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年新版)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
课题:第一课 计算机之形——计算机硬件系统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1、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其作用;
2、学生能通过计算机硬件的参数了解计算机的性能;
3、学生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完成导学单中的知识点,归纳总结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正确规范地认识计算机。
教学重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教学难点: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学情分析:这届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学习信息技术,整整七年对计算机的操作从陌生到熟悉。今天这节课,是为了让学生正确规范地认识计算机,为九年级信息技术中考加试的客观题储备能量。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讲解法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时间
激趣导入 短文: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生:阅读短文
师生:完成习题 3
分钟
明确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 师:解读学习目标
学习研讨 一、计算机的诞生与发展
1、ENIAC: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多用途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2、计算机的发展史: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第四代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3、发展方向:智能化、微型化(外形小巧、使用方便)、巨型化(高速度、高容量、高性能)、多媒体及网络化。
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
完成导学单
师随机抽选生:回答问题
师:检测学习结果 5
分钟
二、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1、计算机硬件
硬件是指计算机的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理设备。硬件系统主要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组成。
(1)央处理器:计算机的运算核心和控制核心。
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
完成导学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时间
学习研讨 (2)存储器:计算机的记忆设备,计算机中的全部数据都要放到存储器中。
(3)输入设备:是向计算机输入数据和信息的设备,是计算机与用户或其他设备通信的桥梁。如鼠标和键盘。(4)输出设备:主要把各种计算结果(数据或信息)以数字、字符、图像、声音等形式表现出来。如显示器和打印机。
2、计算机软件
软件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及其文档。软件是用户与硬件之间的接口界面。用户主要是通过软件与计算机交流。
(1)系统软件:如操作系统Windows 7等。
(2)应用软件:如腾讯QQ、360杀毒、Photoshop 等
◆操作:查看上课使用的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组成
◆知识扩展: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硬件组成 师:用希沃白板里的小工具“计时器”和探照灯结合计时
师:利用展台,展示学生的知识梳理图,并拍照保存卷纸。解决教学重点。
师:右击“计算机”图标,选择【属性】,在“系统”窗口查看。 15
分
钟
三、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1、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
2、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计算机中的信息(程序和数据)以二进制方式(0、1)表示。
第一步:将程序和数据通过输入设备送入存储器。
第二步:启动运行后,计算机从存储器中取出程序指令送到控制器去识别,分析该指令要做什么事。
第三步:控制器根据指令的含义发出相应的命令(如加法、减法),将存储单元中存放的操作数据取出送往运算器进行运算,再把运算结果送回存储器指定的单元中。
第四步:当运算任务完成后,就可以根据指令将结果通过输出设备输出。
生:掌握此人物
生:先看书上图解,再齐读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理解并掌握。解决教学难点。
师:小结知识点 7分钟
习题检测 选择题(10道)、判断题(5道)
巩固知识点,与中考客观题挂钩 生:做题,互评 5分钟
试卷 赏析 依据习题分数,评选优秀个人(3——5人)、每人加3分;
评选优秀小组(2个),每组每人加2分。 师生:共评、共赏 5分钟
教学反思 1、这节课内容偏重于理论知识,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完成导学单,掌握知识点。
2、课件以幻灯片为主,在总结“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时,使用了希沃白板的“思维导图”感觉非常好。
3、用鸿合一体机的实物展台,展示学生导学单,并拍照保存学生的学习成果,感觉很好。
4、教师教学基本功很重要,以后我要多向其他教师学习,提高自己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的掌控能力。