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二语文全案:1.2《贝多芬百年祭》(北京版必修5)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年高二语文全案:1.2《贝多芬百年祭》(北京版必修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9-15 19:11:57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贝多芬百年祭
萧伯纳
执教人:张勇
2. 感觉贝多芬的精神魅力
教 学 目 标:
1. 概括要点,揣摩富有哲理的句子
一、萧伯纳(1856—1950),英国著名的戏剧家、散文家和社会活动家,一生完成剧作50多部,其戏剧创作深受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影响,坚决主张艺术应当反映迫切的社会问题,反对“为艺术而艺术”。他的创作中,社会问题剧占有很大的比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鳏夫的房产》《华伦夫人的职业》《巴巴拉少校》等。
192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教 学 过 程:
提示:贝多芬的灵魂是最奔腾澎湃的那可没有一点问题。他的狂风怒涛一般的力量他自己能很容易控制住,可是常常并不愿去控制。
这样奔腾澎湃,这种有意的散乱文章,这种嘲讽,这样无顾忌的骄纵的不理睬传统的风尚——这些就是使得贝多芬不同于17和18世纪谨守法度的其他音乐天才的地方。他是造成法国革命的精神风暴中的巨浪。
二、速读全文 筛选信息
1、请找出有关莫扎特、海顿、贝多芬的评价
一七八七年四月,贝多芬前往维也纳拜见当时的大音乐家莫扎特。在莫扎特面前大展钢琴身手,连被誉称神童的莫扎特亦为之惊叹。立即向在场的朋友说:“此年青人必为乐坛掀起狂澜。”莫扎特的预言不到十年立即应验。
1803年,拿破仑率领军队革命,逐一打破欧洲的旧体制,贝多芬基于祟拜英雄的心理,本欲把这首新的交响曲献给拿破仑,却不料拿破仑自己登基为帝,并实行专制政治。贝多芬由祟拜转为失望与愤怒,乃将原题名为『拿破仑交响曲』的扉页撕破,改题为回忆某一位伟大人物的『英雄交响曲』。
他是 穿紧裤腿的宫廷侍卫,
而贝多芬却是个穿散腿裤的激进共和主义者;
同样的, 海顿也是穿传统制服的侍从。
“贝多芬之谜”形成的原因是:
2、贝多芬之谜
探讨:(1)“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指哪些人?
(2)“最有深度的音乐”指哪些音乐?
提示:“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是指当时的某些
只追求乐式的有名的音乐家。
“最有深度的音乐”是指能产生思想、信念的最高
激情的音乐。
①他能设计出最好的乐式。
②又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
感 受 精 神
「第九号交响曲」预演时贝多芬亲自指挥,但因耳聋无法进行,秩序大乱,因此正式公演时由乌姆劳夫指挥。贝多芬仍在舞台上背对听众指导。当全曲演奏甫毕,听众深受感动,高声欢呼,掌声如雷,但贝多芬毫无知觉,还是经过演出者的提醒,他才看到了感人的场面,含泪答礼。
贝多芬的余生已经不多,单是一八二六年就动了四次手术,但病情未见好转。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下午,维也纳突然下了一场大风雪,伴著震耳欲聋的春雷,此时贝多芬握紧右拳,咽下了最後一口气。
根据古老的记录,贝多芬的葬礼在三月二十九日举行,约有两万名以上的维也纳市民参加护送到举行追悼弥撒的雅Johann Sebastian Bach 巴赫(1685-1750) Johann Sebastian Bach 巴赫(1685-1750) 瑟尔教堂......
1、 谈一下你眼中的贝多芬
2、 用一句话概括贝多芬的一生
自 由 交 流
1、结合你对贝多芬的了解,写一篇读后感。
2、课外阅读
罗曼 ·罗兰《贝多芬传》
《约翰·克里斯朵夫》
课 后 作 业
谢 谢 大 家课 题 贝多芬百年祭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贝多芬的事迹,把握贝多芬音乐中所体现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 找出中心语句,写出内容提要,整体把握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评价英雄的人生选择
教学重点 勾画评点,品味精彩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作者对于大师的独特的感悟视角
教学关键 自主—合作—探究,价值观教育 课 型 讲课
教学方法 反复朗读,师生讨论 教 具 课件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教学导入新课总结练习作业 导入新课:作者介绍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第一段, 作者在列举具体事例以后得出结论,即“贝多芬的灵魂是最奔腾澎湃的”。第二段, 作者把首句作为本段中心句,通过将贝多芬与其他音乐家比较来证明贝多芬的与众不同。“贝多芬对莫扎特有一种出于道德原因的恐怖”引出第三段的内容。第三段, 具体说明贝多芬与别的音乐家的不同,“贝多芬不是戏剧家,赋予道德以灵活性对他来说就是一种可厌恶的玩世不恭”。第四段, 是一个过渡段,由评论贝多芬的个性过渡到评论其音乐特色,“……不但是一种使他们困惑不解的意想不到的音乐,而且有时候简直听不出这些杂乱音响是有管弦乐器发出来的音乐”。第五段, “音乐的作用不止于创造悦耳的乐式,它还能表达感情”,从另一方面说明贝多芬与同时代音乐家的不同。第六段, “以上就是贝多芬之谜的全部”,注意“以上”一词所指的内容。第七段, “懂了这个,你就从18世纪前进了一大步,也从旧式的跳舞乐队前进了一大步”,注意“这个”具体指哪个 五、 体味语言:一篇饱含感情充满哲理的散文作业: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对贝多芬的认识。 导入疏导归纳引导布置 了解识记理解巩固完成
板书设计 贝多芬百年祭灵魂 音乐 生命 性格
课后记事 、贝多芬思想、创作与音乐本质的内在联系《贝多芬百年祭》练习
[课前品韵]
上李邕 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青莲乡。早年在蜀中就学漫游。青年时期,开始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筠的推荐,应诏赴长安,供奉翰林,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特殊礼遇。但因权贵不容,不久即遭谗去职,长期游历,代宗宝唐元年(762)病死于其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处。李白思想比较复杂,儒家、道家、纵横家、游侠思想对他都有影响。李白存诗九百九十多首,这些诗歌,或以奔放的激情表达对理想政治的热烈追求,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或以犀利的笔锋揭露政治集团的荒淫腐朽;或以善描的画笔点染祖国壮丽的山河。他的诗篇无论五言七言,无论古体近体,无不别具风格,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有《李太白集》。
赏析:这首诗运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大鹏是只神鸟,传说它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扶摇直上,可高达九万里。大鹏鸟是庄子哲学中自由的象征,理想的图腾。诗人开篇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个力簸沧海的大鹏形象——也是年轻诗人自己的形象。另一个典故说的是孔子,“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贞观年间下诏尊孔子为宣父。后生,指年轻人。孔子曾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这两句意为孔老夫子尚且觉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难道比圣人还要高明 男子汉大丈夫千万不可轻视年轻人呀!
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使李邕不悦,史称李邕为人自负好名,对年轻后进态度颇为矜持。李白对此不满,在临别时写了这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李邕是当时名士,李白竟敢指名直斥与之抗礼,足见青年李白的气识和胆量。“不屈己,不干人”笑傲权贵,平交王侯,正是李太白的真正本色。
[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
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
识记文中的生字的字音字形,理解生词的词义;
概括课文各段的要点,理清课文的思路;
感受贝多芬的高尚人格和艺术创新精神。
学习重点:概括课文各段的要点,理清课文的思路。
一、作家作品介绍
萧伯纳(1856-1950),英国著名的戏剧家、散文家和社会活动家,一生完成剧作50多部。其戏剧创作深受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影响,坚决主张艺术应当反映迫切的社会问题,反对“为艺术而艺术”。他的创作中,社会问题剧占有很大的比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鳏夫的房产》是萧伯纳的第一部剧作,主要写资产者萨托里阿斯拥有大量房地产,靠剥削贫民窟里的穷人为生,他的女儿、女婿也加人到这一行列中,用牺牲公共利益的来发财致富。
《华伦夫人的职业》的主题与《鳏夫的房产》相似,写华伦夫人在欧洲开妓院,她的女儿得知母亲的钱财来源后,脱离家庭,决心以劳动挣工资度日。
《巴巴拉少校》写大军火商的女儿巴巴拉参加宗教慈善事业,劝父亲放弃军火制造,改邪归正。但后来发现慈善组织原是她父亲这类人出钱兴办的,于是幻想破灭。
1925年萧伯纳获诺贝尔文学奖。
本文属于人物评论,评论人物形象的重点放在人物性格特征上,分析了人物外貌、言行等方面。
二、背景材料剖析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_____国伟大的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波恩,1787年到维也纳就教于莫扎特。他在维也纳最初10年(1792一1802)的创作,比较著各的作品有《悲伤》《月光》和《克罗采》奏鸣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等。1802年至1812年,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成为他的“英雄时代”。
贝多芬从1796年开始便己感到听觉日渐衰弱,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到顶峰时候,他开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的《英雄交响曲》,在贝多芬一生的最后10年当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显著恶化和生活上受到挫折、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
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他死时没有一个亲人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一个浪潮,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群众护送着他的棺柩。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他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既壮丽宏伟而又极朴实鲜明,他的音乐既内容丰富,又易于为听众理解和接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全文的内容与主题。
四、整理文中的字词
1、生字注音
倔( )强 咆哮( )( ) 滑稽( ) 诙谐( ) 悱恻( )( )
谨( )守法度 不羁( ) 上溯( ) 伯辽兹( ) 管弦( )
2、词语积累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
澎湃: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诙谐:说话有风趣,引人发笑。
缠绵悱恻:形容内心悲苦难以排遣。
法度:法律制度,法律;行为的准则,规矩。
不羁:不受约束。
玩世不恭:不把现实社会放在眼里,对什么事都采取不严肃的态度。
上溯:从现在往上推。
五、概括各段段义并理清课文思路。
六、在文中划出既饱含深情又充满哲理的句子。
[合作探究]
一、思考:作者认为贝多芬的音乐有怎样的力量和特点?
二、联系实际,今天我们怎么来看这位扼住命运咽喉的巨人?
[相关链接]
品味萧伯纳名言:
1、每个成功的男人后面都有一个女人;每个不成功的男人后面都有两个女人。
2、由于光速比音速快,所以我们听到人们开口之前,个个都显得很聪明。
3、金钱并非一切,还有信用卡呢。
4、成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看你怎么看,无怪乎成功人士大家都拿他当自家亲戚看。
5、对我来说,人生既没有美丽,也没有罗曼史。人生就是原来的面目。因,我预备以原来的面目接受人生。
6、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将你的苹果给我,将我的苹果给你,那么你仍然只有一个苹果,我也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将你的思想给我,将我的思想给你,那么你拥有了两个思想,我也拥有了两个思想。
7、人喜欢习惯,因为造它的就是自己。
8、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
9、生使一切人站在一条水平线上,死使卓越的人露出头角来。
10、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贝多芬百年祭》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贝多芬的事迹,把握贝多芬音乐中所体现的精神,正确评价英雄的人生选择。
2、找出中心语句,写出内容提要,整体把握文意。
3、勾画评点,品味精彩语言。
二、本文涉及到的文化常识
1、背景介绍:
  一百多年前,一位聋得听不见大型交响乐队演奏自己乐曲的倔强的单身老人,最后一次举拳向着咆哮的天空,逝去了。他,就是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乐圣贝多芬。他艰难坎坷的一生,坚韧超凡的毅力,同他的音乐一起启迪着后人。法国著名文学家、音乐史家罗曼 罗兰称贝多芬为“胜利的普罗米修斯”。“依着他的先例,我们应当重新鼓起对生命、对人类的信仰!”英国戏剧家萧伯纳则称贝多芬为“反抗的化身”。
萧伯纳不但是位出色的剧作家,还是一位音乐爱好者,在青年时,他就希望成为男中音,工作之余,他为《明星报》撰写了不少音乐评论。音乐拉近了贝多芬与萧伯纳的心灵距离。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萧伯纳发现了贝多芬钢琴曲与众不同的个性,那撞击、咆哮、怒吼的音乐深深吸引了他。在贝多芬逝世100年后的1927年,萧伯纳为自己崇拜的音乐家写下了这篇文章。
2、作者介绍:
 乔治 萧伯纳(1856—1950),英国戏剧家、散文家、社会活动家,曾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鳏夫的房产》《华伦夫人的职业》《巴巴拉上校》《圣女贞德》《苹果车》等,它是“易卜生主义”的继承人,英国“新戏剧”的创始人,作品具有高度的社会性,语言机智雄辩,以幽默讽刺著称。
三、批注:
批注是一种传统的读书方法,它是把段落要旨、心得体会、疑难注释等随手批写在书上,有旁批、眉批、尾批等形式。旁批是在句子旁边批注,眉批是在书上方批注,为批是在段、篇或回的末尾批注。批注可以是对语句表达技巧的评价,也可以写对语句内涵的挖掘,还可以写出自己的个性感受。
以下为本文部分语言的批注,仅供参考:
1、原句:他的灵魂是伟大的;但是如果我使用了最伟大的这种字眼,那就是说比韩德尔的灵魂还要伟大,贝多芬自己就会责怪我。
批注:谁的灵魂更伟大,这是无法评价的,这句话非常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对贝多芬的谦逊品性和伟大灵魂的礼赞。
2、原句:除了贝多芬之外谁也管不住贝多芬;而疯劲上来之后,他总有意不去管住自己,于是也就成为管不住的了。
批注:也许贝多芬之所以是贝多芬,而不同于其他谨守法度的音乐天才就在于他知道什么时候该管住自己,什么时候该放任自己的疯劲!
3、原句:莫扎特天性文雅,与当时的传统和社会很合拍,但也有灵魂的孤独。
批注:作为一个音乐天才,却不得不穿上紧腿裤,做一个宫廷侍从,莫扎特屈从传统屈从社会的同时,也给灵魂戴上了镣铐,从此意义上说,贝多芬是何等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