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威先生》同步练习
一. 本周教学内容:
《华威先生》
二. 教学目标:
1. 了解小说中“自相矛盾”、“夸张”等讽刺手法。
2. 感受华威先生这类丑恶的人群是可笑的,令人憎恶的。
三. 教学重点
通过典型环境、典型事件分析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
四. 教学过程
1. 关于作者和背景介绍:
张天翼(1906—1985),现代小说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张元定,号一之,曾用笔名张无诤、铁池翰、哈迷蚩等。湖南湘乡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从空虚到充实》《小彼得》《蜜蜂》《移行》等12部,中篇小说《清明时节》,长篇小说《鬼土日记》《一年》《在城市里》《齿轮》等5部。短篇小说《华威先生》是其代表作,以讽刺与幽默见长。儿童文学作品有《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金鸭帝国》《罗文应的故事》等,语言生动,符合儿童心理,寓教育意义于生动活泼的故事讲述中。现有《张天翼小说选》《张天翼文集》(10卷)问世。
这篇小说写于抗日时期。当时前方战事紧张,而后方的华威先生,也在天天忙碌着为抗战做“贡献”——到各个组织开会、讲话,然而总是讲不了两句,就又赶到下一个会场去了。他是真的在关心抗战组织的发展吗?不,他不过是想把各个组织的权力抓到手罢了,强调“领导中心作用”的重要才是他的主要目的。小说巧妙地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运用夸张和对比手法,辛辣地讽刺了当时的国民党顽固派。阅读时要注意体会小说的讽刺意味,思考一下,这样一个形象有什么现实意义?
2. 本文涉及的典型环境
明确:抗日战争时期。
3. 本文介绍了华威先生的哪几件典型事件
明确:难民救济会…… 通俗文艺研究会……文化界抗战总会……战时保婴会……日本问题座谈会……
4. 华威先生的外在贯穿性动作
明确:“忙”。
5. 华威先生忙碌的内容
明确:开会、抗战——“一切抗战工作都要领导起来才行。我怎么跑得开呢,我的天!”
6. 文章列举了华威先生开的哪几个会议?他的表现有何异同?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
会议
表现的不同
性格特征
难民救济会(详)
第17段;“很客气…当主席”“推举主席”“拍几下手板”;粗鲁地打断别人的发言;一边抽烟一边讲话;“把帽子…出去”旁若无人;对别人提出的困难“唔…”;对年轻人“冷冷地…”不
理不睬。
表面谦和、民主,实则霸道、虚伪;蛮横无礼。
通俗文艺研究会(略)
迟到了“不高兴地拍三下手板”;依然粗鲁地打
断别人的发言。
文化界抗战总会
第47、48、49段;讲话前递纸条;讲话时“腰板
微微地一弯”。
谄媚——媚上欺下
相同点就是华威先生讲话的核心内容: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其理论是“要是上面没有一个领导中心,往往弄得不可收拾”。这个“中心”具体指的就是他本人了。他强调这一点,是因为他强烈的权力欲,他要极力维护他的权力。因为权力掩藏他生活和内心的空虚。他是靠权力来证明他生存的意义。他的“一个领导中心”的怪论,表现了他的专制主义思想。
7. 文章列举了华威先生没有开成的哪几个会议?他的表现如何?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战时保婴会没有请他参加,他用“汉奸”“错误”等威胁恐吓,最终当上了“委员”;日本问题座谈会没有通知他,他要人家交代背景,人家稍有不满,就“跳起来”“瞪着眼”大骂“混蛋”,“你们小心!” ——虚伪、庸俗、无赖、卑劣
8. 华威先生除了每天“忙”于开会,他还“忙”着做什么?说明了他什么?
明确:赴宴——“每天——不是别人请他吃饭,就是他请人吃饭”,说明了他善于投机钻营。他嘴上说自己忙得“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制度”,实际上晚上却常大醉而归,更加体现出他的虚伪和庸俗。
9. 总结:
统观全篇,庄严、一本正经、“平民化”是他的外观,耍手腕、虚伪是他的本质;能说会道、夸夸其谈是他的外表,自命不凡、虚弱无能是他的本质。总之,华威先生是一个外表和内心世界对立统一的人物。
10. 主题:
小说把华威先生这样一个人物放在抗战这样国难当头的环境中,讽刺和批判了像他这样的人身上的劣根性。
揭发了抗战热潮中与广大人民对立的另一条“抗战路线”,揭露了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并以猛烈的讽刺火焰燃烧着这条路线的奉行者们,塑造了华威先生这样一个“包而不办”的国民党反动派文化官僚的典型形象,赋予小说以巨大的思想意义和教育意义,振聋发聩。
11. 写作特点:
(1)对比讽刺手法的运用
他让别人叫他“威弟”“阿威”,好像很亲切很和气,但是一不如意,就大骂他人“混蛋”“妈的”,翻脸不认人。
华威先生表面谦和,主动声明自己不当主席,可是却蛮横地指定主席,不容别人开口。
他说“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但是每天的“忙碌”就是到处讲废话、喝酒吃饭。
他以自己时间宝贵为理由,肆意打断别人的发言,而他“宝贵”的时间却用来在各个地方讲一样的废话。
他“挟着公文包”,“带着他那根老粗老粗的黑油油的手杖”,看上去像一个很有权威的人,却“拿着雪茄的时候就叫这根无名指微微地弯着,而小指翘得高高的,构成一朵兰花的图样”,做作得令人恶心。
他媚上欺下,对着总会的主席“笑着伸了伸舌头,好像闯了祸怕挨骂似的”不停地为迟到道歉。而对通俗文艺研究会的主席,迟到了不仅没有任何表示,反而“不高兴地拍了三下手板”,粗鲁地打断他人的发言。在总会发言时“腰板微微地”弯着,客气无比,而在其他会上却“把帽子一戴,把皮包一挟,瞧着天花板点点头,挺着肚子走了出去”。
他对太太称“密司黄”,好像一个开明懂礼貌的绅士,对妇女界保婴会的负责人却用“食指”去点她的胸脯。
对比讽刺的例子还有很多。作者用典型的形象和细节,毫不留情地进行讽刺、鞭挞。
(2)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
(3)精微的细节描写
拿雪茄时的姿势;括洋火……
【典型试题】
华威先生永远挟着他的公文皮包。并且永远带着他那根老粗老粗的黑油油的手杖。左手无名指上带着他的结婚戒指。拿着雪茄的时候就叫这根无名指微微地弯着,而小指翘得高高的,构成一朵兰花的图样。
他的时间很要紧。他立刻就走:他要到难民救济会去开会。他说过——“我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我还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救亡工作实在太多。”照例——会场里的人全到齐了坐在那里等着他。
“工人救亡工作协会的指导部今天开会。通俗文艺研究会的会议也是今天。伤兵工作团也要去的,等一下。你们知道我的时间不够支配:只容许我在这里讨论十分钟。”
“我的意见很简单,只有两点,”他舔舔嘴唇。“第一点,就是——每个工作人员不能够怠工。而是相反,要加紧工作。这一点不必多说,你们都是很努力的青年,你们都能热心工作。我很感谢你们。但是还有一点——你们要时时刻刻不能忘记,那就是我要说的第二点。”
他又抽了两口烟。“这第二点呢就是:青年工作人员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你们只有在这一个领导中心的领导之下,大家团结起来,统一起来。也只有在一个领导中心的领导之下,救亡工作才能够展开。青年是努力的,是热心的,但是因为理解不够,工作经验不够,常常容易犯错误。要是上面没有一个领导中心,往往要弄得不可收拾。”
瞧瞧所有的脸色,他脸上的肌肉耸动了一下——表示一种微笑。接着把帽子一戴,把皮包一挟,瞧着天花板点点头,挺着肚子走了出去。
“你们工作——有什么困难没有?”他问。
“我刚才的报告提到了这一点,我们……”主席说。
“唔,唔,唔。我知道我知道。我没有多余的时间来谈这件事。……”
到了通俗文艺研究会的会场。他发现别人已经在那里开会,正有一个人在那里发表意见。他坐了下来,点着了雪茄,不高兴地拍了三下手板。
“主席!”他叫。“我因为今天另外还有一个集会,我不能等到终席。我现在有点意见,想要先提出来。”
于是他发表了两点意见:……
五点三刻他到了工人救亡协会指导部的会议室。
主席对他微笑一下,他还笑着伸了伸舌头,好像闯了祸怕挨骂似的。他四面瞧瞧形势,就拣在一个小胡子的旁边坐下来。
他带着很机密很严重的脸色——小声儿问那个小胡子:
“昨晚你喝醉了没有?”
“还好,不过头有点子晕。你呢?”
“我啊——我不该喝了那三杯猛酒,”他严肃地说。“尤其是汾酒,我不能猛喝。刘主任硬要我干掉——嗨,一回家就睡倒了。”
一谈了这些,他赶紧打开皮包,拿出一张纸条——写几个字递给了主席。
“请你稍为等一等,”主席打断了一个正在发言的人的话。“华威先生还有别的事情要走。现在他有点意见:要求先让他发表。”
随后他说出了他的意见。
“你们要加紧工作。群众是复杂的。尤其是现在的群众,分子非常复杂。我们要是不能起领导作用,那就很危险,很危险。事实上,此地各方面的工作也非有个领导中心不可。我们的担子真是太重了,但是我们不怕怎样的艰苦,也要把这担子担起来。”
他反复地说明了领导中心作用的重要,这就戴起帽子去赴一个宴会。他每天都这么忙着。要到刘主任那里去办事。要到各团体去开会。而且每天——不是别人请他吃饭,就是他请人吃饭。
可是有一次,华威先生简直吃了一大惊。妇女界有些人组织了一个战时保婴会,竟没有去找他!
他开始打听、调查。他设法把一个负责人找来。
“我知道你们委员会已经选出来了。我想还可以多添加几个。”
他看见对方在那里踌躇,他把下巴挂了下来:
“问题是在这一点:你们委员是不是能够真正领导这工作。你能不能够对我担保——你们会内没有不良分子?你能不能担保——你们以后工作不至于错误,不至于怠工?你能不能但保,你能不能?你能够担保的话,那我要请你写个书面的东西给我,以后万一——如果你们的工作出了毛病,那你就要负责。”
“如果我刚才说的那些你们办不到,那不是就成了非法团体了么?”
这么谈判了两次,华威先生当了战时保婴会的委员。于是在委员会开会的时候,华威先生夹着皮包去坐这么五分钟,发表了一两点意见就跨上了包车。
(发表于1938年 作者:张天翼 因原文较长有删改)
1. 这篇小说并没有全面地描写华威先生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甚至连他的年龄、籍贯、生平等都没有交代,而是紧扣一个“____________”字,截取了他马不停蹄地出席“____________”、“通俗文艺研究会”、“工人救亡协会指导部”三个会议的片断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场面,就将一个充满权力欲的文化官僚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2. 小说对于华威先生出席“通俗文艺研究会”和“战时保婴会”会议只是一笔带过,请根据上下文,推测华威先生在这两次会议上的讲话要点,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品味下列语句的含义,写出你的感悟和理解。
(1)到了通俗文艺研究会的会场。他发现别人已经在那里开会,正有一个人在那里发表意见。他坐了下来,点着了雪茄,不高兴地拍了三下手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带着很机密很严重的脸色––––小声儿问那个小胡子:“昨晚你喝醉了没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
(1)将复杂的人物性格描写简化到一两个习惯动作、习惯语言上,然后反复地表现这些特点,将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2)将人物的言行放在具体的事件中进行对比描写,收到了很好的讽刺效果。
请你从上述两个观点选择一个,结合作品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选择第____________个观点。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请把这篇小说缩写成100字以内的梗概介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忙; 难民救济会; 为“战时保婴会”没有找他而大为恼火(意思对即可)
2. 答案要点:① 你们要加紧工作。② 你们要认定(认清)一个领导中心。
3. (1)开会经常迟到,逢会就抢先发言,以示公务繁忙,大做表面文章。(2)在抗战救亡的危急关头,依然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并把喝酒看作“机密”“严重”的事,可见并不是真的忙于抗战工作。
4. 略
5. 缩写内容包括下列要点:① 华威先生每天都走马灯似的忙碌;② 华威先生只知空谈并不肯解决实际问题;③ 华威先生投机钻营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力欲。语言通顺。
【模拟试题】
阅读《华威先生》,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3分)
可是有一次,华威先生简直吃了一大惊。妇女界有些人组织了一个战时保婴会,竟没有去找他!
他开始打听,调查。他设法把一个负责人找来。
“我知道你们委员会已经选出来了。我想还可以多添加几个。由我们文化界抗敌总会派人来参加。”
他看见对方在那里踌躇,他把下巴挂了下来:
“问题是在这一点:你们委员是不是能够真正领导这工作?你能不能够对我担保——你们会内没有汉奸,没有不良分子?你能不能担保——你们以后工作不至于错误,不至于怠工?你能不能担保,你能不能?你能够担保的话,那我要请你写个书面的东西,给我们文抗会常务理事会。以后万一——如果你们的工作出了毛病,那你就要负责。”
接着他又声明:这并不是他自己的意思。他不过是一个执行者。这里他食指点点对方胸脯:
“如果我刚才说的那些你们办不到,那不是就成了非法团体了么?”
这么谈判了两次,华威先生当了战时保婴会的委员。于是在委员会开会的时候,华威先生挟着皮包去坐这么五分钟,发表了一两点意见就跨上了包车。
1. 下面对文中加点的“简直”和“竟”这两个词语可否删去的讨论,其中正确的一种意见是( )
A. 不可删,删了会减弱句子的讽刺意味。
B. 可以删,删会使句子更简洁。
C. 不可删,删了句子的结构就不完整了。
D. 删与不删均可,语意的表达没有什么变化。
2. 华威先生看见对方在那里踌躇,说了一大段话。对此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说话过于直率,不善于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
B. 他对抗战时期的群众团体要求过于严格,以致使人难以接受。
C. 他对汉奸和不良分子的活动能力估计过高,有些草木皆兵。
D. 他要通过对对方的威胁恐吓挤进战时保婴会。
3. “于是在委员会开会的时候,华威先生挟着皮包去坐这么五分钟,发表了一两点意见就跨上了包车。”这句描写要讽刺的是( )
A. 华威先生不学无术,不善言谈。
B. 华威先生作风浮躁,很难把工作做好。
C. 华威先生包而不办,只想抓权,不干实事。
D. 华威先生忙忙碌碌,不善于把握工作节奏。
【试题答案】
1. A 2. D 3. C
【励志故事】
用皮鞋演奏的帕格尼尼
意大利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最擅长演奏旋律复杂多变的乐曲,他高深的琴技很受喜欢古典音乐者的激赏。
有天晚上,帕格尼尼举行音乐演奏会,有位听众听了他出神入化的演奏之后,以为他的小提琴是具魔琴,便要求一看。帕格尼尼立即答应了。那人看看小提琴,跟一般的琴没什么两样,心里觉得很奇怪。帕格尼尼看出他的心事,便笑着:「你觉得奇怪是不?老实告诉你,随便什么东西,只要上面有弦,我都能拉出美妙的声音。」
那人便问:「皮鞋也可以吗?」
帕格尼尼回答:「当然可以。」
于是那人立刻脱下皮鞋,递给帕格尼尼。帕格尼尼接过皮鞋,在上面钉了几根钉子,又装上几根弦,准备就绪,便拉了起来。说也奇怪,皮鞋在他手上,演奏起来竟跟小提琴差不多,不知情的人,在听了这个美妙的旋律之后,还以为是用小提琴拉的呢!华威先生(学案)
江宁学校 八(1)中队 陈喆
背景资料
张天翼(1906~1985),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张元定。他对社会生活多有接触,厌恶社会的虚伪、庸俗,本人又有很强的喜剧悟性和讽刺才能,因此,他的作品富有鲜明的讽刺色彩。代表作为《包氏父子》、《华威先生》等。“七七事变”后,大批文人走向前线,走向大众,投身于抗日洪流中,张天翼也回到湖南,投入抗日救亡的工作。当时,一般的作者正忙于表现抗战的光明,但张天翼却独具慧眼,以他对中国文化界和官僚阶层的长期观察,加上他在抗战热情的激发下对社会生活的敏锐洞察,看到了抗日运动中的阴暗面,冷然揭露出了抗战中的破坏分子、投机分子和颓废分子。这三种人的形象分别成文,后收入他的短篇小说集《速写三篇》里。其中,华威先生就是抗战破坏分子的代表形象。
提出质疑
哪些问句体会华威先生的“忙”
华威先生真的很“忙”吗?他的“忙”有意义吗?
“永远夹着的公文皮包,永远带着老粗老粗的黑油油的手杖”这一肖像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天十点钟有个集会……”后面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华威先生这个形象揭示了什么道理?
自学解答
华威先生的“忙”具体体现在第4、6、7、13、25、39、59节最后三句话和最后一节。
华威先生的确很忙,整天不停地来回奔波,可是他来都是无用的的空谈,对工作毫无帮助。他所谓的作为译名抗战工作的忙碌,从没有为群众谋福利。所以,他的忙是没有丝毫意义的。
这一肖像描写说明了华威先生看时间那满富言情的脸和到会时居高自傲的神态,以及遇到上司彬彬有礼的风度,无不在替他撑着这个“抗战工作领导”的空名,非常虚伪和做作。
省略其他华威先生明天要去赶的会议和活动。说明华威先生的工作十分繁忙、繁重。但联系全文,他的忙碌无意义和虚假的,他只是注重名利和权势,用忙碌来掩饰他的心虚,使别人觉得他是为了工作、为了替群众谋求福利而忙碌。
华威先生假积极,真破坏,严重影响了抗战救亡工作的开展。
嘲讽调侃、极为不满,也体现了作者对华威的态度。
华威先生是一个“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国民
党政客、文化官僚的形象。作品着力深刻揭露了华威先生打着“抗日”的旗号,其实却干着扼杀群众救亡活动的勾当。华威先生是个“领导迷”、“开会迷”,他整天匆匆忙忙以相同的发言,出席各种各样的会议,对各种组织进行所谓“领导”,其实,他只对限制和控制抗日工作的“领导”感兴趣,而对加强和促进抗日实际工作不感兴趣。通过这一浅薄庸俗、卑鄙虚伪的国民党的所作所为,令人信服地揭露了国民党破坏抗日,实行法西斯“一党专政”的历史罪行。
感想体会
华威先生的确很忙,整天不停地来回奔波,可是他来都是无用的空谈,对工作毫无帮助。他所谓的作为译名抗日工作者的忙碌,从没有为群众谋福利。他总是怕别人耽误他的时间,而实际上却是他在耽误真正工作者的时间。他对于名利和权势的追求已经近乎疯狂,以至于后来妇女界组织的一个战时保婴会没有找他而大动肝火;因日本问题座谈会没有参加而痛苦地没命地喝酒等等。华威先生就是抗战破坏分子的代表形象。
江
刚愎自用,贪婪的权力欲 望。《华威先生》教案
《华威先生》是张天翼创作于1938年抗战初期的一篇讽刺性的小说。
小说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等描绘,鲜明的塑造了一位在抗战后方表面上整日忙着为抗战工作而实际效果是阻碍了抗战运动发展的灵魂丑恶的社会“混混”的典型人物形象。
在设计此文教学时,考虑到学生对文本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学生缺少生活的体验,在预习作业中,竟有部分同学同情华威先生的工作节奏,觉得他真的太忙了,很敬佩他的忘我的工作态度,故虽是自读课文,我还是设计了两节课的教时。
并且把作品的写作背景和目的放在全文学习将结束时再讲。否则学生的学习思路一开始就会按统一的轨道前进,不利二期课改理念的落实。
第一节课,着重从整体上去把握文本情节和人物的第一印象。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 华威先生一天开了几次会?(4次----)文中具体写了几次?(3次-----)
2. 华威先生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忙”)。
他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开会和宴会)
3. 他每次参加会议有什么共同点?(迟到早退;说相似的两句话--努力工作和一个领导中心。)
4. 全文一共写了几个华威先生的生活片段?(5个-----)
第二节课,在学生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先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体味文本的讽刺性的特点。然后着重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的分析和领悟,理解华威先生的性格特点与人物形象。
在对文本人物形象分析的基础上,再导入作家张天翼写的写此文章的原因和目的。(“当时民族处于危亡的时刻,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头子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仍鼓吹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揭露了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进一步揭露了一批蒋介石政权的官僚,“力图打进一切群众团体中去领导,以便一面探听和监视,一面设法阻碍群众运动”(张天翼《关于华威先生》 载《中国语文》1952年第10期)
从上的课的效果而言,如此安排教学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反响较好。故在此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并希望得到各位同行专家的指正。(共29张PPT)
华威先生
张天翼
一、作者简介
1. 张天翼(1906~1985),原名元定,号一之,另有笔名张无诤、铁池翰等。祖籍湖南湘乡,生于江苏南京。
1922年写作滑稽和侦探小说,在《礼拜六》杂志发表短篇《新诗》。
1923年读《阿Q正传》,感铭很深,停止写滑稽、侦探等类小说,重新思考文学的社会功能等问题。1929年在《奔流》发表短篇《三天半的梦》。
1931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创作产量日丰,作品面向现实,内容充实,给文艺界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
2.1928-1942创作的主要作品:
短篇小说集有《从空虚到充实》《小彼得》》《脊背与奶子》《蜜蜂》《反攻》《移行》《团圆》《万仞约》《春风》《追》《速写三篇》等;
中篇小说《清明时节》;
长篇小说《鬼土日记》《齿轮》《一年》《洋泾浜奇侠》《在城市里》等;
儿童文学作品有长篇童话《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中篇小说《奇怪的地方》等,推动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
3.总的特点:其创作始终直面人生,展现世态,贯穿着反暴虐,反虚伪,反庸俗的讽刺主题。
A.张天翼的小说以讽刺与幽默见长。他熟悉旧中国中下层社会的各种人物,憎恶他们的灰色生活和庸俗作风;他善于用夸张的、诙谐的语言去揭示现实社会的虚伪与丑恶,抨击用“仁义道德”装饰起来的“禽兽世界”。
B.对于畸形社会各种类型的小市民、小地主和小官僚和一些空虚无聊的知识分子,作了生动的描绘和无情的鞭笞,出色地刻画了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旧中国形形色色的“众生相”。
C.他的冷嘲热讽,不是浅薄地把世态化为一笑,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社会的弊病。
二、作品分析:华威先生
(一)常规性的把握
1.华威先生在体裁上属于短篇小说.在结集出版时作者把它和另外两篇《谭九先生的工作》《新生》 并称为《速写三篇》。
速写是绘画的一种方法,即一边观察对象一边用简单线条把它的主要特点迅速地画出来,同时速写也是一种文体,它扼要描写事物的情况,及时地向读者报道。
这里所说的速写不是急就章之意,而是对作品独特的写作意象和写作风格的一种概括: 它篇幅短,简捷夸张,尖峭幽默,意蕴深厚,讽刺意味浓郁。
2.思想内容
作品发表于1938 《文艺阵地》第一卷第一期,刻画了一个挂着抗日招牌,四处插手,包而不办的官僚型的文化人形象,揭露国民党反共限共的本质,暴露民族矛盾掩盖下的阶级矛盾---抗日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
3.作品发表引起的争议
A.作品是张天翼针对抗日统一战线建立后,全国出现不少盲目乐观的文学作品,对国民党反共限共,争夺抗日统一战线内部领导权缺乏清醒认识而及时创作的.(廖沫沙在长沙编《抗战日报》,约他写一篇小说,把他反锁在房子里,他一口气写完的。)
B.作品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日本《改造》杂志当年将其译载并嘲讽攻击中国的抗日。
国内围绕要不要和怎样反映抗战中的现实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
一些人认为作品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的威风.回让人把一些真正的抗日救亡者错当为华威先生.另一些人认为不是作品不好,而是事实本身黑暗,暴露黑暗对抗战无害,反而有益。
C.随着争论的深入,大批暴露抨击国民党黑暗的作品应运而生.如矛盾的《第一阶段的故事》等。
4.华威先生形象分析的变化:
三四十年代 投机型的文化救亡者----四十年代以后 国民党反动官僚的象征(文化特务)----现在理解日益泛化
5.艺术特点:
⑴善于抓住细节凸显人物的灵魂。
⑵善于通过人物自相矛盾的言行来达到暴露与讽刺的目的。
⑶常用漫画式的夸张和谐谑的讽刺笔调揭示社会的虚伪和丑恶,谑而不虐,冷峭审视生活。
如写他的忙与假:
他挂着“抗日”的招牌到处插手,一会儿在这里参加抗日会议,如写他的忙与假.一会儿在那里作抗日报告,私人包车满街叮叮当当跑,俨然一个“抗战要人”,其实这些对抗战工作没有一点用处。
他挂着“抗日”的招牌到处插手, 包而不办,装样子骗人,他忙得宣布“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逢会即抢先发言以示公务忙碌,但“每天不是别人请他吃饭,就是他请人吃饭”,这样一对照,就将华威先生的虚伪庸俗暴露无遗。
(二)拓展性学习:精湛的叙述——对《华威先生》的叙述学解读
1.叙述角度、叙述者
在文本中,作者巧妙地选择了内部视角,且以故事中一个仅起叙述作用的次要人物“我”为叙述者,这就最大限度地取消了叙述者上帝般的全知全能的权力。
这就使叙述者“欲说还休”,留下了诸多叙述空白,从而使故事充满了张力,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再创造空间,为文本营造了一个个“叙述之迷”。读者要解读文本,就必须破译叙述者所设的“叙述之迷”。正是在这接连不断地“猜迷”过程中,读者获得了无限丰富的审美愉悦。
我们从下面二则材料来看一看:
1)一次,妇女界组织了一个战时保婴会,竟没找华威先生,这令华威先生大吃一惊,他设法找来一个负责人:
“我知道你们委员会已经选出来了。我想还可以多添加几个。由我们文化界抗敌总会派人来参加。”
他看见对方在那里踌躇,他把下巴挂了下来:
“问题是在这一点:你们委员是不是能够真正领导这工作 你能不能够对我担保———你们会内没有汉奸,没有不良分子 你能不能担保———你们以后工作不至于错误,不至于怠工 你能不能担保,你能不能 你能够担保的话,那我要请你写个书面的东西,给我们文抗会常务理事会。以后万一———如果你们的工作出了毛病,那你就要负责。”
……
“如果我刚才说的那些你们办不到,那不是就成了非法团体了么 ”
这么谈判了两次,华威先生当了战时保婴会的委员。于是在委员会开会的时候,华威先生挟着皮包去坐这么五分钟,发表了一两点意见就跨上了包车。
2)一次,“我”去华威先生家作客,恰遇华威先生大发雷霆:
“什么!什么!日本问题座谈会 怎么我不知道,怎么不告诉我 ”
“我们那天部务会议决议了的。我来找过华先生,华先生又是不在家———”
“好啊,你们秘密行动!”他瞪着眼,“你老实告诉我———这个座谈会到底是什么背景,你老实告诉我!”
由此可见:
联系前后这两场冲突,华威先生“每会必到”的心理动因就一清二楚了:华威先生每会必到, 并不是出于“爱国心切”,而是为了抓权,为了对抗日运动及抗日组织进行有效监控。
如果采用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外部视角,把华威先生如此阴暗隐秘的深层心理动因全部由叙述者叙说出来,就会失尽作品的幽深意蕴。
2.叙述时序
1)时序指故事中事件的先后顺序和文本中这些事件的线性布局之间的关系。
如果在故事的自然时序中,三件事件顺序为a-b-c,而在文本中被表述为b-c- a,则a便是迟叙事件;若被表述为c- a- b,则c便是预叙事件。
2)在文本《华威先生》中,为了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作者有意安排了两个迟叙事件,即两场冲突,
一是关于战时保婴会的冲突;
二是关于日本问题座谈会的冲突。
3)迟叙事件有内在迟叙事件与外在迟叙事件之分。如果迟叙事件是外在于整个故事的起点的往事,则为外在迟叙事件;如果迟叙事件在故事的起点之后,只是被推迟到“应发生”的时间之后才在文本中第一次叙述到,则为内在迟叙事件。《华威先生》中的两个迟叙事件,均属外在迟叙事件。
4)战时保婴会与日本问题座谈会这两场冲突被处理成外在迟叙事件,不但打破了故事的自然时序,设置了解读障碍,达到了“陌生化”效果,从而使文本有了跌宕摇曳之美,而且也大大拓展了文本的深广度,加强了故事的张力,对凸现华威先生的本质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
3.叙述频率
1)频率指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与该事件在文本中叙述(或提及)的次数之间的关系。
2)文学作品有四种频率类型:
①讲述一次发生过一次的事;
②讲述N次发生过N次的事;
③讲述若干次发生过一次的事;
④发生过多次的事只用一次叙述,最明显的是“每天”、“每年”等语言标示告诉我们它是这种类型。
3)文本《华威先生》十分成功地运用了②、④两种频率类型。
(1)巧用“讲述N次发生过N次的事”这种频率类型,不断强调、重复华威先生某些具有实质意义的恒常性行为动作。反复渲染,不断曝光华威先生那粗鄙滑稽的丑态。
一是凸现其“开会迷”的特征。
二是反复强调其迟到早退的习惯行为。
三是不厌其烦地重复其发言内容。
四是其他恒常性行为,诸如划火柴、抽雪茄等细节,也被反复多次。
(2)此外,作者还成功运用了“发生过多次的事只用一次叙述”的频率类型:
“他永远挟着他的公文皮包。并且永远带着他那根老粗老粗的黑油油的手杖。左手无名指上带着他的结婚戒指。拿着雪茄的时候就叫这根无名指微微地弯着,而小指翘得高高的,构成一朵兰花的图样。”
如果说前一种频率类型主要是定格、放大、凸现人物的本质特征,那么,这一种频率类型主要是速写、概括,旨在丰富人物个性,拓展人物形象,加重文本含蕴。
4.叙述速度
1)“速度”是叙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假如一人一生中的每一年在文本中始终都以同等页数的篇幅叙述,那么,这一文本的叙述速度是匀速,以此为基点,叙述速度还有两种情形:加速与减速。
最高的叙述速度是省略,最小的叙述速度是停顿,介于省略与停顿之间的则是概述与场景。
2)叙述速度与文本内容的详略紧密相关,也与叙述事件的重要性相关。一般,重要的事件被详写,叙述速度慢;次要的事件被略写,叙述速度快。
在文本《华威先生》中,匀速、加速、减速三种叙述速度相得益彰,令人惊叹。
3)宏观上,《华威先生》通过两大功能序列来揭露华威先生的丑恶嘴脸,对不同的故事序列采用了不同的叙述速度:
一是“开会”序列;
二是“冲突”序列;
其中“开会”序列占据了大半个文本,采用的是“减速”法,“冲突”序列仅占小半个文本,采用的是“加速”法。
①在“开会”这个大序列中,又含有三个小序列,即分别写了“三场”会议。
其中难民救济会、文化界抗敌总会这两场会议是详写,是“减速”叙述;
通俗文艺研究会这场会议是略写,是“加速”叙述;
②“冲突”这个大序列,也包含有两个小序列:
即战时保婴会、日本问题座谈会两场冲突,这两场冲突所占的篇幅大致相当,采用的是“匀速”叙述。
4)微观上,《华威先生》的速度之美体现在叙述语言的精雕细刻与大笔勾勒巧妙结合。
如下面二例:
①“我提议!”他大声说,“我们的时间是很宝贵的:我希望主席尽可能报告得简单一点。我希望主席能够在两分钟之内报告完。”
他刮了两分钟洋火之后,猛的站了起来。对那正在哇啦哇啦的主席摆摆手:
“好了好了。虽然主席没有报告完,我已经明白了。我现在还要赴别的会,让我先发表一点意见。”
停了一停。抽两口雪茄,扫了大家一眼。
“我的意见很简单,只有两点。”他舔舔嘴唇,“第一点,就是……”
他又抽了两口烟,嘴里吐出来的可只有热气。这就又刮了一根洋火。“
这第二点呢就是……”
②文本《华威先生》中的叙述,不但有上述场景式的“减速”叙述,也有一泻千里般的“加速”叙述:
他反复地说明了领导中心作用的重要,这就戴起帽子去赴一个宴会。他每天都这么忙着。要到刘主任那里去联络。要到各学校去演讲。要到各团体去开会。而且每天———不是别人请他吃饭,就是他请人吃饭。
这段叙述中的“加速”法,主要是借助概述这一手段来实现的。
5.叙述空白
1)按照接受美学的理论,在提供了足够的解码信息的前提下,一个文本所包含的意义未定性与意义空白越多,读者就越能深入地参与作品潜在意义的现实化与“华彩化”。
在某种意义上说,看一部作品不应当看它说了什么,而要看它没说什么。正是在一部作品意味深长的“沉默”中,在它的意义空白处,隐藏着作品效果的潜能。
2)在文本《华威先生》中,叙述空白俯拾皆是:
如下面二例:
(1) “对不住得很,对不住得很:迟到了三刻钟。”
主席对他微笑了一下,他还笑着伸了伸舌头,好象闯了祸怕挨骂似的。
他四面瞧瞧形势,就拣了一个小胡子的旁边坐下来。
他带着很机密很严重的脸色———小声儿问那个小胡子:
“昨晚你喝醉了没有 ”
“还好,不过头有点子晕。你呢 ”
“我啊———我不该喝了那三杯猛酒”,他严肃地说,“尤其是汾酒,我不能猛喝。刘主任硬要我干掉———嗨,一回家就睡倒了。密斯黄说要跟刘主任去算帐呢:要责问他为什么要把我灌醉。你看!”
一谈了这些,他赶紧打开皮包,拿出一张纸条———写几个字递给了主席。
“请你稍为等一等”,主席打断了一个正在发言的人的话,“华威先生还有别的事情要走,现在他有点意见:要求先让他发表。”
叙述空白:
A.华威先生何以竟迟到了三刻钟 个中原因,文本没有解说。
B.华威先生不但迟到了,而且还要早退,因为有要事要办。究竟是何事如此重要,华威先生非得急着去办
(2)P352:
照例———会场里的人全到齐了坐在那里等着他。他在门口下车的时候总得顺便把踏铃踏它一下:叮!
……华威先生的态度很庄严,用种从容的步子进去,他先前那副忙劲儿好象被他自己的庄严态度消解掉了。
华威先生既无正当理由姗姗来迟,又无充足理由可以匆匆而去。华威先生每会必到,并不是为了抗战,而是为了开会,开会成了华威先生的生命形式,生存状态,一旦无会可开,华威先生的生命活力也就衰竭了。
叙述空白所隐含的这些丰富内容,若在文本中全盘托出,就毫无韵味可言了,正因大量叙述空白的存在,才使《华威先生》有了“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委婉蕴藉之美。
三、课后思考练习
1.结合《包氏父子》《华威先生》谈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
2.课后阅读《张天翼名作欣赏》、《张天翼文集》等书籍。
教学结束,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