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3)假
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
(4)闻
不能称前时之闻( )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
(5)一
用心一也( )
答案:(1)终止;与世隔绝;到了极点;非常;横渡。(2)有力的弓;强健;有余;勉强。(3)借助;假装。(4)听到;声誉。(5)数词,一;专一。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分析其古义和今义。
语句 古今异义词 古义 今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声非加疾也
(3)假舆马者
(4)金就砺则利
(5)蚓无爪牙之利
(6)用心一也
答案:⑴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⑵疾; 古义:强;今义:疾病,快。
⑶假;古义:凭借,借助;今义:与“真”相对。
⑷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今义:金子。
⑸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⑹用心;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分析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⑵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⑶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⑷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⑸其曲中规
⑹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⑺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⑻故木受绳则直
答案:⑴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⑵日:名作状,每天;⑶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⑷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⑸曲:形作名,曲度,弧度;⑹高:形作名,高处;⑺直:形作动,变直。
学海拾贝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
类别 例句 分析解说
动词的使动用法 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 动词“生”不是主语“君”直接发出的,而是宾语“之”直接发出的,含有“君使之生”的意思。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后,是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这种现象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固国”是使国家强固。
名词的使动用法 先破秦入成阳者王(wàng)之。(《史记·项羽本记》) “王之”的“王”本是名词,在这里是活用为动词,后面还带有代词宾语“之”,意思是“使之成为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若毒之乎 (《捕蛇者说》) “甚异之”是认为非常奇怪;“毒之”是认为它痛苦;“
名词的意动用法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其父”是以其父为客。
名词用作动词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一般活用为动词。“福”是“赐福”的意思。
名词用作状语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名词作状语表比喻,可译为“像……那样”。“犬坐”译为“像犬一样坐”。
将下列各句的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⑤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1)属于判断句的有 ;
(2)属于状语后置句的有 ;
(3)属于定语后置句的有 。
答案:(1)①③⑤④;(2)①⑤;(3)②。
翻译下列句子。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答案: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答案: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答案: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答案: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答案: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8、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你能具体分析一下本文比喻论证的手法吗?
答案: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具体分析如下:
(1)比喻的形式多种多样。①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②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
(2)设喻方式灵活多样。①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②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③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④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写法迁移】
1.精彩回放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技法点拨
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
3活学活用
近日,“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2010-2011”最受瞩目奖项“终身成就奖”获颁人已经确定,著名翻译家沙博理最终荣膺2010-2011年度“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这是盛典举办四届以来,首次将这一奖项颁给在华人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中国籍犹太人。此前,获得这一奖项的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科学巨人钱学森和当代文豪、武侠巨匠金庸。沙老曾经写下这样的一段文字:“翻译中国文学是我的职业,也是我的乐趣。它使我有机会去‘认识’更多的中国人,到更多的地方去‘旅行’,比我几辈子可能做到的还要多。”根据上面的材料,运用排比手法谈谈对这件新闻的看法。
4成功运用
曾对汉语一窍不通的犹太青年小伙沙博理,把翻译中国文学的职业当做乐趣,最终成为著名翻译家,并荣膺2010-2011年度“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把工作当做乐趣,工作便不再单调;把学习当做乐趣,学习便不再枯燥;把追求当做乐趣,追求便不再遥远。
乐趣,将你的生活涂上丰富多姿的色彩;乐趣,让单调漫长的时间变得充实而又快乐。香港著名电视人曾志伟曾说过:“把工作当做乐趣,就永远不会累。”正是这种信念的支撑,曾志伟才凭其自然幽默的舞台风格成为电视舞台上的“常青树”。
同步达标测评
一、积累运用
1.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B.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1.解析: B项“有”通“又”;C项“生”通“性”;D项“輮”通“煣”。
答案:A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虽有槁暴(晒) ②輮以为轮(用活熨木使弯曲) ③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尖)
④而致千里(送到) ⑤君子生非异也(资质,禀赋) ⑥非利足也(脚步快)
⑦筋骨之强(强壮) ⑧而绝江河(横断) ⑨声非加疾也(声音宏大)
⑩而闻者彰(显著)
A. ①②⑤⑥⑦⑨
B. ①②③④⑦⑨
C. ①③⑤⑦⑨⑩
D. ①⑤⑦⑧⑨⑩
2.解析:③跂,应为“抬起脚后跟”; ④致,应为“到达”; ⑧绝,应为“横渡”; ⑩彰,应为“显著”。
答案:A
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D.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解析:A项“博学”,古义是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是知识、学识的渊博。C项“寄托”,古义是藏身的意思;今义是托付。D项“爪牙”,古义是爪子和牙齿;今义是坏人的帮凶。
答案:B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它三项的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解析:ACD三项均是名词作状语,B项为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B
5.找出与“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微斯人,吾谁与归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解析:C项与例句同为定语后置句。A项为宾语前置,B项为状语后置,D项为判断句。
答案:C
6.名句默写。
(1)故木受绳则直,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吾尝终日而思矣, ;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故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 。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
(5)君子生非异也, 。
答案:(1)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
(3)无以至千里 无以成江海
(4)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5)善假于物也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7-10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利:对……有利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游泳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一:专一
8.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C.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9.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1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A(“利”应该解释为“使……走的快”)
8.D(两个“焉”都是兼词,相当于“于此”,可译为“从这里”“在这里”。A项,介词,表示比较/介词,相当于“向”;B项,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的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意思/用在由结果推出原因的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的原因;C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9.C(“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错)
10.(1)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是听的人听的特别清楚。
(2)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除了蛇洞和鳝洞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因为)用心浮躁。
三、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11——15题。
李斯论
姚鼐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①,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②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易》曰:“眇③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④人凶。”其能视且履者幸也,而卒于凶者,益其自取邪!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⑤,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注:①禁学士:指秦始皇坑儒生犯禁者。②嚬蹙:皱眉蹙顿。“嚬”同“颦”。③眇:瞎一眼。④咥(dié迭):咬。⑤儒效:儒家治世的功效。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 满足
B.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 迎着
C.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 或许
D.而彼宴然无与者矣 安闲
12.与“而以富贵之谋”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B.亦以趋时而已
C.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
D.王介甫以平生所学
1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斯迎合时事而乱国的一组是
①李斯助之,言其便利
②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
③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
④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
⑤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
⑥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
A.①③⑥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①④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李斯事秦从未实行荀卿之学,其主要问题在于“趋时”。
B.作者由论李斯事秦进而论为仕的经验教训,强调为臣者对于国君的“悖谬无义”之政应为自身的地位、富贵而考虑。
C.此文主旨鲜明,立论新颖,论证严密,逐层深入,是一篇“有物”“有序”能发人深省的文章。
D.苏轼认为李斯以荀卿之学事秦,行暴政,故天下乱。
15.将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2)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
参考答案
11.B(B猜测)
12.D(D介词,凭借,与例句相同;A介词,把;B连词,来;C介词,用)
13.(D)
14.B(原文的意思是:不应为自身的地位、富贵而阿附甚至助长)
15.(1)秦国情愿采取苛酷的统治,习惯于采用严刑峻法已经很久了,这是他的后代君王所习惯并认为是好的做法。(2)我认为善于窥探君王的内心,完全用委曲、变化的方法跟随是数的喜好的臣子,他的为人是特别让人害怕的。
参考译文:
苏东坡说李斯用荀子的学问扰乱天下,这是不对的。秦朝扰乱天下不是靠李斯,李斯也不曾用荀子的学问来侍奉秦国国君。
在秦中期的时候,秦孝公即位,得到了商鞅并任用了他。商鞅教秦孝公烧了《诗经》、《尚书》,明确了法令,定下了藏奸不告之罪和连坐之罪,禁止了离开自己的诸侯国到别国游说以求得官职的人。利用秦国的有利地形,采用他的法令,富强了好几代,吞并了其他诸侯国,到了秦始皇统治的时期。秦始皇统治的时期(不过是)全用了商鞅的法令而已。虽然李斯帮助他,说它方便有利,(但)越发造成了秦国的混乱。但假使李斯不说它有利,秦始皇本来就自己执行它们而不感到满足,为什么呢?秦国情愿采取苛酷的统治,习惯于采用严刑峻法已经很久了,这是他的后代君王所习惯并认为是好的做法。李斯迎合、探究秦始皇、秦二世的心思,不这样做就不能符合残暴放纵的君主的心意,扩大君王对他的宠信,因此李斯完全放弃了他的老师荀子的学说,而采用了商鞅的学说,扫去了秦国三代先王的仁义之政,而一切采用放任自己的做法来治理国家。烧了《诗经》、《尚书》,囚禁了读书人,废除了三代先王的法令,推崇监督和责罚,这不是李斯在推行他的学说,不过是迎合时事罢了。假设他遇到的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将不会采用这样的治国之法,不是他推行仁义,也只是因为迎合时事罢了。
君子做官,在其位就不隐藏自己的才能;小人做官,不要说他的学问才能与官位不相当,就是学问才能与官位相当,看见国君做事,错误而不合道义,也只是在自家里深表痛恨,可是在朝廷上会夸奖赞誉,知道它不是道义的却劝说国君去做,说是天下百姓会原谅我对国君的无可奈何,而不会怪罪我的;知道那将使国家灭亡却做那样的事,说是或许我自身可以免于灾祸。小人即使明知道世事将乱,却最终不改变目前的富贵状态,却用富贵的谋略,给天下遗留灾祸,本来有终身安逸享受富贵快乐,灾祸留给后人,而他安闲得没有担心了。唉!秦国没有灭亡可是李斯先遭遇重刑被诛杀三族,大概是上天诛杀恶人,也是有时间并讲信用的啊!《易》说:“偏盲而视,脚跛而行,踩老虎尾巴,(老虎)咬人,凶。”那些能看见和走路的人是幸运的,可是死于凶恶的老虎口下,更是他自己争取的啊!
人有做善事是从别人那受到教化的,没有听说做坏事是从别人那里受到教化的。荀卿讲述先王的事迹赞颂儒家治世的功效,虽然间或有不当之处,但大体上得到了治世的要领。可是苏氏因为李斯祸害天下而将罪过牵累到荀卿,不是差得很远了吗?使用他的学问使秦国受害的,是商鞅;放弃他的学问而使秦国受害的,是李斯。商君禁止游说者做官,而李斯劝戒国君驱逐游说者,他们开始策略不同,可是最终与商鞅之学一致起来了,难道不是他的本心吗?宋朝的时候,王介甫凭借他一生所学的学问,建立了熙宁新法,他以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这些人,哪个曾经学习介甫的学问呢?而因为介甫的政策促使宋朝灭亡,与李斯的事情很相似。世人说学习他人治国的策略足以使国家灭亡,本来就是这样啊。我认为善于窥探君王的内心,完全用委曲、变化的方法跟随是数的喜好的臣子,他的为人是特别让人害怕的,很可怕的!
四、语言表达
15.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一组排比句。
生活中,我们需要崇高。有了它,我们就会摆脱平庸和空虚,甚至麻木。而且,一旦你有了这种认识,你就会发现崇高就在你的身边:它可能是一座山,让你感受巍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可能是一首交响乐,让你领悟激越;_________________ ;它甚至可能就是一个人,让你理解伟大和纯粹。
答案:它可能是一片海,让你体会壮阔;它可能是一座石雕像,让你明白雄健。
16.在下面文字的空缺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使文意畅通。
荀子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 ① 先天赋予的, ② 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 ③ 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 ④ ,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答案: ①不是 ②而是 ③只有 ④因此
美文欣赏
寂寞荀子
荀子很寂寞,也很无奈,从他那荒凉的陵墓可以看得出来。
小时候常去外婆家,每次去外婆家的路上必在一个杂草丛生的土丘上玩耍一阵。年龄稍大一些时,问大人土丘是何物,被告知是大地主的坟墓。直到上初中才惊讶地听说那个土丘原来是荀子墓。当再去外婆家路过这个土丘时,内疚之心便油然而生。
在我名不见经传的故乡,竟沉睡着一位影响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圣贤,这使我不由得感到自豪,随即又不安起来。
我开始埋怨家乡的父老,我们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有如此显赫的人物,我们既没有尽地主之谊,更没有表现出鲁南人的热情豪放。而是无情地把这位客人抛到荒山野外。
荀子墓位于兰陵镇东南两公里处,墓地东邻横山山脉,这就注定了荀子墓的地理位置在山麓洼地。荀子墓西邻城南王庄,所谓城,已经不是先生在位时那个曾经辉煌的兰陵城了,如今的兰陵,属于山东省苍山县的一个镇,除了李白在《客中行》里赞誉过的那个美酒厂还艰难地支撑着兰陵的门面,已经看不出当年兰陵城任何的蛛丝马迹了。
荀子墓长满了野草,周围有几棵瘦弱的洋槐,既没有楼阁庙宇,又没有苍松翠柏。逢年过节或许没有人烧香祭奠,至今给人的感觉仍是凄凉。
荀子远离喧嚣,被世间的尘埃湮没。
二
这使我不禁想起了兰陵的另一位名人,他是被矛盾先生称为午夜彗星的近代作家王思玷先生。王思玷先生可谓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他仅留的几篇作品被家兄王善民先生编入《午夜彗星》。在兰陵,王思玷是名人,甚至胜过荀子。如果你有机会去兰陵,站在西街口上,一定能看见西山上王思玷先生的巨型雕像,王思玷先生神采奕奕,戴一副近视镜,留中分头,面对两公里外长眠的荀子,不知感想如何?
面对一代宗师,王思玷先生象是在背诵荀先生的那首著名诗篇:“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生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更象是背诵那首妇孺皆知的文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王思玷先生的雕像是在地方政协的倡议下,兰陵的仁人志士们自筹资金树立的,雕像下面的石座四周刻满了捐钱人密密麻麻的名字。这不难看出,兰陵人还是挺慷慨的。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是李白的《客中行》,李白的许多著名诗篇都是酒后有感而发,一生的著作数不胜数,兰陵人对《客中行》却情有独中。兰陵酒的商标上不仅有李白的诗篇,更有李白的头象,并且以法律的形式进行了注册,这难道不是兰陵人的精明?
《客中行》不是诗,更象广告词,比那个铺天盖地的推销词“相信我没错的”说得更加含蓄而富有内涵。李白为兰陵酒产生的名人效应持久不衰,使兰陵人世代受益。兰陵人把一个酿酒作坊发展成今天的集团公司,这除了兰陵人自身的努力之外,李白功不可没。
兰陵人知恩图报,在美酒厂的办公楼前建起了一座高大雄壮的太白楼,据说这个太白楼的建造施展了兰陵人大胆的想象力,登上太白楼,使人联想到李白当年把酒临风醉卧兰陵的洒脱风采。看得出,兰陵人还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
三
相对于李白来说,荀子是个地道的兰陵人,他曾两度就任兰陵令,在位十八年,走遍了兰陵的山山水水,政绩卓著,内治外联,实惠于民,政平而民安。
宋朝徽宗皇帝非常敬重荀子,曾下令建造荀子庙,荀子庙年久失修,早已倾圮。明朝诗人李晔专程来兰陵拜谒荀子墓,见荀子墓孤寂荒凉,感慨万千,曾赋诗一首“古冢萧萧鞠狐兔,路人指点荀卿墓。当时文采凌星虹,此日荒凉卧烟雾。卧烟雾,秋黄昏,苍苍荆棘如云屯。野花发尽无人到,惟有蛛丝罗墓门。”道光21年(1841年)清政府曾补建荀子墓碑一座,光绪30年又立“楚兰陵令荀卿之墓”碑。1977年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保护单位,苍山县革委会另立保护标志碑一座。
我想起了荀子的另一篇文章,“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人有三必穷: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穷也;乡侧不若,背则谩之,是人之第二穷也;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县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
我定眼看看兰陵人,再次瞻仰荀子墓,竟无言以对。
【点评】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身后的寂寞,或许是一个地区甚至一个民族的悲哀。珍惜古代的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才能发扬光大。文章思想深刻,感情深沉,引人深思。
?
目标一:文言基础知识积累
目标二:理解并翻译文中重要的句子
目标三:分析文章的思路及结构
目标四:赏析本文的论证艺术(共35张PPT)
一个人智慧的获取需要不断地学习、丰富、提升,方法不外乎读书、思考、阅历和直观。本单元的阅读和学习活动向我们展示了一条开启智慧之门的途径:学习、从师、读书、思考……
荀子是先秦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一书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勉励人们努力学习。我们学习本文,要借鉴其中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的态度的论述。
《师说》是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所作,说明了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
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已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己然的作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自读文本《谈读书》则从个人感受的角度阐发了对读书的目的、关键、方法以及应有的心境等问题的看法,这些都会帮助我们使学习逐渐进入佳境。
标题品韵
《劝学》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在“劝学”中,“劝”字不再是通常理解的“劝告”之意,而是“劝勉,鼓励”的意思。“劝学”,即劝勉人们努力学习。
作者剪影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思想家。当时人们尊称他荀卿。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反对天命和迷信,肯定“天行有常(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政治上,他主张礼治、法治并用。一方面仍很重视“王道”,提倡“礼义”;同时主张“法后王”,同意武力兼并天下,用法禁、刑赏治理国家。在人性问题上,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他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他认为人的
知识、品德不是天赋的,而是后天经过礼义教化、学习实践获得的。
荀子的文章说理透辟,结构严谨,气势浑厚,多用排比和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他的文章已由语录体发展为标题论文,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趋向成熟。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作品背景
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善,是人为的。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1.加点字的形、音全对的一项是( )
A.跬步(kuǐ) 参省(shěnɡ) 骐骥(jì)
B.槁暴(pù) 蛇鳝(shàn) 其曲中规(zhōnɡ)
C.驽马(nǔ) 二螯(áo) 金石可缕(lòu)
D.舟楫(jí) 闻者彰(zhānɡ) 锲而不舍(qiè)
【解析】 A.省—xǐnɡ;B.中—zhònɡ;C.驽—nú,缕—镂。
【答案】 D
2.下列各句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金就砺则利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 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⑦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 ⑧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A.①③⑤⑥⑦ B.②④⑤⑥⑧
C.②③⑤⑦⑧ D.①②④⑥⑦
【解析】 ②有—又;③知—智;⑤生—性;⑦车柔—煣;⑧涂—途。
【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学不可以已 B.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解析】 B.把……做成;C.广泛地学习;D.寄居托身。
【答案】 A
4.选出加点“而”所表示的关系不同的一项( )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解析】 C项“而”是表承接关系的连词,其他三项是表示转折关系。
【答案】 C
人生存于世界上,不论承认与否,自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可以说就与学习结下了不解之缘。培垠说:“知识就是力量。”而获得知识的惟一途径就是学习;毛泽东说:“读书需要学习,使用需要学习,而使用是更重要的学习。”不啻是阐释学习的至理名言。在这篇课文里,大教育家荀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说过:“学不可以已。”那么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学习呢?又何不去忙里偷闲读书学习呢?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全文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围绕这一论点,文章分三个段落,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文章第二段说明了学习的意义,指出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就是说学习可以增长才干,培养品德;第三段说明了学习的作用,能够使一般人成为君子,并指出学习要“善假于物”;第四段说明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指出学习应该注重积累
2.鉴赏本文写作上的排比和对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劝学》在写作上的又一个特点是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对比。文章一开始就是一组排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样的排比句式在文中举不胜举,既富于论辩色彩,又富于文学韵味,甚或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在其中。同样,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本文也很有特色。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作者先后以“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学习的重大意义。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道理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3.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文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上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
4.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文章,从开篇到结尾始终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进行论述,“人”实质上是反复咏唱的主旋律,透过文字,我们可以发现写了哪些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写了“君子”“吾”。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善假于物”;吾“尝终日而思”“跂而望”,知道“不如须臾之所学”“登高之博见”,知道“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的效果。“君子”是“善假于物”的人。“吾”比“君子”低一个境界。
5.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理解课文内容之后,你能探究一下本文在设喻方面的特点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的设喻特点:(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说明了“学不可以已”才能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车柔以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
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理解。(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6.在知识激增的现代社会,我们对于学习的看法有了很大变化。你认为荀子的观点是否过时?有哪些观点需要补充发展?
观点一 荀子在本文中勉励人们学习,认为后天的学习能改变先天所具有的“人性恶”的本质,从而具备“圣心”,成为君子。这是按封建上层阶级的道德标准来要求的,具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
观点二 荀子在文中提到的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在今天都值得继承和借鉴。不过时代发展了,他的观点需要补充和发展,如“终身学习”“创造性学习”“合作学习”等等。
您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正字音
蓼(liǎo)蓝 车柔(róu)以为轮 参(cān)省(xǐnɡ)
靛(diàn)青 中(zhònɡ)绳 槁(ɡǎo)暴(pù)
砺(lì) 跂(qì) 须臾(yú)
驽(nú)马 跬(kuǐ)步 骐(qí)骥(jì)
镂(lòu)刻 螯(áo) 鳝(shàn)
锲(qiè)而舍之
二、通假字
车柔以为轮(“车柔”通“煣”)
虽有槁暴(“有”通“又”)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
三、古今异义
学不可以已 可以古义:能够,两个词
今义:表许可、肯定,可以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江河古义:先秦时“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今义:泛指大江、大河
蚓无爪牙之利 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帮凶,走狗
.
.
.
.
.
.
四、词类活用
车柔·使之然也(使动用法,使……弯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用作动词,游水,游泳)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用作状语,在地上,在地下)
用心一也(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五、一词多义
绝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止)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
.
.
.
.
.
.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渡过)
强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坚强)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qiǎnɡ竭立、勉强)
假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如果)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不真”)
望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望)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
先达德隆望尊(名望)
.
.
.
.
.
.
.
.
.
.
.
.
适冬之望日前后(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
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
博闻强识(见闻,知识)
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
臣没死以闻(使……闻,禀告)
.
.
.
.
.
六、文言句式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句,判断句)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句,判断句)
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状语后置句)
车柔以为轮(省略句,省略动词后的宾语“之”)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判断句)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判断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用心一也(判断句)
课时作业
点击进入链接
勉 学(节选)
□ (北齐) 颜之推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①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②,聊举近世切要③,以启寤汝耳④。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⑤,少者不失《诗》《论》⑥。及至冠婚⑦,体性稍定⑧,因此天机⑨,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⑩;无履立者 ,自兹堕慢 ,便为凡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 :农民则计量 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 ,工巧则致精器用 ,伎艺则沉思法术 ,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羞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 ,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 无事,
以此销日 ,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B21,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B22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B23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注释】 ①凡庶:凡人庶民。②郑重:频繁。③切要:紧要,重要。④寤:同“悟”,觉悟,醒悟。⑤《礼》:指《礼记》。《传》:指《春秋三传》。⑥《诗》:指《诗经》。《论》:指《论语》。⑦冠: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婚:成婚。⑧体性:体质。稍:逐渐。⑨天机:天性,自然的本性。⑩素业:清素之业,这里特指儒家事业。 履立:操守,这里特指毅力。 堕慢:懒惰。堕:通“惰”。 会:合当,应当。业:职业。 计量:计划盘算。 货贿:财富。贿:财物。 工巧:能工巧匠。致精:精心。 伎艺:手艺,技巧。伎,通
“技”。法术:方法技术。 札:铠甲的叶片,用皮革或铁皮制成。 忽忽:恍恍惚惚,内心迷茫。 销:通“消”。B21余绪:原指蚕茧上的残丝,后泛指剩余部分;这里特指世家余荫。B22蒙然:懵懵懂懂的样子,蒙昧无知的样子。B23欠伸:打呵欠。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①;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②,至于今日,十年一理③,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④,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⑤,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⑥,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⑦。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授《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
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⑧,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无见者也⑨。
【注释】 ①专利:专注敏锐。②《灵光殿赋》:东汉王逸的儿子王延寿作,今见萧统《文选》。灵光殿:西汉宗室鲁恭王建。③理:温习。④坎壈:困顿,不得志。⑤魏武:魏武帝曹操。袁遗:字伯业,袁绍的堂兄,为长安令,后袁绍用为扬州刺史。《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长大而能勤学,惟吾与袁伯业耳。”弥:更加。笃:专一,诚一。⑥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鲁国人。《类说》“七十”作“十七”。曾子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的学生,作“十七”较当。⑦公孙弘:字季,西汉菑川人。年四十余学《春秋公羊传》,六十岁为博士。元朔年间,被武帝任为丞相,封平津侯。⑧因循:疲沓,不知进取。面墙:面对
墙壁,一无所见。比喻不学无术。语本《尚书·周官》:“不学面墙。”⑨“幼而学者”五句:语本《说苑·建本》,“师旷曰:‘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昩行乎?”
【赏析】
《勉学》是《颜氏家训》中最有价值和最有现实意义的一篇,文质兼美。
第一段开宗明义,指出:“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用以说明勤学的重要性。接着列举士大夫子弟接受教育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学习的益处,不勤学的危害。
第二段,作者强调读书应当抓住年轻气盛的时机,全身心投入。“人生小幼,精神专利”,年纪大了,各方面的事情多了,就可能“思虑散逸”,
因此必须“勿失机也”,但他仍主张,“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文章风格平易亲切,说理不板起面孔,“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无见者也。”以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说明了终生学习的益处。骈散结合是本文的另一突出特点,本文运用了对偶、排比等句式,又间以散句,收到了灵活自如、富有变化而又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气势贯通的艺术效果。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课题 《荀子·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2.掌握绝、强、假、望等多义词,积累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认识学习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一、检查背诵学生齐背一遍,再抽查两名学生独立背诵。二、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1.学生齐读第4段。 2.请学生列出本段的词语提纲,并用图示法展示本段的推理过程。 [教学要点]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背诵第4段;归纳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探究性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分类归纳文言知识,小结全文。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3.借助词语提纲、思路推理图示,学生按图索骥,尝试背诵。4.学生齐背第4段。三、分析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学生从文中选择相关句子作答。要求学生在朗读中反复体会。四、探究性阅读训练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跬②镂③一④焉⑤至。对“至”作重点分析:下面两个句子中的“至”和“致”有何区别?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至”在《说文解字》中本义是“鸟飞从高下至地也”,引申为“及,达到”,①句强调指出自身积累“跬步”达到的结果,用“至”突出了第4段的中心。“致”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送诣也,送而必至其处也。”含有“使……达到”的意思,②句强调“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用“致”恰当地表达了语意。提问: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写作特点是什么?①比喻说理,形象透彻;②正反对比论证,灵活而富于变化;③气势充沛,说理流畅,多用对偶、排比句式。1.提问: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教师否定,点拨并引申: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德,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劝学》中未选入本文的语句有“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这些语句也可以证明荀子劝勉人们学习就是让人们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历史和现实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国。时至今日,先贤的宏声巨音仍回响在现代都市和乡村的上空,引领着人们求美、求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规范的实施不正印证了这一点吗?刘海洋伤熊事件确实值得我们深思,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现代教育的些许缺憾。当然,荀子讲学习要积累、坚持、专一的方法和态度,对我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具有启发意义和指导作用。2. 提问:有人说,《劝学》是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文章,从开篇到结尾始终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进行论述,“人”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五、活动与探究 实质上是本文反复咏唱的主旋律,透过文字,我们可以发现文中写了哪些人呢?学生明确:“君子”“吾”。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善假于物”;吾“尝终日而思” “跂而望”,知道“不如须臾之所学”“登高之博见”,知道“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的效果,是“知假物”的人。但“吾”比“君子”低一个境界。教师适当引申: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主张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抑“恶”扬“善”,避“恶”就“善”,所以文中向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境界的人,突出学习的重要性。3.请把“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两句插到本文各自最适合的段落中去,并简要说明理由。教师略作解释:冥冥:精诚专一,埋头苦干。昭昭:明显的样子。惛惛:同“冥冥”。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蓬生麻中”点出外部环境,与“善假于物”的“物”是合拍的,而且《劝学》第3段论述“善假于物”的作用,故应放在第3段末尾。第4段中的“积”“锲而不舍”“用心一也”同“惛惛”相呼应,故第2句应放在第4段段尾。应从词语的照应关系来着手解答问题。这样分析,把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升到哲理美的层次,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1、以“我的求学故事”为题演讲学习课文之后,要求同学们畅谈自己对学习的认识,谈谈自己的求学经历,交流学习的方法、经验及感受。通过彼此交流,相互借鉴,同学们逐步树立应对困难、超越自我的坚定信念。如有的同学力主“学海无涯乐作舟”一字之变,对学习的主动需求已充分展现;有的同学针对“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谈身处优越的家庭条件和较好的学习环境,应学会利用一切有利条件专心学习,发展自我。当然,也有个别同学倾吐求学的苦衷,如“学习,想说爱你不容易”,只要发诸真情,就应该肯定,并作正确引导。教师也可积极参预该项活动,针对“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谈其时代意义,提倡终身学习,并结合自己的求学经历现身说法,学生所受教益颇多。2、挑战荀子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与孔子主张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是否矛盾?同学的看法是:我们追求完美,但我们更渴求真实。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是否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相同,都强调学习与思考应紧密结合,二者不可偏废。同学的看法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强调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六、课堂小结七、布置作业 的是向他人请教,善假于物,句意应为“我曾经整天地苦思冥想,比不上短时间向他人请教的收获大。”③“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强调坚持的重要性,但是否有些绝对?④《劝学》中有这样的文字:“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强调环境对于成功的重要意义,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真的那么重要吗?⑤荀子主张学习的态度,一言以蔽之,即“勤奋”“刻苦”,难道仅有此学习路径就畅通无阻了吗?学习方法岂可轻视?本文是先秦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荀子的一篇名作,连用20个比喻,反复论证学习的意义、作用。妙语连篇,具有激荡人心的力量,不愧是语言大师。春秋战国五霸七雄迭起,诸子百家活跃于政坛、文坛,不但留下了他们光耀千古的思想理论,也同时留下了他们语言艺术的名篇精萃。同学们要发扬好学不倦的精神,把视野投向古今中外,从大千世界中吸收丰富的营养滋润自己。在学生的背诵声中结束全文。1.结合荀子的《劝学》,写一篇读后感,题目是:学贵有恒——读《荀子·劝学》有感。2.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三。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参考板书
课 文 赏 析 《荀子》在说理方面取得的成就,达到了先秦时期的高度。但就《荀子》三十二篇文章来看,富有文学价值的不多,惟独《荀子》的开篇之作《劝学》运用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形象生动具体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勉励人们努力学习,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荀子借君子之言立论,劝导人们“学不可以已”。作者提出论点后,没有抽象地说理,而是连用五个比喻作为论据,作了形象的论证。“青于蓝”“寒于水”两个比喻,从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进入胜境为例,说明学习是无止境的,人们应该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地用人类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也说明了只要不停顿地学习就可以后来居上。而后又用“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三个比喻,从事物经过加工打磨可以改变原来的特征发挥其作用,说明经过学习可以改变习性。为了劝勉人们重视学习,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的亲身体会继续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又用“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的感受引出了一连串比喻,具体论述了学习的作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利用自然界事物的经验总结;“假舆马”“假舟楫”是人们利用改造了的事物得到了“致千里”“绝江河”这样的好效果,这些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学习应该利用外物,学习可以使人提高能力。那么,应该怎样学习呢?作者又运用大量比喻作了具体形象的论述。首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两个比喻引出“积善成德”,正面说明学习的过程是由少到多,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后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拒绝做小事情。接着以“骐骥”“驽马”为喻比较说明客观条件再好,也未必能成为学习好的决定因素,关键在于主观努力;条件虽差,如果主观上能做到刻苦学习,持之以恒,则最终必能达到目的。这里作者特别提倡“锲而不舍”的精神,并且又引喻说理。“朽木”这个比喻指出在学习中一曝十寒,没有恒心之弊;“金石”这个比喻指出坚持不懈之功。这四个比喻对照论述了学习贵在“锲而不舍”。文章最后用蚓、蟹设喻,对照论述了学习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学无专精。由此可见,作者善于驾驭形象,大量运用确切的比喻,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说得深入浅出,通达晓畅,具体生动,发人深省。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运用比喻灵活多样,恰到好处。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有的从正面设喻,有的从反面设喻;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同类并列,有的正反对照;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总之,铺锦列绣,无所不用。因此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喻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
教学问题集锦 解决问题措施及实践结果
问题原因分析《劝学》(鲁人版必修一)
班级: 姓名:
阅读《劝学》全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 ,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其曲中( )规。虽有( )槁( )暴( ),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 )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乎己,则知( )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 )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 )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 )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 )骥( )一跃,不能十步;驽( )马十驾,功在不舍。 ,朽木不折;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 )也。
1.将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写在其后面的括号内。
2.将文中画横线的地方补出原文漏掉的语句。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水为之,而寒于水 为:
②车柔以为轮 以为:
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须臾:
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博见:
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利足:
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备:
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十步:
⑧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镂:
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强:
⑩用心一也 一:
4.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因特定环境的需要,改变了原来的词性而生成与原有意义相关联的另一种意义,这种此法现象被称为词类活用,如《伤仲永》“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奇”和“宾客”原本分别是形容词和名词,这里均为意动用法,分别理解为“觉得(他)很奇异”“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一样”。请找出本文(补充完整后)中的活用词,完成下列表格。
活用词 含活用词的语句 活用情况 含义
5.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加以解释。
6.请具体说出下列各句加点多义词的用法或意义。
青,取之于蓝( )
而青于蓝( )
善假于物也(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于 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
不戚戚于贫贱( )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冰,水为之( )
车柔以为轮( )
为人谋而不忠乎( )
为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武陵人,捕鱼为业(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吾尝终日而思矣( )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而 锲而不舍( )
蟹六跪而二螯(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既而儿醒,大啼( )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
声非加疾也( )
疾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必为有窃疾矣( )
假舆马者( )
假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而绝江河( )
满坐宾客……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绝 佛印绝类弥勒(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
君子生非异也( )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 )
7.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从形式上说,同现代汉语的某个词语相同,但含义却大不一样,对于这种词法现象,我们称之为“古今异义”,请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①车柔以为轮 古义:
今义: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
今义:
③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
今义:
④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
今义: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④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9.本文题目“劝学”的含义是什么?请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10.阅读本文后,你受到了哪些启发?请就其中一点谈谈认识或体会。
参考答案:
《 劝 学 》参考答案
1.中(zhòng)规。有(yòu)槁(gǎo)暴(pù),砺(lì)省(xǐng)知(zhì)
臾(yú)楫(jí)生(xìng)骐(qí)骥(jì)驽(nú)锲(qiè)镂(lòu)躁(zào)
2.(略)
3. ①变成,形成 ②把它做成 ③片刻,一会儿 ④见得广 ⑤脚步快
⑥具备 ⑦十步远 ⑧雕刻 ⑨强健 ⑩专一
4.
活用词 含活用词的语句 活用情况 含义
日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名词作状语 每天,每日
水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名词用作动词 游水
上、下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词作状语 向上、向下
5. ①车柔,通“煣”,用火熨木使弯曲。②有,通“又”。
③知,通“智”,智慧。④生,通“性”,资质,禀赋。
6.于(介词,从 )( 介词,表比较,比)( 介词,介出动作行为的对象 )(介词,给)
(介词,,介出动作行为的对象)(介词,在)(介词,在)(介词,对于)( 介词,从)
(介词,从)(介词,到)
为(动词,变成,形成)(动词,做成)(介词,替)(动词,成为)(动词,题写<自己题上自己的姓名>)(动词,作为)( 介词,对)
而(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递进,并且)(连词,表修饰,可翻译为“地”)
(连词,表假设,就)(连词,表转折,却 )(连词,表并列)(连词,表假设,如果)(“既而”,固定结构,不久)(“而已”,固定结构,罢了)(连词,表修饰,可译作“着”)
疾(形容词,强,这里指声音宏亮)(形容词,残疾)(形容词,快,迅速)(名词,疾病)
假(动词,借助)(动词,假装)(动词,借给)
绝(动词,横渡)(形容词,到了极点)(动词,停止,消失)(动词,隔绝)(副词,非常,极其)(动词,隔绝)(动词,停止,消失)( 动词,阻断)
生(通“性”,资质,禀赋)(动词,产生)(动词,出生)(动词,活着,保全生命)(动词,生长,这里有“覆盖”的意思)(古时对读书人的尊称)
7. ①古义:把它做成 今义:认为
②古义:广泛的学习 今义:学识渊博
③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比喻为坏人效力的人
④古义:托身 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或某种事物上)
8.①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的原因,是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
②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看的人(却)能看得很远;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
④雕刻一下就放弃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⑤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
9.《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是 “劝勉,鼓励”的意思。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10.参考角度:①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②学习要敢于超越前人,包括自己的老师;③学习要不断反省自己;④学习要善于借助外物;学习要善于积累;⑤学习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⑥学习要专心一致,且戒浮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