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二语文全案:4.15《神游物外》(语文版必修5)(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年高二语文全案:4.15《神游物外》(语文版必修5)(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9-15 19:11:57

文档简介

《神游物外》教案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二、在深入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味庄子的哲学思想。
三、在理解、把握原文的基础上,对庄子的哲学思想进行辩证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一、文章中文言词虚词的理解与把握。
二、文章中语句含义的理解与把握。
三、文章中表现的哲学思想的理解与扬弃。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梳理语言现象,读懂文章,把握大意。
第二课时:理解文章,把握文中语句含义,思考庄子的哲学思想及表现形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请同学们说出你所知道的出自于《庄子》的成语或是寓言故事是。
(游刃有余、坎井之蛙、目无全牛、涸辙之鲋、薪尽火传等等)
2?简单介绍庄子及著作。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蒙(一说是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另一说是今安徽蒙城县)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我们今天就来一起读三段庄子的文章,分别出自于《逍遥游》《养生主》《秋水》,三段文章都是节选。
二、学习过程
1?自读课文。
(1)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读准字音。
(2)把不明白意思的词圈画下来。
(3)把文章和注解都认真阅读一遍。
2?朗读课文。
(1)读出文句的语气。
(2)读中揣摩文章大意。
3?梳理三段文章的重点实词、虚词。
第一段《逍遥游》节选:
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大本,树干粗大;臃肿,这里形容树干弯曲、疙里疙瘩;中(zhòng),符合;绳墨,木工用以求直的墨线。
立之涂:通“途”,道路。
众所同去也:拒绝、排斥。
以候敖者:候,窥伺;敖,通“遨”,遨游。
不辟高下:通“避”。
中于机辟:落入。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第一个“树”,树木;第二个“树”,种植。
安所困苦哉:哪里。
第二段《养生主》节选: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宰。
乃中经首之会:节奏。
善哉!技盖至此乎:通“盍”,怎么。
所见无非全牛者:没有不是。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用精神接触。
因其固然:本来的样子。
技经肯綮之未尝:没有,尝试。
良庖岁更刀,割地;族庖月更刀,折也:良庖,好厨师;族庖,一般的厨师。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恢恢乎,宽阔的样子;其,它;于,对。
虽然,每至于族:虽然,即使这样;族:聚集的样子。
神为止,行为迟:视为(之)止,行为(之)迟;为,因为。
第三段《秋水》节选:
儵鱼出游从容:悠闲自在。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本来。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已经。
4?自己梳理本课中的以下语言现象。
(1)通假现象。
(2)词类活用现象。
(3)一词多义现象。
5?概述文章的大意。
第一段《逍遥游》节选:
对于樗树是否有为的问题,庄子与惠子展开一番有趣的对话,以狸狌与牛斄为例,阐明了自己对有为与无为的选择与判断标准。
第二段《养生主》选段:
作者借庖丁之口“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以解牛为例说明对客观事物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第三段《秋水》节选:
记叙了庄子与惠施的一段对话,展示了庄子谈论的机趣,以“耍赖”的方式,挡住了对方的“穷追不舍”。
第二课时
一、阅读文章,简介文章的文化背景。
1?《逍遥游》节选:
“逍遥”,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2?《养生主》选段:
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
全文以厨工解牛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对待客观事物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要“以无厚入有间”,就能“游刃有余”,就能“技经肯綮之未尝”,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现在本文的字里行间,表面上看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体现作者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追求。
3?《秋水》节选:
《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
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海神若跟河伯的谈话,“望洋兴叹”就出自于此。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似有游离之嫌。
课文节选部分记录的是庄子与惠子的一段意趣盎然的哲学对话。
如何认识这个问题?《在科学精神上,庄子不如惠子》一文的作者是这样认识的:遥想当年,庄子与惠子漫步在濠河的拦河坝上(今日安徽凤阳县北),庄子看着濠河里的白儵鱼感慨道:“鱼儿多快乐啊。”惠子立刻指出:“你不是鱼,怎么会知道鱼乐不乐呢?”庄子反问道:“按照你的逻辑,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乐不乐呢!”惠子反驳道:“我不是你,我不知道你的感受;你不是鱼,当然也就不知道鱼的感受了,还有什么可辩说的吗?”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争论到这里,庄子偷换了一个概念,他把信息如何在人与鱼之间传递的问题,转变成了人在什么地方得到鱼的信息的问题。惜乎,悲夫!一个符号信息传输学的重大科学命题,就这样化解掉了。
(展示不同认识,为让学生多角度的理解文章内容。)
二、阅读、翻译下面的语句,并思考其含义。
1?《逍遥游》节选:
(1)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
(2)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2?《养生主》节选: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2)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3)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4)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然己解,如土委地。
3?《秋水》节选:
(1)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2)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3)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4)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5)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三、梳理文脉,把握主旨。
1?《逍遥游》节选:
惠子:樗——大本、不中绳墨、立之涂,匠者不顾
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
庄子:狸狌——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
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
(看似有用,自身不保)
牛——若垂天之云,而不能执鼠
(看似有用,但也无用)
大树——广莫之野,彷徨乎其侧,逍遥其下
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看似无用,还是有用)无用为用
2?《养生主》选段:
解牛境界: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姿势协调
砉然响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动作节奏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解牛效果
解牛追求: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道比技重要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过去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后来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官止神行——现在识道过程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原因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结果
↓臣之刀十九年,所解数千牛,刀刃若新发于硎——结果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原因
吾见其难为,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谨慎
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
追求“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3?《秋水》节选:
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惠诘庄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反诘惠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惠子的推理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的智慧《神游物外》学案
第一模块:认知·探索
1.课文探索
庄子是先秦时代很具重要性的一位思想家。他将“道”的观念以寓言的方式表现出来,将他的生命哲学融入寓言中,使后世的人可以追寻。庄子的“道”衍生出来的理想人格,是逍遥人格。从老子到庄子,“道”的本体论落实到人生观上,便是“自然”,即打掉生死、有无、彼此、是非的界限,一切顺归自然本性。庄子认为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保存生命的本然状态,一切人为的都是造作的,都将使之丧失原始的淳朴,为人生带来无穷的困惑。庄子的“我”是原始的、自然的“我”,而且他认为只有原始的、自然的“我”才是真正的本质自我,只有回归到原始、自然的生命状态,才能祛除来自社会的浑浊,来自仁义道德对生命的污染,追求得到本质自我。
庄子告诉我们要忘掉自己,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而现实中的我们,更多的却是还未找到自己,又怎么奢谈忘掉 从找到自己到忘掉自己的心灵历程,正是我们每个世间人解脱自己超越自己的必经之路。这种解脱和超越吸引了多少曾经有所追求而最终又不得不放弃的人。
苏轼文采斐然,一读庄子,慨然而叹:“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这种一见钟情的知音之感,令人感动。在当今这样一个物质财富高度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读庄子的文章,能给我们的心灵带来方向。
2.领悟导析
历来“老庄”并称,实际上两者间是有明显区别的。老子言“道”,偏于客观,庄子则偏于主观。老子以“道”概括世界,庄子追求的是个体如何与“道”为一,其思想的核心是如何获得绝对的精神自由。
《逍遥游》(节选)主要讲的是“无用为用”的道理。惠施对庄子“无用”之说的指责,代表一般的世俗观点。他们认为庄子的学说整个就像一棵臃肿卷曲的臭椿,一点用处也没有。庄子的态度是,有用无用看怎样说。用外在功利的观点看,狸狌有用,但难免“中于机辟,死开网罟”。大的犛牛不能捕捉老鼠,也是无用,但那是以捕鼠的功利标准强加在犛牛身上。庄子的意思是,有用无用不能仅从功利的外在标准看。臃肿卷曲的大椿无用,但这恰好保全了自己的生命。这不是最大的用处吗 庄子又指出,这些“无用”之物,是不宜在这个处处讲功用的世界中存在的,它另有天地,那就是“广莫之野”“无何有之乡”。这个世界,也是庄子追求的摆脱功利目标的自在世界。
《养生主》(节选)主要讲的是依“道”而行、“道法自然”的自由境界。这是一个著名的寓言,人们常从中引申出“把握规律将如何”的解释。实际上,这则寓言要表达的本意,是寻求如何在矛盾丛生的世界里,获得自由的生存。牛的机体错综复杂,但总有其天然的构造和连接的缝隙。这便是客观上的“道”,自然而然。有道者即“道法自然”,就是要找到这些构造的边际和缝隙。它们是完成“解牛”之途的“道”,犹如由此及彼的道路。更为关键的是要做到“心”与“道”的合一,也就是彻底解除自己的主观性,而使全部精神与客观的存在(牛身上的“道”即边际、缝隙)合二为一。如此方可做到“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才能从容于这些边际、缝隙而“游刃有余”,无限宽阔,无限自由。
《秋水》(节选)记录的是庄子与其论敌惠施之间一场意趣盎然的哲学对话,内容关乎认识的相对性问题,带有诡辩色彩。作为展示哲学家生活的文字,却非常具有文学价值。它突出的是庄子的机趣。他说的“鱼之乐”,是禁不住惠子追问的,人类如何能知鱼类的情感呢 庄子知道自己从这方面已不能取胜,于是偷换概念,利用惠施“安知鱼之乐”的“安”做文章。“安”在惠子的本意是“怎么”“如何”的意思,庄子偷换了这样的语义,把“安”解释为“在哪里”“何处”,并说你既问我在哪里知鱼之乐,就等于承认我知鱼之乐了。这是一种朋友之间的耍赖,无伤大雅,反增意趣。试想:两位哲学家,徜徉在流水之上,河水清澈,游鱼往来。哲学家睹物生知,兴致勃勃,就“鱼之乐”为题,一个追问不舍,一个在滑头地躲避,并且回身放箭。天高地迥,流水倒映之间是一场亲密无问的智斗,锋芒相对的言辞中闪烁着机智,流动着幽默,是何等的令人神往!
第二模块:演练·评估(课堂大练兵)
一、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人谓之樗(chū)     不中(zhàng)绳墨   狸狌(shēng)
B.中于机辟(bì)    死于罔罟(gǔ)    砉(xū)然
C.膝之所踦(qí)    技经肯綮(qìng)   儵(tiáo)鱼
D.踌躇(chóuchú)满志  怵(chù)然为戒   濠(háo)梁
二、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今子所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离开)
B.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符合)
C.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剖开,分割)
D.无非全牛者(完整的)
三、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立之涂,匠者不顾 B.技盖至此乎
C.良庖岁更刀,割也 D.东西跳梁,不辟高下
四、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 今人之言,大而无用
B.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也 所见无非全牛者
C.官知止而神欲行 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D.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五、下列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是庄子和他的门人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是道家的一部主要著作。
B.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追求,庄子以追求个人的精神自由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因此,庄子的逍遥游不是简单的行动自如,无拘无束,而是精神的绝对自由。
C.庄子不仅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文学家,其文汪洋恣肆,仪态万方,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其文学特色在历史上影响并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艺术家。
D.《庖丁解牛》是《庄子·养生主》中的篇章,但没有《逍遥游》著名。很多成语如“目无全牛”“批卻导窾”“游刃有余”“踌躇满志”等都源于此篇。
六、阅读《庖丁解牛》。完成文后题目。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日:“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
庖丁释刀对日:“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为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2.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3.视为止,行为迟
  4.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
②乎  1.技盖至此乎
2.进乎技矣
  3.依乎天理
  4.而况大軱乎
  5.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③然  1.奏刀騞然
  2.因其固然
  3.虽然,每至于族
  4.怵然为戒
④于  1.合于《桑林》之舞
  2.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3.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4.虽然,每至于族
2.概括本文的段落层次及大意。
答:

3.简析本文的主题思想。
答:

4.写出出自本文段的成语,并解释。
答:《神游物外》练习
一、基础检测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1-3题。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①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途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途中。”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鶵②,子知之乎?夫鵷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③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④得腐鼠,鵷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庄子·秋水》)
[注]①巾笥:笥,竹器。用巾覆盖,用竹器装入。②鵷鶵:凤凰一类的鸟。③练实:竹子的果实。竹子开花结果极罕见,因此代指非常珍贵的果实。④鸱:猫头鹰。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持竿不顾 不顾:不考虑,不顾虑
B、曳尾于途中 途:通“涂”,泥,泥潭
C、惠子相梁 相:担任(梁国的)相
D、非醴泉不饮 醴泉:像甜酒一样的泉水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或谓惠子曰 惠子谓庄子曰 B、其名为鵷鶵 视为止,行为迟
C、子知之乎?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D、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3、请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往矣!吾将曳尾于途中。

②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二、高考链接
胡叟,字伦许,安定临泾人也。世有冠冕,为西夏著姓。叟少聪敏,年十三,辨疑释理,知名乡国。其意之所悟,与成人交论,鲜有屈焉。学不师受,友人劝之,叟曰:"先圣之言,精义入神者,其唯《易》乎?犹谓可思而过半。末世腐儒,粗别刚柔之位,宁有探赜①未兆者哉?就道之义,非在今矣。"及披读群籍,再阅于目,皆诵于口。好属文,既善为典雅之词,又工为鄙俗之句。以姚政将衰,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时京兆韦祖思,少阅典坟,多蔑时辈,知叟至,召而见之。祖思习常,待叟不足,叟聊与叙温凉,拂衣而出。祖思固留之,曰:"当与君论天人之际,何遽而反乎?"叟对曰:"论天人者,其亡久矣。与君相知,何夸言若是也。"遂不坐而去。至主人家,赋韦杜二族,一宿而成,时年十有八矣。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及鄙黩②人皆奇其才,畏其笔。世犹传诵之,以为笑狎。
叟孤飘坎壈,未有仕路,遂入汉中。刘义隆梁秦二州刺史冯翊吉翰,以叟才士,颇相礼接。授叟末佐,不称其怀。未几,翰迁益州,叟随入蜀,多为豪俊所尚。时蜀沙门法成,鸠率僧旅,几于千人,铸丈六金像。刘义隆恶其聚众,将加大辟。叟闻之,即赴丹阳,启申其美,遂得免焉。复还于蜀。法成感之,遗其珍物,价直千余匹。叟谓法成曰:“纬萧何人,能弃明珠?吾为德请,财何为也?”一无所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尠有屈焉 屈:屈辱。
B.鸠率僧旅 鸠:聚合。
C.将加大辟 大辟:死刑。
D.遗其珍物 遗:赠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唯《易》乎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B.拂衣而出 倚歇而和质
C.遂得免焉 风雨兴焉
D.复还于蜀 且贰于楚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叟与友人的交谈,显示出他对经典的独特见解,以及对当时那些缺乏真才实学的读书人的不屑。
B.文章叙述了胡叟在京城受人召见的过程,刻画出他言辞犀利,不能容忍他人怠慢自己的性格特征。
C.文章通过 为别人解难一事的叙述,赞美胡叟敢为他人仗义执言但又不求回报的高尚品德。
D.胡叟聪敏过人,少年成名,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尹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

(2)吾为德请,财何为也?


《神游物外》练习参考答案
一、基础检测
1、A(不回头看)
2、答案为B(是;因为----视为(之)止,行为(之)迟,意思是,目光因为有这个交错聚结的地方而集中在那里,动作也因此而缓慢下来)A(对……说)C(你) D (代词)
3、①(你们)回去吧,我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泞中爬。
②现在您想用您的梁国吓我吗?
二、高考链接
1.【命题立意】正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思维轨迹】这四个实词,除了B “鸠”比较陌生外,其他都是常见。文言实词考查有一种规律,越陌生的词语,其解释往往列为正确项。“鸠”在现代汉语中有“鸠集”一词,“鸠集”即“纠集”。C “大辟”对有的考生来说也是陌生的,但在文言中算较常见,如方苞《狱中杂记》中有“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其中的“大辟”就是古代的一种死刑。D“遗”为“赠送”义可以说时众人皆知的了。而A我们可以联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屈”可推知此处的“屈”也应为“屈服”义。结合语境,并没有“屈辱”的意思。
【参考答案】A。
2.【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时,可将已知词代入未知句中,联系上下文特定语境看意思和用法是否合适的方法验证是否一致。
【思维轨迹】B项“而”皆为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A项前者“其”表反诘语气,相当于“难道”,后者“其”其实是与后半句“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中的“其”连用,表示选择“是……还是”。C项“焉”,前者是代词“这件事”,后者是兼词“于此”。D项“于”,前者是介词“到”,后者是介词“对”。
【参考答案】B。
3.【命题立意】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思维轨迹】对文言内容的赏析,不仅要读懂每段话的内容,还要整体理解全文。“得罪了京兆尹韦祖思”在文章的第一段,“仕途受阻,一生坎坷”的内容在第二段,把二者内容串为因果关系,显然风马牛不相及。所以不难得出“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尹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与原文“叟孤飘坎壈,未有仕路”不合。
【参考答案】D。
4.【命题立意】考查准确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思维轨迹】第①句主要是对实词的翻译,应注意“风化”、“隐匿”、“知”等的翻译。第②句注意“请”的翻译;并注意“财何为也”的句式,“何为”是“为何”的倒装。但翻译时以通顺为准,如直译后读来不通顺,可以改换,如“入”直译为“进入”,“进入长安”不合习惯说法,可改为“来到长安”。
【参考答案】(1)于是(他)来到长安观察风俗民情,不露姓名,隐藏行踪,害怕别人看见并认出。(2)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
【参考译文】:
胡叟,字叫伦许,是安定临泾人。他的上代有做官之人,(他的姓)是西夏大姓。胡叟小时候很聪明,年近十三岁,辨析疑难解释事理,在乡国闻名,他心里所领悟的(事理),同成年人辩驳,很少有被折服(的时候)。他所学的知识没有经过名师传授,友人劝他,胡叟说:“先圣的言论,精义传神的地方,它只有《易》吗?(我)还是认为值得思考的地方过半。末世迂腐的读书人,略微转变刚柔的地位,哪里有探索深奥的道理没有征兆的呢?接近真理的精义,不一定在今世了。”等到他博览群书,再次用眼睛精读,都能在口中背诵出来。(胡叟)喜欢写文章,既善于写典雅的词句,又精通通俗的词句。因为姚政将衰,于是(他)来到长安观察风俗民情,不露姓名,隐藏行踪,害怕别人看见并认出。当时的京兆尹韦祖思,很少读典章,蔑视当时的人,知道胡叟到此地,宣召他与他见面。祖思像平常对待一般的读书人那样,招待胡叟很轻慢。胡叟略微与祖思说了几句天气冷热的话,就拂衣而出来了。祖思坚决挽留胡叟,说:“正想同你谈论天人的时候,为什么急匆匆地要回去呢?”胡叟回答说:“谈论天人的人大概消亡很久了,同你互相了解,何必像这样夸耀自己啊。”于是不落坐就离开了。到了主人家,为韦、杜二族作赋,一夜就写完成,当时他年龄十八岁。他的文章记述前人的记载,不违背旧美,叙述中世之事,有调和当时的事,然而不涉及轻贱侮慢之词。人们都以他的才华为奇,害怕他犀利的文笔。世人还传诵他的文章,认为(他的文章)纯属玩笑不庄重。
胡叟孤身飘零困顿不得志,没有做官入仕的路,于是进入汉中。刘义隆时梁、秦二州的刺史冯翊(y)吉翰,认为胡叟是才士,对他相当地礼待。授予胡叟辅佐之职,不适合(胡叟)的志向。没有多久,吉翰调往益州做官,胡叟随他进入蜀地,时常被豪俊所尊崇。当时蜀地的和尚法成,聚集带领僧兵,(人数)差不多达到千人,铸造丈六高的金像。刘义隆憎恨法成聚众,将对他施加杀头刑罚。胡叟听到这件事,马上赶赴丹阳,开口申诉法成的好事,于是法成得以免罪。又返回到蜀地。法成感激胡叟,赠送胡叟珍贵的物品,价值千余匹绸。胡叟对法成说:“纬萧是什么人,能舍弃明珠?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一点也不接受法成所赠的礼物。

(共20张PPT)
《神游物外》
《庄子》
请同学们讲讲有关下列成语的故事: (游刃有余、坎井之蛙、目无全牛、涸辙之鲋、朝三暮四 、薪火相传 、成者英雄败者贼 、东施效颦)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蒙(一说是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另一说是今安徽蒙城县)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称庄子为“神人”。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庄子留给我们的,是他那些充满了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他的所做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寓言想像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嘻笑怒骂,了无拘囿。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第一段《逍遥游》节选:
“逍遥”,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大本,树干粗大;臃肿,这里形容树干弯曲、疙里疙瘩;中(zhòng),符合;绳墨,木工用以求直的墨线。 立之涂:通“途”,道路。
众所同去也:拒绝、排斥。 以候敖者:候,窥伺;敖,通“遨”,遨游。 不辟高下:通“避”。 中于机辟:落入。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第一个“树”,树木;第二个“树”,种植。 安所困苦哉:哪里。
总结: 对于樗树是否有为的问题,庄子与惠子展开一番有趣的对话,以狸狌与牛斄为例,阐明了自己对有为与无为的选择与判断标准。
第二段《养生主》节选:
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 全文以厨工解牛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对待客观事物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要“以无厚入有间”,就能“游刃有余”,就能“技经肯綮之未尝”,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现在本文的字里行间,表面上看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体现作者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追求。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宰。 乃中经首之会:节奏。 善哉!技盖至此乎:通“盍”,怎么。 所见无非全牛者:没有不是。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用精神接触。 因其固然:本来的样子。
技经肯綮之未尝:没有,尝试。 良庖岁更刀,割地;族庖月更刀,折也:良庖,好厨师;族庖,一般的厨师。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恢恢乎,宽阔的样子;其,它;于,对。 虽然,每至于族:虽然,即使这样;族:聚集的样子。 神为止,行为迟:视为(之)止,行为(之)迟;为,因为。
总结: 作者借庖丁之口“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以解牛为例说明对客观事物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第三段《秋水》节选:
《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 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海神若跟河伯的谈话,“望洋兴叹”就出自于此。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似有游离之嫌。 课文节选部分记录的是庄子与惠子的一段意趣盎然的哲学对话。
儵鱼出游从容:悠闲自在。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本来。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已经。
总结: 记叙了庄子与惠施的一段对话,展示了庄子谈论的机趣,以“耍赖”的方式,挡住了对方的“穷追不舍”。
?自己梳理本课中的以下语言现象。 (1)通假现象。 (2)词类活用现象。 (3)一词多义现象。
练习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