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二语文全案:3.11《古瓷器》(语文版必修5)(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年高二语文全案:3.11《古瓷器》(语文版必修5)(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9-15 19:11:57

文档简介

《古瓷器》教案
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在阅读中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情。
三、了解“兰姆式”随笔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一、抓住文中关键语句,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二、培养学生鉴赏“兰姆式”随笔的特点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曾经有人认为,读兰姆的散文,“定能启迪心智,涵养性灵,活跃思想,丰富感情,振奋精神,增加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心”。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兰姆的散文《古瓷器》吧。
二、字词积累,注意下列多音字的读音:
抹抹桌子(mā)
抹墙(mò)
抹上一笔深蓝的色彩(mǒ)翘翘尾巴(qiào)
翘首(qiáo)
模模样(mú)
模仿(mó)劲疾风劲草(jìng)
鼓足干劲(jìn)
削削减(xuē)
削面(xiāo)校校勘(jiào)
校刊(xiào)
三、文体知识介绍。
随笔,是散文的一支,是一种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章。中国从宋代起,凡杂记见闻也用此名。“五四”以来,随笔十分流行,形式多样,短小活泼。解放后,随笔是我国报刊常用的一种文学体裁,和杂文很近似。国际随笔、市场随笔、思想随笔、语文随笔皆属此类。优秀的随笔以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为其特色。
四、通读全文,整体把握。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内容,理清结构。
思考:文中哪些段落写到“古瓷器”?这样安排有什么特点?文章的思路如何?明确:文中第1—7段以及最后一段写到“古瓷器”,文中首尾部分都写了“古瓷器”,这样安排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根据文章内容安排的特点,我们很快了解了文章思路:古瓷器——回忆——古瓷器。
五、品读有关回忆部分的语段。
思考:
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描写从前生活的例子。
2?姐姐如何看待过去与现在的生活?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明确:
1?文中分别举了买书、买画、旅行、看戏、年终算账等例子。
2?在姐姐的眼里,从前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她留恋从前的生活。现在的生活似乎缺少了某种东西,显得寡淡。
六、课外作业。
找出文中的哲理性的句子并加以感悟。
第二课时
一、阅读与理解。
1?集体朗读最后一段。
2?思考:这一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明确:这一段分析总结了勃莉吉特的话,表达了一种对生活的感悟。文中提到青春已不在,即使再多的钱也无法买回,因此还是回到现实中来欣赏古瓷器吧。这一结尾升华了主题,同时与开头部分照应。
二、拓展与应用。
小组讨论。
在文中找出姐弟俩具体而真切的生活体验的句子,选择最能引起你共鸣的一两句与本小组的其他同学交流。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小结。注意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
三、比较阅读,鉴赏“兰姆式”随笔的特点。
结合“相关链接”中罗素的《我为何而生》一文进行比较阅读,了解“兰姆式”随笔的特点。
明确:兰姆的随笔语言流畅而不冗繁,多采用名言轶闻,句式灵活。在表现手法上,抒情、议论、叙事、描写、想象、引经据典、比喻……各种笔法错综杂用。他对现实充满了一种悲凉的观照,他以含泪的微笑视待那种种辛酸,以幽婉明切的嘲讽视待那形形种种的不平,展示独特的幽默风格。
四、课外阅读赵锐的《走向疯人院》,进一步了解兰姆。
走向疯人院
——查尔斯·兰姆的故事
古往今来,人们总是太喜欢为不相干的虚构故事流泪叹息,却往往忽略了身边鲜活的生命个体,有时对亲历的坎坷与磨难都因习惯而漠然。也有人似乎很洒脱,一句“舞台小人生,人生大舞台”,把个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搅和得云里雾里说不清道不明。是真参悟,还是假深沉?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英国著名散文家查尔斯·兰姆(1775—1834)的一生简直就是一出戏,一出即使是莎士比亚也无法编造的大悲剧。它的编剧只能是命运,它的导演只能是上帝。
因为父亲为伦敦内殿学院主管律师索尔特先生帮佣,他得以在法学院诞生,并且“在那里度过了一生中最初的七个年头”。法学院优美的景色和高雅的氛围无疑对小兰姆的成长大有裨益,以至于后来他常常怀着亲切之感反复回想,并满意地认为“一个人能够出生在这样的地方,就是付出一点儿代价也值得了”。(《记往年内殿法学院的主管律师们》)下一个七年则属于基督慈幼学校。那是一个专门教育中产阶级下层子弟的学校,英国人习惯叫它“蓝衫学校”,因为那儿的少年总是穿着蓝色长衫、黄色长袜。兰姆的少年时代我们可以在《三十五年前的基督慈幼学校》中看到。那仍是一段值得眷顾的美好时光。简朴但不失温饱,严谨但不乏娱乐。既可以满足求知的愿望,又没有因为寄宿学校而失去亲人的照料。当然,家境如果再优裕一些,牛津大学也许不会仅仅因为口吃就把一名高才生拒之门外。兰姆“被剥夺了在高等学校中才能享受的娱情怡性的精神养料”。(《牛津度假记》)并终生引为憾事。于是,他不得不过早地走上社会,先在南海公司打发了五个月的光阴,接着为东印度公司奉献了三十六年的宝贵生命,直到年过半百退休回家。尽管他对枯燥无聊的抄写账目的工作不无报怨,高大、笨重的办公楼对他无异于囚笼,可他仍然恪尽职守,成为一个“为办公桌献身的”、“靠着一管鹅毛笔来维持生计的”、“过着刻板生活的书记员”。(《牛津度假记》)
这就是查尔斯·兰姆:个子不高,身体单薄,面孔瘦长而额头宽阔,淡褐色的眼睛时而调皮,时而忧郁。他的为人就像他的姓氏(兰姆Lamb——羔羊)一样,温和善良,文质彬彬,循规蹈矩。他永远穿着普通职员所穿的黑色燕尾服,生性拘束害羞,“对于新东西,无论是新书、新面孔、新年,都生来带有点儿畏怯”。(《除夕随想》)由于对未来没有把握,他只有沉浸在“已逝的幻影和既定的结局之中”。他在生人面前总是结结巴巴、语无伦次,而在熟稔的朋友中间,他则幽默风趣、妙语连珠。他那低矮狭窄的小屋每到星期三的晚上,就聚集了伦敦文学界的明星,比如柯勒律治、华兹华斯……的确,兰姆的生活表面上是如此平静轻松,按部就班得如同每年的节气。虽然平淡了一些、单调了一些,但平淡得充实,单调得稳定。用波澜壮阔、寓意深刻的交响乐来形容兰姆显然是不适宜的,他就像一支简洁含蓄的单簧管奏鸣曲。或者说,他就像他的散文,淡然而隽永,平易而耐嚼。可是,即使再平淡的人生也不会没有波折。
1796年,兰姆家发生了惨剧:年长查尔斯十岁的胞姐玛利,由于日夜操劳补贴家用,遗传的疯病发作,竟然用刀子刺杀了自己的母亲!其实,惨剧的诱发可能未必单纯由于劳累。三十一岁的玛利为什么仍未出嫁?尽管他们的父亲四年前就因索尔特去世而赋闲,但家庭是否当真困难到必须她日夜操劳的地步?——这些因为没有资料的佐证,我们只能聊作猜测了。总之,年青的查尔斯不得不面临决择:要么牺牲姐姐,听任她被绳之以法终身监禁;要么牺牲自己,亲自作出对她监护的保证,而这意味着他从此与爱情无缘。当时,年轻的查尔斯自己也不过刚刚摆脱危机。就在数月前,与查尔斯青梅竹马的安妮弃他另嫁。是负心?是无奈?不得而知。多情而敏感的查尔斯为美妙的初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祖传的脆弱神经和姑娘一道背叛了他,他在疯人院住了六个星期才恢复健康。初恋失败了,但查尔斯还年轻,他还会有许多其他寻求幸福的机会,他愿意用年轻的肩膀担当起赡养老父、照料疯姐的重任吗?选择一定是艰难的,一定有过犹豫和痛苦,最终查尔斯还是选择了重任,而这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后来,爱神果然不时敲响查尔斯的心扉,可为了不影响姐姐在心目中的地位,他只是小心翼翼地探探脑袋,便又把心门关上了。
其实玛利是一个极有灵性的姑娘,虽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得益于从小偷偷钻进索尔特先生的书房吸吮着书籍的养份长大,她有着在当时妇女中罕见的文学素养。平时,姐弟二人一起读书、写作,过着恬静的日子。他们合作编写的一部少儿读物《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至今仍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兰姆经常在散文中提及玛利。《在麦柯利村头访旧》中,玛利化名为勃莉吉特成为伊利亚(兰姆的笔名)的管家。兰姆非常感谢玛利从远在他记事之前就给予他的百般照顾,并用欣慰的口吻说道:“我们两人的趣味、习惯十分相投,融洽无间。”“在不幸的时刻,她是最最忠实的安慰者,……在生活中的快乐时刻,她却能使你的乐趣三倍地增加。一起打牌、访友,尤其是出外旅行,她都是极好的同伴。”兰姆对姐姐怀着深厚的感情,盛赞她“超群出众”。
然而,玛利的精神病时时发作。
他们不得不经常搬迁,以躲避邻居嫌弃的眼光和刻薄的话语。父亲死后,姐弟二人更加相依为命。久病成医,每次复发,玛利都能准确预感。这时候,我们便会看见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两个被命运控制的可怜人抱头痛哭,然后一起手拉手边哭边唱向疯人院走去!凄凉的歌声在伦敦拥挤的街巷中回荡……月月年年,他们在家与疯人院之间往返反复。难道疯人院真是一个颠倒错乱的世界?兰姆清楚地知道:有形的疯人院之外未必不是一个更大的、无形的疯人院。他曾向老友华兹华斯痛苦倾诉:“三十年来,我为那些市侩们干活,可是我的脖子始终不肯向那个轭套屈服!”“办公桌和坟墓是一样的!区别仅仅在于你坐在办公桌前的时候是一件外加的机器。”一旦揭开这个所谓“秩序”“文明”的社会的面纱,我们随时随地都能看到“欺骗”“贫穷”“暴力”们的影子。羔羊般的兰姆无能为力,他只能沉浸在他的幻想中:“总有一天,时髦绅士也许会搀着一个卖鱼婆走出她那鄙陋的住所,或者帮助某个卖水果的妇女捡起她那失散的苹果”(《关于尊重妇女》),扫烟囱的孩子还能继续得到詹姆斯·怀特们的宴请(《扫烟囱的孩子礼赞》),而伦敦的乞丐们则可以自由行乞(《关于京城内乞丐减少一事之我见》)……冷峻的现实让姐弟二人把疯人院当作生命的驿站,只有从那里他们才能获得坚持生活的勇气和力量。他们热爱生命,可病魔却逼迫着他们不得不时常商量死亡。他们最大的愿望是让玛利先死,以免孤苦无助。可一向仁慈的上帝这一次却连这也没满足他们,查尔斯在1834年摔伤,旋即竟撒手西去,剩下个生命力顽强的玛利又独自与命运抗争了13年。
就在这样的大痛苦中,兰姆竟然写下了大量幽默生动的精典散文,汇聚成两集在世界文学宝库中独领风骚的《伊利亚随笔》。在兰姆的笔下,你找不到一滴眼泪,尽管他最有资格痛苦;你看不到半丝抱怨,尽管他最有权利诅咒。他是英国独一无二的幽默大师。兰姆自己说:“我练成了一种习惯,不把外界事情看重——对这盲目的现在不满意,我努力去采取一种宽大的胸怀,这种胸怀支持我的精神。”他不仅自己微笑,还要让他的读者微笑。他从不像大多数作家那样,以启蒙读者、教育读者为己任,更不会让自己的痛苦体验成为资本,换取大众廉价的同情。他只愿奉献给大家以最单纯美丽的心灵,而这给予人们的恰恰是灵魂深处的净化。其实“伦敦所有的大街小道全是纯金铺成的——至少说,我懂得一种点金术,能够点伦敦的泥成金,那就是爱在人群中过活的心”。(《致华兹华斯的信》)——所以,兰姆的凡人琐事才能磁石一般抓住读者的心。对此,兰姆的研究专家沃尔特·佩斯说得好:“柯勒律治、华兹华斯,甚至雪莱,由于他们大大卷入了他们那个骚动不安的时代而成为世人瞩目的人物,但是他们作品中的某些内容却不免由于时易势移而有所减色,反不如另外一种作家——他们似乎并不怎么参与当代的重大事件,对那些大事并不怎么关心,甚至还可能有点儿漠然视之”,“结果,他由于自己博大的同情心反而赢得了一种持久的道德影响”。
是的,兰姆的笑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他的作品影响了包括中国的萧乾、朱湘、李广田、梁遇春、冯亦代等在内的一代又一代读者,并将继续影响下去。我想,兰姆的精神正是人类尊严的最佳体现,以笑去面对泪,在大痛苦、大悲哀中挺直脊梁,这才是为人的骄傲和自豪。壮哉,兰姆!《古瓷器》学案
  认知·探索
课文探索
课文主要通过兰姆和勃莉吉特由古瓷器引起的对过去和现在生活的比较来表达作者的一种生活感悟。课文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
第一部分(第1~7段):主要表达了对古瓷器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暗示了作者现今生活的闲适和一种怀旧之情。
课文先说他对古瓷器的偏爱由来已久,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进入到我这想象世界中来的”,然后具体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第5、6、7段则通过细致地刻画两件瓷器来表现他的这种感情。
第二部分(第8~15段):回忆以前的生活,把以前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比较,突出以前虽清苦,却有乐趣;现在虽闲适,却无意义。
第8段主要是承上启下,由古瓷器引人对从前生活的回忆。接下来“我们手头紧的那些美好日子要是还能再回来该多好”一句奠定了勃莉吉特叙述的基调。然后分别举买书、买画、旅行、看戏、年终算账等例子表达对从前生活的留恋之情。这几段详尽的叙述说明了以前生活的快乐,突出了现在生活的寡淡。
第三部分(第16段):通过分析总结勃莉吉特的话,表达一种生活的感悟。
作者认为:“相伴度日、历尽艰辛的往事,那自然是值得怀念的。”现在虽然生活比以前好点了,但“那种蓬蓬勃勃的青春朝气,已经消失了”。“人到衰暮之年,充裕的财产便是一种额外补充的青春”。青春已不在,即使再多的钱也无法买回,因此还是回到现实中来欣赏古瓷器吧。这一段结尾,点题并与开头呼应。
兰姆这篇随笔立意新颖,表达工致,语言清醇。从日常生活中得到启发,使一些本属平常的东西得到了升华和提高。
领悟导析
随笔,是散文的一支,是一种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章。和杂文很近似。优秀的随笔以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为其特色。
兰姆的随笔语言流畅而不冗繁,多采用名言轶闻,句式灵活。在表现手法上,抒情、议论、叙事、描写、想象、引经据典、比喻……各种笔法错综杂用。他对现实充满了一种悲凉的观照,他以含泪的微笑视待那种种辛酸,展示独特的幽默风格。
一、个人世界的抒写与怀旧的文体
兰姆笔下的艺术世界纯然是一种个人的世界。他随意从自己身边摘下一片树叶,仔细端详,轻松而自然地流露或夹杂着自己的感受和意见。他谈这些个人经验中的寻常人物、平凡人生、瞬息感悟,粗浅地看来,大多毫无诗情画意,又缺乏通常所谓的“重大意义”,然而在作家的眼睛里却具有特别的光彩,这些无关社会宗旨的寻常人生的素材,再经过作家巧妙的点染和灵活的组织,一一鲜活起来,构成了一个虽不广阔却十分丰富、富有审美意蕴的艺术世界。
从整体上看,兰姆的随笔以书信体、怀旧体、议论体见长。怀人忆旧的篇章数量多,特别是对童年的回忆,构成了作品材料的一个特别的部分。一般文学史家都推重兰姆的这类作品。怀旧在兰姆那里具有文体的意义。
二、自由的笔致与幽默的意味
自由的笔致表现在两个层面。首先是意义的层面。兰姆的时代是一个推崇个人、崇尚自然的时代。兰姆虽然只是站在自家的屋檐下,寻味着人生的往事,但是他的眼睛是没遮拦的,他的心思像风一样,无拘无束地飘来飘去。
其次是技术的层面。兰姆的随笔都是率性而谈,虽然绝少涉及军国要事,世界变迁,但个人生命的履历与平凡人生的情况都无不入话题。与此相适应的是他的文章变化灵活的结构和自由挥洒的语言。兰姆以意役辞,其随笔的语言外观上无拘无束,流畅而不冗繁,在内里却有独特的追求,即在尽可能的形象化的同时保持一种古色古香亦庄亦谐而又华美的风格。
与这种自由的笔致相衬合的是其幽默的意味。兰姆与弗兰西斯•培根那种学者的条理和单调的哲思迥不同趣,那种来自平民世界的生活和饱受苦抑的心灵都使他对过去、对现实充满了一种悲凉的观照,充盈的智慧照耀他穿越这些人生之苦役,以含泪的微笑视待那种种辛酸,以幽惋明切的嘲讽视待那形形色色的不平。这便是兰姆的幽默。
三、细节:作为艺术表现的重心
兰姆说,他“从来不对事物进行系统的评价,只是牢牢抓住细节”。其细节主要呈现如下几种方式:
一种是精雕细刻的,可谓完整型细节。另一种是关节型细节。这种细节,重于对人物或事件的某种关节点、关键形态的描写,往往三言两语,甚或一笔带过。
还须指出:兰姆随笔的细节本身是不连贯的,不构成统一的情境。它们在文中的出现是一种说明、论证,或表现、抒情的方式,虽然有时甚或可能有一定的故事性。其次,兰姆的细节可以叙述出之,抒情出之,议论出之;可以有成片的语句,也可以化进一个语句之中。在方式上可以相当自由灵活。
这些精妙的细节具有相当深刻的暗示能力,是作家的一双慧眼从平凡琐细的人生与现实中发现的珍珠。有了这些珍珠,更加上高巧的穿织,兰姆的随笔便特别显现出琳琅满目、光华四溢的美感效果;同时由于这些细节本身的“细巧”,因此有限的篇幅中往往能大量地容纳这些细节,内容更为充实饱满;极大地拓开了作品的情感表现空间;又由于细节本身的所具有的形象性,许多细节的交织,使一批批生动可感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如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手所触一般,增添了作品的形象美、感性美,抒情的氛围更为浓郁。
演练·评估
一、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时的你我,可以不必偎(wēi)近这铺着地毯的炉边,坐在这华贵的沙发上安安静
              ·
静谈话,而重新回到那狭窄(zǎi)的楼梯上,让那些穷得不能再穷的下层观众推过来、挤过
           ·
去、碰碰撞撞——再听见你那忧急的失声喊叫——直到费尽千辛万苦,爬到楼梯最高一层,
这才蓦(mò)地看见楼下那一派灯火辉煌,欢腾热闹的剧场尽在眼底,还听得你柔声地说出
  ·
一句:“感谢上帝,总算平安无事!”
  B 过去,每年到了十二月三十一日晚上,咱们就算账,绞尽脑汁(zhi)寻找超支的原
                              ·
因——碰上了糊涂账,你就耷(dā)拉着脸,做出一副苦像,竭(jí)力想弄清楚。
            ·              ·                      
  C 书铺的老头子嘟嘟嚷嚷地给你开了门,端着一支微光闪烁(shuò)的小腊烛……你
                            ·
把它往家里搬,咱们动手检查书的完好程度[你称之为"校勘(xiàokān)"]……我就拿出
                        ··
糨糊(jiànghú)来,连夜粘粘(nián)补补——想想这些,穷人不也有自己的穷快活吗
··          ·        
  D 往年,草莓一上市,买的人还不多,咱们要吃就吃——趁豌(wān)豆还是鲜物,晚
                             ·
饭时来一碟(dié)儿尝尝,款待自己——这才叫享受……偶尔一时高兴,买了一件彼此都喜
    ·
欢的廉价奢侈(shēchǐ)品,你我之中准有一个人连忙道歉,把两人各占一半的罪过责任都
    ··
由他单独承担。
二、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我最初见到一只瓷茶杯,看见上边那些样子奇奇怪怪、有男有女的小人儿,就觉得有点儿喜欢(难道现在会讨厌吗 ),虽然他们画得既不合章法,又不讲透视,好像不受任何因素限制,只是没着没落地在那儿飘浮着。
  B.另一件上,还是这位女士,也许是另外一位,(因为在茶杯上的人物千人一面)正待扭扭捏捏地走进停靠在安静的花园小溪这一边的一只彩船;但是,她那只脚,如果我们按照它那翘起来的角度计算的话,却要恰恰落在小河那一边的开满鲜花的异国草地上,离这边的河岸要有一弗隆那么远呢!
  C.昨天晚茶时分,我和堂姐把最近买的一套精美的蓝色古瓷茶具第一次拿出来使用。我们一边品着熙春茶(这种茶,我们这些习惯守旧的人一直爱在下午饮用,并且不掺杂别的什么花样),我一边把瓷器上的优美杰作向她一一指点。
  D.每逢想买一件花钱不多的小小奢侈品(唉呀,我费多少口舌才能劝得你答应下来!),早在两三天以前咱们就得辩论一番:一个说行,一个说不行,掂算来,掂算去,还要想好这笔开支出自哪一项,哪一项用度可以省去,钱正好一般多。
三、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近几年,我们的情况真是好转了,所以才有闲钱来买这一类赏心悦目的小玩意儿——话说到此处,突然袭来一阵感伤情绪。
  B.每年到了十二月三十一日晚上,咱们就算账,绞尽脑汁寻找超支的原因。
  C.不过,听她讲到我们阔气了云云,我感到好笑,因为那仅仅是她那情有独钟的幻想所产生的一种错觉。
  D.过去,咱们走路;今天,就得坐车,就得比你所津津乐道的那种收入不多的美好往日过得略好一点儿,躺得稍舒服一点儿,这样做是理智的。
四、填空。
  1.《古瓷器》选自兰姆的__________。1820年10月________创刊,杂志编辑让兰姆不拘题材、写法、字数写点东西,于是他借用一个与他共过事的人的名字___________做笔名,陆续写了六十余篇文章。这些文章涉及人生与社会的谈书、论画、评戏、说牌、叙旧、记梦、拾遗等等方面。
  2.兰姆的随笔集中反映_________生活,尤其是________的风貌,被称为城市的_________散文家。他的创作是浪漫主义精神和__________笔法的结晶体,题材宽泛,用轻松的语气叙述颇为沉重的话题,幽默、诙谐之中暗藏着一丝凄苦。有评论称之为“挂着泪滴微笑的孩子”。
五、简要回答下面三段话所表达的深刻含义。
  1.如今,咱们很少出去玩儿,偶尔外出一天,总有一段路要坐车——还要住进漂亮宾馆,叫上最好的饭菜,花钱多少根本不去争论了——过去旅行,尽管会受到什么样的待遇自己说不准,欢迎不欢迎要看人家的高兴,可是那种乡村便餐的风味,现在是一半儿也尝不到了。
  2.现在,咱们要看戏,付了钱,进去就是了。你还说,再进楼座,你就没法儿看戏了。可是,我深信,在那个时候,咱们看,也看得真真地;听,也听得清清地——不同的是,咱们看戏的眼力什么的,我想,已经随着咱们的贫穷一同失去了。
  3.人尊重尊重自己并没有什么不好。因为,尊重自己才能给人暗示如何尊重别人。可是,咱们现在——据我理解——从来也不知道尊重自己。这一点,只有穷人才能办到。当然,我指的不是那些精穷的人,而是像咱们过去那样,刚刚免于匮乏的人。
   答:11、古瓷器
我夯基 我达标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寒碜(chān) 害臊(sào) 闪烁(shuò) 津津乐道(jīn)
B.别墅(shù) 豌豆(wān) 匮乏(kuì) 弱不禁风(jìn)
C.斟酒(zhēn) 折中(zhé) 踌躇(chú) 滔滔不绝(tāo)
D.听差(chāi) 填塞(sè) 娉婷(pīng) 绞尽脑汁(jiǎo)
解析:本题考查形声字、多音字的字音,属于识记类。A.“寒碜”的“碜”读作“chen”;B.“弱不禁风”的“禁”读作“jīn”;D.“填塞”的“塞”读作“sāi”。
答案:C
2.下列语句中的破折号不属于转换话题的一句是( )
A.这一件上,画着一位彬彬有礼的中国官员端着托盘向一位女士敬茶——二人相离有两英里之遥。
B.在远方——如果在他们这个小天地里,还能算得出远近的话——可以看到马、树、塔,歪歪斜斜,好像在跳着农村圆舞。
C.近几年来,我们的情况真是好转了,所以才有闲钱来买这一类赏心悦目的小玩意儿——话说到此处,突然袭来一阵感伤情绪,勃莉吉特把眉头皱了起来。
D.至于此刻,还是请你欣赏一下在这瓷器上蓝蓝的夏季别墅里这位娉娉婷婷、弱不禁风的娇小的夫人,以及这个样子滑稽的中国听差——他将一把足有床罩那么大的伞盖打在这位太太的头顶上。
解析:本题考查破折号的用法。破折号最重要的两种用法:一是注释说明,一是转换话题。A句、C句与D句中的破折号均起转换话题的作用。所谓转换话题,是指一句话的意思还没说完,思路突然转变又另起话题,即中途改变叙述角度。只有B句中的破折号为注释说明。
答案:B
3.关于本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瓷器》一文主要通过兰姆和姐姐由古瓷器引起的对过去和现在生活的比较来表达作者的一种生活感悟。
B.随笔,是散文的一支,是一种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章。它是我国报刊常用的一种文学体裁,和杂文很近似,产生于“五四”以后。
C.兰姆的随笔以伦敦的城市生活为自己的描写对象,从城市的芸芸众生中寻找出有诗意的东西,赋予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以一种浪漫的异彩。
D.兰姆善于把个人的不幸升华为美妙的散文作品,他常常板着面孔说笑话,有人称这为“一颗善良的心所发出的含泪的微笑”。
解析:本题考查对兰姆随笔的特点的把握,从文章体裁、课文主旨、写作手法到作品风格。B.据《辞海》解释,我国从宋代起,凡杂记见闻也用此名。如宋人洪迈有《容斋随笔》。而“五四”以来,随笔十分流行。
答案:B
我综合 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4—5题。
有一套棕红色的衣服,你一直穿在身上,破得露出了线,你的朋友们都骂你不知害臊,你还记得吗?——这么寒碜,全都是因为在那个深夜里,你从修道院花园的巴克书铺拖回来的那部对折版的博蒙特与弗莱彻戏剧集。你可记得:对这部书,咱们看在眼里,有好几个礼拜,才拿定主意要买,一个礼拜六晚上才最后下了决心,你从伊斯灵顿家里出门的时候已经快夜里十点,直担心时间太晚了——书铺的老头子嘟嘟囔囔地给你开了门,端着一支微光闪烁的小蜡烛,在他那些积满灰尘的宝贝书堆里找出了那部老古董——你把它往家里搬,可真费了劲儿,可是心里还想:哪怕它再重上一倍,也不嫌沉!——把书交给了我——然后,咱们动手检查书的完好程度——我说,到天亮再把散页修补修补吧,你心急,不肯等,我就拿出糨糊来,连夜粘粘补补——想想这些,穷人不也有自己的穷快乐吗?……当时,你那套墨绿色旧衣服,本来在四五个礼拜以前就破得不能再穿了,可是买那部对折古书花了十五个先令——这在那时候我们心目中是一笔不得了的大数——你心里过意不去,特意穿上破衣服,镇定一下自己的良心。
4.文中如何写买那部古书时兰姆的心态?
5.如何理解文中姐姐说的“穷人不也有自己的穷快乐吗”?
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语段的能力。
参考答案:①看在眼里好几个礼拜才决心买书;②出门去买书时直担心时间太晚;③往家里搬书时很费劲,却觉得再重也不嫌沉;④不肯等到天亮,连夜修补破散书页;⑤因花费太多,穿破衣服镇定良心。
5.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
参考答案:姐姐认为以前清贫的生活是快活的。为了买一样小小奢侈品,要先掂算钱的分量,真正值得买的东西才买;对于费尽心思买到手的东西格外珍惜,并且由衷地感到喜悦。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6—9题。
隐身衣
杨 绛
我们夫妇有时说废话玩儿。
“给你一件仙家法宝,你要什么 ”
我们都要隐身衣;各披一件,同出遨游。我们只求摆脱羁束,到处阅历,并不想为非作歹。可是玩得高兴,不免放肆淘气,于是惊动了人,隐身不住,得赶紧逃跑。
“啊呀!还得有缩地法!”
“还要护身法!”
想的越周到,要求也越多,干脆隐身衣也不要了。
其实,如果不想干人世间所不容许的事,无需仙家法宝,凡间也有隐身衣;只是世人非但不以为宝,还惟恐穿在身上,像湿布衫一样脱不下。因为这种隐身衣的料子是卑微。身处卑微,人家就视而不见,见而无睹。
我记得我国笔记小说里讲一个人梦魂回家,见到了思念的家人,家里人却看不见他。他开口说话,也没人听见。家里人团坐吃饭,他欣然也想入座,却没有他的位子。身居卑微的人也仿佛这个人身的幽灵,会有同样的感受。人家眼里没有你,当然视而不见;心上不理会你,就会瞠目无睹。你的“自我”觉得受了轻视或怠慢或侮辱,人家却未知道有你;你虽然生活在人世间,却好像还未具人形,还未曾出生。这样活一辈子,不是虽生犹如未生吗 谁假如说,披了这种隐身衣如何受用,如何逍遥自在,听的人只会觉得这是发扬阿Q精神,或阐述“酸葡萄论”吧
《儒林外史》二十六回里的王太太,津津乐道她在孙乡仲家的席上,坐在首位,一边一个丫头为她掠开满脸黄豆大的珍珠拖挂,让她露出嘴来吃蜜饯茶。而《堂·吉诃德》十一章里的桑丘,却不爱坐酒席,宁愿在自己的角落里,不装斯文,不讲礼数,吃些面包葱头。
我国古人说:“彼人也,予亦人也。”这不过是勉人努力向上,勿自暴自弃。西班牙谚云:“干什么事,成什么人。”人的尊卑,不靠地位,不由出身,只看你自己的成就。我乡童谣有“荠菜开花赛牡丹”的话。我曾见草丛里一种细小的青花,常猜测那是否西方称为“勿忘我”的草花,因为它太渺小,人家不容易看见。不过我想,野草野菜开一朵小花报答阳光雨露之恩,并不求人“勿忘我”,所谓“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苏东坡说:“山间之明月,水上之清风”是“造物之无尽藏”,可以随意享用。但造物所藏之外,还有世人所创的东西呢。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做书读,可当戏看。人情世态,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出情理之外……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
不过这一派胡言纯是废话罢了。急要挣脱隐身衣的人,听了未必入耳;那些不知世间也有隐身衣的人,知道了也是不会开眼的。平心而论,隐身衣不管是仙家的或凡间的,穿上都不便——还不止小小的不便。
仙家隐身衣下面的血肉之躯,终究是凡胎俗骨,耐不得严寒酷热,也经不起任何损伤。穿了凡间的隐身衣也有同样不便。肉体包裹的心灵,也是经不起炎凉,受不起磕碰的。人生几何!凭一己的经历,沾沾自以为独具冷眼,阅尽人间,安知不招人暗笑。因为凡间的隐身衣不比仙家的法宝,到处都有,披着这种隐身衣的人多得很呢,他们都是瞎了眼吗!
但无论如何,隐身衣总比国王的新衣好。
6.文章开头写作者夫妇“说废话玩儿”,意在表明作者怎样的观点 这些文字对后面的行文有什么作用
7.为什么说“隐身衣不管是仙家的或凡间的,穿上都不便”
8.文中引用《儒林外史》和《堂·吉诃德》的细节,讲述家乡的童谣,各自蕴涵什么道理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每项概括不超过10个字。)
9.作者认为“但无论如何,隐身衣总比国王的新衣好”,请结合文章有关内容简要解说这句话的含意。
6.解析:通读全文就会发现,这一段内容是全文思想内容的引子。
参考答案:做人应当坦白、真诚,想靠“隐身衣”掩饰自我的想法和做法都要不得。这些文字让人读来饶有兴味,自然引出下面对所谓“仙家的或凡间的”隐身衣的评说。
7.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和对文章内涵的剖析。
参考答案:即使真能穿上“隐身衣”,也改变不了自己的血肉之躯和心灵思想,甚至招致更多的伤害、打击,使自己与社会隔膜,难以实现自身的价值。
8.解析:引用的目的是做观点的论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参考答案:①人的志趣各不相同。②用自己的成就完美自身。
9.解析:通过对比,分析二者的优劣,即可作答。
参考答案:想穿“隐身衣”的人是追求自己的处世方式,无意欺骗、危害他人。
二、语言运用
10.按下面画线句子的提示,续写两个句子。
在我们浩繁的古诗词中,很多诗歌是歌咏祖国风物的,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让人美不胜收。当我们读到“春城无处不飞花”时,会让我们联想起满城春花烂漫的绚丽图画;当我们读到“绿树浓阴夏日长”时,又会让我们联想到夏天青翠葱郁的树木,阳光明媚的美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能力。仿写首先要求“形似”:要求在句式特点、修辞方法、语句连贯、语境协调等方面与例句相似。其次要求“质新”:内容要求健康合理,想象丰富,语言力求有新意。仿句要体现文字表达与寓意语境的和谐统一。
答案示例:当我们读到“月中霜里斗婵娟”这样的诗句时,似乎我们自身都沉浸在一片清冷的月辉之中,让人沉思遐想;当我们品味“千树万树梨花开”时,会自然联想到大自然一片银装素裹,玉树琼枝的洁白世界……
我创新 我超越
11.请针对文中姐弟俩的一些具体而真切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感受。
①买一件东西,先掂算过钱的分量,那东西才真值得买。
②尊重自己才能给人暗示如何尊重别人。
③人到衰暮之年,充裕的财产便是一种额外补充的青春。
答案:略
12.文章最后一段有这样一种表述:“然而,话又说回来……好作为交换的代价。”你认为作者的话语是否包含感伤意味?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