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中国历史年代发展顺序
知识回顾
唐尧虞舜夏商周,
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
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
宋元明清帝王休。
西汉
新
约前206年
公元8年
公元25年
公元220年
东汉
秦
李贽是明朝后期一位以“异端”自居的进步思想家。他认为:“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秦始皇是怎样“掀翻一个世界”的?
咸阳
秦
秦兼并六国
秦
秦
的
统
一
公元前221年完成灭六国
匈奴
越族
西南夷
东到大海
北至长城
南到南海
西到陇西
人口达2000万
如此庞大的帝国,该用何种体制来管理,公元前213年,关于帝国走
向的一场争论上演了?
各位爱卿:天下初定,如何巩固秦的江山?
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侯,唯上幸许。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安宁,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1)他们讨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2)概括丞相绾和廷尉李斯的主张。
(3)秦始皇最终采纳了谁的主张?你认为是否正确?为什么?
分封制
郡县制
以血缘为基础
以地域为划分基础
诸侯官位、封土世袭
官员皇帝任命、派遣
地方容易出现割据
地方服从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中国政治从贵族政治走向了官僚政治,这是帝国实现长治久安,中央集权能上行下效的重要手段。
乡
丞
相
县
里
皇帝
中央
御史大夫
地方
:郡
亭
太
尉
道
次子、庶子
次子、庶子
次子
周王
诸侯
卿大夫
士
秦朝从中央到地方政权组织示意图:
西周分封制结构示意图:
有人质问:
“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郡县制既然能够加强中央集权为什么秦朝却很快覆灭?
当时,有人攻击郡县制,结果秦始皇“焚书坑儒”;
项羽灭秦后,裂土封侯;汉初刘邦大封“同姓王”……等等。这些史实反映了什么问题?
汉初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体制;从汉景帝到汉武帝,不断采取削弱诸侯王势力的措施,特别是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又陆续剥夺了大批王侯的爵位。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又是什么?
皇帝至上: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皇权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
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阳陵虎符:这是皇帝调发军队的凭证,用铜铸成虎形,中分为二,右左半符各有错金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12字。发兵,必须右左半符验合方能生效。
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历史人物。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为天皇、地皇、泰皇(即后来俗说的人皇)。还有说是伏羲、女娲、神农,按《史记·五帝本纪》之说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他们都是传说中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改“王”为“皇帝”。秦统一后,嬴政认为“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他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后世称二世、三世,以至千万世。天子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从此皇帝就成了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皇帝的别称
在封建社会时代,“皇帝”虽是一个无比尊贵的称号,但臣下在皇帝面前,却不能直呼“皇帝”二字,称呼皇帝常常只用皇帝的别称。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时称皇帝为“国家”,这是由于古代称诸侯为“国”,称大夫为“家”,人们便以“国家”作为国的通称,皇帝是国的化身,因而称皇帝为“国家”,晋代(公元265年-公元420年)仍然沿袭这种称呼。
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称皇帝为“圣人”,在皇宫里面称皇帝为“宅家”,因为皇权至高无上,“以天下为宅,四海为家”,故称“宅家”。
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曾以庙、祖称皇帝,如称宋神宗为“神祖”,称宋仁宗为“仁庙”。还有称“官家”、“官里”的,是取“五帝宫天下,三王家天下”的意思。
此外,皇帝的别称还有天子、陛下、皇上、上、飞龙、乘舆、车驾、驾、万岁、万岁爷、至尊、人主、圣、家家(北朝)、狼主(辽、金)等,也有以年号作为皇帝别称的。
阅读上述材料,概括这些“皇帝的别称”有什么共同特点?
谈谈你对“皇帝”有什么认识?
皇帝
九卿
左、右丞相
“百官之首”
百官之首
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
(副丞相)
律令图籍
监察百官
(位低权重)
太尉
军务
(虚有其位)
有何特色?
三公分立
位高权重
内外兼管
不得世袭
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
诣守、尉烧之,有敢偶语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于是使御史悉案问世諸生,諸生傅相告引,
乃自除,犯禁者四百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
下知之,以惩后。
---------引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如何评价“挟书律”?
焚书坑
(唐)章竭
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秦朝“焚书坑儒的目的是什么?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思想?
焚书坑儒并没有巩固其统治,暴政加速了它灭亡
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
诣守、尉烧之,有敢偶语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于是使御史悉案问世諸生,諸生傅相告引,
乃自除,犯禁者四百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
下知之,以惩后。
---------引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如何评价“挟书律”?
秦灭六国后,思想尚未统一,不利于专制统治的思想、学派存在,为了从思想上控制整个社会,采取相当极端的措施是势所必然。但它束缚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给中国古代文化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最终也未能挽救秦的统治。
专制主义: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1、概念: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萌芽于战国
2、建立于秦朝
3、巩固于西汉
4、完善于隋唐
5、加强于北宋
6、发展于元朝
7、强化于明清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兴衰过程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钱穆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原告:秦统一后的平民百姓
被告:秦始皇
案情:被告被控于221BC统一
天下后,在十五年统治期间,残暴不仁,奴役百姓,实在是一个暴君
被告人自辨:在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陪审团:全体学生
历史法庭:秦始皇的功过
陪审团判决如下:
被告统一了全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在他统治时期又实行暴政,残害百姓,罪不可恕。总的来说,被告的功绩是主要的,但不能因此掩盖其罪恶;罪恶是深重的,但也不能抹杀其巨大的历史功绩。
1.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
2.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奉制之得亦明亦”。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4.历史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郡县,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颂秦德。颂词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云云。试分析秦始皇封禅的最主要目的是
A.刻石颂德,流芳百世
B.齐鲁未稳,借机加强对其控制
C.给皇权披上神圣外衣,以示皇权至上D.祈求上天保佑国泰民安
5.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任嚣(人名)任南海郡守,统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根据秦朝制度的规定,与任嚣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
D.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6.秦始皇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这充分体现了
A.皇位世袭
B.皇权至上
C.皇帝独尊
D.皇位禅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